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切格瓦拉的评价
对切格瓦拉的评价

40年来,切·格瓦拉成了一个性偶像,英雄的受难者,革命时尚的终极招贴男人。
今天的中国,在一些时尚的大都市,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切格瓦拉的头像:他头戴红星贝雷帽的经典造型,会随时出现在驻唱歌手的文化衫上、青年诗人的马克杯上,或者博客和BBS 的题图、头像上。
愚民们最崇拜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神话出来的“革命领袖”和那些肥头大脑的独裁统治者。
他们当中,99%都不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切格瓦拉。
在他神话的背后,隐藏着黑色的真相。
如果古巴人民乃至后来全世界的左派真的学会了思考,他们不应该有一丝一毫崇拜切·格瓦拉之处。
他在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的岗位上,表现得缺乏现实态度。
然而他却认为那些有目共睹的挫折和失败不是经济社会主义化的结果,而是缺乏革命警惕性的结果。
当他离开哈瓦那的时候,曾给卡斯特罗留过一封信。
信中的话充分表明他是个走极端的人:“革命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这个四处飘泊的人,自以为是殖民主义奴役的破坏者,新殖民主义渗透的敌人,却没能成为一名领袖。
尽管他在哈瓦那有权有势,但他不是领袖。
他没有能力和耐心使革命加以巩固,使之更加完美,把它引向稳定的政权组织。
他是个假预言家,对自己的身份和使命都没有做出承诺。
支持他的不是人民,而是一种好斗的、拒绝接受现实的思想。
他宁愿把游击战当成他唯一的可以救世的理想,永远四处飘泊。
他的战友们经常说:“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伟大的使命,一种传道士的使命。
”但他们有意隐瞒这一事实:他骨子里是个头脑发热的人,幸而缺乏实际观念。
假如他独自掌权的话,要造成许多灾难,会给许多人带来不幸。
他因为与卡斯特罗意见分歧而不得不退出舞台。
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有着让世人费解的关系。
曾经和切以及卡斯特罗有过密切交往的法国教授瑞吉斯·德伯里说:“历史对卡斯特罗很苛刻。
它在力捧切的同时贬低了卡斯特罗。
”无论切有多么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切·格瓦拉是一个铁定不会按牌理出牌的人。
切格瓦拉拉丁美洲革命的象征与马克思主义者

切格瓦拉拉丁美洲革命的象征与马克思主义者切·格瓦拉:拉丁美洲革命的象征与马克思主义者切·格瓦拉,全名恩斯特·切·格瓦拉·林奇,生于1928年,是一位廉洁的革命家、医生和军人,他的名字成为了拉丁美洲众多革命者的象征。
他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和为拉丁美洲人民争取平等和解放的勇气而闻名于世。
一、切·格瓦拉的早期生活和成长切·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市,他的家庭是中产阶级出身。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游历了南美洲,并目睹了贫困、不公和压迫,这使得他对社会正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接受了医学教育,并成为一名医生,但他放弃了医生的职业,选择了成为一名革命家。
二、切·格瓦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切·格瓦拉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相信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拉丁美洲的贫困和不公问题。
他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坚信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应该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三、切·格瓦拉与古巴革命切·格瓦拉最著名的革命活动发生在古巴。
他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共同领导了古巴革命,推翻了独裁者巴蒂斯塔的政权。
在革命成功之后,切·格瓦拉担任了古巴政府的高级职务,致力于改善古巴人民的生活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四、切·格瓦拉的拉丁美洲革命梦想切·格瓦拉并未满足于古巴革命的胜利,他的目标是将革命引向整个拉丁美洲。
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消除拉丁美洲的贫困和不公,实现人民的权利和尊严。
他积极参与了多个国家的革命活动,试图将古巴式的革命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
