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慧 课题五 迁飞性昆虫的治理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有机桃园昆虫群落变化规律及主要防治技术效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有机桃园昆虫群落变化规律及主要防治技术效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有机桃园昆虫群落变化规律及主要防治技术效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和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在有机农业中,虫害防治一直是一个难题。

有机农业不采用化学农药,对防治虫害更多是采用生物、植物等天然手段进行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对有机农业中的昆虫群落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究一些防治技术的效果,以提高有机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有机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拟以有机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的方式,探究有机桃园中昆虫群落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栽培方式、土壤因子等因素对于昆虫种类、数量的影响情况,旨在为有机农业提供更科学的虫害防治策略,降低虫害对桃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保证有机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机桃园昆虫群落的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式,了解有机桃园中昆虫种类、数量、生态位等情况,探究其发展演化规律。

2. 不同环境因素对有机桃园昆虫群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土壤条件、栽培方式等环境变量的调查,探讨这些环境因素对有机桃园昆虫群落的影响情况。

3. 有机桃园虫害防治技术效果:本研究将采用一些天然的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植物防治等,探究这些技术对于有机桃园虫害的防治效果。

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昆虫采集、分类、计数、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采用土壤分析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有机桃园昆虫群落变化规律及防治技术效果等方面的数据,进一步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同时,获得的数据和方法也将为其他农作物的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昆虫嗅觉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

昆虫嗅觉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

昆虫嗅觉受体功能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昆虫嗅觉的重要性 (3)1.2 嗅觉受体的发现与研究 (3)1.3 文档的目的与结构 (5)2. 昆虫嗅觉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6)2.1 嗅觉受体蛋白的基本结构 (7)2.2 嗅觉受体蛋白的配体结合特性 (8)2.3 昆虫嗅觉受体与化学感应能力的关系 (10)3. 嗅觉受体的多样性 (11)3.1 不同昆虫嗅觉受体的基因分析 (12)3.2 特定功能相关的嗅觉受体家族 (13)3.3 嗅觉受体基因的调控机制 (15)4. 嗅觉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 (16)4.1 昆虫嗅觉受体的传导机制 (17)4.2 视紫红质/振荡电位形成的作用 (18)4.3 神经元水平的嗅觉信号处理 (19)5. 嗅觉受体功能研究的最新发展 (20)5.1 转基因和基因突变研究的应用 (21)5.2 行为实验与嗅觉受体功能的直接关联 (22)5.3 单细胞和多基因阵列分析方法 (23)6. 嗅觉受体功能的潜在使用 (24)6.1 在昆虫害虫控制中的作用 (25)6.2 关于昆虫通讯与交流的研究 (26)6.3 嗅觉受体工程和应用前景 (27)7. 结论与今后研究方向 (29)7.1 文档的总结 (30)7.2 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挑战 (31)1. 内容概述昆虫嗅觉受体并与之相结合的蛋白质,这些受体在昆虫的嗅觉系统中起核心作用,能够感知周围环境中的气味信号,进而指导昆虫的行为。

研究昆虫嗅觉受体的功能对于深入理解昆虫行为、生态适应、遗传进化以及进行害虫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嗅觉受体发现与分类:介绍多种昆虫嗅觉受体的发现历程和家族分类,包括它们的进化关系以及在不同昆虫中的表达模式。

嗅觉受体分子机制:探讨嗅觉受体蛋白的结构特点、信号传导途径以及与气味分子相互作用的模式。

表达调控研究:分析嗅觉受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调控机制。

功能丧失的影响:探讨嗅觉受体基因敲除或突变对昆虫嗅觉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推拉策略对昆虫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推拉策略对昆虫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推拉策略对昆虫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推拉策略是利用控制昆虫的行为,直接切断害虫与资源的联系,使受保护的资源对害虫没有引诱力或对害虫不适合(推),把昆虫引向吸引源(拉),脱离被保护的资源。

这一策略可减少杀虫剂进入环境,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一个有用工具。

针对推拉策略的组成成分、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推拉策略;昆虫行为;推拉成分;应用化学杀虫剂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害虫抗药性增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等。

如何在生态安全的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和达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由于害虫的危害取决于两个方面:害虫对资源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种群的数量,因此通过影响或控制害虫行为也可控制其危害。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信息联系,它们可利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特定的物理、化学信号(主要包括视觉的和化学的线索或信号),从而作出反应,大多数昆虫可产生行为上的变化。

