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中文人对氏族文化的接受心态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课后题考试答案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1【单项选择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A、车尔尼雪夫斯基B、叶芝C、华兹华斯D、别林斯基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2【单项选择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A、弗洛伊德B、海德格尔C、德里达D、王德伟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3【判断题】用下定义的方式进入当前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是最好的路径。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单项选择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
A、鲁迅B、李济C、胡适D、吴宓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2【单项选择题】“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
A、胡适B、刘半农C、俞平伯D、鲁迅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3【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多项选择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我的答案:ABCD 得分:50.0分2【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1【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文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实质上都是高头讲章。
B、文学对人的影响是狂风骤雨式的洗礼。
C、文学与生命经验是息息相关的。
D、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文学形式只能是固定单一的。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2【判断题】文学是阳春白雪,与日常生活几乎毫无关联。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文学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独特、内在的抵达我们的心灵。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单项选择题】《画梦录》是()的作品,这部作品的价值主要表达在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和形式美上的创造上。
【精选】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定稿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摘要:唐代文学中名家辈出,名作多如过江之鲫,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峰。
唐代特有的社会环境、开明的政治举措、发达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等共同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关键词:唐代文学繁荣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那绵连不断的文学画卷中,唐代文学是最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繁荣之程度,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远,是令人感慨的。
本文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以期作引玉之谈。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之“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文学毫无疑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亮丽的奇葩。
据《全唐诗》载,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诗歌近五万多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其传奇小说也发出了诱人的芬芳。
像《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整个唐代文学,文学题材广泛、文学样式推陈出新、作品风格争奇斗艳。
唐代既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盛世,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盛世①。
我们经常说:唐朝是诗的王国,其实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文学的王国。
在这王国里,群星灿烂,天才辈出,千古名篇,多之如过江之鲫。
我们很容易的认为,这累累硕果,不是哪一方面就能促成的,而是许多力量聚合的结果,犹如树枝上鲜美的桃子,是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所以对于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一、社会原因〈1〉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 南亚B. 印度C. 中国D. 西藏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A. 蜕变时代B. 鼎盛时代C. 黄金时代D. 轴心时代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A. 秦汉之际B. 西汉时期C. 两汉之际D. 先秦时期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B. 《本草纲目》C. 《康熙字典》D. 《四库全书》7、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梦游天姥吟留别》B. 《将进酒》C. 《丽人行》D. 《蜀道难》8、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9、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B)A. 宋诗的浅易B. 宋文纡徐委备C. 宋画的淡远D. 宋词的俚俗10、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C)A.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D.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武器D. 印刷术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儒学的繁荣B.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 玄学的兴起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D)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6、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唐人小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唐人小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人小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唐人小说》是唐代传奇小说选集,今人汪辟疆校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因为作者的人格缺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