五、切·格瓦拉的经典形象和象征意义切·格瓦拉的形象在拉丁美洲和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标志性的长发、贝雷帽和铁革命纺织厂标志的背心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他的形象被广泛使用在革命文化、艺术以及政治宣传中,鼓舞人们为自由和正义而斗争。
戏剧《切·格瓦拉》浅析

・ 影视传媒 ・
戏剧 《 切・ 格瓦拉 》浅析
于声瑞 ( 中 国传 媒 大学 南广 学 院演 艺学 院 江 苏南京 2 1 1 1 0 0 )
摘 要 : 九 十 年 代 以 来 , 中 国 的 经 济 和 文 化 受 到 改 革 开 放 的 影 计酷 似 二战 之后 6 O 年代 从 瑞士 所 兴起 的 “ 极 简 主义 ”艺术 风格 。 响 ,大量 “ 外 来 元 素 ” 涌 入 国 门 ,使 得 小 剧 场 话 剧 也 得 以 飞 速 的 发 这种 风格 的特 点是 在 于感 官上 简单 整 洁 ,思 想 品味 上更 为 优雅 。
性 ,也存在着 时代发展推动 下的必然性 。
关 键 词 :理 想 主 义三 部 曲 ;观 演 关 系
上多 次 的 时空转 换 变得 简 洁 、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 清 晰 ,很好 的 服务 于 故事 的
叙 事 ;相 对 统一 且 简单 的 灯光 颜色 的选择 ( 多 以 白色 、浅 黄色 和
红色 呈现 ),较 明确 的突 出 了故事 中出现 的正面 和 反面 人 物符 号 在 冷 战十 年之 后 ,在 2 0 0 0 年 ,在 中国 小剧 场 话剧 逐渐 崛起 的 式 的形象 ;灯光 亮 度 的变 化烘 托 了整 个 故事 当 中的 不 同时 间段 人 时候 ,在 北 京 , 《 切・ 格 瓦拉 》 问世 了 。一 个 时 代 与孕 育 它 的 作 物 命运 走 向的气氛 和氛 围 。 品之 间, 总是 保 持着 相互 阐 释 的关 系 ,一 种 内在 的 、深刻 而 又 紧
一
三 、表演 上 的分析
话剧 《 切・ 格瓦拉》 在演 员 的表演 上 的要 求不 是 一个 演 员针
切格瓦拉 拉丁美洲革命者的斗争与殉道

切格瓦拉拉丁美洲革命者的斗争与殉道切格瓦拉,全名恐龙·切格瓦拉·德拉·斯尔纳,出生于1928年的阿根廷,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著名的革命者之一。
他是一位医生、游击队领导者和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以其短暂而激进的生命永远铭记于人们心中。
一、早年经历切格瓦拉在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市出生并长大,之后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攻读医学专业。
在学生时代,他并没有显露出后来成为革命者的迹象。
然而,一次由摩托车骑行而引发的南美洲之旅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次旅行使他目睹了贫穷、压迫和社会不公,激发起他内心对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渴望。
二、加入古巴革命切格瓦拉经历了一系列的旅行,最终来到了古巴。
他在那里遇到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并迅速加入了圣地亚哥起义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切格瓦拉表现出了他坚定的革命精神和敏锐的战略眼光。
他很快成为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和重要助手。
三、古巴革命的胜利在古巴革命中,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领导的游击队成功推翻了西属古巴的独裁政权。
切格瓦拉凭借他的勇气和决心,尤其是在关键的关塔那摩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古巴人民的尊敬和仰慕。
他成为了一个象征着革命和自由的英雄。
四、拉丁美洲大陆游击战争古巴革命后,切格瓦拉继续他的革命斗争,并成为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他积极地参与并支持了拉丁美洲各国的反帝斗争。
正是他的努力和影响力,激励着许多年轻人加入到了拉丁美洲的游击战争中,为争取民主、平等和社会正义而奋斗。
五、切格瓦拉的殉道与传奇切格瓦拉的旅程在玻利维亚遭到了终结。
他试图在那里点燃一场革命,却被当地政府军队俘虏并处决。
他的去世虽然无法阻止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敬意,却也使他成为了革命者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传奇。
切格瓦拉的斗争与殉道在拉丁美洲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始终致力于为民众争取权益和自由。
