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浅析

合集下载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的思考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的思考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的思考摘要:为使我国国土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关部门需做好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切实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空间重叠、规划打架等问题。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城市规划中存在一定问题,如规划方案与实际建设间的衔接不足,规划方案的落实缺乏保障等,给规划的实施造成了阻碍。

为此,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结合实际需求对其进行调整,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措施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在国家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区规划等综合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推动国土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是为国家国土重建所进行的综合空间布局,以及为我国环境综合整治、综合开发等工作制定的指导性规划意见,为各规划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土空间的规划既是对土地的合理布置,又是对土地的综合利用。

当前我国土地空间规划体制存在着横向与垂直相互贯通的运行特征,在内涵上具有重复交叉的运行特征,在规范上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特别是在市、县两级区域规划中,规划的内涵包括用地分类标准、法规体系、期限、编制审批等多个层面,使得规划中出现了许多冲突和矛盾。

在计划工作流程上,还出现了大量的交叉、不合理、相互制约的监管力量,其中以审批工作的复杂程度最明显。

这种状况将使国土空间规划在资源使用与控制上出现缺位、浪费、混乱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其失去应有的作用,进而影响国土空间的发展。

2传统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2.1规划方式单一传统城市规划工作采取的规划方式较为单一,尤其是对于一些荒废区域的土地资源规划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针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在定量分析方面有所忽视,这对于规划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国土空间的利用情况具有动态化的特点,一些静态数据无法充分展现出国土空间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实现动静态数据的有效结合,但是传统规划工作却未能落实这一点,导致规划工作方案的制定并不具备较强的前瞻性。

浅谈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意义和思路

浅谈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意义和思路

浅谈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意义和思路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后续调整的问题,探讨其调整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提出初步的想法,增强规划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弹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规划调整,增强规划编制的严肃性。

关键词: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思路1 引言当前很多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非常频繁,调整的原因很多,既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本身的问题,也存在开发区发展变化过大的情况,同时也有部分开发商或工业企业自身利益的述求。

调整过于频繁即不利于规划部门规划管理,也不利于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开发区控规调整进行研究。

2 开发区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不顺,规划主体不清晰目前,各地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大都呈现“小而全”的特征,但它与城市政府的关系是否通顺,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往往也是这种局面。

以南昌市某开发区为例,规划权虽名义在市规划局,但实际由开发区规划建设局负责,后为规范职能,虽市规划局名义上派出驻区规划分局实施规划管理,但实际仍是由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同样一批人负责,规划主体不清晰,对于规划编制及调整事宜,若市规划局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意见向左,则难以操作,需再协调。

由于管理机构上的重叠,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2)急功近利,规划受损有些开发区急功近利,置规划原则于不顾,盲目迁就投资者,甚至拿规划设计要求作为筹码,随意提高容积率等规划指标,降低绿化和环保要求以吸引投资。

而作为管委会下属的规划管理部门亦不敢直谏,唯恐将项目“吓跑”。

开发区欲招天下客,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形成绝非依靠规划的让步,相反,科学合理、严肃权威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倒是良好投资环境的不可缺少的构成之一,真正有实力、有胆识、有见地的投资者,不是看中你规划的随意性,而是看规划是否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

3目前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开发区而言,土地的性质至关重要,工业用地还是居住用地或公建用地,土地价值及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差别极大,由此决定了控规尤其是开发区的控规的主要内容是明晰土地性质和开发强度,而这需要从经济、空间、经济及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现行的工业园区控规编制中往往并没有完全考虑到,主要在于:(1)产业用地划分过于机械,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脱节与城市其他地区不同,开发区中工业用地比例较大。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点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点

浅析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点程东梅(夏邑县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河南 夏邑 476400)摘要:在“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要点,也是进一步探索编制技术路径及其他研究的前提条件。

在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当中,如何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在全面了解、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意义自然资源部于2018年成立之后,我国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入发展,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于2019年5月出台以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确立,并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方向明确化,在空间和时间上,国土空间规划对一定区域国土开发和保护作出了明确安排,其中便包含详细规划,要求在市县及以下进行详细规划编制。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编制合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指导,因此,必须从编制体系和控制内容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新的规划途径。

1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意义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给城乡规划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

