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

合集下载

二月河雍正王朝读后感

二月河雍正王朝读后感

二月河雍正王朝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雍正可真不容易。

以前对雍正的印象就是历史书上干巴巴的几句,什么改革啊之类的。

可在书里,他就像一个在荆棘丛里艰难前行的人。

一上台就接手了个烂摊子,老爹康熙留下的问题不少,国库空虚得像个被掏空的口袋,官员们贪腐成风,还一个个拉帮结派的。

这雍正就像是个闯进马蜂窝的勇士,他推行新政,就好比要从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嘴里把肉给抠出来,这阻力得有多大啊!看着他在朝廷上和那些大臣斗智斗勇,我都替他捏把汗。

书里的那些人物啊,个个都活灵活现的。

像八爷胤禩,这人可真是个厉害的角色,表面上一副贤良温和的样子,暗地里净使些阴招。

他就像那种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准备给雍正致命一击。

还有十三爷胤祥,那可真是雍正的铁哥们,忠心耿耿。

每次雍正有难,他都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帮忙,就像游戏里那种超靠谱的队友,不离不弃。

再说说这书里描写的官场百态。

那简直就是一个大染缸,各种颜色的人都有。

有些官员为了往上爬,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看他们的嘴脸就像看到那些在主子面前摇尾巴的小狗,真让人恶心。

而那些正直的官员,在这个浑浊的官场里就像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但是也得小心翼翼的,不然一不小心就被那些淤泥给淹没了。

二月河写这本书的细节也是绝了。

从宫廷里的勾心斗角到民间的生活百态,感觉就像他真的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一样。

比如描写老百姓的穷苦生活,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让人看了忍不住感叹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艰辛。

还有宫廷里的各种礼仪啊,规矩啊,感觉像是把那个古老的皇宫搬到了我的眼前。

012雍正王朝观后感二

012雍正王朝观后感二

雍正王朝观后感二
雍正王朝主要讲述了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九龙夺嫡,祸起萧墙。

康熙老年。

一个一个人独立难支,只有四子胤征。

能够实心用事。

嗯,有老八的,有老八的。

一心想当杨广。

更有更有老九老十的推波助澜。

如果康熙一刀,那必定是祸起萧墙,立竿见影。

2月和。

二月河的原著真是十分的精彩,但电视剧的演绎却是入木三分。

从里边里边编辑的人物来看。

个人感觉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佟国维。

马七推举八阿哥应。

8阿哥胤祀。

这其中有上下串联,更有雍正,雍正在旁在旁,在一旁冷眼旁观,只不过有顶流军师乌思道旁一旁分析,所以才免于遭受康熙给自己儿子。

设下的这么一个大陷阱,正所谓大坑就是要坑儿子
雍正王朝这部剧。

最令人深刻的一个角色就是李卫。

李卫几乎贯穿了雍正王朝自始至终的演绎,从开始第二届的江南赈灾开始。

李伟就一直跟着雍正出生入死,出将入相。

最终能够直接荣升直隶总督。

这其中有李卫的勤勤恳恳,更有他的那个战队精神。

只不过是李卫跟对了人,而且做对的事。

相比于高福来说,确实好上一万年。

太子被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废掉?

太子被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废掉?

尤导告诉记者,《皇太子秘史》讲述的是康熙二儿子胤礽的故事,这是在康熙晚年的一场风波,因为史官们为尊者讳,对之记载甚少,所以有关太子胤礽的资料查起来相当困难。

可以说,《皇太子秘史》故事更“秘”过《孝庄》。

尤导说,吸引他拍摄这部戏的是胤礽的几个有趣问题:为什么在襁褓中胤礽就被立为太子?为什么他能当38年太子?又为什么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太子被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废掉?“我们翻阅了大量史书后,就越发觉得字里行间处处透着蹊跷,比如康熙正式诏告天下废太子后,让内阁学士们推荐谁来当太子?大家揣摩半天,一致推举八阿哥,可康熙却为此震怒,还把八阿哥圈禁起来,到底八阿哥有什么罪过却并无记载;太子二次被废的罪名是‘聚党会饮’,但奇怪的是当一大批官员因此而丢官罢爵,有的甚至被挫骨扬灰时,太子还继续在太子位上坐了半年。

