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书法屋-摘要: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 ...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

出版有《书法空间论》、《王羲之书法解析》、《白砥书法艺术》、《白砥小楷集》、《中国书法艺术图典》、《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

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

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

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汉字为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是诗、曲、画、印四艺之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
大精深的修养内涵。

而在美学层面上,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体验。

书法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它在艺术表现中突显了极强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能够使人在观赏中体会到岁月沧桑、
意境朦胧的韵味,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感受到人生之美。

对于书法作品的审美体验,还与个人审美观念以及生活背景有关。

例如,对于一个工
科出身的人来说,他更倾向于通过形式感受美;而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人,则更可能通过
书法笔画的自由、刚柔并济等表现形式来体验美感。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审美思考具有非常深厚
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思考,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而且还能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美学思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书法的形式美、内容美和审美体验等方面进行美学思考。

书法的内容美是指书法艺术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内涵所体现出的美学意义。

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表达方式,通过文字的形态和排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在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意义,通过字与字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空间变化,以及笔画的强弱轻重、虚实相间,表达出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书法作品还可以通过意象、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文字具有更加深远和寓意的艺术内涵,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观赏性。

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涉及到形式美、内容美和审美体验等方面,通过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形式特点、艺术表现和内涵意义的思考和感悟,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到书法艺术的美学魅力和独特价值,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

美学思考也可以帮助书法创作者更好地把握艺术创作的细节和表现手法,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表现力。

浅析对书法美的认识

浅析对书法美的认识

浅析对书法美的认识浅谈对书法美的认识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

书法之美在德在情,书法的美在于表现书法家的气节,人格。

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深广。

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塑造完美人格。

对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

只要学习方法得当,能够坚持下去,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益的。

经过一学期的书法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网上一些资料的阅读我在三个方面自己总结了一下关于对书法之美的认识:第一、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蕴涵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静观默和反复的揣摩玩味。

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爱看。

在欣赏书法艺术过程中,还要求对不同的书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作者当时的情感状况和时代背景研究其异同,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书法作品所作的艺术特点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评判和深入的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才能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到更高的阶段。

第二、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

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欣赏者不要像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根据具体构造与意象结合,感受书法之美。

第三、书法欣赏要带有主观色彩,书法欣赏既然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带上再创造者的主观色彩。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谈谈对书法美的认识
书法美的认识,可以从书法的意境方面进行探讨。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更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强调的是“意境”,也就是通过笔墨运用,表现出一种抽象的意境感受,这种感受常常是难以言喻的,但是可以通过对书法美的认识来领悟。

首先,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笔墨本身入手。

书法强调“以形写神”,也就是通过形态、线条、笔墨等外在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

因此,书法艺术中的笔墨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笔墨的运用,才能真正认识书法的美。

其次,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书法作品中领悟。

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性格、情感和艺术造诣。

例如,行书、草书等书法形式中,表现出书法家激情四溢、气势磅礴的一面,而楷书、隶书等书法形式中,则表现出书法家稳健、端庄的一面。

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书法美的多样性。

最后,书法美的认识还需要从文化背景中获得。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意义,
更在于其文化背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只有了解书法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意境感受。

综上所述,书法美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只有通过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内涵,才能真正领悟书法美的魅力。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是一门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探讨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书法的理解与欣赏,更可以拓宽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

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形式美。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字体的形状、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字体的形状要有韵律和活力,要有变化和个性,各个字体之间要能够形成和谐的对比,使整个作品达到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效果。

而结构上要有稳定感和平衡感,字与字之间要相互呼应,整个字体的构造要合理、稳定,不可偏倚。

字体的布局也是重要的,字的排列要符合版式美的原则,合理地利用纸面的空间,使整个作品显得和谐、美观。

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意境美。

意境是指书法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趣。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通过字体的运动、形状、结构等来表达出作者的意境,使观赏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一幅草书的作品应该具有豪放奔放的气势,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幅行楷的作品应该具有严谨庄重的气质,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思熟虑。

通过字的笔墨和布局等方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使观赏者在欣赏中受到启迪和愉悦。

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精神美。

精神美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感和积极的社会价值。

一幅写于节日或纪念日的作品,应该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字的形状、结构和布局等方式来传达出作者对节日或纪念日的独特理解和祝福。

通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使观赏者在欣赏中得到思考和启迪,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境界。

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不仅涉及到形式美,还包括了意境美和精神美。

通过对作品形式、布局的审美价值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并增加美的享受。

通过对作品意境和精神境界的思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产生共鸣和感受。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关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首先,书法为何具有美学价值?答案当然是因为它的韵律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情感之美等多种美学元素的存在。