(1)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第一编制层次,通过量化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将总体规划当中的平面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建设的三维空间控制,将总体规划当中的定性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建设的定量控制,将总体规划当中的宏观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建设的微观控制,以此实现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控制,切实深化、落实整体规划意图,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摘要:在我国城市化高速推进的现状下,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多变化着的因素,这就导致往常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本文首先说明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科学性;地价;群众参与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意义(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建立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基础之上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而进行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土地使用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中之重,必须对土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使用目的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规划建设,做到与城市的管理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城市的进步。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城市建设必须要做好规划,以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可见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因此,只有充分的开展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到节约有效、科学合理,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生活质量重要保障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合理开展,才能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为人们生活创造舒适轻松的环境,进而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可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灵活性控制性详细规划顾名思义就是要“控制”,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性质、强度、配套等起到控制性的作用。

现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控制主要包括了用地的控制和指标的控制,其中用地的控制主要为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以及其区位和规模的确定,地块内交通的组织,道路线型等级确定,配套的市政设施的控制等等,这些也是目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最为重视和做的最为完善的一块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属于法定规划,其是对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进一步延续及深化,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及城市建设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文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目前《控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编制;问题;改进措施前言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主管部门对规划进行许可并管理的法定依据,其是否科学合理编制,对城市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经过广大规划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控规》的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及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控规》编制的合理性、经济性、可行性,发挥其控制性及引导性功能,以便能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存在问题1、灵活性不足《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文简称《办法》)中已经对《控规》编制及管理进行了规定及要求,对土地利用以及建设控制等指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办法》提到: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要求,对土地使用性质或强度进行控制并管理。

因此可以明确,《控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各类建设项目进行控制并管理,而其中土地使用性质及强度是控制管理的重点。

在控制土地使用过程中,如何确保在城市建设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控制的实用性及灵活性,是《控规》编制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控规》作为城市建设众多依据的其中之一,其控制及指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很多工作需要在审批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及改进。

按现阶段的流程,《控规》调整需经过的审查步骤太多,而当调整完成后,可能建设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又需要针对新形势对《控规》进行修编调整。

如此反复必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此外,《控规》着重强调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引导性明显不足,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浅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局部调整

变地块 的土地利 用性质 、容积率 .改变城市道路
走 向等 等 。本 文 针 对 控 规 局 部调 整进 行 论 述 国内一些学者 对控规局部 调整的需求 类型 、 原 因 、 响 及 对策 进 行 了 系统 的研 究 , 结 出调 整 影 总
js n o g l oy eae l nn d rvd s ut t feua r t l p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ga o ie me r t d id n np
7 ■,● ● T,Lz●o卫4E●●广●● ^ 一o0● ,●、P》兰z● ●●●●●● o I ●● ● 0 ● ●●o●vo ● ●1持 ● ● ●●< ●●l,● ●1 2 ●●糯3● , 基 落斟浴壁 4 ● ● ● 王 c 0 l糯 r ● _L 3z 7 E 0
p lc po i y t e l t h nt r t fer nt ub i lc o r gu a e t e i e essofdif e
城区基本实现 控规满覆盖 ,规划部门的工作重 点 逐渐由控规编制转向控规的实施 管理。控规修 改的问题逐步显现 。
控 规 的 修 改 可分 为控 规修 编和 局 部 调 整 控 规 修 编 是 因 为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或 上 层 次规 划发 生重 大 变化 ,城 市 结 构 需 要 调 整 ,需 对控 规 进 行 大 面 积 修 改 或 对 布 局 结 构 进 行 修 改 ,如 一 个 片 区 由市 场 区调 整 为 商 住 区 :控 规 局 部 调 整 是 对 控 规 中~ 个 或 几 个 地块 的形 状 面 积 , 标 进 行 修 改 , 改 指 如
通过对 目前控 规局部调整 中角 色关 系、启 动和 裁
决 机 制 、利 益 补 偿 等 的 分析 , 并 借 鉴 美 国 区 划 调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对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工作引发的问题进行总结,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原因重点突出在问题认识的局部思维上,多重叠合的管理角色上,消极被动的公众参与程度,法制法规有一些约束的盲区。

因此有针对性的对控规指标调整工作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对控规指标调整的决策机制实行改进;对控规指标的调整工作进行在政务上公开;建立和健全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原则;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在规划指标调整进行的整体的强化调控,规划调控的经济政策进行完善。

【关键词】控制性相信计划;指标调整;问题中图分类号: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经历了深入区划法观念、探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理论、确立控规在法律上的地位、实践和普及控规编制等等,我过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我过建设项目的审批和规划管理,都是以控规做为直接的依据。

由于人们对控规价值观的理解和深入,控规编制开始变得成熟化,控规的实践反思和时效评价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下面针对控规指标调整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浅议。

