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技术贸易(第二版)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第二版)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后发优势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第一个提出“后发 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
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后程度越高,其 后的工业化进展反而越快,往往以突变的方式出现。
假设条件为: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国家已经开发出来的 技术,同时采用当代“最优做法”,这使得落后性具有了相 对积极作用,替代了先进国家开始工业时必须具备的某些先 决条件。
“后发优势”理论从理论高度展示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 程中赶超先进国家的可能性。
四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行的。
跳跃论则认为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 以根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梯 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 优势。
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波斯纳:
人力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 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情况和技术革 新发展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的技术资源也就有所不 同。这就是技术先进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 的原因。
有人认为不同的年代适用的理论不同。
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属于跳跃式转移, 而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只可能是梯度式转移。
二、学习曲线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飞机生产数量的递增与单位 产品的平均直接工时成反比,即当累计产量较小的 时候,平均直接工时较大,累计产量较大时,平均 直接工时较小,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学习效应” ,用学习曲线来表示。

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ch2

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ch2

第五节 要素密集型变化理论
里昂惕夫悖论与要素密集度逆转
• 要素密集型变化理论
要素密集度逆转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 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 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颠倒发生,则要素均等化
定理不再成立,因此,H-O理论不再成立。
第六节 技术效用与博弈分析 外部性(Externality)
本章小结 要素密集型变换理论在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的同时,考察了国家动态比较优势以及相 同产品在不同要素充裕度国家内的不同生 产技术特点。 博弈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对技术 许可费的定价领域。
复习思考题
1. 某家计算机软件公司需要向国外输出其公司开发 的软件,该公司应该进行哪些准备?国家在这方 面有哪些鼓励政策? 2. 常见的比价方法有哪些?请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波斯纳理论:
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 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 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 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 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五节 要素密集型变化理论
要素密集型产业与产品:
1、劳动密集型 指生产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 程度低。衡量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 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主要指农、林、纺织、服装、 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2、资本密集型 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 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 高。主要指钢铁、电子与通信设备、运输设备制造、石油 化工、重机工业、电力工业等。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理论课件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理论课件

2.4.1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

1976 年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莱(P. J. Buck ley)
1. 技术进步的概念

是指人类在生产中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熟练程度积 累的增加,其经济学意义是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 产出比率的技术改变。

狭义的技术进步
广义的技术进步
2018/10/15
3
2. 技术进步的类型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希克斯(John R. Hicks)
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节约程度的影 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

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三种形式形成的周期循环。
2018/10/15
33

自己利用技术生产出口产品,收益率由低变高--创新产品 直接投资,规模生产,成本下降,投资的最高收 益率大于单纯出口的收益率---成熟产品 技术转让,防止产品出现,维持原有收益率的目 的---标准产品 技术转移时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的必然结果和归宿
可见,技术差距的是进行国际技术转让的前提,技术
转让与技术研究开发具有互补性。
2018/10/15
23
创新国生
产和出口
T0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时间 T1 T2 反应时滞 需求 时滞 模仿时滞 T3 掌握 时滞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生 产和出口
图2-2 技术差距论示意图
2018/10/15 24
工业革命
信息产业
英国
美国东部
美国东部
20世纪初-20世纪末
美国西部和环 20世纪末-21世纪初 太平洋区域 (?)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8/10/15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第2章(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机器设备)
技术进步的类型
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资本要素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因技术进步节约了更多的劳动要素 中性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
劳动比率不变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 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 技术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梯度式技术转移与跳跃式技术转移
5.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1) 一国将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了该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 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 (2) 信息和技术在国家间的流动受到限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征经过
一段时间后是会发生变化的。
(3) 生产过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这一特征与市场特征(如消费者爱好) 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再引进尖端技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
4.2 跳跃论
跳跃论则认为技术的引进不一定必须按梯度进 行,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以根 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
梯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水平
梯度式 尖端技术 跳跃式
第一梯度 中间技术 第二梯度
基础技术 第三梯度
0
4.1 梯度理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至于到底应该将技术划分为几个梯度,有人 认为可分为尖端技术、中间技术、基础技术三个梯 度。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的国家,即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只能先引进技术先进国家(一般指发达国家)
的基础技术或中间技术,随着其技术水平的发展,
好与廉价,以及厨房的电器一般操作简单!