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
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故此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材料二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
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
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
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
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
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
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
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
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
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从文化接受的价值属性看“兴观群怨”的意义

从⽂化接受的价值属性看“兴观群怨”的意义⼀、“兴观群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对《诗》的推崇:“⼦⽈:‘⼩⼦,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这⾥孔⼦⽤诗可以“兴、观、群、怨”来概括《诗》,极有见地。
历来论者⼤都认为这是孔⼦把诗歌作为政治教化⼯具,对于《诗》的社会作⽤、教化作⽤的⾼度概括。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兴观群怨”的理解,汉儒和宋儒的多集中于这⼀点上: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
”后朱熹注:“感发意志。
”“观”:郑⽞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考见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和⽽不流。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后来的《⽑诗序》在此基础上对诗歌的社会作⽤进⼀步阐发认为《诗》可以“故正得失,动天地,感⿁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伦,美教化,移风俗。
”似乎对这⼀观点的论述⼤多是从作为⽂学作品诗歌的社会教化作⽤来看的,进⽽阐述意义,在本⽂中,作者希望通过“⽂学接受”这⼀视⾓,从读者的⾓度阐述“兴观群怨”的涵义。
⼆、⽂学接受的价值属性童庆炳教授主编的《⽂学理论教程》中提出“⽂学接受”具有审美、认识、阐释、交流四个主要的⽂化价值属性。
并对四个属性进⾏了明确的界定:⽂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是指⽂学作品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吸引读者、感染读者。
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格⾃由和⼼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是指⽂学作品通过语⾔⽂字描写⽣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活的各个⽅⾯,揭⽰⾃我⼈性的丰富本质,因⽽具有⼀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活与⼈类⾃⾝真相的价值属性。
⽂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是指作为⼀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是指⼀种多⽅⾯满⾜读者进⾏⽂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
三、从⽂化接受的价值属性看“兴观群怨”的意义从⽂化接受的价值属性⾓度,作者认为,孔⼦所提出的“兴观群怨”,可以看成是孔⼦从读者的⾓度出发,阐述对《诗》这⼀⽂学作品在接受的四个⽂化属性。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及答案参考(一)

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及答案参考(一)古典小说与传统文化心理模拟题及答案参考(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规范文化是人类的( C 生存样式)A、生存基础B、自我完善方式C、生存样式D、生存条件2、构成文化核心的是(D价值系统)A、结构形态B、文化模式C、文化范畴D、价值系统3、《搜神记》的作者是( B 干宝)A、刘义庆B、干宝C、郭宪D、张华4、明清时期小说作者的地域分布主要在( C 江浙一带)A、陕西河南一带B、河北山东一带C、江浙一带D、湖南广东一带5、中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C 《金瓶梅》)A、《红楼梦》B、《醒世姻缘传》C、《金瓶梅》D、《歧路灯》6、物质文化是人类的(A生存基础)A、生存基础B、生存样式C、自我完善方式D、生存条件7、战国时期被并称为“显学”的是(D、儒家与墨家)A、法家与墨家B、墨家与道家C、道家与儒家D、儒家与墨家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B《老子》)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9、《山海经》成书于(C、战国、秦之际)A、春秋时期B、商周时期C、战国、秦之际D、秦汉之际10、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朱熹)A、周敦颐B、程颢C、程颐D、朱熹11、精神文化是人类的(D、自我完善方式)A、生存基础B、生存样式C、生存条件D、自我完善方式12、玄学盛行于(C、魏晋时期)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A、《论语》)A、《论语》B、《孟子》C、《大学》D、《中庸》14、第一次将小说著录正史的是(D、《三国志》)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15、《世说新语》的作者是(B、刘义庆)A、干宝B、刘义庆C、葛洪D、郭宪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至少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给分:1、按照广义的文化定义,文化包括(A 物质文化)(C精神文化)(E 规范文化)A、物质文化B、地域文化C、精神文化D、民俗文化E、规范文化2、保存上古神话较多的先秦文献有(A 《山海经》)(E 《楚辞》)A、《山海经》B、《穆天子传》C、《史记》D、《汉书》E、《楚辞》3、佛道文化影响古代小说的四种方式是(A 直接宣扬佛道教义)(B 将佛道观念作为表现手段)(C 将佛道观念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D 将佛道哲理作为创作的主旨)A、直接宣扬佛道教义B、将佛道观念作为表现手段C、将佛道观念作为教化的辅助手段D、将佛道哲理作为创作的主旨E、将佛道观念作为批判传统思想的武器4、被魏晋时期玄学家称为“三玄”的典籍是( B 《老子》)(D 《庄子》)(E 