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谈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谈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浅谈网络教育的现实意义

——网络教育学习之我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知识、智慧转化为技术、技能的空间和时间相对缩短,技能、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各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认知和人类群体进步须保持同步性,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要不断吸取全体智慧和全体成果以满足全体的需要,从而构成和全体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因此,个体就必须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来丰富和充实自己。随着学习手段和方法创新,我于2009年9月我考入北师大网络教育学习,在学习中我深刻的感受网络教育优越性,不但学习效率高,及时能够获取社会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能够享受到专家、名师独天得厚的课程讲堂,实现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能结合实际,运用课程理论对现实呈现的不同问题做出犀利而精确分析,对问题一一破解,根据现实矛盾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科学选择方法,提高工作效能。在经过了两多年的网络教育学习生活里,网络学习使我开拓了视野,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老掉牙,看书,看教案,看名人讲座,网络学习系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使我受益匪浅,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知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深刻的体会到:网络学习需要高度的学习自觉性、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把学习封闭化,应提倡寻求合作、协同学习,在各自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取教学信息之后,相互交换学习心得、体会,互相提问、评价,交流知识,并与所学的东西相联系,便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纵观目前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的缺乏,教学形式的古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家长与孩子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三角平行关系,已经严重制约了今天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今天的孩子个性鲜明,思想独特,富于创造,追求自我,喜欢自主接受和参与到新事物当中去,并通过努力来向世界展现自我的价值,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欣赏,同时拒绝说教和命令。通过网络教育学习,我感悟到网络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并具有以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一、远程教育学费低、效率高。

网络教育的学习,让我节约了不少时间,低廉的学习成本可以说是远程教育最大的亮点。今天的社会人力竞争已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不提高知识水平、不扩充自身能量,可以说将会即刻失去社会竞争力,而现实因素又决定了像我们这类人不可能再去脱产参加专业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远程教育的出现,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只要在任何一台能接入英特网的电脑前,通过对一些课件的学习和课程论坛交流,以及在特定的日期前完成每学期的课程作业,就可以让自己足以掌握章节内容的侧重点及关键知识点。而且学习时间不用固定,因个人工作松闲程度自由安排,用二个字来形容就是“方便”。

二、网络教育以激发学习者为目的,发挥其主动性。

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心里和认知规律,知识的获取必须自由、自然、愉悦得之,也就是说学习应自主、主动。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依据“筛选式”教育制度,其目的是为选择精英式的人才。受教育者在一次又一次筛选中失去再次受教育的权利,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兴趣选择”。“学生借助键盘和鼠标就可以轻松地在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及上课时间和地点,甚至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教师”。

与此同时,评价教育的好与坏也转变为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让学生在自己选择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面对网络教育,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教师的作用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而又迅速地进入自己的兴趣选择上。并非一味地传授知识和检验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

三、网络教育方法灵活、内容鲜活鲜明,理论现实化。

网络教育不仅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且教育内容形式新颖、生动,它借助多种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学习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和图像,同时也能听见声音。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网络教育这一大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启发教师对新的教育方式的思考:在这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以便因材施教。

如:我在学习期间,我经常在网上听课,在线交流,并在学习上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由于远程教育和面授有很大区别,所以必须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时间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课程考试计划表,确定完成课程学习的时间。接着,我们就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安排好每年每次考试科目的复习。在学习中随时关注论坛的最新动态,尽快按要求完成作业。及时将在线测试题及复习题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还可以打印一份纸质习题,与同学一起复习。

四、是学习者对学习开放、兼容、互动。

网络教育不受使学习者不受时间、空间、内容和年龄的限制,其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完全平等的。传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平等发展隔裂开来,限制了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在网络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占有是公平的。网络资源是无限的和具有可持续使用性的,不会因过度使用而减少。二是无年龄段的限制。传统教育对学生按年龄段划分,使教育的内容因年龄而受限制.而网络教育向全体受教育者开放,受教育者可根据自己接受能力水平适当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速度。因此,这给新时期教师角色带来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将教育内容开发给受教育对象。网络学习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了新的人生起点,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寻找到适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网络学习中我与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互动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粗浅的网络知识,从不知道怎样建立博客、怎样进入博客到现在可以自己发表文章等。老师们的答疑解惑更让我在学习上信心百倍,使我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我更好地适应21世纪教育工作的新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让我体味到了人生从来未有过的快乐与喜悦。

