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之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业务核算
基础会计之 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业务核算

五、财务成果形成、利润分配及资金的退出业务的核算(一)、有关概念1、财务成果——利润——亏损2、利润的确定有三种方法(1)计算法(公式法)利润的三个层次①营业利润②利润总额③净利润(税后利润)利润计算分以上三步骤)(2)帐结法(利用“本年利润”)利润确定分两步骤①通过损益类帐户(所得税费用除外)结转到“本年利润”确定利润总额②根据利润总额计算所得税金额,再将所得税费用结转到“本年利润”确定净利润。
(3)表结法(利用利润表)3、利润的分配利润分配的顺序①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②确定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利润=③将可供分配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支付优先股股利——支付普通股现金股利——分派普通股股票股利④计算本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二)利润形成的核算1、有关名词(1)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不计入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董事会经费))(2)销售费用:销售商品中发生的费用,属于期间费用。
(销售商品的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广告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3)营业外收入:企业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收入。
(固定资产处置收入、罚没收入、捐赠利得、盘盈收入、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4)营业外支出: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支出。
(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盘亏损失、非常支出)(5)投资收益(投资损失)企业用货币资金、材料物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对股票、债券或其他形式的投资获得的收益或损失。
(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在资产报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的公允价值高于帐面价值的收益或损失。
(7)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企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帐面价值时,就用资产减值预先准备的资金进行弥补。
(8)所得税费用企业按照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25%)计算的,从利润中扣除上缴国家的税。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企业期(月)末结转利润时,应将各损益类账户的金额转入本账户,结平各损益类账户。贷方 登记企业期(月)末转入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等。借方登记企 业期(月)末转入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 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损失和所得税费用等。余额如在贷方,即为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余额如在 借方,即为当期发生的净亏损。
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转入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贷方(或借方),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会人
会语
2024会计资格
教育
感谢聆听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这一指标能够比较恰当地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 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等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会人
会语
2024会计资格
教育
会计基础—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目录
会人 会语 教育
利润形成与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
会人
会语
利润形处理 (一)利润的形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和损失等。利润由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层次构成。
会人 会语 教育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又称税前利润,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 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形成及分配核算

累计净利润
结转全年 年末余额:全年 累计净利 累计净利润 润
2.“盈余公积”账户
用途:专门核算企业从利润中提取盈余 公积金和公益金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盈余公积
减少的盈余 公积金
提取的盈余公 积金
余:期末结存 的盈余公积金 数
3.“应付股利(利润)”账户
润分配”账户除“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账户以外的其他明细账余额(反映已分配利 润),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设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来 核算年末未分配利润。
★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
用途:专门核算年终未分配利润的形成。 性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财务成果核算类)。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年末“利润分配” 年末“本年利润” 其他明细账转入数 转入数
1.按净利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按5%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11 712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7 808 —任意盈余公积 3 904
2.按净利的50%宣告向投资者分配现金 股利39 040元。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39 040
贷:应付股利
39 040
3.进行年终结转,计算年末未分配利润。 年终,把“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和“利
本16 000,销售费用1 000,管理费用9 250,财务费用300 ,
营业外支出1 200 。
借:本年利润
108 718.50
贷:主营业务成本
80 280
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688.50 16 000 1 000 9 250
300
基础会计6.5 利润形成和分配的核算

●
●●
●
●
第五节 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二、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业务的核算 (一)利润形成核算
6.计算应交企业所得税 业务举例
12月31日,按本月实现的利润总额,计算并结转应缴纳 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营业利润=(1200000+500000+20000)-(76000+30000+10000)
-21180-3000-38865-2100+15000 =1553855(元) 利润总额=1553855+50000-25000=1578855(元) 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1578855×25%=394713.75(元)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
●●
●
●
第五节 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的核算原理 (一)概述
3.利润分配的顺序
向投资者 分配利润
提取盈余 公积金
弥补以前 年度亏损
●
●●
●
●
第五节 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一、利润的核算原理 (二)核算程序
核算程序流程图如下:
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161781.88
贷:盈余公积
161781.88
●
●●
●
●
第五节 利润形成和利润分配的核算
二、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业务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核算
2.分配股利 业务举例
12月31日,经研究决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200000元。
会计分录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
●●
●
●
借方 主营业务收入 贷方
基础会计(5.17.1)--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业务核算:净利润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投资净收益
、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营业外收入
期末余额:累计亏损
期末余额:累计盈利
☆ 关于收入和费用账户结转时间及期末余额情况说明
1. 账结法:每月末结转,通过“本年利润”账户计算当月实现利润 ; 收入和费用账户没有余额;
2. 表结法:年末一次结转,各月通过编制“利润表”计算当月实现
借减
期末转入“本年利 润”账户的营业外
收入
实现的营业外收 入
(增加)
2 、“营业外支出”账户
营业外支出
☆ 账户性质:损益类 ☆ 账户结构:借增
贷减
营业外支出的发生 (增加)
期末转入“本年利 润”账户的营业外
支出
(二)核算举例
【例 5-64 】公司收到某单位的违约罚款收 入 84 800 元,存入银行。
Unit 17 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业务核算: 净利润
净利润
=
利润 总额
-
所得税 费用
利润(或亏 损) 总 额
=
营业 利润
+
营业外 收入
-
营业外 支出
从以上公式可见,进行净利润的计 算,还需要研究营业外收支和所得税费用 的核算内容。
一、营业外收支的核算
企业的营业外收支是指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 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包括 营 业 外 收营 入业 外和收营入业 外 支 出 。
☆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所得税税率 ☆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 ± 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 项目
本教材为了简化核算,假设纳税调整项目为零,以会计 的利润总额为基础计算所得税额。所得税税率通常为 25%
。 应交所得税额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税率
如何确定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

