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的字形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PPT课件

2021
40
传世的王羲之的字,现存的楷书有 《乐毅注》、《黄庭经》、《东方朔 画赞》等;
行书有《兰亭序》摹本、刻本。
2021
41
神采意蕴:
4、神采意蕴
结合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文辞内容,通过作者 的笔墨所表现出的风格以及带给我们的感受。
同学们,你现在知 道该如何欣赏书法 作品了吗?
神
章
用
采
法
笔
意
结
特
蕴
2021
12
5、行书——实用灵活的书体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流畅书体。
下面几个“龙”字,哪个是用行书所写?
楷书
行书
行书
特点:笔画间有明显的连带
2021
草书
——牵丝
13
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体之间的一种 书体。自汉代以来一直风行于世。
2021
14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就是独特的 书写工具,直接参与和促成了书法家 的艺术创作。
——杜甫 《饮中八仙歌》
2021
54
• 张旭书法得于“二王”而又能独创。狂 草是其在书法上的创新。 其狂草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 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痛快 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2021
55
挫《
使肚
转痛
,帖
刚》
柔是
变张
化旭
,书
神法
采代
奕表
奕作
。,
其
字
用
笔
2021
顿56
2021
57
怀素的狂草,用笔圆劲
2021
15
中国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它的抽象具有 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个从形到线,从具 体到抽象的过程,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 的线的结构和形势美。
小篆的书法美特点(一)

小篆的书法美特点(一)小篆的书法美小篆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古代文字体系,它具有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美感。
以下是小篆书法美的几个特点:1. 独特的形态美•小篆以直线和弯曲线条为基础,具有一种独特的几何美感。
•字形方正工整,结构严谨,每个笔画都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字形的几何构造和比例关系非常精确,整体呈现出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美感。
2. 简洁而有力的笔画•小篆书法注重笔画的简洁和力度。
•用笔幅度的变化、轻重的对比以及速度的变化来表达字形的韵律和节奏感。
•每一笔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考虑,达到简洁有力的效果。
3. 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结合•小篆书法在字形设计上融入了许多奇怪而独特的形态元素。
•字形多样而富有变化,形象丰富,展现出小篆书法独特的审美趣味。
•通过培养想象力,观者可以感受到形象之间的呼应和对话,进一步领悟小篆的美感。
4. 文字与意境的相融合•小篆书法以汉字为表达形式,文字与意境相融合,相互彰显。
•通过笔画的运用、习惯性的变化以及整体布局的调整,达到表达情绪和感受的目的。
•字体的形态与书写方式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人在观赏小篆时能够同时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5. 寓意丰富的象形化表达•小篆书法中的字形多以象形为基础,通过简化和演变,形成各种各样的字形。
•字形的形态多样性使观赏者联想到一系列的内容,寓意丰富。
•字形中的象形符号可以提供更多的解读角度和叙述可能性,使小篆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小篆书法美的一些特点,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吸引力和魅力。
好的,接下来继续讨论小篆书法美的特点:6. 历史文化的渗透和表达•小篆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物,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字形中的古代印记、文化象征等元素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观赏小篆书法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增强了艺术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7. 神性与神秘感的表达•小篆在字形设计上注重神性和神秘感的表达。
书法的“十美”要素

书法的“十美”要素一、形态美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细看和反复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那样机械而单调的排列,就势必破坏字形的结构美。
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
相传王羲之写点“万点异类”,再看杨凝式的《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几乎找不出形态相同的点画。
而这些形的变化,又都是在笔势的作用下产生的,显得自然,其基本笔调协调统一,合乎情理,圆笔的婉媚,方骨的雄强,藏锋的含蓄,露锋的神气,不同的形态变化可以给观赏者不同的艺术感受。
用笔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还包括角度上的微妙变化。
切忌横画如梯架,不见到有平齐的笔画排列在一起,故善书者贵能于不平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匀称中求匀称,才能给观赏者以一种美的享受。
二、质地美“质”是指点画的质地、质感、份量、力度、文采等。
有质感的点画,其意味风韵,浑厚含蓄,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
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贴》、李建中《土母帖》和張旭《古诗四帖》,尽管风格不同,但都能给人以一种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
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富而充实的。