二、在目前的控规指标调整工作中引发的相关问题1、控规指标调整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失控情况针对规划控制指标来说,控规指标调整普遍从低调整到高,这样的话,就容易增加了地块总建筑量,整体失控的威胁就会出现在城市人口和环境的容纳量方面,对社会公益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控规指标调整侵犯了社会公共的利益侵犯公共利益行为的发生,其原因是因为控规指标调整,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是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进行一些控规指标调整,但是造成无形伤害的对象是企业、周边群众,甚至是整个城市的形象。

3、控规指标调整加剧了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控规指标调整的效应示范之下,像控规调整的成本低、难度低、回报高等等对比十分的鲜明,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不平等的心理状态,觉得不调整会吃亏,或者是调整与不调整都无所谓,又或者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看待调整,使得一些建设单位过分的依赖于控规指标调控,已达到他们不正当竞争视线经济利益的目的,这样的话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就被扰乱了,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控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控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

控规调整的思考与对策摘要:在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控规的权威性受到来自政府、社会、民众、甚至规划管理人员等多方面人员的质疑。

控规调整的比例居高不下,调整的内容也随意,能调的,不能调的,一调了之。

笔者对控规调整进行了思考、分析原因,并从规划编制、管理等环节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控规调整思考对策在当前,控规调整既频繁又随意,办理一个项目,要调整多次控规,使控规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给规划行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存在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控规编制费用不菲,编制单位名气很大,资质也很过硬,参与编制人员由大师领衔,工作组人才济济;编制时间充裕,规划成果很丰富,效果图、动画演示形象逼真、气势恢宏;规划论证会开得热烈,论证结论也多以褒奖为主。

但当建设项目开始报批规划手续时,一查对控规却发现,项目基本很少能符合控规要求,导致项目落不下来。

于是政府要求规划部门调整控规。

这使得我们对控规产生了怀疑?如何能避免或减少调整控规呢?一、基本概念作用、地位简介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控规提供了法定地位,但控规的频繁调整和法律的权威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2.1 控规调整比例高在当前规划管理工作中,调整控规已经习以为常。

来一个项目,就要调一次规划,由于每个项目都要求时间紧。

于是项目一来,一看与控规不符,立马开始调控规,因此控规调整的比例相当高。

2.2 控规调整幅度大控规调整幅度也相当大,有的甚至改变了总规强制性内容。

如总规、控规中的绿地,也为了城市经营需要,而调整为居住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为满足所谓的招商引资需要,把住宅小区周边的规划居住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地块的容积率、建筑限高等指标随意大幅度调整,容积率会由1.0调整到4.0.建筑限高由24米调整到100米或更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浅析
发表时间:2018-02-27T14:43:08.0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9期作者:齐烨
[导读] 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对拟建项目所处地块的“控制性规划指标”进行变动,称作控规调整。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是对拟建项目所处地块的“控制性规划指标”进行变动,称作控规调整。

“控制性规划指标”最主要的几项是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凡对以上任何一项指标申请调整的,都属调整控规范畴。

关键词:控规指标、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
1、控规调整的含义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具有法定效力的规划编制层次,是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衔接规划设计与管理实施的中间环节,是指导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土地开发和各项建设活动的直接依据。

然而,在控规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量的控规调整申请诉求,控规调整往往涉及到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和城市居民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拟建项目所处地块的“控制性规划指标”进行变动,称作控规调整。

“控制性规划指标”最主要的几项是容积率、建筑高、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凡对以上任何一项指标申请调整的,都属调整控规范畴。

2、控规调整的类型
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来看,控规调整工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1.控规修编
规划的时效性逐渐减弱,或社会经济发生重大改变引发规划的不适应性,或区域重新定位,或上层次规划发生了较大改变等,都将引发控规的重新修编工作。

2.2.控规整合
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因缺乏标准分区之间的统筹和协调而出现不同标准分区控制成果之间的出现“问题”现象。

或因缺少分区规划作为一种过渡,导致控规成果的不适应性,进而引发控规的整合问题。

2.3.控规局部调整
控规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对于各项具体控制要求进行调整的变动诉求,即为控规局部调整。

控规局部调整往往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地产开发在市场经济下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或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总之,可以将控规修编、控规整合和控规局部调整之间的关系简要地归结为抽象和具体、整体和局部、编制和实施的关系。

3、切入规划管理需求,创新编制技术手段
控规实施过程中,控规成果刚性有余、弹性不足造成控规频繁调整的情况较为普遍,随着控规法定地位的提升,控规修改的法定程序更为严格,调整周期加长,为快速应对规划管理过程中项目开发的市场行为,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出台了一些地方法规,提高控规局部调整的灵活度(如杭州杭规调)。