这一系列疑点把我们的思路引到一个问题上——康熙对太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尤导说,他觉得康熙是希望在太子身上实现一个父亲和君王的理想。

“他之所以要立胤礽,是因为胤礽是个孤儿,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他。

可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由于他早早就立了太子,反而使太子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康熙对他极其保护,但越这样太子就越孤立,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这就是我们这部戏所要写的。

我们要写一个正派的太子在封建王朝里的命运悲剧,写一个聪明的皇帝意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接班人所经历的这么一场悲剧。

”[评论]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山青河在二月河《康熙王朝》这部书以及所演绎的电视连续剧中,都浓笔泼墨地描写了具有擒鏊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等辉煌业绩的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可是《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不管是在二月河的笔下,还是在导演的电视镜头下都不是通过康熙本人的心里活动展现出来的,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表现在他的音容笑貌和行动上,最后通过雍王府里一个神秘的瘸子,或者说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才大志高的邬思道一次次精辟的分析中展现给了读者或是观众。

二月河

二月河

二月河《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读后感作者:刘念我在办公室及家中看完了二月河文集康熙皇帝之《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这一本书!二月河文集康熙皇帝之《康熙大帝夺宫初政》主要讲的是顺治驾崩,(其实顺治去五台山,当和尚去了)由顺治遗命,玄烨继位,即康熙,(康熙是他的年号),立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托孤之臣,这四位大臣:索尼:太老、苏克萨哈:年纪太轻、遏必隆:个性很弱、而鳌拜:非常专断也最骄傲了,经常咆哮金殿,这时候康熙还没亲政,而康熙真是沉稳聪明啊!康熙皇帝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虽然年少,但听大臣们议论国事多了也就明白了一些事,有一次大臣们在议论国家大事时鳌拜的那种专断表现实在是让康熙非常的恼怒,退朝后就开始大骂鳌拜说:“我非杀了鳌拜不可”这时孝庄太后听到,非常生康熙的气“你敢、放肆,你说这话时能保证你身边就没有鳌拜的人吗?在你没杀他之前,他先把你杀了呢?”孝庄太后好好地给康熙上了一课。

从此以后他利用玩耍的理由暗暗召集那些武林高手,而鳌拜也常常行动,抄苏克萨哈府,拉拢遏必隆,暗暗准备刺杀康熙,而康熙也和他开始明与暗的较量。

鳌拜曾经围攻悦朋店,想把康熙给杀死,这个时候康熙不在悦朋店,这也许是天命吧!鳌拜好几次想刺杀康熙,都被他的随身侍卫:魏东亭给发现了,而鳌拜知道魏东亭很厉害,所以,不敢乱动。

每次读到这一点,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事太好看了,一环扣一环,让人一看就想往下看。

而鳌拜太专断了,甚至想在金殿上谋反,幸亏康熙有很多侍卫。

终于,在康熙八年六月,康熙召见鳌拜,揭穿他的阴谋,还有弑君的想法,康熙听了这些早就怒了,就这样,一场战争开始了。

而鳌拜早就有准备,他派人去搬救兵,而康熙也想到这一点,让他的侍卫带兵去跟鳌拜的救兵决斗。

而鳌拜身上也带有武器,不过,就是没带刀,有铁尺、飞镖,不过,康熙的侍卫都是武林高手,但,鳌拜身经70余战,所以,那几个侍卫和他正好打个平手。

我看着正紧张,生怕康熙有危险,这时,那个魏东亭突然吐血了!!倒在地上,鳌拜大笑道。

浅析二月河笔下帝王系列形象之雍正

浅析二月河笔下帝王系列形象之雍正

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风行海内外,二月河在其力作《雍正皇帝》中,形象地描绘了康熙晚年出现的种种社会腐败现象和九王夺嫡的残酷党争,是符合历史发展主线的。

小说家又不拘泥于历史,充分运用创作自由,根据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需要,虚构故事情节,加以夸张、渲染,把一个性格坚毅自信,勤政为国,决心改良,敢于逗硬;对政敌毫不手软,对腐败分子实行残酷打击,对属下冷面苛薄,不计生前死后名的活生生的改革皇帝,写得栩栩如生。