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的不只是字形的严谨准确,更重要的
是字的“气韵流动”。

书法家在写字时,要求笔画流畅、结构协调,凝聚出文字符号的韵
律之美。

书法家张闻天说:“书法的韵律之美在于气韵流动。

文字写得全凭一股子心情,
大脑中形成的速度、点数、力度、用料都斟酌在其中,然后以笔为形,以形为意,循自然
而伸物我之道,表现对主观心境深切的体验”。

这种“道”的体现是书法之美的根本内
涵。

其次,书法是一种极富冥想性、修身之道的艺术。

中国古人认为,书法是一种治身之道,也是一种修身之道。

书法家要求自己情趣高超、秉性清凝,唯有如此,才能在写字时
将自己完全融入进去,得到身心的彻底放松。

在书法的过程中,书法家一步一步地将自己
的精神内化到笔下,减轻身体的负担,放松心情,提升自我。

因此,书法成为了一种传统
的修身之道。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思考在中华文化发展历
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通过韵律之美、修身之道、文化凝聚等多方面的探讨,我们不
仅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书法艺术对于文化、历史、
身份认同设计的重要作用。

在书法的发展历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来赏析、尊重,相信书法
艺术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感悟

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感悟

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感悟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学习书法,既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了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书法艺术的魅力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运用笔墨、线条、结构等元素来表现文字之美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是记事的工具,更是人们传达情感、表达心灵的重要手段。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收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书法中的各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甲骨文的古朴、金文的典雅、隶书的端庄、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草书的潇洒等。

这些字体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审美取向,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书法的创作中,作者不仅要注意字体的美观和章法的布局,更要注重表达文字的内涵和意义。

书法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每一幅书法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着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因此,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更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三、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了书法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书法艺术的几点感悟:书法艺术需要勤奋和毅力。

学习书法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精髓。

在这个过程中,勤奋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书法屋-摘要: 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 ...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一九六五年生,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书法十杰,一九九九年获鲁迅文艺奖。

出版有《书法空间论》、《王羲之书法解析》、《白砥书法艺术》、《白砥小楷集》、《中国书法艺术图典》、《汉张迁碑及其笔法》、《白砥临古书法精粹》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对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是新时期书法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80年代初的书法美学大讨论中,一些学者曾就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及书法艺术何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等问题发表过很多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当然也有不少牵强附会的观点。

当时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良好的开端却没有深入下去,许多有真知灼见的论文也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作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展开,有不少人只是以一般的艺术理论和美学原理套用或解释书法问题,不免显得空洞和苍白。

本人在近十年的书法活动中,对于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也曾有过很多的思考,并有志于在今后的时间里对此作一些专门的研究。

一、对书法美的本质的思考(一)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

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

而独有中国的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发生一开始便具有某种艺术性。

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

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 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

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

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

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

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像的。

然而,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具有艺术性”与“艺术”区别开来。

我们说,汉字形体具有先天的艺术性,是因为它的造型符合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比如说,许多汉字结构具有对称性,就像大自然中某些物体具有基本的美感一样,如树枝分叉,树叶脉络的对称,或如人的躯干对称分列等等;又比如,汉字结构因字而异,或繁或简,或大或小,或长或扁,或方或圆(现在的美术字在形体上已经整齐划一,但手写体却不同),将许多汉字排列在一起,自然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

这些先天的特性成为书法艺术产生的重要前提,如同人体结构的特殊性及人的运动性能是造就舞蹈艺术的基本前提一样。

但具有艺术性决不等于艺术本身。

如果我们一定要说原初的汉字即已经是书法艺术的话,就等于说人的基本的运动(如走、跑、玩等)等同于舞蹈艺术一样会显得幼稚可笑,尽管那些原始的文字看来已具有相当的美感。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

“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

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

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

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我们似应再作如下的假设:如果说,作为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工具的毛笔至今仍没有发明,今天我们所说的书法是否能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呢?也许人们会说,今天我们见到的许多历代名作并不全由毛笔表现,那些墓志砖铭、摩崖刻石、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等等,或由刀刻、或以模铸,而它们的艺术水平仿佛不在毛笔书法之下。

但应当指出,这些非毛笔书写类的书法,在它们制作之前已经汲取了毛笔书法的意味(笔意),人们在刻或铸时潜意识地将笔意考虑在文字的运笔中,大多数碑刻则为毛笔书丹后刻石的,这是毛笔使用后给人们在书写时带来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超越。

比较一下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可以悟得毛笔等书写工具的使用对文字书写成为艺术的促迸作用。

再有,在汉字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极度装饰的文字,如鸟虫篆、蝌蚪文、飞白书等等,书写者穷极想像试图使这些字体具有更多的美感,然而今天我们却很难认同它们就是书法艺术,就如同今天的电脑书法,人们一度认为可以替代毛笔书法,但结果表明,它非但不能替代毛笔书法,反而更有力地证明了毛笔书法的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除了先天的汉字特质外,毛笔等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文字书写发展为艺术的催化剂。