人们可以利用昆虫这些行为上的变化,直接切断害虫与资源的联系,使资源免于受害;或者对害虫发生情况进行监测;或者利用信息联系,将杀虫剂、病原等导向害虫。

笔者采用一些成功范例来讨论利用害虫行为的推拉策略防治法。

1推拉策略的组成根据信号物质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2种成分:“拉”和“推”成分。

使昆虫向信息源趋近的远距离作用的化合物称为“拉”成分,使昆虫远离信息源的化合物称为“推”成分,前者用高度明显的引诱性刺激物,把害虫引诱到其他的区域(拉),后者能驱避害虫或使害虫远离保护资源(推),2种成分通常是无毒的。

推拉策略的“拉”成分中,引诱的刺激物用于把害虫从保护资源转向诱饵或诱集作物。

这些刺激源主要用于在大的范围内达到这个目的。

然而,为了使害虫停留在预定的地方,以增加它们的数量并阻止它们返回要保护的资源,小范围的刺激源可能是有益的补充。

1.1推拉策略的“推”成分1.1.1非寄主气味。

非寄主的挥发物可能掩盖寄主气味,或引起害虫逃离非寄主的行为。

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昆虫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昆虫化学生态学( ) , 是 I n s e c tC h e m i c a lE c o l o g y 研究昆虫之间、 昆虫与植物或其 以昆虫为研究材料, 他生物之间的化学联系规律的科学。 昆虫化学生态 学的研究对象, 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模式昆虫如 家蚕、 赤拟谷盗等, 也包括农林和医学上有重 果蝇、 要价值的棉铃虫、 蝗虫、 蚜虫、 果实蝇、 小蠹虫、 蚊虫 等等。 昆虫化学生态学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 一, 应用意义: 是植物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 对于害 虫预测预报和防治、 天敌保护、 作物抗虫机理研究及 其利用、 生物农药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昆虫 信息素利用更是害虫安全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第 二, 理论意义: 昆虫化学生态学所揭示的昆虫化学感 受的分子和神经生物学机理、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 反应和信号传导机理等, 可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 问题如脑认知、 信号传导、 免疫反应、 协同进化等提 供实验例证和探索实验方法, 而昆虫化学生态学所 研究的信息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为生态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 对其他 昆虫化学生态学是一门综 学科的推动或引领作用: 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涉及化学分析、 电生理学、 行 为学、 神经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 为这些学科的应用 提供了机遇和舞台, 同时催生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 推动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这些年国际上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入, 使得化学生态学研究 进入了分子时代!特别是昆虫化学感受的相关基因 生物间化学信号物质及其传导机理、 及蛋白的鉴定、 化学感受机理、 信息化学物质在害虫防治和天敌保
) , 是生态学的一 C h e m i c a lE c o l o 化学生态学( g y 个分支学科, 属于生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生 物间的化学联系规律、 化学感受等理论问题, 解决环 境、 生态、 农林生产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随着生理 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技 术的不断渗入, 化学生态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多 学科的交叉学科

《2024年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范文

《2024年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范文

《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害虫的迁飞行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由于其较强的迁移能力和种群数量,已逐渐成为威胁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

因此,开展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展开分析,为预防和治理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北方地区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部分迁飞性害虫的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这些害虫的迁飞行为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对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有助于掌握其活动规律和种群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监测方法: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利用性诱剂、人工捕虫网、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进行现场监测和记录。

2.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长期定点监测,收集大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种群数量变化、迁飞路径、活动规律等方面的分析。

3. 实地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情况,分析害虫的生存环境和影响因素。

四、监测结果与种群动态分析1. 迁飞路径与活动规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路径和活动规律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适宜,害虫的迁飞活动较为频繁;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害虫的迁飞活动相对较少。

此外,不同种类的害虫在迁飞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迁飞路径。

2. 种群数量变化:通过对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种群数量会迅速增长;而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种群数量则会减少。

