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重点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实践和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实践和基本经验作者:龙清香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4期龙清香(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摘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丛须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则,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原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 2012) 04-0060-04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尤其是研究独立国家和两大集团的关系时,首先使用了“第三世界”概念(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
第三世界是指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一系列独立民族国家出现而形成的独立的新兴政治力量,它包括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兴起于1955年4月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简要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即联合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但也非常重视发展同各被压迫民族国家关系,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和中国独立为主要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地支持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支持亚非拉人民维护民族独立、主权的正义斗争,支持亚非拉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会议上,毛泽东宣布:对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我们都必须给予积极的支持。
中国对外援助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对外援助的必要性分析2019-05-02摘要:从建国起,中国有着60多年的对外援助的历史,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个是以建国初期到1978年之间,中国政府受到⽆产阶级国际主义指导下的援助。
在这⼀时期内,考虑到地缘政治和国际⽆产阶级⾰命形势的因素,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的是为了⽀持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产阶级⾰命,并倾尽全⼒来帮助社会主义阵营的待援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个阶段是1978年实⾏了改⾰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容和形式发⽣了改变。
中国改变了以往的超出的以物资为主要形式的对外援助,取⽽代之的是以经济交往为形式的对外援助。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加趋于成熟。
本⽂结合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迁,阐述并分析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必要性。
关键词:对外援助中⾮贸易外交中国对外援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建国的初期,中国⾯临着国内的⽣产⼒不⾜、国内物资匮乏的问题。
但是新中国的领导⼈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向当时⾯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的越南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伸出了援助之⼿。
随着中国改⾰开放,中国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平和⼈民⽣活⽔平得到了极⼤的提⾼,同时,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也随之发⽣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
60年来,对外援助⼀直占据着我国外交⼯作的重要地位。
中国长期坚持对外援助,并形成了⼀系列独具特⾊的中国式的对外援助政策。
这些政策并不是⼀成不变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时代特征来进⾏调整,并被历届政府和领导⼈进⾏补充和完善,从⽽使得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到最⼤化的发挥。
中国长久以来的对外援助⼀定程度上提⾼了受援国的经济、政治⽔平,有利于受援国的国内秩序稳定和综合的提升。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对外援助⼯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对外援助是我国的⼀项长期的对外政策新中国成⽴后,中国陆续与世界各国开始建⽴外交关系,中国外交的新局⾯产⽣了。
新⼀届领导⼈⾮常重视对外援助⼯作,并把这⼀项⼯作作为打开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新局⾯的桥梁。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部门和外交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以“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核心。
由于国内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同时进行,外交政策焦点逐渐从欧美转向亚非拉国家。
这种政策导致了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紧张,但与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国家的合作得到了积极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我国开始注重维护对外经济利益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
同时,我国也通过和平开展的方式解决了边境问题,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合作,促进多边主义和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
在同时,我国也积极维护自身利益,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一、50年代历程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二、60年代历程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
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
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中国外交的历史演变

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
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为加强亚非各国的团
结合作作出了重要贡
2021/10/10
献。
“积极发展 对外关7 系” 完
▪ 第三,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
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
杀中国,而且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
1965年8月,中国领导人
彭真、郭沫若和中日青
年联欢。
23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日本某些领导人采取 了敌视中国的政策。鉴于这一情况,中国在坚持反对 日本政府敌视中国的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国民间 关系。我国采取主动步骤,沟通了两国之间的贸易, 协助在华日侨回国,不断加强两国各类民间组织间的 交往。所有这些,在日本引起良好反响。日本各界要 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七十年代初两 国建交打下了基础。
10
▪ 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 护亚洲 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国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 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团与会,并以
原则坚定、,为
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
2021/10/10
24
▪ 第三、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五十年代末 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妄图推行“苏美合作,主宰 世界”战略,并为此向我国提出诸如共建长波电台和 共同舰队等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他还竭力使我国在 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上放弃原则,以服从苏联的 全球战略,遭到我国断然拒绝。
2021/10/10
2021/10/10
9
▪ 美国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美国的行 动不仅是支持法国殖民主义镇压印度支那人民,而且对 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在极其困难的 条件下,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的
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一、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 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 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
探究一:“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直接原因: 亚非拉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根本原因:
二、中美建交
“乒乓外交”
探究 ① “小球”、“大球”各指什 么? 小球:指乒乓球 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 ②“小球转动大球”比喻什么? 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二、中美建交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 访华:“历史性握手”, “改变世界的一周”
我们的双手一接触, 一个时代结束,另一 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周恩来当年对尼克 松说:“你的手伸过 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 和我握手——25年 没有交往了啊!”
