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校本课面试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面试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面试教案
时间:40分钟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朝代和重要事件。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主要朝代和重要事件。

教学难点: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历史地图
3. 古代中国朝代时间轴
4. 朝代和事件简介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Powerpoint展示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

2. 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你知道古代中国的主要朝代有哪些吗?”
二、讲解(15分钟)
1. 利用地图展示古代中国的主要朝代和事件,介绍每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讲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贡献。

三、互动(10分钟)
1. 将学生分组,每组从朝代和事件简介手册中选择一个朝代或事件,通过小组讨论准备介绍。

2. 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所选朝代或事件,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2. 鼓励学生多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或事件,写一份简短的文章介绍。

2. 提醒学生下节课复习本课学习内容。

六、反思
1. 思考本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2. 总结本课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出改进。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重要人物、事件等知识;
3. 能够理解和分析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2. 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
2. 分析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PPT、教材、图片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讲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3. 介绍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4. 讲解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2.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短文,包括对其起源、特点和影响的描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历史校本设计教案初中版

历史校本设计教案初中版

历史校本设计教案初中版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教学目标:1.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2.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和政绩;3.掌握秦汉时期的艺术、文化和科技成就;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1.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2.汉武帝的统治和开拓;3.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1.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实例;2.小组讨论;3.学生自主学习;4.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二、讲授(25分钟)1.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a.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b.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c. 秦始皇的法制建设2.汉武帝的统治和开拓a. 汉武帝的政治措施b. 汉武帝的对外扩张c. 汉武帝的文化建设3.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a. 秦汉文学的发展b. 秦汉艺术的特点c. 秦汉科技的进步三、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成就,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文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和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下节课将继续强化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初中历史下册课本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课本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课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

2. 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变迁与演变。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过程。

难点:古代社会的制度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下册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

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古代社会的演变历程,重点讲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和变迁。

2.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结果。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特征和制度变化,交流看法和观点。

2. 学生互相提问,澄清疑惑,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四、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

2. 班内小组合作,完成历史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领会和掌握。

五、反馈(5分钟)学生个体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反馈教学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留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完成一篇关于古代社会演变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授、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重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备课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成就。

3. 能够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代表性文化成就的介绍。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2. 分析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代表性文化成就。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实践法:学生通过任务型活动,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古代文明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明的概念和代表性文明。

2. 讲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

三、介绍古代文明代表性文化成就(15分钟)1. 分别介绍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文化成就。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了解这些文明成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任务型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古代文明代表性文化成就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撰写一份关于该文明成就对现代社会影响的报告。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写一份关于古代文明的发展与影响的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文化成就,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任务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教案

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教案

初中历史课堂授课教案教学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 了解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资料。

2.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

3. 实物: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的文物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导入话题:你知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吗?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 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1. 夏商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a.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b. 封建制度的构成和特点c. 封建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2.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b. 分封制度的构成和特点c. 分封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三、讨论与总结1. 学生小组讨论: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的优缺点。

2.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小论文。

2. 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古代政治制度与现代政治制度的异同点。

五、课堂反馈1.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教学反思:1. 调整教学方式,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讨空间,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25分钟)
1. 介绍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讲解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中华古代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调研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广泛兴趣。

历史学专业教学设计范文

历史学专业教学设计范文

历史学专业教学设计范文引言: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方法和史料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历史学专业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范文,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问题探究和历史资料分析方面具备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线,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与历史地理: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历史地理,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和空间范围,建立起整体认知框架。

2. 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选择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通过案例分析和群体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历史文献和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和史料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借助课程中的实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史料分析,提高其历史研究和论证能力。

4. 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介绍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鼓励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历史研究,培养其学术写作和表达能力。

5. 当代历史热点和关键问题探究:选择一些当代历史热点和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结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支持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师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学术研究,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评估和利用网络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天下第一属豆村(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一.设计理念《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

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中国最大的庄,笑言为石家庄。

但中国最大的村是豆村,可不是笑言。

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

豆村在唐宋时,所属乡名不详。

明清时属豆村里,清末至解放时分别属豆村所、终南联保、终南乡一保。

解放以来,豆村先后归属及名称为终南区豆村乡、终南乡豆村、终南公社豆村大队。

豆村大队辖豆村、郭家洼、斑竹园、七里路、挂面房5个自然村34个生产队。

1984年公社改乡镇、大队改村,又恢复为终南镇豆村,豆村现在被划为四个行政村:豆一村、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