切格瓦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追求正义和平等的人们,成为时代的象征和灵感。
通过切格瓦拉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如何因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责任感而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关于切格瓦拉的作文

关于切格瓦拉的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人物,他们就像璀璨的流星,虽然划过天空的时间短暂,却留下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切·格瓦拉,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我第一次知道切·格瓦拉,是看到那张著名的头戴贝雷帽、眼神坚定且略带忧郁的照片。
当时我就想,这大叔是谁啊?怎么看起来这么酷,有一种让人难以忽视的气场。
后来深入了解,才发现他可不仅仅是“酷”这么简单。
切·格瓦拉啊,那可是个真正的行动派。
他就像一个怀揣着理想的侠客,只不过他的江湖是整个拉丁美洲。
他看不惯那些穷苦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改变这一切。
他本来是个医生呢,按常理说,拿着手术刀治病救人就好了,可他偏不。
他觉得社会上的“大病”得用革命的方式来治。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手术刀,拿起了武器,投身到解放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跟着卡斯特罗闹革命的时候,那一定是充满了各种惊险刺激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古巴的丛林里穿梭,和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策划着一场又一场对独裁统治的反击。
他不怕苦,不怕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人民当家作主。
这种坚定的信念就像一把火,不仅照亮了他自己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周围很多人心中的希望。
而且啊,切·格瓦拉还是个很有原则的人。
他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去革命的,要是那样的话,他在古巴革命成功后,就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胜利成果了。
但他没有,他觉得革命的火焰应该烧遍整个拉丁美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反抗。
于是,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走向那些还在黑暗中的地方。
当然啦,他的这种行为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有点“轴”。
但是我觉得,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斤斤计较,而他却把整个拉丁美洲的穷苦大众的幸福当成自己的责任。
这就好比在一个满是自私自利之人的房间里,突然闯进来一个充满热血和大爱的人,大家可能都不太理解他,但他却毫不在意,继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谈谈切格瓦拉

其实中国人对于切*格瓦拉并不是很熟悉,如果不是一场被某些人称为“史诗”的活报剧似的话剧《切*格瓦拉》的上演并造成传媒的轰动,那么他在中国的崇拜者也许只限于少数的理想主义者,而这种人在当今中国是稀少的。
作为一个把消除压迫和剥削作为毕生理想的人,他在社会主义国家反而遭到了有意或者无意的冷遇;而在欧洲、北美洲和切的家乡拉丁美洲,他的崇拜者却在他的殉难日点燃蜡烛,面对他的画像默默祈祷。
这种差别也许就是英雄所应得的一种待遇。
有人说,格瓦拉只是一个狂热分子。
但也有人说,格瓦拉是一个英雄。
因为他有一个理想,并为实现他的理想而献出了生命,因而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至少对于他个人而言。
那么对于这个世界来讲,切*格瓦拉的生命有没有价值,到底有多大价值,以至于那么多人把他奉为英雄而顶礼膜拜?如果我们就此展开讨论的话,一定是毫无结果。
因为数十年来,围绕格瓦拉的争论从来就没停过。
当然焦点是格瓦拉是一个为解救人类苦难而献身的耶苏式的英雄,还是一个危险的恐怖分子?若想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必然要判断他的生命有无价值,价值大小。
尤其是作为一个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人来说,盖棺论定是我们必须学会的一种本领,似乎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
