古建筑:建筑的模数与柱径、柱高、斗拱高
古建筑的斗拱、斗口与模数,你会算了吗10张图表看懂斗拱模数

古建筑的⽃拱、⽃⼝与模数,你会算了吗10张图表看懂⽃拱模数获取⽂物保护⼯程专业⼈员资格考试最新信息⼩测试1.《营造法式》规定拱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五种:2. 宋代⼤⽊作梁类型包括哪四种:答案在⽂末题⽬只是针对⼤纲内容的知识性测试,不代表考试难度和题型。
在之前的推送中,为⼤家介绍过了⽃拱和榫卯的发展历程、宋式清式和南⽅建筑⽃拱的区别和⽃拱的组成等问题,本期推送就为⼤家介绍⽃拱的模数与⽃⼝制。
清式⽃拱平⾝科各部位名称01⽃拱与材分⽃⼝模数制是宋代材分模数制基础上发展⽽来的,⽃⼝虽然指⽃上的栱的厚度,但并不具有“⾯积”单位性质,不直接表达材料截⾯、截⾯规模,即必须引⼊另⼀套体系——材分制。
清代⼯程做法以材厚为基准单材:厚10分,⾼14分(厚⾼⽐1:1· 4)⾜材:厚10分,⾼20分(厚⾼⽐1:2 )⼀般认为宋代《营造法式》的⾜材⼴ = 单材⼴ + 栔⼴ = 21(分)。
⽽清代⽃⼝材分制中的单材⼴(⾼)减去⼀分,使⾜材厚⾼⽐为整数,便于估算。
⽃⼝以 5 分( 0·05尺)进率递增;(清营造尺 = 0·32 ⽶)⽃⼝材分制并没有说明各类材的适⽤范围。
使⽤中,⼀、⼆、三等材未见使⽤过。
城楼等⾼⼤建筑物,⽤四、五等材,⼀般重要建筑多为七、⼋等材,如太和殿仅⽤七等材,⼤部分建筑多⽤九等材。
⼗⼀等材⽤于藻井等内装修。
福州华林寺⼤殿⽃拱02⽃拱与⽃⼝平⾝科⽃栱正⽴⾯清《⼯程做法》以平⾝科的⽃⼝(⼝数、⼝分)为基本模度⼯程做法中,依所处位置,⽃栱可分为平⾝科、柱头科、⾓科各个由翘或昂出踩的⽃栱中,可以没有翘,但必须要有昂。
翘昂⽃科应⽤最⼴,⼀般都有⽠拱、万拱依出踩多少⼜进⼀步分为:⽃⼝单昂、⽃⼝重昂、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踩数也从3踩到9踩不等,少数牌楼⽃栱也有11踩的。
在得出⽃栱的尺⼨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栱攒数计算开间尺⼨和屋顶举折尺⼨⼯程做法对梁柱等各个构件尺⼨的规定也以⽃⼝为单位计算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建筑开间尺⼨各式建筑屋顶举折尺⼨例如: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科,⽃⼝⼆⼨五分⼤⽊作法的檐柱⾼檐柱净⾼ = 定⾼ –⽃科⾼ - 平板枋⾼即:檐柱净⾼ = 0· 25 * 70 – 0·25* 11·2 - 0·25* 2 = 14·2 (尺)或 70 –11·2 – 2 = 56·8 ⽃⼝0· 25* 56·8 = 14· 2 (尺)故宫武英殿平⾝科⽃拱03内檐⽃拱在⼀些⾼⼤多层的建筑或⾼等级建筑中,内檐也常常⽤到⽃栱如只安装迎⾯半攒的内⾥品字科⽃栱因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得名另外,还可见到置于梁和随梁间的隔架科⽃栱隔架科即在荷花墩和内檐雀替之间⽤⽃栱承托形成⼯字型的稳定构造奉先殿内檐⽃栱。
古建构造名词

一古建筑知识1、面阔确定: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 。
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
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
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
古建定量尺度规制

古建定量尺度规制1、柱高与柱径古建筑的高德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定径寸。
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据这些规定,就可以推算出面阔。
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按斗拱口份数定,《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凡檐柱以斗口七十份定高,”“如斗口二寸五分,得檐柱连平板枋、斗科通高一丈七尺五寸。
内除平板枋、斗科之高,即得檐柱净高尺寸。
如平板枋高五寸,斗科高二尺八寸,得檐柱净高一丈四尺三寸。
”从这段规定可以看出,所谓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是包括平板枋、斗拱在内的整个高度,即从柱根到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其中“斗拱高”是指坐斗底皮至挑檐桁底皮的高度。
七十斗口减掉平板枋和斗拱高度,所余尺寸不足60斗口。
檐柱径约为柱高的1|10.2、收分、侧脚中国古建筑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
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做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木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脚”。
工人师傅称为“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侧脚亦为3厘米,即所谓“溜多少,升多少。
”由于外檐柱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中轴线,而柱头仍保持原为不动,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的情况。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尺寸比例(1)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 .。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的尺寸