“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
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婀娜凝练,如飞入动,笔韵流畅,无凝滞板之势。
这种深得“疾涩”的用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以及雄健的笔力,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相反,一些浮薄扁平、墨不入纸、版刻光滑、怯弱无力、抛筋露骨、臃肿露肉、龌龊渣残的笔画,往往失去用笔的自然美,皆非书者所宜。
韭花帖三、韵律美“韵”包括的含义很广,在笔墨技巧中,它往往表示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
一首优美感人的诗词,以其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的韵律,使读者齿颊留馨;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其流畅和谐,富有节奏的旋律,使听者余味无穷;一幅生趣盎然的书法,以其轻灵端重,跌宕明快的笔调,使观者目注神驰。
小篆的书法美特点

小篆的书法美特点
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起源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之一是线条的刚劲有力。
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笔画之间有明确的起伏和转折,给人一种稳重、坚毅的感觉。
这种线条的刚劲有力,使得小篆书法作品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之二是形态的丰满圆润。
小篆的字形较为规整,笔画粗壮而饱满,字形圆润丰满,给人以匀称和完美的感觉。
这种形态的丰满圆润,使得小篆书法作品具有雄浑大气的美感。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之三是结构的稳定和谐。
小篆的字形结构严谨,每个笔画都有明确的位置和角度,整体上呈现出稳定和谐的美感。
这种结构的稳定和谐,使得小篆书法作品具有秩序感和平衡感,给人以安定和舒适的感受。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之四是纹理的丰富多样。
小篆字形的纹理丰富多样,笔画之间交叉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纹理效果。
这种纹理的丰富多样,使得小篆书法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之五是神韵的凝练深沉。
小篆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画和字形所表现的神韵,给人以凝练深沉的感受。
小篆字体的神韵凝练深沉,使得小篆书法作品具有一种古朴、庄重的气质,折射出古代文化的厚重和深远。
小篆书法美的特点主要包括线条的刚劲有力、形态的丰满圆润、结构的稳定和谐、纹理的丰富多样以及神韵的凝练深沉。
这些特点使得小篆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历来都是书法艺术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文人修身养性的途径。
因此,书法的审美标准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还涉及到书写者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
以下是一些传统书法审美的基本标准:
1. 形神兼备:书法作品既要追求外在形式的美,也要表现内在的神韵。
形,指的是书法的点画、结构和章法;神,则是指书法的气韵、风格和情感。
2. 线条美:书法是以线条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艺术。
线条的力度、节奏、流畅度和变化都是评价书法美的重要标准。
3. 结构美:汉字的结构是否均衡、协调,字形是否准确、美观,是书法审美的另一个维度。
4. 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和构图,包括字的大小、行距、留白等。
章法美要求作品具有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5.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要有生命力,要能够表现出书
写者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6. 创新与个性:虽然传统书法强调继承和模仿古人,但是创新和个性也是书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7. 功力深厚:书法的美还体现在书写者的技艺熟练程度上,包括控笔能力、墨色变化、笔触的精细度等。
8. 意境深远:书法作品除了形式美之外,还应该能够激发观者的思考和联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意境。
以上这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书法创作和鉴赏过程中,这些标准往往综合考量,共同作用于书法作品的整体评价。
书法学习入门知识

书法学习入门知识·书法欣赏的方法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书法鉴赏的基本知识

书法鉴赏的基本知识一、概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墨迹的运笔、用墨的浓淡、字形的造型等方面展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
要进行书法鉴赏,首先需要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
二、字体分类在书法中,字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字体是指汉字在书法中的不同形态和风格。
常见的字体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审美价值,需要通过学习和观察来进行鉴赏。
1. 楷书:楷书是书法中最常用的字体之一,也是最规范、最稳定的字体。
楷书字形端正,结构严谨,具有秩序感和美感。
楷书注重笔画的横平竖直,用笔稳重而有力。
2. 行书: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字形书写快速,笔画连续流畅。
行书字体流畅自然,富有动感,给人以舒展开阔之感。
3. 草书:草书是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和艺术性的字体之一。
草书字形潦草难辨,笔画狂放奔放,充满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创造力。
4. 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字体,字形刚劲有力,笔画结构严谨。
