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炼铜技术总结(通用5篇)

炼铜技术总结(通用5篇)炼铜技术总结(通用5篇)炼铜技术总结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炼铜技术总结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炼铜技术总结(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炼铜技术总结篇1炼铜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工艺,它从自然界中的矿石中提取铜。
在现代,炼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使得铜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环保。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炼铜技术。
1.火法炼铜火法炼铜是一种传统的炼铜方法,主要包括矿石的焙烧、熔炼和电解三个过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生产出高纯度的铜,但是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
2.湿法炼铜湿法炼铜是一种使用化学方法从矿石中提取铜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酸浸、沉淀和过滤三个过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
3.生物炼铜生物炼铜是一种新型的炼铜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将铜离子转化为可溶性铜化合物,然后通过水洗和酸浸等方法将铜离子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但是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
4.联合炼铜联合炼铜是一种将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保证铜的纯度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炼铜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在选择炼铜方法时,需要考虑成本、效率、环保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炼铜技术总结篇2炼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对于铜的生产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炼铜技术的一些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的总结:1.火法炼铜:这是一种古老的炼铜方法,主要步骤包括:焙烧、熔炼、吹炼、精炼等。
其中,焙烧和熔炼是两个重要的步骤,它们可以去除铜矿石中的杂质,使铜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
吹炼是将氧化铜还原成纯铜,精炼则可以进一步去除铜中的杂质。
2.湿法炼铜:这种方法使用水或其他溶剂来提取铜。
主要的步骤包括:溶解矿石、沉淀铜离子、精炼铜等。
火法炼铜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火法炼铜主要原料是硫化铜精矿,一般包括焙烧、熔炼、吹炼、精炼等工序.焙烧分半氧化焙烧和全氧化焙烧(“死焙烧”),分别脱除精矿中部分或全部的硫,同时除去部分砷、锑等易挥发的杂质。
此过程为放热反应,通常不需另加燃料。
造锍熔炼一般采用半氧化焙烧,以保持形成冰铜时所需硫量;还原熔炼采用全氧化焙烧;此外,硫化铜精矿湿法冶金中的焙烧,是把铜转化为可溶性硫酸盐,称硫酸化焙烧。
熔炼主要是造锍熔炼,其目的是使铜精矿或焙烧矿中的部分铁氧化,并与脉石、熔剂等造渣除去,产出含铜较高的冰铜(xCu2S·yFeS)。
冰铜中铜、铁、硫的总量常占80%~90%,炉料中的贵金属,几乎全部进入冰铜。
冰铜含铜量取决于精矿品位和焙烧熔炼过程的脱硫率,世界冰铜品位一般含铜40%~55%。
生产高品位冰铜,可更多地利用硫化物反应热,还可缩短下一工序的吹炼时间。
熔炼炉渣含铜与冰铜品位有关,弃渣含铜一般在0.4%~0.5%。
熔炼过程主要反应为:2CuFeS2→Cu2S+2FeS+SCu2O+FeS→Cu2S+FeO2FeS+3O2+SiO2→2F eO·SiO2+2SO22FeO+SiO2→2FeO·SiO2造锍熔炼的传统设备为鼓风炉、反射炉、电炉等,新建的现代化大型炼铜厂多采用闪速炉。
鼓风炉熔炼鼓风炉是竖式炉,小国很早就用它直接炼铜。
传统的方法为烧结块鼓风炉熔炼。
硫化铜精矿先经烧结焙烧脱去部分硫,制成烧结块,与熔剂、焦炭等按批料呈层状加入炉内,熔炼产出冰铜和弃渣,此法烟气含SO2低,不易经济地回收硫。
为消除烟害,回收精矿中的硫,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精矿鼓风炉熔炼法,即将硫化铜精矿混捏成膏状,再配以部分块料、熔剂、焦炭等分批从炉顶中心加料口加入炉内,形成料封,减少漏气,提高SO2浓度。
混捏料在炉内经热烟气干燥、焙烧形成烧结料柱,块状物料也呈柱状环绕在烧结料柱的周围,以保持透气性,使熔炼作业正常进行。
火法炼铜的概述

火法炼铜的概述
火法炼铜是一种古老的炼金术技术,用于制造铜器。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铜和火焰结合,通过燃烧铜来提取其中的有价值的元素,如水和银。
火法炼铜的主要原料是铜和火。