此外,人类活动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环境破坏等也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昆虫水平基因转移及其研究进展
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年(卷),期】2024(33)2
【摘要】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是生物体获得遗传信息的方式之一,对生物体进化起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昆虫中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
被报道,如在鳞翅目(如家蚕、甜菜夜蛾、小菜蛾、斜纹夜蛾)、半翅目(如柑橘粉蚧、烟粉虱)、鞘翅目(如咖啡果小蠹、米象、光肩星天牛)、膜翅目(如金小蜂)、双翅目(如果蝇、白纹伊蚊)等昆虫中广泛存在水平转移基因,且不同的水平转移基因对昆虫的营养合成与共生、吸收与消化、毒素产生与解毒、生长和发育、体色改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报道,就HGT的研究步骤与技术方法、评判HGT发生的方法、昆虫HGT的供体与功能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为探究水平基因转移的作用机制、理解昆
虫的进化、遗传和行为、并将水平基因转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总页数】9页(P114-122)
【作者】雷可心;王晓迪;万方浩;吕志创;刘万学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
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
【相关文献】
1.水平基因转移介导抗菌素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2.昆虫的水平基因转移研究
3.亚抑制浓度抗生素对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进展
4.细菌外膜囊泡介导水平基因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5.水平基因转移促进细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虫的定向机制_115_CN_

昆虫的定向机制_115_CN_

昆虫的定向机制高月波1,2, 翟保平1*(1.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210095;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公主岭136100)E-mail:gaoyuebo8328@摘要: 许多昆虫具有定向运动的能力和行为。

对部分社会性昆虫和迁飞性昆虫定向行为的研究已经初步阐明太阳、地磁场、天体、风及地面标志物都可能成为昆虫返巢和迁飞定向的线索。

昆虫雷达、电磁及分子技术在揭示昆虫定向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性昆虫具有对不同定向线索进行整合以实现精确导航的能力,白天迁飞的昆虫利用时间补偿太阳罗盘进行定向的机制亦已明确,但夜行性迁飞昆虫的定向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迁飞性害虫的定向机制的明确将有助于判断害虫迁飞路径及降落区域,为迁飞害虫的异地预测提供依据。

关键词:昆虫定向;罗盘定向;风定向;地面标志物中图分类号:Q968 文献标识码:A定向是指昆虫借助内部和外部信号主动调整空间位置和姿态的能力和行为(Jander, 1963)。

视觉、气味、声音、信息素和热源辐射等对昆虫近距离寻找食物、寄主和配偶等行为有重要帮助(Farkas and Shorey, 1994; Poulet and Hedwig, 2005; Tobin, 1981; Flores and Lazzari, 1996);但许多昆虫能够在大尺度范围内完成定向运动,其定向机制更加耐人寻味。

蜜蜂(Apis mellifer a)和沙漠蚁(Cataglyphis fortis)可以在较远的觅食场所和巢穴之间找到捷径,取食后可以准确的定位巢穴方向直线返巢;大斑蝶(Danaus plexippus)每年秋季都会定向飞行数千公里,从遥远的加拿大南部、美国东部向它们的越冬地墨西哥中部迁入;昆虫雷达观测到了更多远距离迁飞昆虫定向行为的存在(Schaefer, 1976)(表1)。

表 1 雷达观测到的部分迁飞定向昆虫Table 1 A part of radar observations of common orientation in migrating insects观测年份(Year)迁飞昆虫种类(Insect species)观测地点(Country)参考文献(References)1968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Desert locusts 尼日尔 Niger Schaefer, 1976 1968 非洲迁粉蝶(Catopsilia florella)African migratory butterfly尼日尔 Niger Schaefer, 1976 1971 苏丹疫蝗(Aiolopus simulatrix)Sudan plague grasshopper 苏丹 Sudan Schaefer, 1976 1973 枞色卷蛾(Choristoneura fumiferna)Spruce budworm moths加拿大Canada Schaefer, 1976 1980 布冈夜蛾(Agrotis infusa) Bugong moth 澳大利亚 Australia Drake, et al. 1985 1982 塞内加尔小车蝗(Oedaleus senegalensis)肯尼亚 Kenya Riley et al., 1989 1983 澳洲疫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Australian plague locusts澳大利亚 Australia Drake, 1983 1979 非洲粘虫(Spodoptera exempta) African armyworm moth 肯尼亚 Kenya Riley et al., 1983 1986 东方粘虫(Mythima Separata)Oriental army worm moth 中国 China Chen et al., 1989 1980 澳洲棉铃虫(Heliothis punctigera)Native cutworm 澳大利亚 Australia Drake et al., 1985 1984 蚜虫、寄生蜂、蝇类Aphids, wasps and flies 美国 USA Hendria et al. 1985 1985~1990 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fall army worm moth 墨西哥(Mexico)Wolf et al. 1995 1985~1990 美洲棉铃虫(Helicoverpa zea)corn earworm moth 墨西哥(Mexico)Wolf et al. 1995基金项目: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070307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6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8A01)作者简介:高月波, 男, 1974年12月生, 博士研究生, 从事害虫预测预报研究, E-mail:gaoyuebo8328@*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bpzhai@200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Cotton bollworm moth 中国 China Feng et al., 2004 2002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iis) Meadow moth 中国 China Feng et al., 2004 2006 步甲(Pseudoophonus griseus) Ground beetle 中国 China Feng et al., 2007 2008 银纹夜蛾(Autographa gamma) Silvery moth 英国 UK Chapman et al., 2008相对于昆虫,迁徙鸟类的定向机制研究更深入一些。