隶书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和笔画之间的间隔,给人以严肃庄重之感。
三、笔画构造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还需要熟悉笔画的构造。
在书法中,每个字都是由一个个笔画组成的。
常见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
不同的字体对笔画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需要通过观察和练习来掌握。
四、用墨技巧书法的艺术美在于墨迹的运用。
用墨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如何掌握墨的浓淡、用笔的干湿。
墨迹的运用可以通过调节墨的浓度、掌握笔尖的用力和速度来实现。
1. 墨的浓淡:墨的浓淡直接影响到字的形态和气韵。
墨浓则字形饱满,墨淡则字形清秀。
在书法作品中,墨的浓淡变化可以突出字形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2. 用笔的干湿:用笔的干湿也是书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干笔是指用干燥的笔尖,字形干练利落;湿笔是指用湿润的笔尖,字形柔和润泽。
用笔的干湿变化可以表现出字的轻重缓急,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
五、审美标准书法鉴赏还需要了解一些审美标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作品。
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一、笔法笔法是中国书法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书写时用笔的方法和技巧。
笔法包括执笔、运腕、用笔三个方面,其中用笔是最重要的方面。
中国书法中的用笔讲究“笔力、笔势、笔意”三个要素,即要求用笔有力、有气势、有意境。
1.笔力:是指用笔的力量感,是书法作品的神髓之一。
笔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书法的质感和表现力。
2.笔势:是指用笔的走势,是书法作品的生命线。
笔势的流动感使书法作品具有动态的美感。
3.笔意:是指用笔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
笔意的表现力能够使书法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美感。
二、结构结构是指字体的构造和组织形式,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中的结构讲究“平衡、对称、呼应、统一”四个要素。
1.平衡:是指字体的左右、上下、内外等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平衡,是字体美感的基础。
2.对称:是指字体左右、上下等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对称,是保证字体稳定性的关键。
3.呼应:是指字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呼应,使字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统一:是指字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保证字体整体美感的要点。
三、章法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安排方式,包括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排列等。
章法讲究“变化、统一、自然”三个要素。
1.变化:是指章法要有变化和对比,避免单调和乏味。
变化可以通过字体的粗细、大小、轻重等来实现。
2.统一:是指章法要统一和协调,保持整体的美感。
统一可以通过字体的风格、笔画的特点等来实现。
3.自然:是指章法要自然流畅,不拘泥于机械的规则和限制。
自然可以通过字体的动态、气息的流动等来实现。
4.布局:章法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体布局,包括纸张的尺寸、文字的排列方式等。
布局要合理、美观,能够体现出书法的艺术性。
5.气韵:章法还要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以及整个作品的气息流动。
气韵要流畅、贯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6.节奏:章法还应该注重节奏感,通过字体的变化、行间的排列等,表现出书法的节奏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慎《说文解字叙》给象形字形体构成方式下的定义是“画成其物,随体洁届”,所画物象,则是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来。
一个“画”字,不仅使人们相信汉‘f-伊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宁画”阶段。
,而且衍生出“书画同源”之说,后者一直影响到今大的许多关于书法史论的基本看法。
作为文字,它要逐词去记录语言,形体所代表的物象只需要和词对应,而绘画中的物象是为了审美,目的的不同会导致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同时,语言要比绘画复杂、精密得多,绝大多数词义是无法通过绘画来表达的,所以,文字形体有其自身的构成方式和组合规律。
从商代甲骨刻辞和金文来看,文字要按照一定的语序记录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富于规律性,以实现其视觉语言符号的功能。
就此而言,其排列组合必须协调一致,式样必须满足于整个文字体系的符号性要求,如此,它们的构形就不可能像绘画那样独立自由。
也就是说,当先氏们为字形撷取物象的时候,必须预为思考提炼,适当地进行整理改造,使迹化的物象进人一种协调规律的符号式书写状态。
这种状态是经过抽象概括之后的简略式样,即不完全的绘画状态。
在象形字形体中,我们可以抽绎出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摹示物象的仿形线条。
造字伊始,经过抽象概括之后的仿形线条保留了较强的传神和象征功能,结合词
义,向人们提示物象的本源;或是藉以唤起联想,由思维作出跳跃性的追加,在意识的层面复原其最初的物象,从而和语言中的词汇对应,以满足识读。
这样,仿形线条就必须保留一些足以引发联想的绘画特征,同时还要具有书写的简洁,纯粹意义L的符号是做不到这点的。
随后我们还可以确认,象形字形体只能是约略的“像”.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的象征,而非绘画14实状态的“是”,也就是造字伊始就与绘画有着本质区别的符号性。
二是仿形线条的书写力一法,即笔法。
关于仿形线条的笔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首先,笔法要受到仿形的制约,要使摹示物象的线条能做到传神的“像”,没有相当程度之近于绘画的技法是很难办到的。
当然,这是指造字之初的字形状态而言,也是象形字形体很快就被改造的先天缺陷之一。