在炼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放入炼丹炉中,加热至高温,使其融化。
然后,在炼丹炉中加入火焰,使铜与火焰混合,产生燃烧的过程。
在燃烧过程中,铜可以被提取出其中的有价值的元素,如水和银。
尽管火法炼铜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它仍然是一种具有争议性的思想。
一些人认为,火法炼铜可以制造出各种合金,包括铜和银、金和其他金属,这可能会对环境保护造成威胁。
因此,现代炼金术已经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炼铜方法的发展历程

炼铜方法的发展历程炼铜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炼铜方法逐渐改进和改变。
下面是炼铜方法的发展历程:1. 合金炉炼铜:早期的炼铜方法主要采用合金炉进行。
合金炉是一种传统的炉子,用于将铜矿石加热并与含有碳的物质(如木炭)一起冶炼。
经过高温处理,铜矿石中的铜得以与碳反应形成铜金属。
2. 火法炼铜: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炼铜方法得到了改进。
火法炼铜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将铜矿石与黄铁矿一同加热,利用黄铁矿中的硫来消除矿石中的杂质。
然后,再将铜硫化物与铁矿石一同熔化,用于分离出纯铜金属。
3. 电解炼铜:19世纪末,随着电学理论的发展,电解炼铜方法被引入。
这种方法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流,使铜阳极(通常是含有铜硫化物的矿石)上的铜离子在阴极(晶格结构较好的金属板)上还原,最终得到纯铜金属。
电解炼铜方法在现代炼铜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4. 湿法炼铜:20世纪初,湿法炼铜方法开始被采用。
湿法炼铜主要利用溶剂萃取技术,将含铜浸渣浸出溶于有机相,通过萃取操作使其分离,进而得到纯铜金属。
这种方法在提高铜的回收率和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5. 高温氧化还原法:现代炼铜方法中,高温氧化还原法被广泛使用。
这种方法利用高温下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将铜矿石在氧气和燃料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烧结、还原、冶炼等过程,从而提纯铜金属。
高温氧化还原法具有高效、低能耗、环保等优势。
总的来说,炼铜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合金炉炼铜、火法炼铜、电解炼铜、湿法炼铜和高温氧化还原法等阶段。
这些发展不仅提高了铜的回收率和纯度,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

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
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被广泛用于制造武器、器具、艺术品和货币等方面。
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火法冶炼。
火法冶炼是指利用高温将矿石还原成金属,然后通过冷却和凝固将金属收集起来。
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矿:将矿石中的铜矿物选出来,去除杂质。
2. 粉碎:将选出的铜矿物粉碎成细粉末。
3. 焙烧:将铜矿物粉末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焙烧,将其还原成氧化铜。
4. 浸出:将焙烧后的氧化铜放入溶液中浸泡,以溶解其中的杂质。
5. 过滤:将溶液中的杂质和氧化铜分离,收集纯净的铜。
6. 精炼:将收集到的铜进行加热、冷却和纯化,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其他金属。
在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商代时期出现了铜冶炼的初步规模化生产,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炼铜炉,唐代时期出现了鼓风炉等高效冶炼设备。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铜冶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世界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法炼铜的原理

火法炼铜的原理
火法炼铜是一种传统的冶炼方法,通过高温将含铜矿石中的铜分离出来。
在这
个过程中,矿石经过多次处理,最终得到纯铜。
首先,矿石的选矿是火法炼铜的第一步。
选矿是指将含铜矿石中的杂质和非铜
矿物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炼铜过程。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重选、浮选、磁选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矿石中的杂质去除,得到较为纯净的含铜矿石。
接下来是矿石的破碎和磨矿。
矿石经过选矿之后,需要进行破碎和磨矿的处理,将矿石破碎成适合进一步处理的颗粒度,然后通过磨矿的方式将矿石细化,以便后续的冶炼过程。
然后是矿石的烧结。
烧结是将矿石在高温下进行加热,使其结合成块状,以便
后续的冶炼处理。
通过烧结,可以提高矿石的反应性,减少冶炼过程中的能耗,并且有利于矿石中的有害元素的排除。
接着是矿石的熔炼。
