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通风设计论文
建筑中的通风设计

建筑中的通风设计通风设计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湿度、温度和空气流动,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甲醛和二氧化碳等的浓度,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通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空气流通:通风系统应能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并保证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通常,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应低于室外,因此室内应该有足够的换气量来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此外,通风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到空气流动的均匀性,避免产生死角和局部阻塞。
2.湿度调节:通风系统应能够有效地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室内空气潮湿,易形成霉菌和细菌滋生的环境。
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害。
通风系统应考虑到空气湿度的调节,配备相应的加湿和除湿设备。
3.温度调节:通风设计还应考虑室内空气的温度调节。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室内闷热,不利于人体的正常活动和工作。
过低的温度则会导致室内寒冷,不舒适。
通风系统应能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实现室内外温度的平衡。
4.噪音控制:通风系统的运行可能会产生噪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干扰。
通风设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噪音的传播和影响,如合理布置通风设备,采用隔音材料等。
5.能源节约:通风系统的运行需要耗费一定的能源,特别是在冷、暖气环境和湿度调节中。
通风设计应考虑到能源的节约,在设备选型、运行控制和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和管理。
6.安全性:通风设计还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如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漏电和火灾等危险,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
总之,建筑中的通风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室内环境、能源消耗和安全性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通风系统,可以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和循环,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舒适性。
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精选5篇)

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关于双层通风幕墙设计论文摘要:双层通风幕墙90年代在欧洲出现,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内外幕墙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可以从下部进风口进入,又从上部排风口离开这一空间,这一空间经常处于空气流动状态,热量在这一空间流动,因此又称为呼吸式幕墙。
关键词:幕墙物理性能检测一、概述:双层通风幕墙90年代在欧洲出现,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内外幕墙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空气可以从下部进风口进入,又从上部排风口离开这一空间,这一空间经常处于空气流动状态,热量在这一空间流动,因此又称为呼吸式幕墙。
由于这种幕墙具有空气流动、交换的特征,对提高幕墙的保温、隔热、隔声功能起到很大作用,故目前在我国逐渐得到应用,但我国现行幕墙检测方法及标准中,还没有专门针对双层通风幕墙的检验方法。
日前,上海建筑幕墙检测中心承接了由上海远大幕墙公司设计的双层通风幕墙的物理性能检测任务,现就该项目的设计与检测方法作如下介绍。
二、双层通风幕墙的设计:该双层通风幕墙形式为开敞式外通风幕墙,外层幕墙形式采用单元式框架为支承结构的点支式玻璃幕墙,主要受力杆件为铝型材,按简支梁计算,计算跨度为3.9米,外层幕墙每层布置通长百叶,作为进风口和排风口。
内层采用框架断热窗系统,含开启窗、固定窗两部分。
双层通风幕墙物理性能的检测方法:委托方要求的检测项目有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及风压变形性能,本检测中心三性检测设备主要包括:供风系统、淋水系统、压力测量系统、空气渗透测量系统、位移采集系统、尺寸适合幕墙试件的测试箱体。
1、空气渗透性能空气渗透性能系指在风压作用下,其开启部分为关闭状况的幕墙空气密封性能。
该双层通风幕墙的外层百叶窗是敞开式的,所以仅检测内层开启窗关闭状态下、内层幕墙的空气渗透性能。
如将外层幕墙的通风口密闭、同时打开内层幕墙开启窗,可检测外层幕墙固定部分的空气渗透性能。
2、雨水渗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系指在风雨同时作用下的幕墙雨水密封性能。
建筑环境论文

建筑环境论文引言建筑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部的自然和人为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因素。
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建筑环境并优化它对人类的影响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环境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一些建筑环境改善的方法。
1. 温度与热舒适性温度是建筑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舒适的温度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周围的气候条件,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和空调系统,以维持室内的温度在舒适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引入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提高热舒适性。
2. 湿度与湿度控制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建筑环境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湿度,如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等设备。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系统也能起到湿度调节的作用。
3. 光照与采光设计光照是指室内各区域接受到的光线强度。
良好的采光设计能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光方向、窗户尺寸和材料,并通过设置遮光装置来控制室内的光照强度。
4. 噪音与隔音措施噪音是指环境中不希望的声音。
噪音对人们的健康和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中应采取隔音措施,如使用隔音玻璃、隔音墙等,以减少室内外噪音的传递。
5. 空气质量与通风系统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至关重要。
建筑物应考虑通风系统的设计,以确保新鲜空气的供应和室内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应定期检查空气质量,采取相应的清洁和改善措施。