其次,“像”是有伸缩性的,可以七八分像,也可以二月分像,只要能准确地记录与物象对应的词、并与其他近似的字形相区别即可。
从造字的角度看,它必须以理性的思考.去谋求字形式样与概念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而站在用字的立场上,书写必须便捷实用,哪怕任何率意的书写,都具有破坏性,都会使非理性的成分逐渐增多。
这里,人们宁肯选择只有二三分的“像”,甚至于更少,以便为书写增加一些自由。
当书写性简化发生之后,直接的后果就是促使线条向相对独立的方面发展,笔法也就开始了由“画”向“写”的方面转变。
再次,非理性的书写将不断地淡化线条的仿形意义,笔法的书写价值也会随之逐渐突出,并普遍地为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在简化与美化的交互推动下,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自身发展线索,书体演进也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象形字形体除开可以和物象直接对应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很容易被人忽视
的非物象成分夹杂其中,它们对早期书法美的构成、对引发书体演进,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前面曾讲过象形字形体的抽象性,其具体表现可作如下概括说明。
象形字的约简取象,只是做出生动而直观的约略象征,与物象的对应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其式样不为客观事物的写实服务,而在于为人们提示词义的联想方向,或提示其中各组合成分之间的关系、状态意味着什么。
抽象与形象共处一体,完美地实现从单字到体系的视觉语言符号的功能。
这种情况不仅生动地传递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神韵,迹化着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而且内藏无限生机,具有无与伦比的可塑性和自身应变调节的能力。
但是,在象形的掩饰下,在传统观念和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先民在约取物象的时候,并不局限于每一个个体字形,而是进行了普遍的符号式的条理归纳,结果使一种单元构形成分、或辅助性的点线符号具有多种构形功能。
也可以说,某一种符号的外观式样并不严格地像什么,它们只和某一类物象的共同或近似的特征相像。
例如甲骨文中的“点”,可以分别代表抽象的提示性
标记、液体、细小颗粒状物质、物象局部等若干类别之不同形质的数十种东西,具体涵义要借助于宇形与词义的联系才能确知。
这种符号的本身是抽象的,它们大都只有宽泛游移的象征意义,属于象形字形体中的非物象成分。
在文字初成阶段,非物象成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很少受到“画成其物,随体洁屈”的仿形约束,是比较自由的非主流构形要素。
当实用的书写和简化开始引发违背造字初衷的象形蜕化之后,非物象成分即因之而变得活跃起来,进而增加象形字、合体会意字以形表意的模糊性,强化字形的符号感,成为字形再塑造的诱因之一。
后来陆续发生的字形中添加饰笔羡画、宁形或偏旁(包括字形局部)类化等现象,也均与此有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对早期书法美的字形基础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李阳冰《论篆》概括篆体之象形美云:“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通谓畅达、契合.三才谓天、地、人.品汇谓种类汇集,亦即《周易·正义序》所云“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之思想。
按照《易》文化的纂本精神,“易”是变化的总名,刚柔两画像天地阴阳二气,人则处其间,构成卦象“兼三才而两之”的形式。
阴阳互动互藏,化育天下万物,人应顺从天地阴阳变易的自然规律而积极地有所作为。
《乾卦》“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意思已经讲得相当清楚了。
从前面对象形字形体特征的分析来看,形象是人对物象的客观摹示,抽象是人对物象的主观改造,前者是顺从自然规律,后者为积极进取以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天地人三才理通事贯,遂使文字形体成为“备万物之情状”并具有良好之艺术品质的符号形
式。
不了解这一点,书法艺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我们也会犯低估古人智慧和古代文明的错误。
我们知道,早在新石器半坡文化的彩陶纹样中,“变形鱼纹”就己经是成熟的抽象化、图案化的艺术作品,迟至两千多年后的象形文字,当然不会斤斤于物象的简单描摹。
并且,彩陶纹样早已证明,古人是很善于作抽象概括的,甚至叮以说,形象与抽象的兼容合一,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之基本精神,只不过隶变较早地结束了汉字之形象—图案化的传承发展而已。
(本图为杨华德老师作品)
在形象与抽象的交互作用下,象形字及其辗转组合起来的合体表意字、形声字,从最小的单元构形成分到全字和整个文字体系,无不流溢着勃勃生机,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直观而真实地体现了张怀If(书议》“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的书法审美理想。
用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来解释。
可以称之为“生命形式”,其底蕴则是来自充满活力的象征性仿形之书写方法。
传蔡邕《笔论》以“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为衡量书法艺术的唯一标准,对于今义隶楷草行诸体来说,这不过是一种审美理想,是通过联想追加之后获得的心理形象,并非真实的存在。
但是,如果把造字伊始形象与抽象兼容如一的情况和它联系起来,即不难发现,“纵横有可象”曾经是漫长的历史实在。
后来,古体被今文诸体演进所取代,象形符号系统之各种书体成为口常用字的陪衬,出现“虫、篆者小学之所宗,草、隶者士人之所尚”的分别必。
尽管如此,由于占今文字的共存并行,时时会提醒人们尝试着做一种新的历史问归,向圣人圣则(即仓领造字之神圣观与神秘感)和传统靠拢,这样,沉积于人们观念、心理当中的历史实在则借助于析学的阐释,逐渐泛化成为今文诸体书法的审美理想和标准。
这是书法美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升华,是质的飞跃,而“纵横有可象”的命题,恰好可以概括汉字书法初始阶段人工再造自然的基本特征和美的性质。
郑构《衍极》云:“古昔之民,天淳未堕.动静云为,自中乎矩。
”
这种发乎性情本能的天然创造,包含与生俱来的对美的直觉和把握,与西方“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大体相合。
或者说,初始状态的书法美具有原始宗教文化艺术的一般属性,不能用后代的标准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