熔炼是将矿石在高温下熔化,使其中的金属成分分离出来。
在熔炼过程中,矿石中的铜成分会被熔化并聚集在熔体中,而其他非铜金属和杂质则会形成渣滓,从而实现铜的分离。
最后是熔炼产物的精炼。
熔炼产物中仍然含有一定的杂质和非铜金属,需要进
行精炼处理,将其中的杂质和非铜金属去除,得到纯铜。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火法精炼、电解精炼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熔炼产物中的杂质和非铜金属去除,得到高纯度的铜。
综上所述,火法炼铜的原理是通过选矿、破碎和磨矿、烧结、熔炼和精炼等步骤,将含铜矿石中的铜分离出来,得到纯铜。
这种冶炼方法在铜冶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古代火法炼铜的原理是什么

古代火法炼铜的原理是什么古代火法炼铜是一种古老的冶炼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高温加热将含铜矿石中的铜矿石和杂质分离,从而得到纯铜。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古代火法炼铜的原理。
首先,古代火法炼铜需要先选取合适的含铜矿石作为原料。
通常,富含铜矿石的矿石有黄铜矿、赤铁矿和蓝铜矿等。
含铜矿石中铜的含量通常比较低,需要通过火法炼铜的过程将其提取出来。
火法炼铜的主要步骤分为破碎矿石、矿石烧烤、矿石熔炼、炉渣处理和铜液提取等。
首先是矿石的破碎,将原料矿石经过粉碎机破碎成适当大小的颗粒,以便后续处理。
然后,破碎后的矿石被烧烤,将其加热至适当温度,以去除矿石中的水分、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物质,并将铜矿石转化为氧化铜。
在矿石烧烤后,将得到的熟矿与矿石中的硅酸盐和杂质一起放入熔炉中进行熔炼。
熔炉内加入石灰石或其他辅助剂,以提高熔炉温度和铜的产率。
熔炉内的温度达到数百度甚至上千度,使得矿石中的金属与非金属成分发生熔融和分离。
在熔化过程中,铜的密度较大,会沉淀到熔炉底部,形成熔炉底的铜液。
同时,其他非铜金属和氧化物等杂质则浮于铜液之上,形成炉渣。
熔炉内的炉渣经过冷却和固化后,可以进行分离和处理,以提取其中可能有价值的金属或其他物质。
提取得到的铜液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精炼和加工。
通常铜液是通过铁器制作的碳化剂来进行精炼。
在加热的过程中,铁反应性较强,会与铜液中的含氧物质进行反应,从而将铜中的杂质氧化成为炉渣,以提高铜的纯度。
最后,精炼后的铜液经过冷却和凝固,形成铜块。
铜块可以被再次加热和锻造,以改善其结构和性能,得到所需的铜质产品。
总体来说,古代火法炼铜的原理是通过高温熔炼和氧化还原反应,将含铜矿石中的铜分离出来。
矿石经过破碎和烧烤后,被放入熔炉进行熔炼。
在熔炼过程中,矿石中的铜密度较大,会沉淀到熔炉底部形成铜液,而其他杂质会浮于铜液之上形成炉渣。
炉渣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纯铜。
最后精炼的铜液形成铜块,凝固后可进一步加工。
这就是古代火法炼铜的原理。
我国古代的水法冶铜

我国古代的水法冶铜
我国古代的炼铜技术有火法和水法(又称湿法)两种。
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推知,在最早的火法炼铜中,用来炼铜的矿石为孔雀石〔CuCO3·Cu(OH)2〕之类的氧化矿,以木炭为燃料和还原剂。
用硫化矿[如:辉铜矿(Cu2S)、黄铜矿(CuFeS2)等]冶炼铜的过程比较复杂,应晚于用氧化矿炼铜。
从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由硫化矿炼铜的遗址得知,最迟在西周早期已经发明这种炼铜术。
西汉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所著《淮南万华术》中就有记载“白青得铁即化为铜”。
白青,后来又称石青,就是蓝铜矿〔2CuCO3·Cu(OH)2〕。
据古代文献资料得知,我国在唐代已有小规模的水法炼铜生产:取能熬煮而得胆矾(CuSO4·5H2O)的“苦泉”加入碎铁可得铜。
所得铜称为铁铜,后来改称胆铜。
显然这是利用了下面的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北宋末年,胆铜法开始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曾成为生产铜的重要途径之一。
《宋史·食货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胆铜法有许多优点,它可以就地取材,在“胆水”多的地方设置铜场,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
只要把薄铁片或碎铁块放入“胆水”槽中,浸渍几天就能得到金属铜的粉末。
胆铜法可以在常温下提取铜,即可以节省大量燃料,又不必使用鼓风、熔炼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银又提纯了铜的目的。南宋陈百朋的《龙泉县志》
(已遗失)和明代陆蓉《菽园杂记》中都有引用,