总而言之,为期两年半的网络教育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充实了自己、实现了自我、更超越了自我,成为了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阅历上的一次重大蜕变。

五、网络教育具有穿越时空的特殊功能。

网络学习的时空穿越特质是任何学习手段不具备和相提并论的,给学习者建立了信息量盘大的一个立体学习空间。它时空性就是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随时随地都可学习。首先,在网络教育中,人们再也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去固定地点接受指定内容的教育。网络能够在学习者认为适合的时空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信息。然而传统学校教育定时定点,不能因实际情况而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网络下的教育者也不局限于传统教室里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多变和灵活。同时网络教育把五湖四海的陌生人聚到了电脑屏幕前,小小网线的两端让志同道合的人即刻变成了同学,在这片无限广阔的信息大海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际上也在无形之中扩大了人群交往范围,且这种交往也让人与人之间由同学演变成为朋友,甚至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远程教育给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些和谐与亲切,让人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帮互学、互助友爱。远程教育也让我从中结交到了不少新朋友,而且也已逐渐给自己日常的工作中带来了一些便利。

六、网络教育具有互动学习的间接性与戏情现实化。

网络教育的时空穿越性和互动化,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好兴趣获取信息,使师生、学习者和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和行为演示等。网络技术使学习者的网上互动学习的实现,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是间接的,主要通过文字和声音进行,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直接体态语言的交流。网上交流对象多维化,可以是一个。同时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伴,也可以是老师、专家等,并且这些学习者可能来自语言、风俗习惯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些特点,对教师在网络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扮演提出了挑战。例如我进入网学后,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我虚心求学,并且暗暗下定决心,首先攻破计算机这道难关。心想不懂计算机,怎么进行网络学习呀?我先认真看书再上机操作,经过一番勤学苦练,终于入了门。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对电脑也就不那么陌生了,也敢于去操作、去探索,敢于上网看新闻、查资料了。从此我与电脑、网络结下不解之缘,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影响着我。网络教育把五湖四海的陌生人聚到了电脑屏幕前,小小网线的两端让志同道合的人即刻变成了同学,在这片无限广阔的信息大海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际上也在无形之中扩大了人群交往范围,且这种交往也让人与人之间由同学演变成为朋友,甚至业务上的合作伙伴。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远程教育给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些和谐与亲切,让人们之间互帮互助、互帮互学、互助友爱。远程教育也让我从中结交到了不少新朋友,而且也已逐渐给自己日常的工作中带来了一些便利。

七、网络教育具有促进学习者德才并茂的双重性。

网络教育在促进学习者快速高效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人类前沿信息外,还能积极提升学习者的品质,从专家的授课、学习者的互动、相互点评等,都折射出不同人性和道德,在互动学习到不同的人品和享受到品质的精华。因此,子啊网络教育学习中根本关键还是得先学会做人、先力己。而网络教育除给我们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外,重要的是给我们每个参与网络学习的人搭建了一座大舞台。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尽情表演,不同的是,就看表演的人用的是“心”还是“声”!“德”与“才”高度统一!网络教育工作、学习兼顾,收获颇多。不仅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教育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一个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学习天地,学习起来更加方便更加轻松,特别是网络教育的个性化教学、自主化学习、学分制让人减少限制、学习管理自动化,成本低效益高等鲜明的现代学习特点,更符合现代社会工作的需要。以后我会更好地利用这个教育网络平台跟各位同仁交流,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充电、边喝水、边积蓄能量,时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新陈代谢,有效地存贮和释放能源,有力推动自己的教育工作不断上升到新的领域。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2012年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江南实验学校 2012.03

2013年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惠州市惠阳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远离网吧,从我做起”的通知,我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实际,特制定《南坑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惠州市惠阳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远离网吧,从我做起”的通知,在广大师生和家长中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促进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构建文明、健康、和谐校园。 二、活动安排 1、加强教师网络道德教育宣传,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小学生的表率。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知识的学习问题;另一个是教师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问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上网的指导。我校每个教师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目前,我校教师90%以上都会上网,其中不少人会利用网络制作课件或主页。在了解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也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将制订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保证了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目前虽然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但网络方面也不是全无法规或规范。问题在于,对网络的“虚拟身份”比较难于管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鉴于网络世界的特点,我们一方面在三——六年级选拔出网络管理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则需要用道德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为此,我校成立了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专门给学生印发了一些网络法规或规定,供大家学习、遵循。 3、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儿童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使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4、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青少年儿童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小学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