中国是一个“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历史积淀异常深厚的国度,每一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这些所谓的“正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众多历史小说家进行创作的材料来源和创作准绳。

近年来,人们的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在小说创作中也遭到了更多人的质疑甚至颠覆。

这一现象的出现缘起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影响(这一问题将在后文论及)。

不过一般来说,历史小说应该以“正史”为依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

作为历史小说,如何摆脱历史资料的规定,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有利于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素材,以避免小说只是干巴巴的史料堆砌,等等。

这些都成为二月河“帝王系列”创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处理得合理与否,不仅关系着作品艺术品位的高低,而且也关系着作品是否具备了“历史小说”的品格。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历史小说的气势是否宏大,是否具有“史诗”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准确、逼真地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场面,能否在庞杂零乱的历史事件中筛选出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表现。

“帝王系列”在这方面的艺术处理应该说是相当出色的。

雍正虽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但他在位期间国力也得到极大的加强,为“康乾盛世”的最后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却是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充分展示和肯定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积极贡献;而且,更多从生活中入手,从多个侧面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描绘;同时,也不避讳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弱点和不足。

论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

论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

论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发布时间:2022-12-12T09:03:31.89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1期作者:方聪聪[导读] 世纪之交,当代作家二月河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帝王系列小说轰动文坛,随后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荧幕,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月河现象”。

平原县教育和体育局山东德州253100摘要:世纪之交,当代作家二月河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帝王系列小说轰动文坛,随后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荧幕,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月河现象”。

本文首先从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入手,对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进行定位,指出二月河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具备真实水准的历史小说,二月河小说带给读者和观众诸多启示,他在小说中探讨了腐败的根源,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

其次,本文将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艺术形象入手,分析三位皇帝的人物特征,康熙既是一位圣明的帝王,又是一位谋略家,同时也敢于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雍正推行新政阻力重重,内心世界极为孤独,但是孤独中透着一股坚韧;乾隆皇帝的性格仁爱与威严相互矛盾又和谐统一。

本文将通过对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文本价值和意义作一深入探讨,力图对其作品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帝王系列小说当代意识传统文化通俗化第1章前言世纪之交,当代作家二月河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巨大成功,其帝王系列小说轰动文坛,随后又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搬上荧幕,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月河现象”。

本文首先从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入手,对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进行定位,指出二月河小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具备真实水准的历史小说,二月河从尘封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寻回了帝王文化的本质。

二月河小说不但批判了封建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而且揭示了封建官场和权谋文化的关系。

二月河小说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强大生命力,也显示了二月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情结。

第2章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二月河,原名凌解放。

清史视野下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中的“大臣奴才化”现象考察

清史视野下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中的“大臣奴才化”现象考察

清史视野下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中的“大臣奴才化”现象考察作者:林晨张睿颖来源:《关东学刊》2021年第01期[摘要]二月河在“帝王系列”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威名醒目的将相疆臣形象,他们活跃于储位争夺、军事决策、政治改革等诸多环节,同时,二月河却屡屡赋予他们另一个醒目的身份:皇上或皇子的奴才。

这个现象与史实颇有出入,更多的是来自作者的夸张和渲染。

结合清史史料和现有历史研究成果考察二月河的小说文本,可见二月河以“大臣奴才化”的笔法构想康雍乾三代的君臣关系,使权力的争夺、皇权的巩固与扩张显得更为合理正当,亦从侧面推高了帝王的形象。

此种书写姿态,迥异于新文学的历史小说传统,也不见于古典文学甚至传统通俗文艺的清史书写,二月河在一些方面弃新文学传统而去,其实却亦未回到古典文学的流脉,而是创造了一个他想象并为之神往的“过去”。

[关键词]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大臣奴才化”现象[作者简介]林晨(1977-),男,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071);张睿颖(1997-),女,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二月河(1945-2018)耗时十余年创作的十三卷五百余万字的“帝王系列”小说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包括《康熙大帝》(共四卷)、《雍正皇帝》(共三卷)及《乾隆皇帝》(共六卷)。

版本较多,但每个版本都没有“再版说明”。

本文依据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985-1999)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历史为背景,以三位帝王的政治生活为中心,勾连了多起重大历史事件,是新时期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重要作品。