可以印证《大冶赋》所记载的火法炼铜技术,因为 两者都是对长江流域火法炼铜技术的反映。 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由于各地的 矿石品位和冶炼水平等原因,火法炼铜技术工艺原则 也是不同的。主要有三种:一是氧化矿石还原熔炼成 铜。人们习惯简称为氧化矿到铜,这项技术应用最 早,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开始利用这项技术。 明能代表早期的 炼铜技术。人们把采到的自然铜或孔雀石及燃料放 人坩埚内,坩埚四周有吹孔可以吹风来完成炼铜,虽 然可以形成炉渣,但黏度大,杂质多,一些高熔点的矿 物如脉石等还未融化,铜液难沉人坩埚底部,沉入底 部的铜也须在冶炼后通过砸碎坩埚下部获得铜。二 是硫化矿石经焙烧后还原成铜。简称为硫化矿到铜,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井古铜矿就是利用这一技术 的典型例子,经考古发掘的炼炉有两种:多孔窖式炼 炉和椭圆形炼炉。炉渣经分析不是冰铜渣,是直接冶 炼而得到的还原炉渣,由此可以断定它的冶炼工艺是 各种含硫铜矿到铜。三是硫化矿经焙烧后(脱去部分 硫),根据对铜纯度的要求,冶炼出不同纯度的冰铜。 最后还原成铜,简称为硫化矿到冰铜到铜。李延祥、 梅建军在《努拉塞古铜矿冶炼技术研究》中提出,新疆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总第92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2,2008(Sum,92)
文史哲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许书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火法炼铜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门技术,为我国古代冶金业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再现,有利于认识冶金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为现代 技术所借鉴。 关键词:火法炼铜技术;冶金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l(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8)02—0139—02 也得到快速发展。如样品渣含渣量平均为9.78%。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让人们感到惊奇 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冶炼的冰铜品位可高达 65%,炼炉和筑炉材料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明时 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冶炼 技术的记载文献更多。如洪舜俞《大冶赋》序记载i “余宦游东楚,密次冶台,职冷官宋,有文见悉纂于策。 垂去,乃辑而赋之。”可见,洪舜俞是经过实地考察而 撰写此文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该书对宋代饶州淘 金、炼银、铸钱等技术都作了较为详实的纪录,特别是 炼铜技术更为详尽。该书的炼铜技术有两种:水法炼 铜技术和火法炼铜技术,水法炼铜技术又分“浸铜”和 “淋铜”两种。 水法炼铜技术开始于秦汉之际,当时的炼丹术士 在从事炼丹中发现铁能够从硫酸溶液中置换出铜。 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白青得铁则化为铜”。 《梦溪笔谈》也说:“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 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 之亦化为铜。”这些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有意识地利 用化学的置换反应来获得铜。其工艺流程如下:硫酸 铜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再人炉冶炼出铜。冶炼初期, 硫酸铜、硫酸亚铁等分解成氧化亚铜、氧化亚铁等氧 化物,氧化亚铜被后期反应还原成铜,氧化亚铁再与 铜分离。到唐代后期利用水法技术炼铜得到了广泛 引用。宋代利用最为广泛。从水法炼铜的工艺特点 可以知道,如果这种技术大规模地利用需要具备两个 条件:大量的胆水和足量的铁,两者缺一不可。宋代 之所以能够利用这种方法炼铜,是由于当时条件具 备,在气候上,宋代的中国气候处于温暖多雨时期,长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zswdxxb200802061.aspx
140
万 方数据
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许书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2008(2)
收稿日期:2008—03—09
作者简介:许书理(1980一),男,河南唐河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139
万 方数据
许书理:略论中国古代火法炼铜技术
文史哲研究
江中下游一带的铜矿床已氧化成常年流淌的硫酸铜 水溪流,从而有充足的硫酸铜;在冶铁上,中国的冶铁 技术经过春秋战国以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铁的产量 和积存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这就满足了水法冶铜所需 要的条件,从而促使水法冶铜技术在一定时期得以大 规模地应用。 与水法炼铜技术相比,火法炼铜技术应用时间 更长,范围更广。在《大冶赋》中就有对火法炼铜 技术的记载,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矿过程。在 决定矿的分布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对矿脉进 行煅烧,使地表发脆解理,然后比较容易地采出矿, 即“火爆法”采矿技术。第二部分是对矿石的焙烧 过程。利用燃料对矿石进行焙烧,氧化层达到一定 厚度时,焙烧自动停止,同时脱去一部分硫。第三 部分是关于火法炼铜技术。详细地记载了在前两次 的基础上如何冶炼出铜,工艺大致是焙烧后的矿石 人炉,点火,启动鼓风设备,在冶炼中使矿石融化, 矿石在其他添加剂的催化下,冶炼出铜。第四部分 是提纯。人们从铜中提出银后,铜的纯度更高,具 体的做法是:人们向铜液中加入铅,铅提出铜中的 银,铅沉入底部,脱去银的铜液在上部,达到既获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从开始制造石器到金 属工具的出现,经历了上百万年。铜是人类最早发现 和利用的金属,我国考古学者普遍认为:铜可能是当 时人们在采制石器过程中逐渐了解和利用的,其存在 形式和冶金性能同铁等金属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如 自然铜在自然界本身就存在,其含铜量有的高达90%