比如说有人要你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评判,你说“我不知道”或者“很难说”之类摸棱两可的话,人家一定会说:“你白学历史了吗,都象你这样,学历史还有什么用?”这实在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尴尬,虽然这的却是一种诚实的说法。
但在今天,我宁愿不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我还是要说“我不知道”,尽管我十分了解关于切*格瓦拉的N种说法。
我想做的只是展示一个过程,展示一个我的视野。
这个过程和视野就是:切*格瓦拉:一个人、一个理想与一个世界。
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一个贵族家庭。
从小患有哮喘病,小时在家自学,受过良好的法文教育,热爱诗歌。
青少年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热中交游。
17岁时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学习。
这时的格瓦拉体现出来的个性是坚强,并富有文学的浪漫气质,充满爱心。
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简介

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简介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属于上层社会人士,但是切格瓦拉却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用在了为贫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事业上,切格瓦拉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一生之中到过很多的国家,为拉丁美洲第三世界的解放斗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介绍一下切格瓦拉生平。
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45年,进入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
1950年,骑自行车漫游阿根廷北部,行程4500公里,认识了齐齐娜,坠入爱河。
1951年,与阿尔贝托一起漫游拉丁美洲,8个月的时间游历了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5个国家。
1953年6月,大学毕业。
7月,登上火车前往玻利维亚,再次开始美洲之旅。
12月,到达危地马拉。
1955年,在墨西哥认识卡斯特罗,8月与秘鲁姑娘伊尔达在墨西哥结婚。
1956年1月,加入卡斯特罗的起义队伍。
1957年,在战斗中打出了自己的名望,被卡斯特罗提拔为少校,并任命为新组建的第四纵队司令。
1959年1月4日,率部攻陷古巴首都哈瓦那,古巴革命胜利,与伊尔达离婚。
6月,切与阿莱达结婚。
11月,任国家银行行长。
1960年,先后出访中国,苏联,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
之后官职在古巴一升再升。
1965年,2月3日,访华。
4月24日,与一批追随者进入刚果。
从此开始转战拉丁美洲。
1967年10月8,被玻利维亚政府逮捕,9日,被处死。
10月10日,切的遗体被秘密埋入一个合葬坑。
1997年7月12日,古巴人找到了切格瓦拉的遗体,运回古巴为其举行了国葬。
切;格瓦拉和毛泽东的关系切格瓦拉和毛泽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斗士,都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优秀领导人,两个人身上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两个人的思想主张也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切格瓦拉生于1928年,毛泽东生于1893年,从年龄上看毛泽东要比切格瓦拉大35岁,毛泽东成为中国革命领袖的时候,切格瓦拉还是一个孩子。
切格瓦拉

青年格瓦拉,摄于1951年1950年1、2月暑假时,格瓦拉游历了阿根廷北部的12个省,走过了约4000多公里 的路程。1951年,格瓦拉在自己的好友药剂师阿尔贝托·格拉纳多(Alberto Granado)的建议下,决定休学1年 环游整个南美洲。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1939年产的Norton摩托车。他们于1951年12月29日出发,决定的线路 为: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在路途的中间他们的 摩托车坏掉了。格瓦拉还在秘鲁的一个麻风病人村作了几个月的义工。在这次旅行中,格瓦拉开始真正了解拉丁 美洲的贫穷与苦难,他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在这次旅行中渐渐产生。1952年9月,格瓦拉乘飞机回到了阿根廷。在 他此时的一篇日记中他写到:“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 我。”格瓦拉在这次旅行中所写的日记后来被成册出版。旅行结束后,格瓦拉开始拼命复习,在1953年6月1日, 他正式毕业于医学院。