6. 节能与可持续性建筑环境的优化应与节能和可持续性相结合。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采用高效的能源系统和材料,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可以通过建筑外部的绿化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融合。
结论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建筑环境,采取温度控制、湿度调节、光照设计、隔音措施、通风系统改善等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2024年建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4年建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到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历史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建筑专业学生,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尝试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探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议题,以期能为建筑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建筑设计理念的革新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往往注重建筑的形式和美学价值,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尝试将这些现代理念融入我的设计中。
例如,在设计一个商业综合体时,我不仅考虑了建筑外观的美观性,更注重了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和人流的疏导。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使得商业综合体在满足商业功能的同时,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积极探索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以减少建筑的能耗。
同时,我还尝试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
这些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提升建筑的使用品质和经济效益。
三、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注重了建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例如,在一个历史街区的改造项目中,我深入研究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将这些元素融入我的设计中。
通过保留和改造历史建筑、引入传统元素和符号等方式,使得改造后的历史街区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还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
四、建筑与社会责任的担当建筑设计师不仅要有精湛的设计技艺,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心中。
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分析论文

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加强的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自然通风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自然通风;节约能源;应用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远古时代,人们就懂得通过对风的利用,对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一直以来,聪明的人类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的特点,寻找出一套套有利于对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通风的措施。
而科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通风技术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直至到了今天,当能源逐渐被开发完毕,地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又开始有了对生态技术的追求,并试图寻找能通过对风的利用,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室内环境,使室内环境变得更舒适、凉爽。
1 自然通风的原理及优、缺点1.1 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方,风压是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很多湿热地区,建筑都会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建筑通常会架空,以采集更多的凉风。
在这样形式的背后,恰是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手段。
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就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将形成正压,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物的侧面及背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的影响而形成负压,吸引建筑内空气从相应位置流出,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
建筑物周围的风压大小与建筑物的形式、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建筑物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及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有关。
一般当空气垂直吹向建筑的正立面时,正立面中心处的正压最大,而屋角和屋脊处的负压最大。
1.2 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热压差是形成建筑自然通风的另一手段,是由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也就是通常讲的“烟囱效应”。
当室内存在热源时,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就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不断从建筑下部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工程机电》论文题目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指导老师刘海专业班级土木一班姓名何卓臻学号 1450709摘要:在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作为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建筑业尤其的需要节能减排。
通风系统在建筑物日常运营的耗能中,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