古建筑的尺寸(1) 尺寸界限在古建中规定的一些尺寸数矩,往往指中到中的尺寸界限,比如一间房子的进深,是指这间房前后柱中到柱中的尺寸数矩,而不是两柱柱皮到柱皮之间或是墙皮到墙皮之间的距离.又如步架,是指相临两檩,檩中到檩中水平距离的尺寸数矩,而乁是檩的外皮到外皮之间的距离.(2) 柱径与斗口,在古建中,小式建筑的尺寸经常用柱径来衡量,它是小式建柱各部位各部件衡量的(模数),但这里所说的柱径是指檐柱柱径,比如,柱径定为三十公分,柱高是柱径的十一倍,即檐柱高为三米三十公分.斗口,在大式建筑中,是指平身科下面座斗正面的开口的数据,它是大式建筑各部位各部件衡量的模数.比如斗口定为五公分,柱高为六十至七十斗口,即三米至三米五,柱径为六斗口,即三十公分.(3) 面阔与进深民居中建筑平面长方形(矩形)具多,一间房的横向两柱间的距离称为面阔,纵向两柱间的距离称为进深,通常一间房的面阔短进深长.几间房面阔加起来叫通面阔,几间房进深加起来叫通进深,一般通面阔长,通进深短.面阔的计算是以明间为基础,七六檩小式建筑,明间面阔与檐柱的比为十比八,四五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檐柱比为十比七,次间面阔为明间面阔的十分之八,其它间或依次递减,或与次间一致,总之要案突出明间,他是主.带斗栱大式建筑明间面阔一般由斗栱攒数定.”凡面阔,进深以以斗科攒数而定,每攒以斗口数十一份定宽,如斗口二寸五分,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攒宽二尺七寸五分.如面阔用平身科六篡,加两边柱头科各半攒,得面阔一丈九尺二寸五分.次间收分一攒,得面阔一丈六尺五寸.稍间同,或再收一攒,临期酌定.”以上是<工程作法则例>之规定.但明间斗口攒数必须是双数.(4) 步架与举折两相邻檩桁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作步架.廊步架一般最大,卷棚建筑中最上面的顶部架最小.小式建筑中廊步架为五个柱径,其它步架为四个柱径,顶部架二至三个柱径.带斗栱的大式建筑一步架一般为四至五个柱径.举折,中国古建的屋面是由下向上曲线上升的,形成曲线美的人字形.它的形成是由于自檐檩起,其后每一根檩都比前一根檩要向上垂直举高一定的数矩,即一根檩比一根檩垂直高度高,这样搭在檩桁上的椽条,自下往上就不是一条直线,而形成弯折,举折一词由此而来.举折的数矩是指所举的高度于该步架的比,步架为十,举高为五,就是五举,步架为十,举高为九,就是九举.小式建筑五檩四步架,为五举,七举;七檩六步架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大式建柱一般举折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举折逾大,屋脊越高越陡,决定屋面的造型.反过来,如果先根据需要先作出屋面的造型,而后再找每步架举折的数矩亦可.(7), 上檐出,下檐出上檐出是指檐椽外皮自檐檩中向外伸出的水平距离,无斗杠小式建筑上檐出数矩一般为檐柱高的三分之一,假如檐柱高三米,上檐出则为一米;若大式建筑带有飞椽,则檐椽佔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佔上檐出的三分之一;带斗杠的大式建筑其上檐出自挑檐桁中到飞椽外皮,为二十一个斗口,其中檐椽平出佔三分之二,飞椽平出佔三分之一.而自挑檐珩至正心桁之间这短水平距离,决定于斗杠挑出的大小,三踩斗栱挑出三斗口,五踩斗杠挑出六斗口,七裁斗栱挑出九斗口.中国古建底部是基座,上部是屋面,屋面的面积要大于基座的面积,换句话说,屋面遮住基座,为的是保护基座,不受雨水浸饰.自檐檩中到基座边沿这段水平距离称作下檐出,下檐出小于上檐出,小出的这部分称作回水.下檐出为上檐出的五分之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材”和“足材”是在宋代就出现的木构件尺度标准。
“足材与单材相对应,是指比单材尺寸加大的材分,即“材上加栔者,谓之足材”,栔,即两层枋之间的空挡部分。
一般来讲
通过单材与足材的区别,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就有了单材拱与足材拱的区别。
单材栱
单栱造
足材拱
足材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
泥道栱上有慢栱时,两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太和殿面宽
檐柱是最外侧的一排柱子,大式建筑檐柱高约60斗口,平板枋高约2斗口,斗拱总高约9.2至11.2斗口,共计约70斗口,檐柱柱径6斗口。
大式建筑侧视比例
以大式九檩或七檩周围廊为例,明间7攒77斗口,次间6攒66斗口,梢间6攒或5攒,廊间2攒22斗口。
注意“攒当坐中”。
收分与侧角、升起
下出、上出和山出
古建筑各部位及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古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固定法则,每座建筑根据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首先要确定其基本模数的数值,在斗拱和柱高柱径确定之后,屋顶梁檩举架的换算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工程经济的内容,在之后的推送中会陆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