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
2024年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课时安排:1、1――5的认识…………………………3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第几教学内容:第几(第18页的教学内容)完成第22页的第7、9、10题教学目标: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024年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2024年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一册第四章《1~5的认识和加减法》。
详细内容包括:对数字1到5的认知,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1到5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1到5的认识,理解它们的大小顺序。
2. 培养学生进行1到5的加减法运算能力,提高数学计算技巧。
3.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字1到5的认识,1到5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将加减法运算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挂图、磁性白板、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挂图,呈现数字1到5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数字1到5的卡片,让其他学生说出数字的名称。
2. 数字认知(10分钟)(1)讲解数字1到5的名称、顺序,让学生跟读。
(2)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1到5,加深印象。
3. 加减法运算(10分钟)(1)通过磁性白板展示1到5的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2)讲解加减法运算的规则,让学生模仿。
(3)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计算。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呈现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读题。
(2)讲解解题步骤,示范解题过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5分钟)(1)发放练习本,让学生完成1到5的加减法练习题。
(2)教师检查练习情况,给予反馈。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
(2)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字1到5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数字1到5的认识:1→① 2→②② 3→③③③ 4→④④④④ 5→⑤⑤⑤⑤⑤2. 1到5的加减法运算:1+1=2 21=1 2+2=4 42=2 3+2=5 53=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24页第1、2、3题。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PPT教学课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图中哪些事物 的数量可以用 “5”来表示?
新知探究
请这些数字你都认识了吗?
新知探究
请你拿出数量是“1”“2”“3”“4”“5”的 小棒。在数字卡片下面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新知探究
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 示 1~5 各数吗?
12345 再添上1颗,是几 颗?用几表示?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5 的书写
巩固练习
1. 连一连。
(教材P16 做一做1)
巩固练习
2. 写一写。
(教材P16 做一做2)
课后练习
1.看数涂色。
(教材P18 第1题)
课堂作业
1.认真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从“练习题”中选择相关题目进行练习; 2.完成“长江作业”练习册一课时的内容。
学习体会 1、这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是什么? 2、这一节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是什么? 3、这一节课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规律是什么?
新知探究新知探究的书写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教材p16做一做1教材p16做一做2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教材p18课后练习课后练习1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 1 课 时 1~5的认识
情境导入
看图看中还有有4只什可么爱。的小鸡!
新知探究
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图中哪些事物的数量可 以用“4”来这表是示几?呢?
这些数字还可以用小圆片来表示:
新知探究
“1”像什么? “1”怎么写?
新知探究
1 的书写
新知探究
“2”像什么? “2”怎么写?
新知探究
2 的书写
新知探究
“3”像什么? “3”怎么写?
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优质教案人教版

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优质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章《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
具体内容包括:1到5的数的认识、书写、数序、数的大小比较,以及1到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到5的数的认识、书写、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2. 培养学生运用1到5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到5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1到5的数的认识、书写、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计数器、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数量,引导学生发现1到5的数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学习1到5的数的认识、书写、数序和数的大小比较。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1到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利用磁性黑板、数字卡片、计数器等教具,进行1到5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实践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点评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1)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1到5的数的认识、书写、数序、数的大小比较。
2. 1到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实践活动: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1页、第2页。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到5的加减法运算。
2. 答案:(1)练习册答案见附录。
(2)学生描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批改后给予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归纳1.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事物的数量2)1~5各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题型分析:常用于找规律或者插空填数题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书写。
