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1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1)

北周 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单元体系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20课 三国鼎立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3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第20课 三国鼎立
复习要点: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三 国建立的过程;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政权名称 魏 蜀 吴
建国年代 220年 221年 222年
创建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今名)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 三分天下
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3、影响: ①六北分民之南一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
生产工具和技术 ②也带来了麦、菽等耐旱耐寒作物
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
益州
荆州
扬州
岭南
闽 江
二、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1、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技术; ②南方相对安定; ③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
复习要点:
知道这一时期科学、艺术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主要科技成就
姓名
生活朝 代
主要成就
历史意义
祖冲之
南朝
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 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比欧洲早1100年
贾思勰 北魏 《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水经注》
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 的农书,世界农学史上的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

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
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答: 魏
蜀吴
壹 政权分
立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不知当几人称
老百姓眼中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壹 政权分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立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林立 鼎立
魏 蜀吴
群雄并起、政权林立
——摘 编 自 朱 绍 侯 《中国 古代史 》
2000
1500
减少
1000
500
760万
增加 1600万
0 东汉末年
——摘 编 自 朱个局部统一政权
(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
A 城市。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山西地区最早出现了城市 B.先秦时期,山西的古代城市已初具规模 C.都城迁至大同的北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D.少数民族建都山西境内,促进民族交融
贰 民族交
融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 本或者将文本粘贴到 此处
(2019·湖北孝感)2.“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
王与马共天下 前秦苻坚改革
淝水之战 南方稳定 经济发展 前秦土崩瓦解 再度分裂混战
列举成语 投鞭断流等
壹 政权分
立
(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
口迁徙(B )
A.源于自然灾害 C.阻碍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维护了国家统一
民族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的 团结和凝聚力,为维护国家统
一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历史人物
曹操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文学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 军事手段,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建立了曹魏政权。
经济交流与文化交融
随着各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相互交融, 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人口迁徙与杂居
历史上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迁徙和杂居,加速了不 同民族间的融合。
民族融合的过程
01
02
03
民族间的通婚
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是民族 融合的重要途径,促进了 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和文化 交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使得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手段推动
历史上一些朝代通过政治 手段,如推行民族政策、 设置羁縻州县等,促进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的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
的内涵。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各民族 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形成了对 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
THANKS
感谢观看
七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课件
• 政权分立 • 民族融合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历史意义
01
政权分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
曹魏、蜀汉、东吴
南朝、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 互相攻伐,形成了政权分立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各自有多个 政权并立,如宋、齐、梁、陈与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期末复习(46张)PPT课件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经济现 象?
2)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3)分析材料 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的变化对我国经 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材料一:东晋以前。 材料二:东晋以后。 (2) 材料一:江南人们可以解决温饱,但不富裕。 材料二:江南的富足。 ( 3)北人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 的劳动工具、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4)北人南 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 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 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 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材料四 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的现象。
5、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原因、表 现和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 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 方的分裂局面;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 改革措施: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 (迁都原因_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措施 说_______; 穿________;改_______ 与汉人______;采用 ———;学习_________。 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四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1

• 5.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 们可以知道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著名战例 • B告诉我们:骄傲使人失败 • C.都导致北方形势剧变 • D.方民族大融合的 重要事件是:( ) • A.商鞅变法 • B.北魏孝文帝改革 • C管仲改革 • D.文景之治
• • • • •
10、南朝时著名的海外贸易中心是 A、江陵 B、番禺 C、成都 D、建康
• 11.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 曹操决定性因素是 • A诸葛亮的计谋 • B周瑜的水军 • C孙刘的联盟 • D地理上优势
• 13.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 的有( ) • 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 迁,加速了民族融合 • 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 历史上称为“五胡” • 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 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 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 了民族矛盾
• 1.据历史记载: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 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 A.台湾 • B.夷洲 • C.琉球 • D.柴桑
•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 主要的因素是( ) • A温暖湿润 • B种植水稻 • C北人南迁 • D.土地肥沃
• 六.南北朝: • 北朝:指的是北方政权包括(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 • 南朝:指的是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都城 都在建康
• 七.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 • 1.背景:①北方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②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 2.目的:巩固黄河流域统治 • 3.迁都洛阳:(原因:a.加强对中原的统治;;b. 有利于汉化c.平城气候差旧势力大不利改革); • 4、内容: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 4)、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 令 6)、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 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 5、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件

你是否有理想和抱负投身于西部大开发?
如有意我们应如何准备?
知识结构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 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汉族先进文 化。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 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 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礼法,尊 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⑦迁都洛阳。
6、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 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 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 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 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措施
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 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结构 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类别 数学 农学 地理 书法 绘画 人物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王羲之 顾恺之 朝代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晋 东晋 称谓 著名数学家,天 文学家 著名农学家 杰出地理学家 书法家 画家 主要著作或成就 圆周率和《缀术》 《齐民要术》 《水经注》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的原 因是( D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C.南方战乱少 产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
A 4.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开发 C.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封建制度的落后 5.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D ( ) ① 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②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 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佛教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期末复习课件(46张ppt)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 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 施。 (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 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 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三 政 战争不止 国 治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两 民族汇聚 晋 (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南 北 南方经济发展 朝 经 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济 时 原因 期 文 数学.农学.地理学. 化 书法.绘画.雕塑
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 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 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淝水之战,打败苻坚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 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 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 是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 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 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 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 朝
220年 266年
魏
263年 蜀
316年 十 439年 西 北 六 晋 魏 国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 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 施。 (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 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 就。 《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三 政 战争不止 国 治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两 民族汇聚 晋 (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南 北 南方经济发展 朝 经 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济 时 原因 期 文 数学.农学.地理学. 化 书法.绘画.雕塑
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 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 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淝水之战,打败苻坚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 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 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 是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 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 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 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 朝
220年 266年
魏
263年 蜀
316年 十 439年 西 北 六 晋 魏 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8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课件 (1)