这四个行政村,各直辖就近的一个自然村:豆一村直辖斑竹园村,豆二村直辖七里路村,豆三村直辖挂面坊村,豆四村直辖郭家洼村;共计35个生产组,面积40公里,人口15000多,全村北有12条街道,南有9条街道,共有24条丁字街。

豆村文化深厚,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

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该教材选取了豆村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作为素材。

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豆村历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豆村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古代历史变迁【教学难点】1.正确看待和了解村庄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播放(多媒体课件)豆村的一些影像资料,由学生介绍豆村与之相关的地名等从而引入新课进入新课村名所来,其说有三:一说: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以“豆”的青铜器、陶器等。

故取名:豆村.“豆”是古代一种食器,“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字中的“口”是锅,上面一横是锅盖,这是西周时期生产一种食器而留下的名字,做“豆”的村子因此成为豆村。

豆村在西周时期终南古城的南塬上,距终南故址近一公里,以亭子坡为界,亭子坡因比古城地势稍高,故在西周及秦汉时埋有大量达官显贵的陵墓。

据史载:武王灭纣后,建立了大周王朝。

他把三弟伯安的儿子旺封为矢侯,令其在关中建国。

矢侯请人查看风水,发现豆村这块地方是块不错的风水宝地,于是就决定定都于此。

西周建国八百余载,物阜民丰,国家太平。

建立在豆村的矢侯国,更是极尽豪华奢侈,天下珍宝,尽收宫中。

后来周室王朝分崩离析,诸侯割据,互相讨伐,矢侯国君见大势已去,国小不敌,仓皇出逃。

逃走前将大量珠宝埋于地下,以待时机。

后历经千载,这些宝物数经劫掠,损失惨重。

其中史有记载的一次最大的劫掠,是曹魏大将夏侯惇驻军古镇终南(终南故称泥寿县)时,得知豆村曾是矢侯国都,派兵挖宝,盗走了不少宝物。

90年后,豆村以及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也曾在此疯狂挖宝。

1996年省考古队来到豆村考古,发现这里有西周墓葬6座,东周墓葬6座,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制品,进一步从理论上确立了这里曾是西周时的一个重要诸侯国——矢侯国遗址。

周至县政府于2005年11月20日树立文物标志碑,从事实上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的矢侯国遗址。

二说:元末明初,盗贼峰起,民不聊生,明王朝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倡导百姓筑城而居(时百姓称:唐塔汉冢朱(猪)打圈)。

豆村当时由10多个小村庄联合筑城,其城筑起形似椭园,象一颗大豆。

故名豆村。

三说:豆村是由10多个小村庄北竹园、丁家巷等合并成村,俗语曰:拼合为“斗”,偕音豆。

得名豆村。

(二)豆村辖区豆村第一村辖豆村东南部和斑竹园1个自然村。

1984年5月设立,斑竹园位于终南镇南偏西3公里处,唐时斑竹园村周至司竹府竹园的一部分。

东汉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因村周围多为斑竹园而得名。

豆村第二村辖豆村西南的和七里路1个自然村。

七里路位于终南镇5.5公路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村民由豆村迁此定居住,因距故乡七里,故称七里路。

豆村第三村辖豆村西北部和挂面房1个村(实际为1个小组)。

豆村第四村辖豆村东北部和郭家洼1个村。

有11个村民小组。

郭家洼位于终南镇偏西1.5公里,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郭姓人由外地迁来较低洼处定居,遂名郭家洼。

(三)豆村历史遗址及其相传豆村的古城墙、是知了名的。

古城墙由三部分组成:城墙。

城墙是明代修筑的,据说,明以前都是些土围子,就像院墙一样。

明朝以后,“高筑墙,广积粮”,百姓为了自保,全村动手,联合修建了一道固若金汤的豆村古城。

城墙底宽约15、6米,顶宽3到4米,城墙顶的外沿修有厚厚的女墙,女墙高约两米,有圆孔可查看敌情,有城垛可供向外射击。

城墙高不到20米,绕城一周,总长约为4600余米(9.3里),修城墙所用土方量约为700000立方米。

护城河。

护城河可以说是豆村的一大靓点。

修城墙时所用的大量的土,绝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用护城河挖出的土。

城墙修好了,护城河也挖成了。

护城河深3米,宽约30余米,绕城一周,长约6000余米。

挖出的土方量约为5000余立方米。

修城墙所用的土,绝大部分都是从护城河里挖出来的。

这么大的土方量,都是人们用鐝头一鐝头一鐝头地挖下来,然后一铣一铣地扔上岸,再一筐一筐吊到城墙上,最后再一锤一锤地夯实在,其工程量之浩大,不亚于秦始皇当年修长城(秦始皇修长城役使的是全国老百姓,豆村城墙只是本村人)。