切 ·格 瓦 拉
古巴革命领导人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影响 04 轶事典故
05 亲属成员
07 个人争议
目录
06 主要作品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1967年10月9日),原名: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 拉·德·拉·塞尔纳(西班牙文:Ernesto Rafael Guevara de la Serna ),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阿根廷马克思 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战争的核心人物。
切格瓦拉讲话格瓦拉得到了他知名的绰号切”(Che)“Che”是一个西班牙语的感叹词,在阿根廷和南美 的一些地区被广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惊讶的常用语,类似于汉语中的“喂”、“喔”等。1954年2月12日, 在给姑妈贝阿特丽斯的信中,格瓦拉第一次坦率地承认他与危地马拉的**人有联系。1954年3月28日,美国中央 情报局在洪都拉斯成立了一支由危地马拉军官阿马斯领导的雇佣军,准备颠覆阿本斯政权。1954年6月,武装到 牙齿的阿马斯的雇佣军(共有800人,其中200人是危地马拉人)入侵危地马拉。6月27日,阿本斯总统被迫辞职。 阿本斯政权被颠覆后,阿马斯成为危地马拉总统,开始对左翼人士进行残酷地镇压,几个月之内约9000人被捕或 被杀害,格瓦拉也上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黑名单。危地马拉的革命经历使格瓦拉认识到:要用医道去造福人类, 必 须 首 先 发 动 一 场 革 命 , 推 翻 反 动 独 裁 统 治 。 在 墨 西 哥 时 在 此 结 识 了 菲 德 尔 ·卡 斯 特 罗 和 劳 尔 ·卡 斯 特 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年来,切·格瓦拉成了一个性偶像,英雄的受难者,革命时尚的终极招贴男人。
今天的中国,在一些时尚的大都市,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切格瓦拉的头像:他头戴红星贝雷帽的经典造型,会随时出现在驻唱歌手的文化衫上、青年诗人的马克杯上,或者博客和BBS 的题图、头像上。
愚民们最崇拜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神话出来的“革命领袖”和那些肥头大脑的独裁统治者。
他们当中,99%都不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切格瓦拉。
在他神话的背后,隐藏着黑色的真相。
如果古巴人民乃至后来全世界的左派真的学会了思考,他们不应该有一丝一毫崇拜切·格瓦拉之处。
他在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的岗位上,表现得缺乏现实态度。
然而他却认为那些有目共睹的挫折和失败不是经济社会主义化的结果,而是缺乏革命警惕性的结果。
当他离开哈瓦那的时候,曾给卡斯特罗留过一封信。
信中的话充分表明他是个走极端的人:“革命不是胜利就是死亡。
”这个四处飘泊的人,自以为是殖民主义奴役的破坏者,新殖民主义渗透的敌人,却没能成为一名领袖。
尽管他在哈瓦那有权有势,但他不是领袖。
他没有能力和耐心使革命加以巩固,使之更加完美,把它引向稳定的政权组织。
他是个假预言家,对自己的身份和使命都没有做出承诺。
支持他的不是人民,而是一种好斗的、拒绝接受现实的思想。
他宁愿把游击战当成他唯一的可以救世的理想,永远四处飘泊。
他的战友们经常说:“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伟大的使命,一种传道士的使命。
”但他们有意隐瞒这一事实:他骨子里是个头脑发热的人,幸而缺乏实际观念。
假如他独自掌权的话,要造成许多灾难,会给许多人带来不幸。
他因为与卡斯特罗意见分歧而不得不退出舞台。
卡斯特罗与切·格瓦拉有着让世人费解的关系。
曾经和切以及卡斯特罗有过密切交往的法国教授瑞吉斯·德伯里说:“历史对卡斯特罗很苛刻。
它在力捧切的同时贬低了卡斯特罗。
”无论切有多么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切·格瓦拉是一个铁定不会按牌理出牌的人。
卡斯特罗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对革命,切怀着一种杰克·伦敦式的态度,将其视作一场伟大的、永无止境的冒险,然而他却不具备任何政治上的成熟性去处理让国家得以运转的实际事务。
他没有手段就想达到目的。
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切·格瓦拉孤注一掷的赌徒性格暴露无遗。