以上。我国很早就有关于铜的记载。先秦文献《墨子
・耕柱篇》提到:“昔日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 陶铸之于昆吾。”其中“折金”就是指开采铜矿,表明 铜的利用在我国是相当早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铜 器制作技术有了较大突破和创新。从《周礼・考工 记》这部先秦时期的科技著作中,人们一定会为当时 的科技水平惊叹不已。通过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可 以看出,当时炼铜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工匠们在长 期的实践中,不但认识到铅、锡的加入有利于改变铜 的性能,而且还对铜和其他合金的配比都有精确的要 求。考古出土的器物数据分析也基本上证实了这 一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商周到宋明时期一直是我国 的主要产铜区,这是由于长江流域的地质、地壳曾经 发生过多次变动,形成了长江裂谷及绵亘九百多公里 的多金属成带。我国隐藏最为丰富的铜矿就是在长 江中下游的有色金属矿内,这为我国铜业的发展提供 了丰富的资源。火法炼铜技术在我国古代炼铜技术 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一技术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 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完善才形成的。如在辽宁省凌源 县牛河梁发现的坩埚残片证明当时人们在冶铜时已 经使用人力鼓风技术;湖北铜绿山遗址的炉渣分析表 明,先秦时期人们不但大量开采铜矿,而且冶炼技术
也发现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冰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 的典型代表是湖北的铜绿山。利用这一技术对各项 工艺流程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三种工艺相比较可以 看出:第三种技术含量是最高的,经过多次焙烧、脱 硫,然后在多次的冰铜熔炼过程中与炉渣分离,冶炼 出不同纯度的铜。前两种虽然都在还原的情况下进 行,但第二种有焙烧,可以脱去一部分硫。由此可见, 我国宋代的火法炼铜技术在前人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火法炼铜技术到了清代仍旧被大规模地使用。 清代的主要产铜区是云南,所产之铜称为“滇铜”。传 统的炼铜技术包括火法炼铜技术发展到了高峰也同 时发展到了尽头。张泓、檀萃、吴其睿等人对炼铜技 术作了详细的记述。张泓多年在云南为官,在其著作 《滇南新语》中记述:铜矿主要是氧化矿和硫化矿,以 地下开采为主,开采方式“依线打入,一人掘土,数人 负出,日背荒土”,依其深浅,内有不同构造,所得的矿 进行冶炼,“炼矿日扯铜,其法矿千斤用炭七八百斤不 等,炉如夹墙,底作圆窠,铺以炭末,始加矿炭……而 铜沉于低,有流碣,即铜成之候矣”。檀萃曾主持过铜 政,其记述更为可信,在其著作《滇海虞衡志》中详细 记述了云南矿厂冶铜技术:采矿仍旧是火爆法,“以火 烧硖谓之放爆火”,焙烧次数不一,“木柴烧矿为之锻, 有经一二三锻而然后人炉者,为之锻窖”。然后再炼 成由低到高的各种中间产物,“丹得于锻者,谓之一 火。成铜满一昼夜着,谓之饱火。晚煎晓成,谓之半 火”。当时工匠们已十分强调不同品位的矿石应采用 不同的冶炼流程,一般要选矿,夹石的锤成碎石,土要 清洗掉。然后是配料、冶炼,制成不同品位的冰铜,其 称呼也不一样,依次为“毛铜”、“紫板铜”、“蟹壳铜” 等,其中“蟹壳铜”是当时云南所能炼的最好的铜,含 铜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过炼制这种铜的代价也 很大,一千斤矿石用炭一千多斤才能得铜一百多斤, 且炭必须是松木炭。 可见火法炼铜技术在中国古代冶金史上占有的 重要地位,是广大工匠不断创新的结晶。广大工匠在 实践中逐渐了解到只有加大工艺流程,严格工艺操 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冶炼出优质的铜,冶炼也 由最初的氧化矿石冶炼、硫化矿石冶炼到制成不同品 位的冰铜再冶炼。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 的治国之本和冶炼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中国古 代的火法炼铜技术在达到高峰时也走到了尽头,这个 问题不能不让人深思。从科技发展角度看,火法炼铜 技术为我国冶金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展 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科技发展的一些规律,并为现代 科技改进提供了借鉴。 [责任编辑杨国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