——《尼克松传》
尼克松访 --(1972.2.21-28)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 交等史实。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吗?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
一、概况: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 注意: 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中、美、苏、 英、法为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 任何决议拥有一票否决权。 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新中国在联合 二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篡夺”。 “制止侵略行为”
台湾问题 美方声明: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 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你能看出,中美关系最重要敏感的 问题是什么吗?
二、中美建交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70年
代)
中国与国外的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学者之所以熟知坦桑尼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源于坦赞铁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第三世界的最大援助工程,它完全由中国政府出资与修筑),另一个是坦桑尼亚的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
以上这些原因使我对顺利发展的两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与学习国际关系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学者的相关著作。
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坦桑尼亚共和国之后,中国和坦桑尼亚于1964年4月26日建立外交关系。
而中国则是亚洲唯一一个承认1964年桑给巴尔革命的国家。
自那时起,由于中国对坦桑尼亚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中坦关系经历了一段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国与坦桑尼亚友好关系的发展深受毛泽东主席的影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探讨自建交以来导致两国关系不断密切发展的共识。
我将题目定为“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研究(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解放的态度是两国间关系密切的共识。
本文也评估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政策对坦桑尼亚发展道路的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坦桑尼亚经历了由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在阿鲁沙宣言中所介绍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尼雷尔当政时期,他为了保持同中国的紧密关系,推行了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也推行了一种被称为“乌贾马”似的乡村农业集体化制度。
由于种种原因,尼雷尔在1985年宣布“乌贾马”制度失败。
但是这些状况并没有影响中国的对坦政策。
研究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使用资料收集分析数据。
因此,主要将一定数目的书籍、学术期刊,论文,报纸杂志、政府出版物和网络检索作为数据来源。
此外,还包括权威的新闻机构如新华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
该分析主要集中识别资料来源和其他相关的文件与材料。
论文简纲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章理论框架和坦桑尼亚的基本情况本章主要讨论文中所用到的基本理论。
在国际关系研究的诸多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本文研究最为适宜。
该理论由亚历山大·温特最先提出并进一步推动,主要包含两个基本原则:1、人类交往联系的建构主要是由于共识而非物质力量2、有意识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主要是由共识所建构。
除了这些,该部分还介绍了作为东非地区最大国家的坦桑尼亚的详细资料,如它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作为国际关系战略点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的政治分析(1960年代-1970年代)中国分别在1961年9月和1963年11月份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桑给巴尔两国合并成为坦桑尼亚,中国则顺其自然的延续了与其的外交关系,并把坦桑尼亚建国纪念日作为两国建交纪念日。
在这部分中,我论述了中坦联系的背景及两国对于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解放的态度。
我也研究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对坦桑尼亚的影响,尼雷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影响,以及周恩来、卡鲁姆对两国间社会主义方针的实施所做出的贡献。
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后来的朱利叶斯·尼雷尔和阿贝德.卡鲁姆被认为是促使中坦建交并推动两国政治经济联系的关键性人物。
第三章中国对坦桑尼亚外交政策的经济分析(1960年代-1970年代)本章是论文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了中国和坦桑尼亚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助、基本协议和贸易关系,并为中国对坦的经济援助作为中坦传统关系的基石提供了实证。
同时本章还探讨了毛泽东时期中国对坦桑尼亚经济援助的主要意义,
还有两国间的援助与协议。
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援建项目包括:坦赞铁路、中坦船舶公司等。
就协议而言,我主要研究了两国于1965年2月签署的《中坦友好条约》第四章旧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评价了始于毛泽东时代的当代中坦两国关系,同时历史上的合作关系也可以给当代中坦两国领导人以一定启示。
这部分评价了当代中坦的政治经济政策、中坦关系的重大挑战以及从历史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世界史; 社会主义; 共识; 外交政策; 中国; 坦桑尼亚; 毛泽东; 尼雷尔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吉林大学;世界史;刘德斌;哈玛德(Ko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