1990年代中期后,二月河声名渐起,先后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湖北省畅销图书奖,1999年获“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

同年,随着《雍正皇帝》(1991-1994)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在央视一套热播,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掀起一波“二月河热”。

文史哲常识

文史哲常识

其他常识目录一、影响世界的战争——大汉灭匈奴二、日本投降诏书三、中国古代战车素描四、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国古代武士五、秦始皇留下的9大谜团六、古今地名对照总表七、中国古代名剑谱八、中国历史十个定律九、管仲变法的主要内容十、商鞅变法的要点十一、韩非子部分著作的主要内容十二、抗战前中国坦克部队的发展二十一、一个消失的王朝——契丹二十二、妩媚娇艳显风华——中国历史上十个最拽的女人二十三、郑和宝船五大谜团二十四、秦王朝的三任统治者二十五、阻碍中国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二十六、帝国往昔——中国的附属国二十七、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酒局二十八、汉武帝富于创新精神一生有25项历史性首创二十九、出师怎能无名:评说中国历代“革命”起义的口号三十、被击毙于中国境内的侵华日军将领名单三十一、毛泽东点评帝王三十二、十句话说尽中国史三十三、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决定国号的五个理由三十四、中国封爵制度三十五、古代皇帝谥号之解三十六、公元7世纪的征战三十七、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三十八、历史上康熙帝15个皇子的真实命运结局三十九、中国历代王朝帝王的30个惊人之最四十、珠穆朗玛测绘史四十一、中国历史之十大经典反间毒计四十二、华夏走向衰弱的第一大罪人四十三、中国各省省名的来历四十四、中国疆域评述四十五、揭开希特勒使用“卐”作纳粹标志之迷四十六、中国古代兵器介绍四十七、古代战争史四十八、清朝大贪官和珅发财的手段四十九、中国历史上的15个民族的最后结局五十、试比较汉唐明三朝宦官问题的异同点五十一、满族蒙古族姓氏汉化全表五十二、达赖和班禅的来历五十三、振奋过中国人的100句口号五十四、三国人物顺口溜五十五、中国人民解放军与21国部队交战战绩档案五十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六十七、姓氏浅谈六十八、佛教的三种智慧六十九、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七十、国外100个名著,每个浓缩一句话七十一、盘点中国古代的十四个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在二月河《康熙王朝》这部书以及所演绎的电视连续剧中,都浓笔泼墨地描写了具有擒鏊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反叛等辉煌业绩的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可是《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不管是在二月河的笔下,还是在导演的电视镜头下都不是通过康熙本人的心里活动展现出来的,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表现在他的音容笑貌和行动上,最后通过雍王府里一个神秘的瘸子,或者说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才大志高的邬思道一次次精辟的分析中展现给了读者或是观众。

邬思道志比天高,心比海深,在康熙三十六年,时为举人的他在参加应天府会试的时候,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触犯国法,幸蒙皇四子胤禛相救,最后成为胤禛府邸的幕僚,他在胤禛从雍郡王走向雍正皇帝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可是,就象他自己所说,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阳谋;而他则是密室策划,以阴谋为体,所以不能当朝为官,最后在“得江山而谋臣亡”的千古教训下,为了保全自己,半归半隐了。

先不说邬思道其人高超的审时度势,出谋划策水平,只说说康熙在大清王朝后继之人的遴选时复杂的心里活动。

首先是当了三十年的太子胤礽太令康熙伤心,胤礽是康熙心爱的孝懿仁皇后所生,皇后在生胤礽时难产而亡,所以康熙对这个生下来就没有额娘的儿子偏爱有加,可是家有阿斗扶不得。

先是在康熙四十六年,河南、山东的黄河决口,在治理河务漕运时由于国库拿不出银子办赈治河,康熙便决定在治理黄河后让太子举保的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可是在追比过程中,作为储君的太子不但不给予支持,却遇事推诿,卖官鬻爵,康熙在失望之余却仍然不露声色,忍而未发,给太子一个知错能改的机会。