如何确定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如何确定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利润的构成及利润形成和分配业务的内容、特点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应根据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特点,分析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根据利润形成及分配业务的核算内容分析应设置哪些会计科目;最后应用会计科目说明利润形成及分配过程中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利润的形成及分配业务企业一定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各项费用相抵后形成本期的最终经营成果,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有利润和亏损两种。
当各项收入总额大于各项费用时,其差额为利润;反之当各项收入总额小于各项费用时,其差额为亏损。
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表现,利润要素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尺度,利润指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利润要素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其确认和计量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当收入费用已确定时,依据"收入-费用=利润"计算出本期的利润。
利润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因此研究利润与经营活动的关系对于评价经营业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在全部利润中占绝对的比重,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正常;如果营业利润不能在全部利润中占绝对比重,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存在问题。
按照利润与经营活动的关系分析,会计中的利润净额是由四部分组成的: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取得营业收入,为取得营业收入又会发生各项耗费,如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等。
当营业收入大于各项营业费用时形成营业利润;反之为营业亏损。
营业利润是按照费用与相关收入配比确认、计量的。
企业的营业活动按照发生的是否频繁,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与此相适应,营业利润分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2.投资损益。
投资损益是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外投资是本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补充,因此投资收益应构成利润的一部分。
3.营业外收支净额。
利润的形成及分配的核算

利润的形成及分配的核算在企业管理中,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
通过正确核算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合理分配给相关利益相关者,可以稳定企业经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利润的形成及分配的核算方法。
一、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形成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体现。
利润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1. 销售收入: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获得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是利润形成的最主要来源之一。
2. 成本费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各种成本费用,包括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租赁费用等。
这些成本费用需要从销售收入中扣除,从而得到利润。
3. 投资收益:企业还可能通过投资活动产生收益,例如股票投资、利息收入等。
这些投资收益也属于利润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利润的形成是销售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加上投资收益的过程。
二、利润的核算方法利润的核算是企业会计中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利润核算方法:1. 权责发生制度: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核算方法。
按照权责发生制度,企业在实际发生经济业务时,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并计算利润。
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
2. 现金收支制度:这是一种简化的核算方法,只关注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
按照现金收支制度核算利润,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非现金交易,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不够全面。
3. 所得认定制度: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某些特殊行业或组织,如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
所得认定制度通过特定的规则和计算方法,确定企业的利润。
这种方法的核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
三、利润的分配利润的分配是指将企业所得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分配给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过程。
常见的利润分配方式包括:1.红利分配: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红利分配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企业根据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将利润以红利的形式派发给股东。
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第五节 利润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外支出
151 278
125 000 1 000 3 000 3 000
15 478 1 800 2 000
二、利润的核算
借
本年利润
贷
转入各项成本、费用: 转入各项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125 000
税金及附加
1 000
12月份 期末余额 成本、费用 12月份收入
期末余额: 1月~12月利润
二、利润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损益类)
借 营业外收入 贷
(损益类)
借 营业外支出 贷
(损益类)
借 投资收益 贷
期末转入本年 利润账户的营 业外收入
本期发生的 营业外收入
本期发生的 营业外支出
期末转入本年 利润账户的营 业外支出
投资损失 投资收益
投资净损失 投资净收益 结转收益 结转损失
二、利润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损益类)
借 所得税费用 贷
本期发生 的所得税 费用额
期末转入本年 利润账户的所 得税费用额
(损益类)
借
财务费用
贷
本期发生的 财务费用
期末转入本 年利润账户 的财务费用
二、利润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损益类)
投资净收益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营业外收入
投资净损失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期末余额: 累计亏损
期末余额: 累计净利润
二、利润的核算 (一)账户设置
借
本年利润 贷
1月份 成本、费用
1月份收入
期末余额: 1月份利润
借
本年利润 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会计之利润形成和分配过程业务核算利润形成和分配是企业基础会计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盈利和
利润分配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业务核算过程。
利润的形成可以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产生,也可以从非经营活动中产生。
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提取到非流动资
产处置利得等;非经营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
这些收
入与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减后即可得到企业的利润。
在业务核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收入进行核算。
主营
业务收入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通常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租资产等。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主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与企业日
常经营活动有关的收入,例如政府补贴、出售废旧资产等。
提取到非流动
资产处置利得是指企业处置非流动资产所得到的利得。
其次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
经营活动成本是指企
业为生产、提供服务或销售商品而发生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例如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
而费用则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在核算利润时,需要从经营活动收入中减去经营活动成本和费用,得
到经营活动利润。
然后,再将其他业务收入和提取到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加入到经营活动利润中,得到税前利润。
紧接着是对非经营活动收入进行核算。
非经营活动收入包括投资收益
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
投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股权投资、其他债权工具投资所获得的利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指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的至到期投资以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带来的收益。
最后是对利润的分配进行核算。
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分配红利、计提公积、转作投资、补充流动资金等方式进行分配。
其中,红利分配是指将利润按照股东的持股比例进行分配;计提公积是将一定比例的利润留作企业的自有资金,并用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规模;转作投资是将利润用于购买新的固定资产或投资新的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是将一部分利润用于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以上就是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业务核算过程。
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可以得到企业的利润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利润分配,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股东的权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