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合集下载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一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中华文明

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一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中华文明

阶段检测(一)从先秦到宋元时期的中华文明(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尚书·汤誓》中载,成汤伐夏桀时,对不愿在农忙季节去征讨夏桀的士兵们说:“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

”据此可知,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商取代夏是历史必定C.社会转型速度加快D.农业是重要经济部门2.[2024·浙江省衢州市考试]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觉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

这些发觉表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运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2024·青岛黄岛区期中]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

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行厌也;诸夏亲昵,不行弃也。

”于是齐桓公救济燕国,攻打山戎。

这说明(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B.霸主有“尊王”的义务C.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D.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4.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瞿同祖意在说明,官僚制度( )A.亲密了君臣之间的关系B.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治C.加强了社会治理的力气D.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5.[2024·江苏省徐州市期中考试]秦末形成了众多的反秦势力,其中有陈胜号为“张楚”,葛婴立襄强为楚王,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武臣独立为赵王,韩广独立为燕王,田儋独立为齐王,陈胜立魏国旧王族咎为魏王。

据此可知( ) A.战国纷立局面复现B.秦朝统治土崩瓦解C.分封之制得以复原D.反秦力气趋向联合6.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3广东湛江联考)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等,重新修订国家礼乐。

这反映了西夏( )A.扩大汉族官比例B.借鉴西周礼乐制度C.与北宋友好往来D.深受汉族文化影响2.(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这表明叶适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节度使制C.扩大地方权力D.崇尚重文轻武3.(2024河北衡中调研)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

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礼乐社会B.严格控制臣民C.讲究师出有名D.实行军功爵制4.(2023广东江门一模)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

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5.(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重视采纳民间的“新声变曲”等。

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来进行评判。

这( )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B.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C.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D.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6.(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真题检测——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故选D项。

2.(2023·新课标卷(五省)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中国古代史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能够依照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2、关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 B。

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C。

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3。

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

这主要表明()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

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D。

相权尚未威胁君权4、《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

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5。

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特别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能够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6、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估计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

唐代往常,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别。

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7。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史(一)(解析版)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阶段性检测卷-中国史(一)(解析版)

阶段性检测05 中国史部分(一)(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些象形文字本身包含着历史实际内容。

下表中的信息反映出商代甲骨文今字今人释义耜当是“耜”的初文,象臿(锸)之形田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有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疆表明方整的田块经过弓尺丈量,标划出明确的疆界畴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沟田间的水沟A.农业生产已有的真实水平B.生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C.牛耕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D.土地经营管理有明确分工【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商代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经营管理,排除D项。

故选A项。

2.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

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

这说明当时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学校军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材料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和“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就是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礼乐制度下通过学校进行军事教育,没有涉及官学教育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将礼乐制度渗透军事教育与军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尚未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C项。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题---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综合训练题一、选择题1.西周中晚期,淮河流域夷人常常入侵中原地区,对周王朝的统治造成威胁。

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气温明显下降,政治组织发育较弱的淮夷族群较中原族群更难化解气候变冷带来的不良影响,于是向西进入中原地区就成了一种选择。

上述材料可以用于研究()A.分封制受到外来挑战 B.民族交融步入新阶段C.自然因素影响政局变动 D.西周统治范围不断拓展2.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中山国建于公元前414年,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一带。

中山国虽由白狄所建,其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器物和墓葬均与华夏族相同。

这反映出()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②民族文化交融趋势的发展③华夏认同意识得到增强④同源共祖思想得到了承认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两者主要意在()A.改变不良风俗 B.鼓励社会生产发展C.打击世袭贵族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4.孟子认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反映了孟子()A.重视民生问题 B.强调人伦秩序C.推崇重农抑商 D.提倡民贵君轻5.《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这一现象说明战国时诸侯()A.实行内外服制度巩固统治 B.任用读书人解决现实问题C.设置太学以传授儒家思想 D.运用律令治理大一统国家6.与战国相比,秦朝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更为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徒隶、“诸当作县道官者”、戍卒等这些由官府掌握的劳动力。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23天津红桥一模)明朝后期和清朝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

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2.(2023山西大同期末)明朝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

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

甘薯的引进(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3.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

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殹为奇,它不为。

这一规定意在( )A.加强思想统一B.打击地方祭祀C.节省财政开支D.完善法律体系4.(2023山东潍坊一模)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

”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5.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6.(2023辽宁沈阳二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

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一二单元)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一二单元)

阶段检测一先秦至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济宁市高三模拟]据载,夏后氏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之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周武王讨伐商纣时宣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 )A.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B.常以神的意志为借口发动战争C.推崇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D.注重以礼乐征伐维持社会稳定2.[2023·如皋市一模]下表是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3.[2023·遂宁市三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把中国的疆土划分为天下九州,并假托大禹治水的传说,顺着禹的足迹对九州的地理、人群和物产都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介绍。

据此可知《禹贡》( )A.是秦代郡县制思想源头B.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C.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D.集中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4.[2023·武汉市高三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

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

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了秦朝(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5.[2023·重庆市调研抽测]范晔认为:“东京(指洛阳)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外戚宦官轮流专权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6.[2023·长春市高三四模]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

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

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

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解析:B 清朝的满族人具有政治特权,汉人与满人权力不会实现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较多的汉人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大臣的构成,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5.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项,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6.(2017·福建福州一模)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发达,既包括北方(陕西),也包括南方(江西、浙江),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7.(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8.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福建人靠海洋获利生存,禁海导致民贫变为盗贼。

基于他的这种认识,可知他的主张是开海禁,从根源上清除闽人为盗,故答案为B项。

9.(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10.(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11.(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因素;B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孔子地位的变化是官方行为,D项错误。

12.(2018·湖南衡阳期末)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这表明郑氏家规( )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 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且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

【新知生成】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

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

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

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

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

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