昆虫定向机制研究进展

昆虫定向机制研究进展
[ 8 ,9 ]
。鸟
昆虫雷达观测到的部分定向迁飞的昆虫
观测地点 尼日尔 尼日尔 苏丹 加拿大 澳大利亚 肯尼亚 澳大利亚 肯尼亚 中国 澳大利亚 美国 墨西哥 墨西哥 中国 中国 中国 英国 参考文献 [ 10 ] [ 10 ] [ 10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1056 · 迁飞的存在
[ 7]
昆虫知识 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
47 卷
( 表 1) 。
类定向机制的研究为昆虫定向研究提供了依 据, 但昆虫的神经系统较之脊椎动物的简单得 多, 昆虫到底是利用什么信号, 又是如何利用这 些信号来完成其定向运动呢? 现就国内外该领 域研究做以系统综述, 以明确以上诸多问题 。
[ 24 ~ 27 ]
号 。 Frisch 最先发现 蜜 蜂 可 以 利 用 摇 摆“8 ” 字 舞来告 知 其 它 同 伴 新 蜜 源 的 距 离 和 方 向
[ 23 ]


蜜蜂指示蜜源的方向主要借助太阳的方位来表 达 。 蜜蜂首先爬 行 一 个 半 圆, 然后转入直线运 动, 直线运动与重力线的夹角代表蜜源与太阳 的夹角 。 在直线 运 动 过 程 中, 蜜蜂的头部垂直 表示蜜源方向与太阳方向一致;当头部 向上时, 垂直向下时, 表示蜜源在太阳的相反方向;当直 线 运 动 在 逆 时 针 方 向 与 重 力 线 呈 一 定 夹 角 时, 表明蜜源在太阳左侧的相应位置;反之, 表明蜜 源在太阳的右侧 。 蜜蜂还利用舞动的节奏快慢 ( 腹部的摇摆) 来表 达 蜜 源 距 离 蜂 巢 的 距 离, 爬 行和舞动的速度越快表示距离越近 。 蜜蜂利用 太阳 进 行 定 向 是 具 有 时 间 补 偿 特 性 的, 太阳方 位具 有 明 显 的 日 变 化, 蜜蜂可以根据不同的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出(emigration):是指某一种群的个体起飞
后向外飞离发生地的行为。
转移或过境(transmigration):是指某一迁
飞种群只在该地过境而不停留下来生活与繁殖的行 为。 迁入(immigration):是指某一迁飞种群的个 体由彼地迁到此地并停留下来繁衍后代的行为。 迁飞也是昆虫成虫从飞离羽化场所并开始到达新的 场所产下后代的全过程。
在进行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时: A.详细调查本地的害虫发生情况,做出预测预报指 导当地害虫防治工作; B.进行异地测报,即根据迁出地虫情资料预报迁入 地害虫的发生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中长期预测预报 的准确性。


异地预报工作需要统一组织、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A.在迁出地 查明寄主植物总面积和被害面积、 害虫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残虫数量及其发育进度、 天敌种类和发生数量、以及气象条件等,明确迁出 虫源的多少。 B.在迁入地 查明迁入期的降雨、气温、风等气 象条件、寄主作物栽培面积和生长发育状况等,综 合分析外来虫源数量、当地发生条件和历史资料等 做出预测预报。
醋液、 杨树枝把、性诱剂等诱杀成虫,降低发生基数。
诱蛾产卵
在棉田或玉米田套种芝麻,每隔5~20行种植1
条芝麻带,可引诱成虫到芝麻上产卵,于卵孵 化盛期集中喷药防治,可显著减轻地老虎对棉 花的危害。在田间插放稻草或麦草把诱卵,每 5天集中处理1次,也是减少卵量的好方法。
诱杀幼虫
常用的方法有毒饵诱杀、堆草诱杀、泡桐叶诱杀 等,多用于苗床或防治大龄幼虫。 可做毒饵的基料较多,在傍晚撒施于作物幼苗旁 边, 常用切碎的新鲜菜叶或杂草在90%晶体敌百虫 100倍 液中浸泡10分钟,制成毒饵,每667m2用30~ 40kg; 或用90%晶体敌百虫0.5kg,加水2.5~5kg, 喷在 50kg粉碎炒香的棉籽饼、油渣或麦麸上制成毒 饵, 每667m2用4~5kg。 堆草诱杀多采用幼虫喜欢取食的新鲜杂草或菜叶, 每隔4~5m放1堆,早晨翻草捕杀幼虫,3~4天更换1 次。