三生教育常识

三生教育常识 1.“三生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简称? 答:“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2.什么是“三生教育”? 答: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3.什么是生命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4.什么是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5.什么是生活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浅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育民小学张晓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个个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现代教育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过分的呵护与关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主意识,他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养成了任性、依赖、爱发脾气等坏习惯。 他们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只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关爱别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自私和冷漠。独生子女是“抱大的一代”,但我们不能让他们成为“冷漠的一代”。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先让他们“知恩”,因为只有“知恩”才会懂得“报恩”,进而懂得“施恩”于人。 一、从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知恩”、“报恩”。 教育学生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或多或少的关爱与呵护都是“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要学生做出报大恩大德的轰轰烈烈的举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回报。 1、“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先要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让学生懂得是父母赐予自己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抚养成人。让学生回想并学做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如:冬天洗衣、洗菜做饭等平常的事。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的话,如“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让父母舒心;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父母省心;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让父母开心。这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父母。

中学生感恩教育教学案例

学会感恩快乐成长 一、案例背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有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做人起码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细心呵护着,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的心中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 目前,“感恩教育”已引起了学校、家长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的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让孩子懂得回报,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的朴素情感升华为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三、活动过程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南安市诗溪小学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一)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班队会、团队活动等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努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学校内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要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 (四)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及时对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积极开展“文明网上行”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二)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三)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我校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活动领导,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注重实效,认真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好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感恩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泗洪县实验小学郑云 【内容提要】:感恩,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给予孩子心灵的滋养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懂得感恩,才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精彩,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处于莹润的状态,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恩图报发扬光大。对孩子随时随地抓住感恩的教育时机,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教育感恩成长 教书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教育者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我看来,培养出一位懂得感恩,懂得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心灵滋润的一个健康成长的人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爱,感受爱的能力,以及付出爱的能力。感受爱的能力来自老师,更来自自自己的亲人与朋友。感恩教育应该成为孩子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使他享有完满的精神生活。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中表现出的是驯化过的状态,很难有自然的状态,我认为我们对孩子除了进行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外,更要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爱的能力。我们的职责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与感受。 一、利用教材和绘本,感知身边点滴之爱 1、利用好所教学科的教材,让孩子感知爱 在我们苏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是适合对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但是要让生感受到文本中母亲的伟大,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文本中感人的地方是母亲走无数条山路翻山越岭将姐弟几人拉扯大,而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当时妈妈抚育儿女的艰难。作为拓展,我专门做了一个课件,主要表达了母亲养育我们的不易,此外,我通过和我的爸妈以及婆婆交流,搜集了许多他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养育子女的感人小故事,然后讲给同学们听。当我讲到:李大娘家姐弟四个为了抠出桌缝中的几个砂糖粒而将桌子拍散时,同学们第一反应是笑,而后是沉默。我知道沉默之后必定有孩子经历的一场思考,对于我们自己的优越生活的思考,更有对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的思考,内心不免经受了灵魂的洗涤,变得干净澄澈。

三生教育教案

《三生教育》教案 城关镇保障小学五六年级教学目标: 1、“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2、“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3、“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二:教学内容: 1、三生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

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二、“三生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

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中学生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理论篇 感恩的内涵与由来 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由衷地表示感激,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从狭义来讲,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但是从广义来讲,感恩应是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给予我们的一切恩惠和方便表示由衷的认可和真诚的回报。而在传统文化中呢,也记载着不计其数的感恩故事,从最早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这样的记载,对于古人而言,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此小人也。”所以我觉得在新时代,我们呢,对于感恩,依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并超越的一种优秀文化,感恩应该被继续发扬光大。 感恩节源自美国,据说,感恩节的设立,最早是用来感谢北美印地安人的。感恩,在西方应该算是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感恩”的解释:“对别人所施的恩惠表示感激。”人们是因为得到他人的帮助受了恩惠而由衷表示感激,是出自对人类共通的一种本性的感激之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自发行动。它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

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绝 非“感恩戴德”的臣民心理,因为从人格上来说,感恩者和被感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援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天生就是和贪婪,吝啬,冷漠对立。 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由此可见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的确,我们身边的有些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局势,“感恩教育”应势而生。具体通俗一点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感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一种道德教育,和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人性教育。尼采曾经说过,感恩是一个人灵魂上的健康,一个人只有灵魂健康了,他才能够生活得快乐自在。所以我们生活当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一些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所抱怨,那么他们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知道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不会去感恩生命的难能可贵,不会去感恩这个世界的美好,相反的,你有