这时候,康熙已经对这个自己百年之后的未来之君产生了疑惑,可是人无完人,也许太子是一时的糊涂吧?可是,在大清国建国七十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买卖人命冤案,这件案子不言而喻又和太子有关,因为从康熙四十年以来,都是太子掌管刑部,而且每年代皇上勾决犯人的也是太子,出了这么大的人命案子,怎不令康熙头疼,所以当时康熙决定清理刑部冤狱的决策就表明了已经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失去了信任,而且最后在皇八子胤祀主持清理时也确实发现太子和这件人命案子有牵连的时候,康熙的心情开始在大清社稷与儿女亲情中挣扎,一股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他沉痛地对太子胤礽说:“朕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你……,朕也不知道如何处置你……,这几天夜里,朕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你的额娘,……她真是一个大贤大得的皇后啊!她如果没死,你又何至于变成这个样子……。

”最后,康熙考虑到许多牵涉到太子等积重难返的复杂的人事关系,最后痛下决心让这次清理刑部冤案草草收场,可同时康熙在心里也对在审理刑部时,皇八子胤祀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口供的做法很是气愤,认为胤祀为人略带阴险,也就是在这里,胤祀为以后自己在夺嫡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接着,这个不争气的太子胤礽又在冷香亭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私通,被信步走来的康熙发现,康熙气得腿一软,几乎栽倒在地。

这时的康熙对太子已经彻底失望了,而就在这局势晦暗难明,变换不测的时候,一直对太子耿耿于怀的皇十四子胤禵伪造太子的手谕假太子名进行反叛,以期彻底扳倒太子,康熙借机废掉太子,但是异常英明的康熙也发现了那个假手谕的奥秘,因此,在这个时候,康熙也对以后成为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胤禵也产生了不可言传的想法,所以,在民间盛传康熙要传位于皇十四子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

此时,太子之位已成空缺,议举储君之风刮遍朝野,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急于求成,派人到处拉选票,而且有意把一个江湖术士交给康熙发落,就因为这个江湖术士说皇八子胤祀的小名“美”暗含着“八、王、大”的意思,其实胤祀的这些雕虫小技不言而明,怎能瞒得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儒学的各门个派深究其理,入木三分,而对旁门左道深恶痛绝”的康熙,所以康熙也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把术士赶了出去。

以上可以看出,从治理漕运,到审理刑部大案,然后是太子和康熙的妃子私通,以及伪造太子手谕反叛的事情,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八子胤祀,以及皇十四子胤禵都已经在康熙的心里留下了不良的烙印,康熙心明而未言,但是,为了不引起因夺嫡出现的父子、兄弟之间反目的情况发生,或者担心造成朝政的一时混乱,康熙不得不把废了的太子重新拉到了储君的位置上。

然后,不知是因为红墙黄瓦内的明争暗斗使他心烦,还是青草绿水间的莺飞草长使他神往,在不得已复立太子之后,康熙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太子自然成了代理一切朝政的监国。

其实这是康熙无奈之下对太子的最后一次考验。

而就在康熙南巡期间,又发生了一件晴天惊雷的事情,原来,曾经在吏部任过主事,后来又在江南做过巡盐道的任伯安利用自己当初任吏部主事之便,广设耳目,专门搜罗刺探了不少文武百官的隐私过失,然后一一详细记录,编排成册,取名为《百官行述》,太子在获得这个消息后,竟然和任伯安暗中勾结,想利用《百官行述》以期将来挟制百官,在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后,在对竟然如此腐败的吏治感到震惊之余,也为太子的行为感到万分痛心,而太子不但不迷途知返,反而实行兵变图谋策反想挟制康熙写退位诏书,最后终于失败。

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康熙废黜,罢为庶人,永远圈禁。

同时皇十三子胤祥因一些不太明朗的原因也被康熙送到宗人府圈禁起来,其实这时候要选择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的萌芽已经在康熙的心中产生,因为,胤祥是胤禛最得力的铁杆兄弟,由于胤祥有“侠王十三爷”的美称,做事仗义,容易意气用事,所以康熙此时圈禁胤祥,不但是为了磨练他,更是为了保护他,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利用胤祥,为胤禛顺利登位创造条件,其实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乱的六万大军中了准噶尔部的埋伏,全军覆没。

