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十年代外交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的外交
最大障碍是什么?
台湾问题
思考: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是什么?
历史问题
25.“尼克松通过中美和解得益匪浅。……在新的 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尼克松在 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 衡。”“三角”分别指 A.中国、美国、苏联 B.中国、美国、台湾 C.美国、日本、西欧 D.美国、日本、中国
国封锁、孤立、包围. 2、苏联支持帮助中国。
国内: 美国
资本 主义
苏联
中 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 亟待重建),中国国力弱小,巩固政权的需要。 国
对立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美国在亚洲设立的防卫范围
“日本—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 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倒”
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含义、意义
含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 交关系,而在新的 “另起炉灶” 基础上另建新的平 等外交关系 内容 意义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 位,在国际交往中独 立自主。
“打扫干净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 屋子再请客”势力和一切特权,再
4、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摆脱殖 背景: 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 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1955年在第一 次亚非(万隆 )会议上的中 国政府代表团
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含义: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民族独立、发展民 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图说新中国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外交

图说新中国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外交

图说新中国50年代外交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国书由曲阳书画名家阎梦周书写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的国书。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安得列·扬努阿勒耶维赤·维辛斯基签订互助条约
当时发行的纪念中苏友好的邮票
冯真、李奇合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51年2月初版,2开,8.5品。

发行量:15000。

(四周有钉眼,下面有一小口)画面上的人物有: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

是非常少见的一张宣传画。

瑞士于1950年1月17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早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

同年9月14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公使。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曾顺访瑞士联邦政府,会见了联邦主席陆巴特尔和外长彼蒂彼爱。

中国于1956年1月、瑞士于1957年4月相继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很多人说这张照片是周总理最帅的一张
1954年7月18日日内瓦会议期间总理主动会见卓别林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22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222

历史风云网为您提供:新课标岳麓\人教\人民版各课教案\课件\试题\人物图文简介\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等; 历年高考题、三轮高考复习资料、高考模拟试卷;学习复习方法、记忆技巧、答题技巧;历史故事、历史电子书!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如: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的改善
如:乒乓外交: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又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明确了中美建交的三个原则。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实现了在亚洲战略收缩的目标,改善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地位。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如: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又如: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派大使,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有利于两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与世界和平。

历史风云网 国内最早、最专业、最有思想的中学历史文化教育网站!。

图说新中国70年代外交

图说新中国70年代外交

图说中国70年代的外交20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中国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

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中日建交,两国关系不但发展。

中国外交事业阔步前进。

1970年的国庆节,人们发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与斯诺笑容满面地交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这就是著名“小球推动大球转”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1972年2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天气依然寒冷,但周恩来总理已经等候多时。

尼克松总统还未走完空军一号舷梯的最后一个台阶,就伸出了右手,与周恩来的右手紧紧握在一起。

尼克松对周恩来说:“我是跨越了太平洋来与中国人民握手。

”这紧紧的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将自己在中国的一周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寄给冀朝铸的照片。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它把中方发表的同一照片中消失多年的冀朝铸“还原”纸上。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好特别的表情。

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的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长达一分钟之久,毛泽东举重若轻地说要和尼克松谈哲学问题,还对尼克松说,你这次来,我们共同的朋友蒋介石委员长不太高兴。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成就有: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后,中国政府充分利用联合国舞台,积极宣扬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和国际规范观,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及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国际力量。

2、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

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
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田中角荣访华。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的邀请,于1972年9月25日至1972年9月30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转道,在北京和周恩来举行会谈,并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交换了意见的一次秘密访问。

5、乒乓外交。

1971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高中历史(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1 70年代外交成就 含解析

高中历史(1)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11 70年代外交成就 含解析

70年代外交成就★★★○○○○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过程: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注意: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新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

受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新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了一股与新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两国的共同要求(1)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

(2)从中国方面看:一是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三是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的结束.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七十年代外交

中国七十年代外交

Soviet
America
Soviet
America
1949-1960
China
China
1961-1972
1972-1981
America Soviet
China
一、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公告世 界,实行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 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统一, 反 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反 华政策和侵略战争政策; 在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中, 中 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坚持和平共 处原则, 发展与非社会主义的国家 关系;支持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 和解放的民族革命运动, 维护世界 持久和平。
内容: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 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 大, 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美国、苏联原子弹多, 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 加拿大, 原子弹没有那么多, 也没有那么富; 但是比 第三世界 要富。” “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 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 世界, 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原因:
1、美苏军备竞赛 2、阵营内部矛盾 3、第三世界崛起
目的:
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建立广泛的国 际反霸统一战线
标志:
1、突破“两大阵营”,实行“一大片” 2、与美、日等建交,形成“一条线” 3、对苏联扩张的警惕
三、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转变:
过度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评价(作用): 正面:
以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为第一需要
1、揭示70年代世界形势发展特点 2、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组建 3、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六七十年代外交