浅谈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要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

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 麻醉。 3.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情。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人生观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如拜金论的不断冲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消失殆尽,甚至有严重的“崇洋”思想,以至于是非观念单薄,爱国之情淡化。 我们所列举的事例绝非个例,而且呈现一种不断恶化的发展态势。 (二)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成因可以分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精彩试题(100分)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 1、( D)是指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A、网络低俗 B、暴力 C、暴戾 D、网络暴力 2、( A )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信息文化 D、制度文化 6、( B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A、世界观 B、价值观 C、人生观 D、道德观 7、( A )是网络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方式和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 A、网络德育方法 B、网络道德 C、网络道德规范 D、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11、( A )意指通过破坏和操纵计算机网络中信息流的办法,对国家国防和基础设施实施破坏,以达到战略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 A、战略信息战 B、信息疆域 C、虚拟战争 D、信息边界 15、( A )就是社会风尚和社会习气,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习惯势力等形式制约着人们的言论和行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社会文化 B、社会风气 C、社会关系 D、道德教育 20、就网络能让更多的个体参与进书写和创造文化的角度看,网络毫无疑问是有助于

( D )的实现的。 A、网络信息访问权 B、网络信息发布权 C、知识产权 D、文化多样性权利 21、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分支,是一门涉及( ABCD )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A、计算机科学 B、网络技术 C、通信技术 D、密码技术 23、我国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条款不够系统、集中,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其主要表现为( ABCD )。 A、分类立法,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B、缺少必要的基本法 C、已有的立法中有诸多缺陷 D、网络立法较偏重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偏轻 25、网络空间是一个极其自由的世界,网络主体在享受自由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迷失自我,从而导致诸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包括( ABCD )。 A、孤独 B、冲动 C、暴戾 D、谎言 26、网络低俗文化具有( ABC )等特点,这些都给网络低俗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生存空间。 A、娱乐性 B、低俗性 C、隐蔽性 D、知识性 34、网络德育的特殊方法包括(ABCD )。 A、关注跟踪法 B、取舍应对法 C、数字娱乐法 D、虚拟伦理训练法 37、网络具有(ABD )。 A、无中心性 B、开放性 C、中心性

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之味 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所谓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 感恩包含的内容广泛。小而言之,我们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明确何为感恩、为何感恩

首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含义,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简单讲,感恩就是知恩报恩的意思。一个人生在世上,周围的人都是对你有恩德的。父母有养育之恩,你所食用的粮食、使用的物品、住的房屋、代步的车辆,这些都要有人去生产制造。设想世界只有你自己,怎么能生存。所以,人是要感恩的。 其次,了解一下感恩节,我们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是一些对我们有启发的事物,我们还是要拿过来用的。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并且在感恩节这一天,做好一、两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知道了感恩节的来由,便能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 二、参与感恩活动,体验感恩情感 1、结合教材,体验感恩情感。可讲些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鲁迅的“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卢梭的“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可让学生来加深和巩固对感恩的理解,且能践行感恩,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无限的时空交互,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在教室、办公室或者心理咨询室,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能够相对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是,由于教育空间相对狭小,时间受到限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实现了结合,获得了新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无形中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网上信息交流的快捷性,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时效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信息资源分散且传播速度慢,教育往往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而且教育内容也往往整齐划一,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而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打破了原有的时空界限,使旧有的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变成了全方位的、开放的、立体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大。网络能克服传统教育影响面较小的不足,高校的“围墙”概念将消失,高校教育的“一言堂”局面也被打破。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还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信息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形象性和趣味性。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大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信息,教育者能更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缩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便捷的沟通渠道,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大学生处在“准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责任。高校可以通过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网络还能使不同地点的学生共享教育资源。 三、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使人可以从容地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等材料可以被及时地填充到教育内容当中,教育效果也就自然显现。网络文化环境中,信息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实现数字化,思想政治内容通过网络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间自由流动,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数量和价值上实现了倍增。网络还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平等占有,增强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认同感,进一步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四、现代的技术手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是沟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桥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校园网,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将学生、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更加真实和容易,在这种交流中,交流双方往往能坦率地吐露心声,倾述真实思想与情感;在这种交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改变了以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模式,使教育者能以较少的投入,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网络中的深层次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内化,而非表面、一时的服从。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网络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合适的空间。 五、鲜活的内容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网络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可以采取匿名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精心选择与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锅端”而言,显然更具吸