他比卡斯特罗甚至赫鲁晓夫都更加张狂,似乎根本不顾忌全世界在那一刻屏住呼吸的紧张。
他对伦敦《工人日报》说:“如果核导弹还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摧毁美国的核心,包括纽约城。
我们会走向胜利之路,就算那会使成千上万的人成为核牺牲品……我们必须让仇恨活在心里,并促使它爆发出来。
”无论切·格瓦拉的性格中有多少自相矛盾之处,这样的想法是走得太远了。
你无法同时成为一个解放世界的伟大革命家和一个迫切想要按下核按钮的人。
它显示了切的冷血,这是他的偶像身份后不为人所注意的一面。
如果你读过切·格瓦拉的政治著述,可以在其中发现一种清教徒式的狂热和纯粹的、不加掩饰的仇恨,有些时候达到病态的程度。
他反复写道:“一个革命者必须成为被纯粹的仇恨所驱动的杀戮机器。
”“仇恨是斗争的一个要素,对敌人刻骨的仇恨能够让一个人超越他的生理极限,成为一个有效率的,有选择性的,暴力的,冷血的杀戮机器。
”在这样的思想逻辑之下,难怪切·格瓦拉会在革命胜利之后对反对革命的人大开杀戒,会在古巴建立秘密警察和劳改营,以不合法律程序的专制铁腕镇压异议者和所谓“反社会的人”。
他也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也是一个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怕弄脏了自己的手的人。
不是列宁,是列农切·格瓦拉的冷血在青年时代就显现出来。
在《摩托车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中,在描述了他在拉丁美洲旅行到处看到的剥削与贫穷之后,切·格瓦拉写道:“我感到我的鼻孔张大了,嗅到了弹药和敌人倒地的鲜血的辛辣味道。
”然而,就是根据这一日记,2004年好莱坞拍摄了电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车日记》。
切在其中被扮成了“在路上”的凯鲁亚克,他身上具有的波西米亚气质使他非常具备时尚潜力。
影片的制片人保罗·韦伯斯特说:“切很自然地融入了50和60年代的到处浪游的生活方式,披头士引发的那种四处活动和冒险的感觉。
”当被问到他会不会制作一部反映年轻的卡斯特罗的影片时,韦伯斯特说:“不,卡斯特罗身上没有神话。
”切年轻而帅气,这一点和以后发生的故事,构成了神话。
保罗·纽曼曾说,‘如果我生下来就是褐色的眼睛,我不会成为一名影星。
’如果切不是生得这么好看,他不会成为一个神话般的革命者。
”所以,毫不偶然,切·格瓦拉那张广为流传的肖像照是一位时尚摄影师科尔达拍摄的。
美国作家劳伦斯·奥斯本说:“切的形象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他是一位摇滚明星式的革命者。
科尔达本能地意识到这一点,抓住了这一刻。
”安德森在切·格瓦拉的传记中描述说:“在镜头中看到切,科尔达在聚焦之后,被切脸上的表情所震惊。
它是那种绝对的难以抚平的情感。
他按下了快门,照片随即传遍了全世界,成为最负盛名的招贴,装饰了无法计数的大学生宿舍。
在照片上,切像是一个终极的革命偶像,他的眼睛大胆地直视未来,他的表情充满了男人气概,写尽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这个肖像很快印到了T恤衫、明信片、棒球帽上,进入了安迪·沃霍尔的流行艺术,被麦当娜易装印在《美国生活》的大碟上。
1967年,切死去的同一年,法国的激进主义活动家居伊·德波出版了《奇观社会》,惊人地预测了我们今日对名人和奇观的沉迷。
“所有一度直接存在的,”他写道,“都变成了仅仅是再现。
”还有什么比切的命运变迁更能说明这一点?在他去世40年之后,切·格瓦拉被用来出售从牛仔裤到罐装啤酒的各种商品。
甚至有一种洗衣粉被冠以“切·格瓦拉牌”,它的口号是“切可以洗得更白”。
切的确活在我们心中,但不是以他的革命同伴所想象的形象。
切完成了一个由暴力革命的象征到时尚酷哥的转变,他现在是一个全球品牌。
另一部切的传记的作者乔治·卡斯坦达说,“吊诡的是,切的生活被倒空了他原本想拥有的意义。
不论左派怎么想,他早就失去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榜样的作用。
”比起列宁来,切更像是列农。
在40年后,切帮助煽起的革命乌托邦理想看上去像是爱丽丝的奇境,今天残存的对切的迷恋不过是一种青少年的浪漫和老年人的怀旧的混合物。
切的神话之所以还存在,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怎样活过,而是因为他如何死去。
要想成为一位浪漫偶像,一个人不仅要在生命的华年死去,而且要在死时满怀绝望。
切完美地符合这两条标准。
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金斯这样总结切·格瓦拉的神话:“切的偶像地位因他的失败得到了保证。
他的故事充满失败和孤独,这是它如此诱人的原因。
如果他还活着,他的神话早就烟消云散了。
”爱人类,但厌恶人希金斯属于60年代的青年人,他说,在某种程度上,1968年始于1967年切的被害。
1968年法国学生造反的时候,切·格瓦拉是他们的偶像,那一代的青年人把他看作具有浪漫色彩的侠客罗宾汉,敢于冲破社会习俗,敢于与恶人歹徒进行战斗。
一时间,似乎所有的旧秩序——资本主义,冷战,保守主义,军国主义——都可能被被一种更年轻、更自由的东西所取代,尽管这个东西是什么,从来没有人清晰地界定过。