然而这种应对途径存在法律风险,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建议在控规成果编制过程中,采用分程度控制的理念,针对刚性与弹性的不同程度,规划管理将控制内容分为强制性、规定性、引导性三个程度进行管理,形成法定文件与管理文件两个层面成果。

具体来说,强制性内容包括“六线”(即道路红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紫线、公益性公共设施橙线和城市黄线等六线)中的定性、定量、定位控制,街区主导功能、街区总建筑面积、街区净用地面积、单元建筑限高控制、特别意图区的控制,是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内容,纳入法定文件加以严格控制;规定性内容包括街区居住人口、街区高度分区,保障性设施的控制、街区公共绿地规划、地块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交通出入口方位、住宅套密度,是规划实施中应遵照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严格控制;引导性内容包括一般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向,地块规划的用地可变性、适建高度、地下空间利用导向等内容,是规划实施中宜执行的内容,纳入管理文件加以引导控制。

4、对控规调整的对策分析
4.1.加强城市整体经营研究,科学确立规划发展目标
城市运营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政府因拥有土地产权,可以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深化城市建设的投资融资改革,并广泛吸纳民间各种资本投入到城市的建设活动中的一种行为。

经营城市的领域十分宽广,土地资源作为城市中最大、最具活力的资本,经政府运营手段逐步投入到市场后,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土地的价值也明显提升,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臵。

在城市运营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城市资产的最佳配臵并实现城市资产增值保值,其职能由公共财产监管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的资本运作者的多重角色,而决定城市经营有效进行的筹码就是土地开发控制指标的灵活调节度。

4.2.弹性划分地块,增强土地定性的兼容性
土地使用性质的定性兼容性问题在控规的编制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要增强土地定性的兼容,就应做出相应的规定,区分相同性质用地在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兼容范围。

适当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兼容性用地,可以较快的获得土地开发效益。

从经济成本效益出发,若将兼容性用地安排在区位条件好、土地价格高的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地段因其土地开发效益较高,则容易吸引建设单位在此进行投资和开发,兼容用地可以增大土地适建范围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也有利于综合评价所处片区的建筑密度和空间匀质度。

若将兼容用地安排在低价较低的城市周边地段,那么建设单位就多了可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其全方位筹集资金,进行土地开发,从而达到土地资产的增值。

4.3.建立控规指标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调整申请阶段及时将控规调整的目的、内容、必要性传达给有关社区居民,收集社区意见,做好民意调查。

应重视提供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对变更用地的基础资料、其周边的建筑情况、周边用地的拟建项目情况等向社会公开;重视提供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应提供足够及时的控规指标调整的结果和最新变动的信息。

确保信息公开图纸内容的精度,防止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4.4.完善控规调整程序
为保障控规实施的顺利进行,有必要推行对控规调整程序的改进具体改进措施,比如:(1)明确对申请单位的资格审查程序,重点审查其是否具有土地使用权;(2)区别对待各类申请项目,建立分类处理机制;(3)对控规调整申请材料及规划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并建立控规调整申请单位及规划编制单位的信用档案,以防止申请材料的作假行为;(4)非经营性控规调整申请项目(特别是社会公益项目)可在受理程序阶段予以批复,审批结束以后应对社会公告审批结果,并由规划信息中心对控规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5)公示控规调整方案,并安排审查会议。

即应坚持“批前公示”;(6)应协同相关部门对控规调整方案的审批采取票决制;(7)应将控规调整审查会议纪要报告市政府,有利于规划部门接收市政府监督;(8)对控规调整实施分级审批;(9)建立控规局部调整的成果管理机制。

5、规划审批及管理
项目审批及用地开发动态是反映单元内地块历史及现状开发状态的基础信息,该信息来源主要为规划管理部门的用地审批信息以及现状调研信息,而前者则是其中的核心。

根据我国当前规划审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划拨用地审批需要“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两证一书的审批过程,而出让项目则需要“用地规划许可证——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两证一书的(查)审批过程,为配合发改部门的项目的立项,部门项目增加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阶段。

在各个阶段均形成当时的审批信息,包括了用地红线以及控制指标,此外部分项目在审批过程中由于某阶段审批未通过返回前一阶段审批程序或取消立项。

可见项目审批信息的整理信息量大且复杂,控规修编在基础资料整理阶段应当全面掌握项目审批历史信息,梳理出最新审批阶段的审批信息,确保其准确定、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议控规修编的思路与方法——以湘潭天易示范区金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为例,刘智丹,孙灿,《中外建筑》 , 2013 (11) :68-71
【2】新时期控规修编的几点体会,石华,张敏,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