城修好了,护城河也挖好了,人们又挖了一条直通田峪河上游的一条大渠。

浩浩荡荡的田峪河水,一泻而下,从南小门外流入护城河。

然后向东向西绕村而过,在北大门外汇合,形成了一个城高池深,固若金汤的水围城。

在那个乱纷纷的年代,保了一方的平安。

城门。

有城墙必有城门。

豆村堡子共有八洞城门:分别是南大门、南小门;东大门,东小门;北大门,北小门;西大门,西小门。

南大门、东大门、西大门都有名字,大门的牌楼上分别隽刻着“太平门”、“紫气东来”、“西望瑶池”。

北门损毁较早,无法查究。

每一座城门都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城门洞。

城门洞高约8米,宽约7米,配有两面厚约8寸的大门扇。

门扇迎面部分用厚厚的铁皮包封,整齐有序的镶嵌着一排排,一道道大头泡钉。

每到夜静,就关上城门,然后落下大锁,纵有千军万马,也无法撞开。

第二层是城楼。

城楼高耸,状似西安钟楼,住有专人守护。

夜间有专人巡逻,更夫打更,村官值班。

一有风吹草动,鸣锣响炮,全村出动,土匪、强盗插翅难逃!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

直至上世纪中期,豆村城外还有“四大宝”:东门外有金牛池;南门外有避火珠(水池);西门外有白马池;北门外有“三柱香”(三眼冒气雾的泉眼)。

四大水源,浇灌着数千亩稻田,赐予了豆村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金牛池位于村东,于郭家湾(东村)西南方向,原豆村中学东,现因河床改道,金牛早已不知去向!大概在200年前由于田浴河雨季水多,经常淹没庄稼,大家集资在河边修筑了一头庞大的金牛,用来压制洪水!后来田浴河改道流经村西。

村东金牛池历史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中。

文曲庙相传文曲庙内有三颗火龙珠,距金今也有长远的历史,由来是因一场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在村东像似三只巨大的火球在狂风的催促下,肆无忌惮的舞动,在第四天的清早下起了蒙蒙细雨,就传出了文曲星显灵的传说,也有它的来历,原先村西南有座文曲庙就是少人管理,年久失修香火短缺,大家就认为是一种发难,前晚有人在庙里上香乞求文曲爷保佑!大伙在火灭以后看去,一片狼藉!~为此在村西南方向重修建了文曲庙,以为防御火灾,二来希望村中多出达观显贵!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从此文曲庙也就香火鼎盛了!好景在文革的时候,也就随之东去了!白马池位于村西沿娘娘庙西行过西小河,在行三五百米就到了白马池,水池边有一块石碑,正面书写着“白马神之池民国立”。

据传这里距离终南山只有十几里路,山里的土匪经常出来打劫,加上杀人越货者为逃避官府追究,也到山里躲藏,常常搞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一天夜里,有一匹白马出现,在村子周围巡逻,土匪才不敢来了。

但是土匪们不甘心,总想找机会害了白马,有一天,他们乘白马在池里喝水时,刺死了白马,人们把白马埋在高岗上。

土匪夜里打劫时,白马的英灵出来踩死了土匪,自此匪患始除。

人们把此池叫做白马神之池,据说有人还看见白马晚上在他家里吃草料。

老人叹息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白马神的事了。

三支香据说在北空旷的地方夏天的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三点火星,位于村北马坡下,有一口清泉有三口泉水,中间的微高些像似三支清香!也就由此得名!本村远近闻名的豆村四月八大蜡会,据说始于清朝顺治二年(1863)回乱之后。

那年本县各地多遭兵燹,仅终南以东的临川寺村竟死伤村民和乡团数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