古巴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本来有机会界定未来的理想秩序。
然而,他把古巴的经济管理得一塌糊涂。
蔗糖的生产几乎崩溃,工业化一无起色,因为物品短缺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而在革命前,古巴是拉丁美洲四个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
切·格瓦拉的招术是去除一切市场机制,实行高度的中央计划,把道德动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所有这一切,都置古巴的实情于不顾。
他的世界观完全是斯大林主义的,宣称“必须彻底消除个人主义”。
1960年3月,他说:“一个人必须经常为了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思考……想到个人是一种罪恶,因为个人的需要在人类群体的需要面前变得不值一文。
”1964年8月,他提出个人要“为自己成为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感到快乐,一颗有自己特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而不是必需的螺丝钉,一颗自觉的能够自我驱动的螺丝钉”。
切对集体主义有着斯巴达式的观点,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由无私奉献的革命者领导的平等社会,其中没有民主的位置,没有个性特征,也没有物质的丰富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道德动机在切的社会和政治愿景中起着如此重大的作用。
集体的无私、牺牲和奉献在他的眼里胜过理性个人的政治自觉与独立头脑,他从不相信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多数统治。
这就是切,他对自己的信念无比忠诚,但这种忠诚使他的信念成为僵化的教条。
他身上存在着革命者的一个致命缺陷:宣称自己对一个叫做“人民”的模糊的东西有无限的热爱,但对个人、尤其是反对自己信念的个人毫不留情。
这也就是德伯里所说的,“切爱人类,但厌恶人。
”切的政治美学使他对普通人的物质需求和切身利益采取漠不关心甚至敌视的态度。
今天,历史的记录已经无比清晰:格瓦拉主义同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和民主的社会的努力是不相容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普通人可以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而毋需依赖“善良的救世主”。
争论切的历史地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革命者不能以他们的意图和理想定高下,只能评价他们的最终成就。
对于切,在工业部长任上,他只能生产出一旦挤出来就硬得像水泥的牙膏;作为土地改革者,他的政策引发了食物短缺、骚乱和饥饿,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错,在切的身上有令人尊敬的地方。
他甘于放弃政治权力带来的特权地位,而去打一场毫无胜利保证的游击战。
身处荆棘遍地的困境,他的表现即使不是英雄主义的,也超乎了常人的勇敢。
或许,他从来没有克服过由于出身上流社会而对劳苦工农所怀有的罪恶感。
驱使他行动的高尚情操可能很多,但是,我们也许可以把切的整个人生,看作一场预先注定的离开他所属的阶级的挣扎。
现代的罗伯斯庇尔切之所以成为切,也和他的身体有关。
幼年由于母亲的疏忽而使他得了哮喘,这种慢性病长期折磨他直到死亡为止。
与哮喘的斗争造就了他的性格。
从小他就习惯于以顽强的意志抵抗和克服一种可怕的疾病,所以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没有意志不能击败的东西,哪怕要打击的目标是美国或全球资本主义也罢。
从某一点上来说,这既是他的力量所在,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心理学家们则从心理上剖析切。
在《病夫治国》一书中,皮埃尔·阿考斯和皮埃尔·朗契尼克写道:“切·格瓦拉逃避他作为部长的责任,抛弃了他的所谓领袖的假面和他新获得的古巴国籍,为了重新穿上破烂的军服而把家庭交给国家照管,实际上,他已经脱离了现实。
他没有办法面对生存的困难,便宁愿绕过这些困难。
这难道不是又一个类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是英雄,还是反英雄,假英雄?他是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冒险主义者,理论家,罗伯斯庇尔类型的有宗教幻象的人,一个内向的人,一个强迫症患者,用卡斯特罗的话说,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攻击性,正是这一点使他采取自杀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