蚁穴式通风系统给绿色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从原理的探究,实际案例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创新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在建筑节能方面探索出低碳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建筑仿生;蚁丘;自然通风;节能目录引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蚁穴式通风系统原理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蚁穴式通风的系统的实际案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津巴布韦东门中心................................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CouncilHouseTwo(CH2)墨尔本新市政厅 .............. 错误!未指定书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论文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论文摘要:现代建筑工程中供热通风与空调设备地安装,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这就要求广阔建筑企业必须做好供热通风与空调地安装工作。
然而受诸多因素所影响,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中仍旧存在着局部问题,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供热通风与空调无法发挥其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对此,文章将结合笔者工作实践,首先对现代建筑工程中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后在此根底上探究出一些较为有效的安装技术。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供热通风;空调系统;安装技术作为现代化城市建立开展的必然产物,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已成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局部。
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现代化新型工程,期安装质量也倍受社会关注,值得我们对其深思,力争为人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我国现代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数。
结合实践来看,由于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技术性高、过程复杂,加之安装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导致供热通风与空调的安装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对整体工程的使用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文章就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专业性分析。
1.1 设备定位不准及管线穿插。
现代化科技下,设计单位在对工程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设计时,一般利用CAD软件对其进行绘制,并结合现场的实际勘察结果,成图中会明确设备的位置及管线穿插问题,然后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来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
然而现实情况中,往往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造成设计成果中设备定位不准,管线穿插等问题,导致后期安装施工过程中干扰因素频出,甚至在设备运行中产生较大的噪音或者振动,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使用。
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中的特殊管线,设计的失误势必会减缓施工进度,造成工期与经济损失。
1.2 空调系统中水循环不畅。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论文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重视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简单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 建筑, 设计, 自然, 通风, 热压, 风压[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gress,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desig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mainly simple construction design of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natural ventilation.[key words] architecture, design, natural, ventilation, hot pressing, wind pressure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风,是人类古老的朋友。
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各种方法来充分利用风能使生活环境变得更为舒适,同时又避免风的不利影响。
长久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通风措施,利用风来使室内变得凉爽和舒适。
从中国传统勘舆中的“藏风聚气”到古代中东地区招风塔和招风斗,都充分体现了各国人民在利用自然风方面的聪明才智。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方面的许多传统技术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
直到能源消耗与日俱增、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才开始重新研究如何利用风来取得降低能耗的效果,同时更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1、自然通风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通过空气更新和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的生物感受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物通风设计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自然通风设计的原理,分析了大型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物;通风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发展的重点已逐渐转向大型公共建筑。
该类建筑的功能组成日益集成化、复杂化,空间也日益巨型化,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巨额的运营维护费用。
作为适宜技术,自然通风对降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至关重要。
合理运用平面组合方法,运用风井、中庭等进行设计,能较大程度地改变大型公共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并营造相对舒适、健康和宜人的室内微环境。
1.自然通风设计原理
自然通风是传统的生态适宜技术,凝聚着千百年来的人类智慧。
它主要由室外空气流动在建筑物开口部位所造成的风压或者室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差所形成的热压驱动而产生。
最基本的自然通风方式包括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2种。
所谓风压通风,是利用风压进行换气,必须藉由有速度的气流方可。
而热压通风则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热浮力原理进行对流换气,只要有空气温差存在即可。