第五章 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 课件 ppt

第五章 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  课件  ppt
一、技术转移论
(一)技术转移周期论
技术持有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利用他的新技术:将新技术商品出 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而这三种方式是按照一定的周 期来进行的。
技术创新之后,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企业可以 借这一优势占据国内外市场,以获得最大利润。技术持有者采取出 口新技术商品。
拉格曼认为对于拥有创新技术的跨国公司来说,对 外直接投资是最为有利的投资方式。
当新技术产品产生巨大的市场示范效应,企业便转向另一种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是技术产生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品周期循环的内在趋 势。
第三节 技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二、内部化理论
通过对跨国公司内部化的效果进行分析,拉格曼提 出了“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三者统一的选 择模式。
关于如何使一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应该 进行国际贸易和促进知识的国际流动。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由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 知识或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决定,而这些内生变量对 政府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容易受政策的影响,因 此应该重视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技术与国际贸易理论第五章 与国际技术Fra bibliotek易相关的 理论
第一节 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 模型为代表的。
二、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的主流思想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实现过程中收益的 递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须的。
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内生化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以 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

02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02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理论

(4)初始投资少。 (5)见效快。
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 重工业不发达,国内的生产 设备价格高昂、质量低下。

比较简单、容易模仿; 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5. 劳动密集型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联系
(1)相互联系。

劳动密集型技术,最终走向高新技术前沿 的必经之路。 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本 国的市场相适应,与资源存量相适应。 如果盲目发展高新技术,可能成为缺乏关 联效应的“飞地”经济。


发展中国家应 该集中精力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追赶西方发达国 家?
3. 中间技术
中间技术: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中间技术的特点:

先进技术适应先进国家的条件; 如高工资、资本充裕、技术熟练等。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这些条件。
(1)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掌握。 (2)生产设备简便,投资节约。 (3)市场适应性强,产品销路好。 (4)原料依赖性小,生产成本低。 (5)组织管理简单,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管理水平。

技术创新能影响或促进制度创新
良好的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和激励
3.技术创新理论的意义
讨论了技术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
是促进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技术传播理论

技术传播是一个社会系统内的个体或组织 成员,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渠道传 递技术创新知识并采用新技术的过程。
适用技术论 Appropriate Technology
1. 适用技术: 适合一国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

是一个动态概念。 不一定是国际上最新的技术; 但可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新的。

第二章 技术贸易理论

第二章 技术贸易理论

20
( 2 ) “模仿时滞”的存在 :在某一国家一种现 行产品或新产品中引入新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在其他 国家被采用之间有时间上的滞后(Time Lag)
①需求滞后(Demand
lag)
指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出现对该商品的需
求并开始进口的这段时间。这种时滞的长短取决于: 其他国家的市场容量; 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在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
18
第四节 Gap)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
一、理论的提出
技术差距论源于美国学者波斯纳( Posner )与哈
夫·鲍威尔(20世纪60年代)。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李嘉图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波—哈的技术差距理论
19
二、波-哈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
( 1 )世界各国由于科技力量,经济实力的强 弱不同,在技术发展上也就参差不齐。这种 在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可在 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由高到低、具有一定顺 序的技术梯级差距。
第二章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理论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差距论 关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选择
1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Concept of Technology Progress
广义:全部生产要素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
13
第三节
技术扩散理论
一、技术扩散(Technology Diffusion)的概念
指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与 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存在根本不同。技术 扩散在技术进步中至关重要。
14
美国经济学家格里列希斯在所著《杂交玉

