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摘要】文学翻译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美学价值的意义。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原著中优美文字、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忠实传达上。

中美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美学差异,翻译中需要审美选择,以确保作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能够被理解和欣赏。

翻译对读者的审美体验也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文学翻译还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中美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展望未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中美文学翻译的发展。

最终,通过对美学价值的探讨和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翻译能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审美选择、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读者体验、发展方向、重要性、思考总结1. 引言1.1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Literature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different cultures closer together and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allows readers to access works of literature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languages, providing them with a window into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various cultures.1.2 美学价值的涵义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审美、艺术和美的本质等方面。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指的是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通过翻译,原作品中的文学风格、语言美感、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美学元素可以得到重新表现和诠释,使读者在欣赏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构 中 的文化 因素 越丰 富 , 对 原作 的理 解 就越 透 彻 , 越 其 就
能把 握 住原 作 的 美 。 翻 译 的 可 能 基 于 人 类 具 有 的 共 同 的 生 活 经 验 。在 文
学 翻译 中 , 者虽 面对 并未 亲 身 经历 的事 , 因为 有类 似 译 但
的生 活 经验 , 以也 会 产 生一 种 “ 入 作 品 ” 感 觉 , 是 所 进 的 这 译 者 审 美 结 构 对 原 作 的 一 种 同 化 作 用 。生 活 经 验 丰 富 的 译 者 往 往 比 缺 乏 生 活 经 验 的 译 者 更 能 真 切 地 感 受 原 作 的 艺 术 形 象 , 透 彻 地 理 解 原 作 的 艺 术 内涵 。 能 因此 译 者 的 审
养 的培 养 主要 体 现在 三 个方 面 : 一 , 作 实践 。这是 译 其 创
者 审美 心理 结 构 最具 能 动性 、 有效 的 因素 。一 方 面 , 最 文 学 翻 译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再 创 造 .译 者 通 过 大 量 的 文 学 翻 译 实 践 , 无 意 识 中 能 培 养 自 己 的 艺 术 修 养 , 提 高 自己 的 在 并 创作 水 平 。另 一 方 面 . 者 可 以进行 一 些 创作 实 践 , 写 译 如 小 说 、 歌 等 。许 诗
有些 外 国名 著 可 以 称得 上 是那 个 时代 风 貌 的真 实 写 照 , 其 中 内 容 包 罗 万 象 。 此 . 者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应 该 是 一 因 译
对 原 作 美 的把 握 ,从 文 学 译 者 的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和 审 美 心
理 在 文 学 翻 译 语 言 中 的 体 现 这 两 个 方 面 进 行 了探 讨 。 关 键 词 : 学翻译 文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2 O 1 3 . 3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刘少仙 :文学作品 中英汉翻译 的美质再现)
7 7
文 学 作 品 中 英 汉 翻 译 的 美 质 再 现
刘 少仙 ,陈智 钢2
( 1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 昌 3 3 0 0 2 7 ;2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九江 3 3 2 0 0 0 )
1 .音韵 美
语言情趣需从文字声音上 玩味 ,而音韵美对于体现原作 神韵具有特别的意义 。
例 1 .A n d t h e y s c u f l f e d a n d h u f l f e d a n d s h u f l f e d a n d
p u f l f e d,mu le f d a n d b u f le f d a n d d u f l f e d a n d l f u f le f d a n d g u f l f e d a n d b r u f l f e d a n d s c r e a me d a n d s h r i e k e d a n d s q u e a l e d a n d s q u e a k e d ,a n d c l a w e d a n d s n a p p d e a n d b i t ,a n d b u mp l d e a n d