七 上 第 四 单 元
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处理历史信
息的能力。
注重探究式学习,通过多种途径 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 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 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 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 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 基本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 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 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 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 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 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 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 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学建议
注重历史教学方式 的互动性
充分利用图片直观 记忆
七
上 第 四
历史课堂中要始终贯穿 爱国主义的教育
单
元
评价时采用单元评价,收 集学生个人代表作品。如 用图表、创建知识树、设 置表格等归纳夏、商、西 周、春秋和战国的更迭。
评价要关注考察学生运用历史 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如:秦朝短暂的原因;两 汉兴盛的原因;汉武帝大一统 的措施等。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能够初 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如,计算历史年代法、识别和运 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法、运用材料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课标要求
知道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人类 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 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的时序及多种 历史呈现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 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 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初步学会从
实物图片
七 上 第 可以通过考古化石、图片、实物、 四 历史古遗迹、及影视资料等来充实 单 历史知识。 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二
赤 壁
之 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 对下列哪一艺术品的赞颂。 A.王献之的书法 B.顾恺之的人物画 C.云冈石窟的碧画 D.王羲之的书法
2.云冈石窟是我国雕刻艺术的 宝库之一,地点在 A.四川东山 B.山西大同 C.河南洛阳 D甘肃敦煌
3.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的封建 王朝有 ①秦②西汉③东汉④三国⑤西 晋⑥东晋⑦南北朝 A. ①②③⑤ B.②③⑥⑦ C. ①②③⑥ D.④⑤⑥⑦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266年~316年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
统治集团发生内 乱:八王之乱
民族矛盾激化
西晋灭亡
Hale Waihona Puke 317年, 司马睿 建立东 晋,都 城在建 康。
氐族
苻坚重 用汉人 王猛, 统一了 黄河流 域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 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 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 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平城
洛阳
①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 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承 上 启 下 的 魏 晋 南 北 朝 文 化
科 学 技 术
数学家 祖冲之 圆周率 农学家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学家 郦道元 《水经注》
书法
王羲之 《兰亭序》
艺 绘画 术
《女史箴图》 顾恺之 《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
石窟艺术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 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 史实的是: A.曹操建立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到达夷洲
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 交通发展。卫温船队到达
夷洲(今台湾)
名 成 八 阵 图 。 杜 甫
功 盖 三 分 国 ,
——
三顾茅庐
图示小结
军 阀 割 据
袁绍 官渡之战 曹操
统一北方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三 国 鼎 立
魏
蜀
吴
魏国灭蜀。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4.以下所列,哪些是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 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5.今天的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哪六个朝代的都城建在这里。 ①东汉②三国中的吴③西晋④东 晋⑤北魏⑥宋⑦齐⑧梁⑨陈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④⑤⑥⑦⑧ C. ②④⑥⑦⑧⑨ D. ④⑤⑥⑦⑧⑨
6.下列政权,定都在洛阳的有 ①三国中的蜀②三国中的魏③西 晋④东晋⑤北魏⑥南朝中的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②③⑤
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 的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1.它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 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 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书是 A.《水经注》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王经》
2.“空谷传响,哀婉久 绝。……‘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呜三声泪沾裳’”。这是下 列哪部著作对三峡两岸猿声的 描写。 A.《缀术》 B.《水经注》 C.《齐民要术》 D.《脉经》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结果: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 影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
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 能得到开发? 这是因为: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 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 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 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第四经过南北方劳动人 民的共同努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 裂的时期,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 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 表中吗?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蜀 吴
东晋
北方政权
东魏 北齐
曹魏 西晋 前秦 北魏
氐 鲜卑 西魏 北周
北 朝
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
中国朝代演进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2.公元208年左右,东汉天下 的军事集团主要是 A.刘、袁、曹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诸葛亮治 蜀的内容 A.重视水利 B.减轻赋税 C.联络台湾 D.开发西南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开发
时间:六朝时期(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江南地区逐步得 到开发。 原因: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 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优 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年开始起,许多
1.魏蜀吴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 是 A.魏、蜀、吴 B.吴、蜀、魏 C.蜀、吴、魏 D.蜀、魏、吴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炎、司马睿 B.司马炎、司马昭 C.司马昭、司马睿 D.司马睿、司马懿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最主要因素是 A.江南有优越自然条件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C.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D.政府重视
1.北朝的五个政权,最先建立 的是 A.西魏 B.东魏 C.北魏 D.北齐
2.下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了南北统一 D.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3.对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 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 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 合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 1、背景: 专权,政治十分黑暗。
袁绍
200年官渡之战结束后的形势图
历史作用: 为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了 基础。
曹操 袁绍
曹操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历史作用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 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 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领先世 界近一千年。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它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 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王羲之与《兰亭序》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集书法
之大成。代表作《兰亭序》,有
“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他被后 人尊为“书圣”。
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代表作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雕像 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 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容: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 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 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 氏改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礼法,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⑦迁都洛阳。 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 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
汉化政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2.改革的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 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 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 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 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 产。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 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 影响: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 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 缩小,趋向平衡。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汉(史 称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