2.比大小、第几、分与合1)比较大小:(1)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2)填“<”,“>”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2)“第几”的含义: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无论第几,表示的物体的个数都是1.区分:第几和有几个的区别,无论第几都只有1个,有几个表示的是物体的数量。
3)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依次分成1和几,2和几……直到分成几和1为止数的分与合的读法:(1)数的分可以读成:一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Eg:5可以分成2和3(2)数的合可以读成:几和几可以组成(合成)这个数Eg:2和3组成(合成)53.1~5的加、减法1)加法: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补充:2+3=5这个数学式子,我们可以把它代入到实际例子中,如,小猴原来有2只桃子,又拿到3只桃子,现在总共有5只桃子,需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的这个“等号”的意义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2)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补充:5-2=3这个数学式子,我们可以把它代入到实际例子中,如,小猴原来有5只桃子,吃掉了2只桃子,现在还剩3只桃子,需要让学生理解减法算式中的这个“等号”的意义是“还剩”、“还有”的意思。
3)加减法计算: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题型分析:(1)实际的看图写数学式子(2)计算题4.0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含义:(1)表示没有(2)表示起点2)有关0的加减法:(1)任何数与0相加或相减都得这个数(2)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为0。
一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5的认识
一、生活情境,抽象1~5各数
(一)发现不同数量的事物
一、生活情境,抽象1~5各数
(二)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
问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
一、生活情境,抽象1~5各数
(二)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
问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
一、生活情境,抽象1~5各数
2
5
3
1
1
1
2
1
3
1
4
2
1
2
3
2
1
2
3 4
3
2 1
2012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课件下载页面: /thread-82341-1-1.html
1
3
5
4
5
5 5 0
4
1 3
2+2=4
5-4=1
2
2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
(一)摆一摆
操作:请你拿出数量是“ 2”“ 3”“4”“5”的小棒, 问题:1. 你能拿出数量是“ 1”的小棒吗? 在数字卡片下面摆成你喜欢的样子。 2. 小棒应该摆在哪张数字卡片的下面?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
(二)说一说
1. 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
三、巩固练习
0+5= 5 5+0= 5 5-0= 5 0+4= 4 4+0= 4 4-0= 4 0+3= 3 3+0= 3 3-0= 3 0+ 2= 2 2+ 0= 2 2-0= 2
三、巩固练习
1
3 2
2
3 4
1
0
三、巩固练习
0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完整版公开课件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完整版公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详细内容。
具体包括:1~5的数字认识、书写和数序;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5的数字认识、书写和数序。
2. 使学生理解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5的数字认识、书写和数序;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1~5的加减法运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教学挂图。
学具:学生练习册、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磁性黑板上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的数字。
通过问答方式,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1~5的数字认识。
2. 教学数字1~5的书写和数序(10分钟)(1)教师示范数字1~5的书写方法,边写边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数字1~5,并练习数序。
3. 教学加法和减法运算(10分钟)(1)教师通过磁性黑板上的数字卡片,展示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加法和减法运算练习。
4.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如:2+3=5,52=3等。
讲解过程中,注重运算规律和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1~5的加减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6.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用画笔、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数字卡片,进行加减法运算游戏。
六、板书设计1. 1~5的认识和加减法2. 内容:数字1~5的认识、书写和数序1~5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写出数字1~5的书写和数序。
1+2= 31= 2+3= 52=4+1= 22= 3+2= 53=2. 答案:(1)略(2)3 2 5 3 5 0 5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理解数量关系
学习1-5的加减法有助于理解数量关系,通过比较和 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数量和简单的加减法问 题。
培养逻辑思维
学习1-5的加减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通过推理和 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提高数学素养
学习1-5的加减法有助于提高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的理 解和运用能力,这些素养对于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 非常重要。
解析:这道题是简单的减法运算,根据2-1=1,所以答案为1。
1-5的加减法练习题
答案:1 题目:3+4=
解析:这道题是稍微难一点的加法运算,根据3+4=7,所以答案为7。
1-5的加减法练习题
题目:5-3= 答案:2
答案:7
解析:这道题是稍微难一点的减法运算,根据5-3=2, 所以答案为2。
练习题解析与答案
1-5的数的减法
1-5的数的减法口诀
1-5的减法有相应的口诀,例如“一减一等于零,二减一等于一”等,通过口诀 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减法计算。
借十法
在1-5的减法中,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从十位借一个十来使用,这就是借 十法。例如,4-7=2,因为4小于7,所以需要从十位借一个十来使用,那么4就 变成了14,7不变,然后用14-7=7,得到答案2。
要点一
总结词
在地理和交通领域,加减法可用于计算距离和速度等 指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地图上,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加减法来计算两个地点 之间的距离。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加减法来计算行 驶速度,例如在高速公路上或者是在城市街道上行驶 时,我们都需要使用加减法来计算行驶的距离和所需 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到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