要 :在 英汉翻译过程 中,译者 常常专注于语 义的传递 而忽略 了对 美的感知 ,如此译作很 难成 为佳 译 。翻 译牵涉到 两种语 言的转换过程 ,对语 言美质的认识 与追求是提 高译 文水 准的关键 。本 文试 以翻译 美学思想 为视 角,来讨论译 者是 如何 运用其 审美意识再现原作 的形式 美和非形 式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要: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 殊的审美 过程, 发现影 响原文审 美价值 在译文
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 要有三个: 译者、 翻译规范和读者; 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 详细分析了每个 因素对读 者审美活动的具 体影响, 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 方法。 关键词: 翻译美学;审美 主体;审美价值;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 H0 59 一、引 言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72� 332 5(2 0 0 6) 0 1 0 0 5 2� 0 3 � 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 。文学 作品作为 一 种审美对象会刺激审美主体的想象和理 解的活动, 使读者 在 欣赏文学作品时得 到审美 愉悦。作 为译 文读者 的审 美对 象 的译文也应该具有这种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和理解力 的品质。 例如: 1 .芙蓉镇街 面不 大。十几 家铺子 几十 户住 家紧 紧夹 着 一条青石板街。
� 经历和经验, � � � � � � � � � � � � 将原文中的审美价值具体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而转化为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国美学家米盖尔 � � � � � � � � � � � � � � � � � 杜� 夫海 � � � � 纳说 � � 过 � “审美 � � � � � � � 形式只 � � � � � 有引 � � 起 ;
实用翻译美学是 伴随 着翻译 学科 的发展 而诞 生的一 个 年轻的分支学科。它 的研究 任务 是运 用美学 和现 代语言 学 的基本原理, 研究和探讨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问 题, 帮助读 者 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提高解决语际 转换中碰 到的 具体问题的能力和 对译 文的审 美鉴 别能力 。从翻 译美学 的 观点看, 翻译的过 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 种审美的过 程。在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 化,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了解跨文 化交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学翻译人才的美学素养要求
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熟 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和风格
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 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
戏剧翻译的美学要素
语言美:翻译过程中保持 原作风格的语言美
情感美:传达原作情感, 使读者感受到戏剧的情感

意境美:通过翻译,使读 者感受到戏剧的意境美
形式美:保持原作的形式 美,如诗歌、散文等文体
的特点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
散文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语 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在于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未来文学翻译中美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美学研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
美学研究将推动文学翻译的创新 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美学视角将更加注重文学翻译的 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将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感谢观看
译方法和技巧
文学翻译实践中 的美学体现
章节副标题
诗歌翻译的美学表现
音韵美:保持原诗 的音韵特点,使翻 译后的பைடு நூலகம்歌具有音
乐美
情感美:传达原诗的情 感,使翻译后的诗歌具
有情感美
形式美:遵循原诗的 形式规则,如押韵、 对仗等,使翻译后的
诗歌具有形式美
文化美:传达原诗 的文化背景,使翻 译后的诗歌具有文
美学价值
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翻 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意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中外互鉴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张子月/文现实主义奠基人福楼拜享誉世界的著作《包法利夫人》透过妙想天开的浪漫与平庸黯淡的现实的强烈反差这一主题,生动再现了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表面繁荣下暗藏的残酷现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经过译者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在众多的中文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创造性突出,普及性很高。

本篇将以《包法利夫人》许译本为例,结合翻译审美表现论阐述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翻译审美与移情、语言的形式美三大方面,来帮助大家了解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表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提出“翻译美学”此术语,简单来说,即翻译学的美学模式,一方面突出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

傅雷言:“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1]”文学最强调语言和意境,而文学翻译显著的特征便是艺术审美与艺术再现。

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所承载的语义信息,文学翻译还注重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意象。

所以,翻译的过程亦即一个审美的过程。

翻译美学的审美表现论强调在译入语中充分结合译入民族文化,在遵循最佳审美态度“实事求是”和最大程度保留原文原作者写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带着镣铐跳舞”,完成跨语言文化的飞跃。

正确的审美表现必定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成果,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包法利夫人》译本中的审美表现。

1 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似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不可置疑的感受到其间的美。

模糊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魅力是因为,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之上的神秘感,老子曾言“恍兮惚兮”,就体现出模糊之美。

它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参与的冲动,将人物带入到所体会的环境氛围中去。

此外,模糊还有一定的“细节免除”功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法将细节描写朦胧化,使译文具有一种空灵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On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作者】陈海苹;【导师】黄振定;【作者基本信息】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5,硕士【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学角度来阐释、分析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它所展示于人的审美或美学效果,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或美学效果的再现应是译文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文学翻译的现状,指出无论是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或是我国汉末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近代严复的“信达雅”理论,还是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这些都是将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美学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等)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的终极目标。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原则或理论往往被错误运用。