而使毛笔等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

古代的大师们在挥运毛笔时感悟到了某种表达其审美理想的可能,这使文字书写跃过单纯的美而成为一间独立而蕴含极深的艺术。

(二)由人及书——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中国的文化,概括讲来,是对人与自然本质认知的变化。

如道家对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的认识;儒家对人在生命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人伦之道的认知;佛禅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境界的认知等等。

这一切认知,都把生命作为核心内容。

将对生命的理解引入艺术哲学之中,使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艺术成为人反映其对生命之道认知的一个实验场,由是,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或是音乐等等,都能够超越于一般的工艺,成为既能够愉悦艺术家本人,又能够愉悦欣赏者并使两者得到沟通的高深艺术。

对生命的理解无外乎几个方面:一是对物质生命本体的认知。

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即主要是对生命物质结构的研究为目的。

而自然的生命形式,又以人的构成最具代表性。

二是对人自出生到死亡这一生命行为过程的认知。

人的个性的体现与创造欲、人与人相处而有的社会意识、人对自身的悟觉与生命超越等等,构成人区别于动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生命美感。

三是对生命“所以有”、“所以成”、“所以变”的内在规律的认知。

生命由阴阳合而生成。

而阴阳两体又在不断地交合与分离,因此造成生命的变化、发展、死亡、新生。

人分为男女,动物有雌雄。

而阴阳两体又非独立能够存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八卦中乾、坤卦为全阳、全阴,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实在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

除此之外的所有卦,则可对应万事万物生命的不同感觉。

中医病理学中的阴虚、阳亏等等,指的是生物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生命的病态,揭示了生命科学中存在的深刻的哲学道理。

中国的书法艺术,正是表现自然生命之道的一门艺术,无论创作或是欣赏,无不以人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并以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里体现出生命境界为最高目标。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指出:“……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命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骨中的血液营养者、溢润着全部形体。

”在求得物质生命的基本要素后,则应强调诸要素的功能及相互间的和谐。

骨瘦如柴或臃肿肥硕,都不是生命体健美的形式。

强其骨、丰其筋、活其血、健其肉,既具有外在形式的美,又使生命体各部分得到平衡。

这在历代书论中能见到不少,如张怀瓘《书断》评历家书法:钟会“书有父风,稍备筋骨”;郗愔“纤秾得中,意态无方,筋骨亦胜”;萧子云:“及其暮年,筋骨亦备”……张怀瓘又说:“夫马筋多肉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弩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

”(《评书药石论》)宋姜白石认为“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续书谱》),并有具体形象写照:“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等等。

书法作品中如果线条肥肿或扁薄软弱,则意味着诸要素不够协调,而笔力强健。

血肉丰美、骨气洞达者,给人的美感就会很强烈。

书法不仅表现生物体有血有肉的生命感,同时也能表现人生的境界,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教化功能。

汉隶的雄健,魏晋的风韵,唐楷的秩序,宋书的意态等等,每一时代的书风大都受其文化观念的影响,表现一代人的心境。

而个人人生信仰的不同,其艺术追求也明显不同,道家思想反映在书法作品中,与儒家或佛家的观念反映在书法创作中,其内在感觉与外在形式不尽相同。

道家潇散玄远,自然无为,反对刻意造作,如《庄子》所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而儒家崇尚道德人生,讲究秩序、和谐,恰如孙过庭王羲之书“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唐太宗对王书的推崇,除却其个人的审美好恶外,还以王书符合儒家中庸的原则而将其作为法治的一种策略。

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的书法温柔敦厚,自然是书法教化作用的一种体现;释家讲清静无欲、刊落锋颖,近代如弘一法师作品,不食人间烟火,将律宗教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唐释怀素的草书,受狂禅思想的影响,不拘一格,直抒心声,与唐初楷书的秩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至于艺术创作中对创新意识及个人风格的强调,无疑来自艺术家对人生的悟解,从生存意义上讲,从事自己乐意做的事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这是人既存在于社会中,又超然于社会,使个性生命得到提炼与升华,反过来又有益于社会的最佳人生方式。

书法创作中反对因循守旧,提倡与张扬个性风格,符合道的发展、变化原则,这与人类的进化观是相通的。

书法家通过对生命的悟解与表现,进而体味蕴含在生命中的哲理,最终便可认知宇宙自然的真谛。

所以,许多人说,书法是一门哲学的艺术。

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招一式都可视为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化形式,它既区别于其它事物、又与其它事物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所谓的区别,指的是书法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表征,形式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式;所谓的联系则是指书法中蕴含的道理又与其它事物相通)。

只有掌握了自然的真理,掌握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道,才能最彻底地理解自然,理解万事万物,包括书法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