六七十年代外交

从1962 年开始,中国对外政策急剧“左”转,外交思想极端革命化。

此后一直到60 年代末,由于中国一直推行革命化外交政策,中美两国继续进行激烈对抗; 中苏同盟关系也开始瓦解,并最终演变为激烈对抗; 同时,中国同已建交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

面临着同时与美苏两国对抗所造成的不利形势,70年代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对美革命化的外交政策,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

终于,中国务实的外交政策取得了成效,不仅使中国成功地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而且一跃成为“战略大三角的一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美苏争霸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调整了外交政策, 将“两个拳头打人”调整为“一条线”、“一大片”, 即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并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 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

毛泽东从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标志着中国国际外交战略的重大转变。

(1)中国突破了“两大阵营”单一模式, 实行联合“一大片”的方针, 大力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积极改善与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

(2)与美国、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联美抗苏”。

(3)警惕苏联的野心和扩张。

六十年代:外交极端革命化,中国应该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亚非拉人民与美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在这种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整个60 年代,虽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却始终高举反帝的革命大旗,竭尽全力支援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以反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一切行动。

七十年代:转向务实外交,将国家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在国际上避免鼓励,改变反美反苏的外交战略,为共同对抗苏联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同时又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具有灵活的特点。

60 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变动巨大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

适应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战略,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y 高一十三班 第七小组
研讨总框架
一、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三、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四、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中间地带理论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和平与发展
摘要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在外交上受到来自美、苏的双 重压力。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提出 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 它标志着中国外交已从过度 强调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义务转到强 调国家安全及和平发展为第一需要 , 这是中国共 产党外交战略和指导原则的根本性转变。三个世界 划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理论思维模式是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 忽略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趋势, 过度夸大世界战 争的危险。
Soviet
America
Soviet
America
1949-1960
China
China
1961-1972
Soviet
1972-1981
China
America
一、从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公告世 界,实行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
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统一, 反 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反 华政策和侵略战争政策; 在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中, 中 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坚持和平共 处原则, 发展与非社会主义的国家 关系;支持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 和解放的民族革命运动, 维护世界 持久和平。
六十年代 苏让梦茁壮 美让我成长 无产插翅膀 中间地带浮想 党旗在飘扬 工农在执掌 中央在瞭望 So 七十年代
苏让梦凋零 美让我看清 毛泽东略醒 三个世界一提 阶级的对抗 时代成过往 目光渐高昂 外交被引航
八十年代 阿富汗动荡 苏联欲狂妄 美日与拉非 同中国开一杆枪 一条线力量 一大片联邦 反霸为首仗 北抵獠牙狼
以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为第一需要
评价(作用):
正面:
1、揭示70年代世界形势发展特点 2、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组建 3、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反面(局限性):
4、思维模式停留在国内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策略 5、对时代性质判定未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前进,认为仍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6、夸大战争危险,低估和平可能性
2、“反霸”成为当时中国外交基准,根本上改变外交环境。
提出: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正式发表: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六大上
声明:
“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内容: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 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 大, 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美国、苏联原子弹多, 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 加拿大, 原子弹没有那么多, 也没有那么富; 但是比 第三世界 要富。” “ 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 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 世界, 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四、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提出:1985年3月,邓小平的“东西南北”
内容:
1、“东西”指美苏争霸,意在呼吁和平;“南北”指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意在鼓励发展 2、认为长久维护和平、持续发展是有希望的 3、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外交路线
意义:
1、改变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观念 2、中国的外交进入了一个更加活跃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
原因:
1、美苏军备竞赛 2、阵营内部矛盾 3、第三世界崛起
目的: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建立广泛的国 际反霸统一战线
标志: 1、突破“两大阵营”,实行“一大片” 2、与美、日等建交,形成“一条线” 3、对苏联扩张的警惕
三、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转变: 过度强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原唱:Knaan 、feat张学友、张靓颖 使用: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曲
冷战风云 自二战怠 昔日盟友 今日对台 杜鲁门宣 丘吉尔告 斯大林应 硝烟发酵 北约西起 华约东建 泽东中央 初一边倒 驱逐帝国 马列紧靠 欧美雄起 苏联却抛
冷战是一层浪 此时西方是惊涛万丈 世界虽大危机却隐藏 中央警惕着海陆国防
提出背景: 存在以美国为首
的帝国主义阵营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
主旨: 强调帝国主义阵
营内部的矛盾和分 裂。
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背景:
1969年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社会主义 阵营不复存在 1968年起尼克松希望缓和中美关系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想法:
1、以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为第一要务,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在国际上寻找更多的同盟者, 实现根本的政策调整 和战略转移。
二三世界仰 和平歌高亢 停战非妄想 制衡来筑安康 和平闪光芒 发展构理想 外交看前方 中国定远翔
和平发展未来指方向 中国腾飞望诸来添梁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