如当代我国对许渊冲的“三美”(音美,意美与形美)的争论。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这个原则有其片面之处,它过于强调审美,以至忽视了忠实。

而文学作品的美总是体现在其用词、风格等语言形式上,我们要综合考虑,才更能体现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其次分析了译文中的审美/美学效果和忠实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我国和西方民族在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导致了中西民族在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上的巨大不同。

我国的传统文学主观色彩极其浓郁,强调的是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

而西方哲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一“摹仿”论早已渗透到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并且一直成为西方传统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立场。

所以在文学翻译这一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忠实表达出来,而且还要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一样的审美价值。

但是我们不能为表现原文的美学效果而一味追求华丽的辞藻甚而抛弃忠实的原则,因为背离了原文的美不能称其为美,只不过是译者自己的文学创作而已。

更多还原【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from the aesthetic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foremost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he version’s aesthetic effects conveyed to the readers, and tha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the faithful reproduc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This paper, firstly, by introducing the act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n the West, points out that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or standards, without exception, place it as a translator’s final goal to convey the literary works’ aesthetic effects and to satisfy the aesthetic subjects’ aesthetic mentality, whether it is Cicero’s statement about "orator-like translation", Tytler’s three "laws of translation", the disputes over "Wen" and "Zhi" translation of Sanskrit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our country in the late of Han Dynasty, Yan Fu’s theory of " Xin Da Ya", or it is Fu Lei’s "spiritual conformity" and Qian Zhong-shu’s "sublimed adaptation". But in practice, thes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are often wrongly applied. Take the present debate on Xu Yuan-chong’s "three facts of beauty" (beauty in sound, in meaning and in form) in our country. Philosophically, this standard is unilateral to a certain extent, as it emphasizes the aesthetic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o much so thatit neglects the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always lies in its linguistic form such as its wording and style, which, as a resul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alectic and un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 effects and faithfulness in the ver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people, consequently, Chinese and Westerners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own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consciousness.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focuses o n the transmission of human’s frame and mood of mind,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by mean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ry. However,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claims that the most perfect aesthetics is to imitate something as it is. His point of view of "apery" has penetrated every literature-and-art field in the West and has been the basic standpoin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rt and aesthetic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at is, the exchange of languages, we 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conve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faithfully, but also make the readers of the version enjoy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original just as the readers of the source text. But we cannot blindly pursue the flowery language or sometimes discard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ju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 The beauty with deviation away from the original cannot be regarded as beautiful;it is only the translator’s own literature production.Thirdly, this pa per concretely analyses the reproduction of aesthetic effect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ersion’s linguistic form—wording, images and style. Literature production, created by special language, is an artwork with visualization and artistry, embodying the writer’s peculiar artistic style and bearing the fascin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So when do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we are required,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profoundly and grasping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that is in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erfectly, or at least closely,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two.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re is an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sand theoriginal text. Our aesthetic mentality (including our culture background, bookcraft, language ability and aesthetic interest, experience and taste, etc.) has a direct cause-and-effect relation with the correct reproduc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aesthetic mentality differs with individuals. As a result, there may b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original text. Still,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are not in agreement as to the judgment of a fine or terrible version. Whether to adopt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 (namely,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s still in debate. Whil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if we can faithfully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may choose any method of them,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hatever translation method, on the condition that it does not go to the extreme, it has its own merits and can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In shor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and beauty are dialectic and unitive, and they are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 If we want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beauty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have to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applying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two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Of course, we should realize that, just as there is no perfect translation, there cannot be absolutely faithful translation and "faithfulness" is acomparative concept. We translators sometimes have to supplement the version in the hope of making up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different cultures, thus making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version equivalent to or at least close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text. 更多还原【关键词】文学翻译;审美效果;忠实;直译;意译;【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aesthetic effects; faithfulness;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参考文献:试论文学翻译的属性与非文学翻译不同,文学翻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忠实性原则,还具备其他一些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创造性、从属性和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