1.1 风压通风
风压通风是由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空气压力差造成的。
风
吹向建筑时,建筑表面会阻挡风的流动,在建筑迎风面形成正压力;同时,气流在向上流动、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和背面的过程中,会在相应位置产生负压区。
传统民居的“穿堂风”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风压通风。
建筑的外部风环境以及建筑的形体要素(体量、进深等)对实现风压通风具有直接影响。
1.2 热压通风
另一种自然通风方式是热压通风。
该方式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形成自然对流,也即运用“烟囱效应”实现通风。
其原理是通过热空气所产生的升力,将污浊、潮湿的热气从建筑上部开口处排出,同时从建筑底部吸入室外的清洁冷空气。
热压通风与风口部位的垂直距离以及室内外的空气温差都有紧密联系。
通常情况下,进出风口部位垂直距离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差越大,热压通风效果就越明显。
大型公共建筑进深普遍较大,实现风压通风可能存在一定难度,而由烟囱效应产生通风效果则是改善闷热、不舒适状况的良好手段。
2.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现状
公共建筑通常体量大,进深过大,占地面积广。
建筑进深与体量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不利于自然通风,阻碍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空调制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可以主动控制室内微气候,改善建筑特别是大体量建筑的通风状况。
因此,人们更多倾向于采用技术手段解决大体量建筑内部空间的舒适性问题。
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很高,这也意味着此类建筑具有很大的节能潜
力。
此外,空调的使用也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缺少新风,加之室内恒温,对人的体质造成消极影响,诱发了多种“空调病”。
同时,空调系统所使用的氟利昂散发出去,严重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对于其他复杂、昂贵的节能技术,自然通风具有技术成熟和成本低廉等特点,受到普遍青睐。
有效实现自然通风,可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首先,自然通风能有效实现被动式降温。
室内外的空气对流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排出室内污浊的热空气,为满足人体的舒适需求提供可能。
其次,自然通风能够减少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负担。
同时,自然通风还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空气,有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流的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大型公共建筑实现自然通风具有重要意义。
3.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3.1外部环境营造
风压通风与建筑外部的风环境息息相关。
最主要的关系就体现在既定建筑与邻近建筑的距高比(建筑间距s和建筑高度h之比)可以改变周边的风环境,形成“风影效应”。
风吹向建筑,在其背后形成涡旋区,该涡旋区在地面上的正面投影称为“风影区”。
风影区风力较弱,风向不稳定,将减弱建筑外部环境的气流作用强度,并影响室内外正常气流交换。
一般而言,为了避免风影区影响建筑自然换气,建筑间距宜为建筑平均高度的6倍。
然而,对处于闹市区、周边被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所包围的大型公共建筑而言,这一
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事实上,采取错列式的平面布局有助于减小“风影效应”形成的几率,并且建筑的风口部位也要尽量避免设置在建筑的风影区。
3.2 平面布局控制与分化
设计通风良好的建筑平面对建筑自然通风最为重要。
既有研究结果显示,较小的建筑进深通常是确保良好通风的条件之一,进深过大的建筑必须长期依赖空调系统维持换气,且非常不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
而大型公共建筑往往面积与进深都较大,如何获得较小的进深尺寸,已成为建筑师关注的问题。
对平面布局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让足够多的室内空间与自然接触,为实现自然通风创造良好前提。
早在20世纪伊始,芝加哥学派建筑师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就充分利用凹凸平面进行平面组合,灵活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3.3 内部空间形态优化
诸如展览馆、商业设施以及综合体之类的大型公共建筑,由于进深往往较大,空气流动阻力也较大,同时建筑能够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面积十分有限,因此风压通风通常难以实现。
而通过风井、水平风道、中庭等要素来优化内部空间形态,分散大型公共建筑的集中体量,可以有效缓解其外表面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减少大型公共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风井包括气井、烟囱、通风塔等多种形式,可借助于热压通风方式,利用空气温差实现自然通风。
通常大型公共建筑进深都比较大,其无法满足14 m风压通风的部位采用热压通风较为适宜。
英国莱斯特市德·蒙特福德大学女王馆就是
依靠热压通风进行室内微气候调节的代表作。
设计师利用大楼室内高发热量,在英国首创以热压通风取代空调制冷的做法,实现了低能耗、低环境影响。
该建筑中央报告厅进深较大,且只有一面外开窗,故特别利用烟囱效应达到自然通风的目的。
通风闸口设在一楼教室与二楼报告厅之间,室内空气经通风闸口自屋顶烟囱的出风闸口排出。
在夏天,室内人数较多导致温度升高时,通风闸口会自动开启;遇到风雨较大的情况,则会自动关闭。
如果内部温度低于外面的,则通风闸口会依据co2浓度微调出风闸口,以维持换气量。
与同类建筑相比,尽管该建筑总面积超过10000㎡,但由于采取自然通风设计,其全年能耗非常低。
4.结束语
随着当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大,城市建设用地却日益紧张。
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功能集约化发展需求的代表,正越来越多地将大型商业、办公、文化等多种复杂功能集于一体。
然而,令人倍感担忧的是,随着建筑规模和体量越来越大,能耗也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良好的建筑通风,是降低建筑制冷能耗的重要手段,也是最自然的节能措施。
其应用目的是:尽量利用自然通风调节室内微气候,降低空调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同时,这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通风设计是实现建筑通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然而,由于自身体量和形式的特殊性,大型公共建筑实现自然通风的技术手段与其他普通公共建筑的
不尽相同,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92.
[2] 薛志峰,杨秀,江亿,等.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42.
[3] 林宪德.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9-27.
[4] 杨士弘,郑宗清,廖重斌,等.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8-102.
[5] 成镭,曾辉,吴祥生.某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建筑节能障碍分析[j].某建筑,200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