《周易》)A、《墨子》B、《老子》C、《韩非子》D、《庄子》E、《周易》5、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不同特性是(A 功利性)(B 自发性)(D 神秘性)(E 散漫性)A、功利性B、自发性C、组织性D、神秘性E、散漫性6、下列文化范畴属于精神文化的有(A 宗教信仰)(B 审美意识)(D 文学艺术)A、宗教信仰B、审美意识C、社会组织D、文学艺术E、法律形式7、最能体现某一文化体系基本特征的是该文化体系的(A 结构特征)(C 价值观念)( D 思维模式)A、结构特征B、理论体系C、价值观念D、思维模式E、审美理想8、旧题东方朔撰的志怪小说集有(B 《神异经》)(D 《十洲记》)A、《汉武帝故事》B、《神异经》C、《汉武内传》D、《十洲记》E、《西京杂记》9、下列唐传奇中有神怪出现的是(B《任氏传》)(C 《柳毅传》)A、《李娃传》B、《任氏传》C、《柳毅传》D、《虬髯客传》E、《莺莺传》10、下列作品属于世情小说的有(C 《金瓶梅》)(D 《醒世姻缘传》)(E 《红楼梦》)A、《杨家府演义》B、《说岳全传》C、《金瓶梅》D、《醒世姻缘传》E、《红楼梦》11、下列文化范畴属于规范文化的有( A 社会组织)(B政治和法律形式)(C 风俗习惯)(D 伦理道德)A、社会组织B、政治和法律形式C、风俗习惯D、伦理道德E、文学艺术12、东方文化模式有(A印度文化模式)(B中国文化模式)(C 日本文化模式)A、印度文化模式B、中国文化模式C、日本文化模式D、阿拉伯文化模式E、中亚文化模式13、道教的思想渊源有( A 古代巫术)(B 神仙信仰)(C 方仙术)A、古代巫术B、神仙信仰C、方仙术D、谶纬神学E、黄老思想14、《聊斋志异》中由鬼幻化为人的作品是(A《聂小倩》)(B 《连琐》)(E 《小谢》)A、《聂小倩》B、《连琐》C、《青凤》D、《红玉》E、《小谢》15、下列人物出现于《儒林外史》的有(A 杜少卿)(B 荀玫)(D虞育德)(E庄绍光)A、杜少卿B、荀玫C、常时节D、虞育德E、庄绍光三、名词解释题:1、文化转型期:指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这时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隋唐五代文学到宋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二、填空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
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5、沈宋6、王绩三、填空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五、论述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人小说对氏族文化的接受摘要:唐朝虽说对高门氏族有所压制,但并未完全消除这种对高门大姓追求的心态。
在唐人小说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凡是涉及婚姻的作品中,就能发现男女主人公的姓氏几乎都是当时所谓的高门大姓。
这种思想是与当时士人的追求心态是分不开的,也因此士子们在创作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愿望时,自然会把他们的追求移植到作品的男女主人公身上,借主人公美满浪漫的婚姻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关键词:唐人小说氏族士人心态婚姻中唐以后,唐传奇兴起,并和唐诗、唐文一样达到了绚烂之境。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有唐一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理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以婚姻为题材的唐人小说中,最常出现的姓氏就是崔、李、郑、王、卢、韦、柳等姓,可见这些姓氏在唐代士子心中占有极高地位;从士子们对这类故事的津津乐道中,可知他们是非常倾慕那些家族的女子并且希望与之联姻的。
高宗朝宰相薛元超曾对身边亲近的人说:“我虽然不才,但富贵过人。
平生有三恨:做官之始未能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由他所说的“三恨”,可以就看出当时唐代士人的心理状态和追求,这种追求同时也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一、唐代高门大姓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家族的社会,而一个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取决于人口的多少,历世的时间,名誉及官位的高低等。
一个高门氏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要人才济济,世居显宦,德高爵显,为天下所看重,为世人所折服。
特别是在魏晋时期门阀世族达到了鼎盛时期,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大权,成为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特权阶层。
到了唐代,这种门阀制度并未彻底消失,仍然影响着当时的士子文人。
唐人柳芳曾对当时的名门望族进行了系统的列举,他认为自魏晋以来,中原和江左的世家大族以及代北的勋贵,可以归纳为五个地域性的集团:“过江则为侨姓,王(琅邪王氏)、谢(陈郡谢氏)、袁(汝南袁氏)、萧(兰陵萧氏)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太原王氏)、崔(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卢(范阳卢氏)、李(赵郡李氏)、郑(荥阳郑氏)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京兆韦氏)、裴(河东裴氏)、柳(河东柳氏)、薛(河东薛氏)、杨(弘农杨氏)、杜(京兆杜氏)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并且柳芳还列述了他们的风尚:“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
”唐初颇有声望的高门大姓就是常说的“五姓七望”,崔、卢、李、郑、王等大姓,可追溯到汉魏时代,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使他们的家族庞大,历史悠久,力居高位,也使其家族门生故吏极多,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其谈吐与学术渊源,皆为世人所崇。
这些都被唐初那些累代寒门及靠武力起家的新贵们所羡,都想与之攀姻太高自己,甚至就连最高权利拥有者的皇帝也不惜屈尊与之通婚。
崔氏在唐代是有名的豪门大姓,其中以清河、博陵二崔最具影响力。
崔氏在春秋时是齐国公卿之一,后分为清河、博陵两支。
宋代《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这两支崔氏在汉朝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在南北朝讲究士族门第时期,北方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
到了唐代崔氏仍具显赫地位,有20多人做过宰相。
唐初在修订《氏族志》时,仍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遂下令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为第三。
尽管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胡应麟曾说:“唐诸姓若崔、卢、韦、郑之类,赫奕天下,而崔尤著......”。
崔氏不仅在政治上建树颇丰,就是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很大。
“而能诗之士弥众,他姓远弗如也......初唐之融,盛唐之颖,中唐之峒,晚唐之鲁,皆矫矫足当旗鼓。
占籍几十之一,可谓盛矣他如崔莅崔战崔琬,群从数十,秉铨列戟,当代所荣,而勋德文章,靡有杰出,无无取焉。
”胡应麟其中提到的桐、莅、琬、玄祎、祐甫皆为博陵崔氏,其中又尤以崔峒成就最高。
相较崔氏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范阳卢氏是以文化立家的。
卢氏也是传统的世家大族,其兴盛的原因就在于它绵绵不绝的家学文化。