为适应耗能巨大的持久飞行并保证迁飞对生殖力的 极小负面影响,迁飞害虫比非迁害虫应有相应的超 能量补偿机制。应该是其容易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现在: 在迁飞之前,幼期的高密度造成幼虫运动量的加大 和生理上的改变,摄取更多的营养并转化为能量与 质量比值晟高的脂肪,为迁飞做好生理准备;在迁 飞过程中,沙漠蝗、飞蝗等大量取食以补充能量和 水分损失; 迁飞后的蝗虫和飞虱,成虫的取食量很大,取食范 围大大扩大,以满足生殖所需的营养和能源物质。
小地老虎卵巢发育级别标准
3.发育与生殖
迁飞性害虫迁飞行为的发生与成虫的发育

况是同步的。
迁飞与雌虫性发育状况关系密切,迁飞均
发 生在雌虫繁殖前或繁殖间歇期,且第1次 迁 飞多出现在成虫幼嫩期的后期,因此, 雌虫 迁飞与卵巢发育有密切关系,标记回收结合 卵巢解剖是研究迁飞性害虫最常用的方法。

五、迁飞性害虫的综合防治
由于不同迁飞性害虫的主要为害寄主、发
生 危害规律不同,因此,所采用的防治策略、 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等也不尽相同。
防治时间很重要
一般以灯光、食物、产卵场所等诱集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为多种作物的苗期害虫,在防治上
要纳入整个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以农业防 治为基础,兼顾后期其它病虫害防治,协调 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控害保苗为重 点,把其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3.发育与生殖
雌虫卵巢迁飞时的发育程度因虫而异,
在开始迁飞前卵巢一般未发育成 熟或只 有部分成熟,许多迁飞性害虫当卵巢发 育成熟时即停止迁飞而进入定居繁殖。
3.发育与生殖
褐飞虱、白背飞虱在卵巢成熟前开始迁飞,迁
飞 途中卵巢停止发育,降落到适宜场所定居 后卵巢 才继续发育并交配产卵; 一些以成虫越冬越夏的迁飞性害虫,在卵巢未 发 育前迁飞到越冬越夏场所,越冬越夏期间 卵巢停 止发育,一直到越冬越夏结束,回迁 到出生地或 繁殖地时卵巢才发育成熟; 粘虫、小地老虎等则在迁飞过程中完成交配和 卵 巢发育。