为了平叛,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封善于带兵的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开赴西北,这样看来似乎争夺激烈的皇位继承人有了答案,实际上康熙的心里却并不象世人所想的那样。

在庆祝康熙六十八岁寿辰的庆典会上,皇十四子胤禵本来给康熙送的寿礼是一块天石,据说这块天石是从天上掉下的一颗流星雨,上面天然的印着一个“寿”字,可是却被皇八子胤祀掉包为一个僵硬的死鹰,面对这让人痛心的闹剧,康熙不但不追查下去,反而却突然把皇四子胤禛撤了差,同时把两个得力耿直的大臣,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马齐降了职,其实这时候康熙进一步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决心已经坚定,可是因为在当时夺嫡斗争中,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祀以及皇十四子胤禵都是比较出头的人物,而且皇十四子胤禵又拥兵自重,一旦诏书一下,不管是三人中的任何一个继位,都会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是以“仁”治天下的康熙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就是到最后胤禛继位时,康熙还一再叮嘱胤禛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兄弟,所以继位后的雍正在以后八旗议政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遵照康熙的遗言,没有轼杀自己的兄弟。

可是在雍正后来传位于儿子弘历时,却为了避免自己这一代夺嫡斗争的悲剧在弘历的身上重演,为了给弘历继位扫清障碍,忍着万分的悲痛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弘,可见同样是一代皇帝,康熙和雍正却有着不同的帝王心术。

康熙在自己临终时,终于到了要把大清王朝这个万斤重担交给胤禛的时候了,为了以防意外,破费心机的让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传位遗诏,同时为了防止隆科多被皇八子胤祀或者皇十四子胤禵收买而背叛皇帝,康熙又同时给了隆科多赐爵和赐死两道诏书,以便隆科多能忠心地拥立胤禛上台,看来,八岁就登基做皇帝的康熙确实有着非凡的心术。

当然康熙最后决定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不但在于胤禛久经历练,做事刚毅果断,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计,处处能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原因,还在于早在康熙和众皇子、皇孙在莆田猎场打猎的时候,康熙就对自己的皇孙,胤禛的儿子——小小年纪的弘历的才能和胆识十分赏识,而且曾一度亲自调教弘历,所以康熙一旦传位于胤禛,而胤禛再传位于弘历,那么至少可以保证大清王朝的三代盛世,这是康熙从大清王朝的长远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不同于普通人的帝王心术。

而同时,康熙最后选中了皇四子胤禛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因为康熙在自己亲政的后四十年一直推行,但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弊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税收流失,而且国库严重空虚,留下了一个积弊甚深的局面,纵观众皇子的为人处事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康熙发现也只有“冷面王”胤禛才能匡补自己的过失,能铁面无私地刷新吏治,纠正时弊,因此,这也是康熙在两度废黜太子后不愿意让朝廷议立太子的重要原因,那时侯,康熙心里已经有了太子的人选了。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以及由刘和平执笔的电视剧本,在揭示康熙在选嫡过程中的帝王心术时,大部分都是通过邬思道的口中表达出来的,所以他们塑造邬思道这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在皇四子胤禛迈向正大光明殿正中那个令亿万人竟折腰的皇位时,无疑邬思道这个人是一个领衔主演的重要角色,就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满朝议举储君,皇八子胤祀积极行动时,邬思道却意味深长的给胤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大家子,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

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

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

于是,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与争斗。

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

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

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邬思道用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就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夺嫡的复杂过程,看来治国和管家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最后,当雍郡王的胤禛成为大清的雍正皇帝的时候,在雍王府潜邸呆了十年的邬思道却感到了一种大雪无痕的失落,既然他能领会到康熙的帝王心术,那么由于和雍正皇帝多年来的特殊关系,他就更了解雍正的帝王心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着雍正在夺嫡过程中的一些阴谋行动,这无疑是对此时已是最高统治者的雍正的一个重大威胁,显然邬思道的阴谋在光明正大的殿里是用不着了,最后他明智地选择了半隐。

总的说来,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出现千古流芳的“康、雍、乾”盛世,跟康熙正确的选嫡是分不开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千古一帝”之名的康熙无愧于这个称号,从他的帝王心术来看,他确实是非常伟大、英明的一代帝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