第二章 技术转让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PPT课件

第二章 技术转让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PPT课件

(二)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 2.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完整的过程 3.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行为
(三)技术创新的类型
1.渐进型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1)渐进型创新 (2)根本性创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模式
1.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2)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3)综合作用模式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反应的是这样一 个过程:随着生产产量的累积增加,企业掌握的技术 经验日益丰富,从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它表 明了产品的平均成本与生产者的累计总产量之间的反 向关系。
基于学习曲线的分析,通过贸易与投资这些产生 “学习效应”的基本渠道,后起企业通过“学习”能 够获得比先进企业更多的收益。
2.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又称技 术间隔论,是由美国学者波斯纳(M. U. Posner)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 着技术差距。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模仿时滞指的 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要一段时间。
第一节 国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实现其商 业价值的过程。
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 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 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 市场价值。
四、梯度论与跳跃论
梯度论的观点是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水平,将 技术划分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 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密集度——相对概念 要素密集度逆转(里昂惕夫之谜)
指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 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 要素密集型变化理论 科技进步会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即 使在同一时期,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其要素 密集度也会不同。 科技进步使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了变化,随 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不具有生产该产品比较优 势的国家转而开始成为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 国,而一些生产强国则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代表人物:威尔士和弗农 理论内容: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
发生的可能。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的创新阶段-人才-美国-知 识密集型。 第二阶段:产品的成长、成熟阶段-资本-其 它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第三阶段: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价格-发展中 国家-劳动密集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模仿时滞模型:需求时滞、反应时滞
理论局限
只能解释国际间垂直的技术转移,没办法解释 技术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水平转移。 理论发展:克鲁克曼——新贸易理论 假设两个国家,生产多种产品,其产品的技 术含量不同。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拉大了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生产高技 术产品的国家获得福利,利润率提高,资本向 获利高的国家流动。但如果考虑技术从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后,发展中国家利益低 成本劳动获得收益,资本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流 动,缩小差距。 优势:既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开 发的技术与产品的差异性);也能解释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差异。
3、中性技术进步
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节约相同,即资本/劳动 比率不变
古典经济学 威廉·配第和大卫·休谟——起源 亚当·斯密—— 正式论述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原因:自由市场、分工、新机器形式的技术 进步 大卫·李嘉图—— 进行不同角度阐述 总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和资本是经济 增长的重要源泉,技术外生于经济增长,忽略了技 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发展、 模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被看成是H-O理论的扩展
波斯纳——创建技术差距理论
该理论实际上把技术也看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认 为国际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实际上以技术差距存 在为基础的,在一定时期,出现某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 流程的国家将具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地位, 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先进技术垄断地 位,成为技术领先国。别的国家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拥有 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将有一种时间上的迟延,即模仿滞后 (imitation lag)。该国因此大量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通 过贸易产生的示范效应、专利转让以及直接投资,这些技 术将被其他国家模仿,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随国间的技术 差距将会消失,它们之间的贸易由于技术追随国的生产扩 大而减少,直至追随国的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为止。
内生增长理论 索洛:明确指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把技术进步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独立因子分离 出来 P=A(t)xf(K,L) P为劳动生产的成果即产出量;K为生产资料 (资本)的投入,即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L 为劳动投入;f(K,L)为投入要素资本K和劳动 L的函数;A(t)为综合技术进步率,即表示 某系统在t时刻的广义技术进步水平,按照索洛 的说法,它是不能用K,L来解释产出P变化的因 素。 阿罗:干中学 罗默:建立了一个完全内生的知识外溢模型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的根本机制、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相关性分析结合起来。 马克思经济认为一定的技术只能在特定的制 度背景下才能发展起来并得到应用,不同的制度 将促进或阻碍技术的进步。
熊彼特经济学——技术创新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新 组合”; 创新的六种形式: ——引进新产品 ——引用新技术 ——开辟新市场 ——控制原料的新供应来源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企业家精神
技术进步是指能够使投入的要素带来更高的产出
比率的技术改变。
技术进步的类型
1、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假设生产过程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而且其价值比率 不变。如果技术进步引进资本/劳动比下降,即可以节约更多的 资本要素,则这种技术进步属于资本节约型。
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如果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劳动比率上升,即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 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 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 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 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 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间技术论
代表人物:舒马赫 中间技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 术,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 结论:发展中国家应该引进“中间技术” 缺点 适用技术论 代表人物:埃金森和斯蒂格利茨 结论:只有当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与本土生产要 素和技术状态、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等因素最适应 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引进技术的效果和外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