诱杀防治
设置诱虫灯、田间插放杨树枝把或谷草把、
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大发生年份可显著压 低田间卵和幼虫的发生密度,减少用药次数 1~2次,但一般发生年份对幼虫发生的抑制 作 用不明显。 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放谷草把诱卵,定期 集中烧毁处理,或人工采卵是传统的防治方 法,可明显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农业防治
除草灭虫
杂草是小地老虎早春产卵的主要场所,
是幼 虫向作物转移危害的桥梁。因此, 在春播前 结合春耕、细耙等整地工作, 清除田内外杂 草,将杂草沤肥或烧毁, 或播种后在地面喷 洒封闭型除草剂,可 消灭部分卵和早春的杂 草寄主,恶化其 滋生条件,降低危害程度。
诱杀防治
诱杀成虫
根据成虫的趋性,可利用黑光灯、糖
防治粘虫必须把幼虫控制在3龄前,如果超过4龄则 进入暴食期,防治效果降低。 粘虫的防治方法较多,但目前使用最多的仍是药剂 防治。 应尽量使用生物药剂,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施 药时期、施药次数和施药方法,尽量减少与生物防 治发生矛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此外,要综合考虑小麦、玉米、谷子、水稻等作物 上其它病虫害的危害情况,协调好各种病虫害的综 合防治。
环境,保持种群繁衍的遗传特性,往往也是 导致一些地区某些害虫突然爆发危害,造成 农业生产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
迁飞性昆虫
C.具有迁飞习性的昆虫为了减少竞争、
躲避周围的不良环境、逃避天敌为了开 拓 新的资源,常常周期性的从一个空间 单元钱箱另一个空间单元,以保证其生 活。
2.重要迁飞昆虫种类
规律性迁飞
2.迁飞昆虫的共同特点
(1)不规律性和突发性
a.不规律性是指相同地点同种害虫在不同年
份或季节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同一时间内 不同地点的差异也可能很大。在大尺度空间 内,大发生年会有中小尺度空间的轻发生, 轻发生年有中小尺度的大发生.这种不规律 性虽在非迁飞害虫中也有所出现,但远不及 迁飞害虫明显。如东亚飞蝗、东方粘虫、非 洲粘虫、草地螟、沙漠蝗、褐飞虱和白背飞 虱。突发性起因于个体发育的同步性和高密 度。
3.迁飞性昆虫的发生为害特点
A.突然发生,短时间爆发成灾;
B.突然消失,为害时期与寄主生育期 密切相关,呈现季节性发生的特点;
C.发生期相对整齐;
D.测报工作相对更重要。
为害特点
这类昆虫不但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的农作物上
迁飞危害,而且可以取食多种亲缘关系较远 的植物,寄主范围较广。因此,多数种类为 重要的农业害虫,研究和了解它们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和迁飞规律,对于提高害虫的预 测和管理水平,制订大区域宏观防治策略, 控制害虫为害等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小地老虎幼虫最 喜欢的聚集点儿。
泡桐叶和莴苣叶对小地老虎幼虫诱集力较强,
取泡桐叶或莴苣叶用水浸湿,傍晚放于田间, 80~120片/667m2,次日早晨捕杀幼虫,也可 用90%晶体敌百虫150倍液浸泡叶片,免去捕 杀过程。 药剂防治 可用于防治小地老虎的药剂较多,常用的 方法有拌种、撒施毒土或毒砂、浇灌、喷 粉、 喷雾等。
兼性迁飞
东亚飞蝗
小地老虎 粘虫 稻纵卷叶螟
草地螟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斜纹夜蛾 甜菜夜蛾 棉铃虫 菜蛾和蚜虫
小地老虎
粘虫
稻纵卷叶螟
草地螟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斜纹夜蛾
棉铃虫
蚜虫和菜蛾
二.迁飞性昆虫发生特点 1.迁飞昆虫的迁飞过程 2.迁飞昆虫的共同特点
3.迁飞性昆虫的发生为害特点
1.迁飞昆虫的迁飞过程
小地老虎
成虫多在下午3时至晚上1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 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觅食,3 - 4 天 后交配、产卵。 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 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雌产卵800 - 1000 粒、多达2000 粒;卵期约5天左右,幼虫6 龄、个 别7 - 8 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约 为30 - 40 天。 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 土室中化蛹,蛹期约9 - 19 天。
一.迁飞昆虫简介
1.什么是迁飞昆虫?
一些昆虫在其生活史的特定阶段,
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 离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以保证其 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称迁 飞昆虫。
迁飞性昆虫
A.迁飞是昆虫在一定虫态,周期性的、长距
离的、有一定方向的飞行行为。
B.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生态
药剂防治
可用于防治小地老虎的药剂较多,常用
的方法有拌种、撒施毒土或毒砂、浇灌、 喷粉、喷雾等。
粘虫
粘虫的综合防治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
根据粘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同时考虑其它病 虫害的防治,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协调运用 必要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粘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 水平以下。 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各发生区之间存在 互为虫源的关系,在控制本地区粘虫危害时,还应 注意尽量压低其种群数量,以减少下代虫源基数, 具体来说,就是南方重点加强冬季危害世代和越冬 代的防治,江淮流域重点加强第1代粘虫的防治。
课题五 迁飞性昆虫的发 生与治理研究进展 (粘虫、小地老虎等)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12级植物保护三班 制作者:蒋晓慧 小组成员:孙苗苗 王贞 王 林林 蒋晓慧 潘宁宁
迁飞性昆虫的治理与研究进展:
一、迁飞性昆虫的简介 二、迁飞性昆虫发生特点 三、迁飞性昆虫的习性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 五、迁飞性昆虫的治理
粘虫为害状
小地老虎为害状
三.迁飞性昆虫的习性
粘虫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于草丛、墙缝中,
夜晚出来活动,进行交尾、取食、产卵等。 卵多产于作物端部与下部枯叶或叶鞘中。 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一次可飞行 500km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