不仅经史典章,而且在诗赋文章方面也有较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唐代,以科举取士的社会环境下,世家大族的文化优势更突显了出来。
卢氏最有影响力的文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随后有卢象,“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文宗时的卢仝等。
范阳卢氏家族所出进士在唐代笑傲天下,“范阳卢,自兴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鲍防侍郎知举,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举,计九十二年,而二年停举;九十年中登进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诸科在外”。
唐代所说李氏多是指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
其后世秦国的司徒李昙的长子陇西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太守,封为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有名的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更是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
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五姓七家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到了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
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今邢台隆尧人),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赵郡李氏中原五大高门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显赫。
在唐朝有18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在北魏,太原王氏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
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
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高门望族的家族文化及其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所取得的傲人成就,不仅影响着其后世子孙,对当时的士子文人的也是有很大影响。
通过与高门氏族的联姻,不仅可以作为士子们科举登第的敲门砖,而且还因为这也是他们地位及虚荣心的展现。
这种攀附高门的观念在他们所创作的传奇小说中体现出来,表达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形象展示。
二、婚配望族在唐代,虽说高门氏族在政治上的势力已大不如前,但由于社会的重视及人们的敬仰,他们仍是充满着强烈的优越感。
在婚配时,仍多是与门第相等的氏族婚嫁,“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等七姓,其族耻与诸姓为婚,乃禁其自相姻娶,于是不敢复行婚礼,密装饰其女以送赴夫家。
”而且这些高门大姓的女子在与他族婚配时,必多求聘财,“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虽累叶陵夷,苟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责财币;或舍其乡里,而妄称名族;或兄弟齐列,而更以妻族相陵”。
权臣贵戚也都争相攀附,以致于天子之尊的皇帝,也不能与之相敌。
贞观十二年,在《氏族志》形成最初,犹以山东世族地主黄门侍郎崔幹列居第一等。
太宗对高士廉等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
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
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
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
......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
”虽然这话表面上听起来是指责山东大姓收受优厚的聘礼,但其实唐太宗心里的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
民间的婚姻嫁娶是两厢情愿的事,本与太宗皇帝毫无关系,可是士大夫对与山东士族联姻的热衷,以及从唐太宗重新修订的《氏族志》的结果来看,崔姓赫然排在第一位,这些都让太宗皇帝不能接受。
这种风尚,在当时是上行下效,也必为唐代的士子所推崇。
他们的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仅仅是以功利为目的,攀附豪门,与贵族女性的结合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一曰婚,二曰宦。
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耻。
”吴志达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唐代在婚姻方面,是非常讲究门第的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理想,在功名上能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在婚姻上能娶世家大族之女,认为这就是最幸福最得意的事。
士子一旦名登科第,得到贵胄豪门的青睐,被招为乘龙快婿,便意味着从此可以领受各种特权的荫庇和仕途上的飞黄腾达。
”《隋唐嘉话》载薛元超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这从反面说明了唐代文人所追求的三大目标。
“以进士擢第”乃是挤进官场的必由之路,“娶五姓女”即与贵族联姻,是一种借联姻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薛元超已经是官至极品,尚对此耿耿于怀,更何况远不如他者。
婚必高门所带给士子们的不仅是跻身显贵的捷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在此种观念的促使下,高门女子必然成为唐代士子梦寐以求的对象,而这种思想在他们进行创作时都有体现。
特别是他们在创作反映生活及愿望的传奇小说时,更是把他们的追求移植到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三、小说所展现的士人心态唐传奇是士子们谋求实现自我价值情感的真实流露,唐代文人士子的生活追求与精神渴望在传奇作品中暴露无遗,这些作品是现实生活反映的,同时,也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唐传奇对于贵族女性或具有这一特征的仙女和神女的热衷,以至纷纷把她们作为描述对象,极力展示她们的高贵,如果从作者内心世界深入探讨,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女性的由衷赞美,而是另有隐情所在。
纵览唐人小说,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是所涉及婚姻关系的小说,男女主人公的姓氏几乎不出崔、李、王、郑、韦、柳等大姓。
可见崔、卢、李、郑、王、韦、柳等姓,在唐代士子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这些故事中,也可知他们是非常倾慕这些家族的女子并希望与之联姻。
在他们的心目中,名门望女即使她们美丽多情,这些士人并不在乎她们的思想和感受,他们仅仅把这些女子当做顺利登上仕途的工具。
自魏晋以来,婚配讲求门第、士庶不婚,这种高门相配的观念在《游仙窟》中有鲜明的体现。
小说中女主人公十娘及其五嫂分别是崔姓与王姓,在男主人公尚未见到十娘之前,已从一女子处得知其家是“博陵王之苗裔,清河公之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