幼儿园三生教育计划

幼儿园三生教育计划 做真正教育,就要为天地立心、为学生立命、继往圣绝学。具体来说,应该是为人类带来希望的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应该是围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开发生命、圆满生命”而展开的全程生命教育。应该是唤醒沉睡的大脑、唤醒生命、唤醒灵魂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生命有根有魂、有灵性、启迪智慧的教育,应该是用爱和智慧破译孩子生命潜能的密码,使其活出真我的教育。"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要求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学生将带着学习和磨炼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寄托。鼓励每一位学生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和矛盾,畅所欲言,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正在走向富强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健,更有爱心,更富于创造力的新一代来继往开来,让师生携起手来,为明天更加健康的生命之花,更加和谐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生态教育",强调"珍惜生态,

关心社会和自然"。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以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起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育优质、均衡、快速的发展。特拟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通过有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小建立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意识,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符合《三生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三生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

浅谈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2241371.html, 浅谈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张亚红刘文华李芙荣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11期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体现。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与许多不同姓氏的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这个社会需要人人学会感恩,人人乐于奉献。而在这个社会中不懂得感恩的人也将受到人们的排斥与谴责。如果这个社会缺乏感恩之心,那么这注定是一个冷漠的社会。我们所说的感恩教育,就是通过实例讲述,通过情绪的感化来传达一种积极、乐观、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精神。 ◆关键词: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氛围;意识;回馈社会 一、感恩教育的地位与价值 感恩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品质和道德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现如今,社会人才评判标准发生了改变,精神文明建设的開展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这样的社会趋势,小学教育中逐渐开始重视小学生德育中的感恩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感恩教育的含义 感恩教育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是一种公共意识,只有心怀感恩之心人才会意识到自己回报社会,奉献他人的意义。感恩可分为感恩社会与感恩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其中感恩社会为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从这一点出发应该是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感恩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顾名思义就是感恩他人。开展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體谅父母,明白自身受到的关心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是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并未开展生命教育方面的课程,其实简单地来说,这相当于一门心理疏导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教学应该是积极的,应该是阳光的,那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成为了首要任务。之所以设置这些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珍视生命。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感谢父母对自己生命的给予之恩,感激社会对生命的呵护之恩,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开展这样的教学课程已成为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目的是为杜绝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选择结束生命的莽撞行

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doc

中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三月份,我们班开展了“学会感恩,感知责任”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有许多感触和收获。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的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一切要心怀感念,并应该从内心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感恩是道德养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一种道德自觉。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厚爱中成长,我们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你有没有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现象?希望我们能从活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如今的我们是家庭的宝贝,我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种牺牲。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在班集体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处理好同学

之间的关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爱同学爱集体。大爱无边!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和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一定都需要别人帮助。“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为何不能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别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你在感激别人的时候,把这种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多好啊!我们回报帮助我们的人,我想还可以把这种感恩的心用在别的地方不使我们的光阴虚度,来回报关心我们的人。 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我们鄙视他们,不屑与他们为伍。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有“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关于“感恩”的传说故事。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包含着感恩情结。这些优秀的道德文化,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网络道德教育宣讲材料

网络道德教育宣讲材料 一、网络道德的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了每个人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从前那些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事实。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你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聊天、看电影、游戏等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取资源,丰富自己、展示自己,更可以进行贸易和商务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几乎使网络营造了另外一个生存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但是,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连串的难以言喻的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漫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修改、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够完成在分秒之间。还有充斥网上的假新闻,泛滥成灾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的超时空性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因此,网上交友是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种社会化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 宣泄。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摘要:互联网自1994年接入我国,已经有十三年的时间了。随着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乃至中央高层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2006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 道” 。从而,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我们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从客观的时代环境的角度来讲,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当今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社会日益步入网络化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在新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条件下不断发展的需要。 1.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网络神奇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上冲浪吸引了各行各业众多公众的参与。一方面,网络改变了网民的现实生活,它通过连接个人计算机设备,从而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并且由于网络购物、网络搜索引擎、网上求职、网络论坛等网络应用领域的出现,网民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活动逐渐在网络社会中得以实现。可以说,网络不仅改变着网民的现实生活,而且通过模拟手段将现实生活转移进网络,使虚拟的网络社会成为某种模拟现实的一种真实。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在一电子元件和信息数据库创建一个神奇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问题。因而,同现实社会一样,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加强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信息网络时代带给现代社会的新课题需要通过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来解决。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经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