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

合集下载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最新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最新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报告人:王燃绪论:历史的作用科学史也就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定律和理论是何人在何时发现或发明的;二是描述和解释那些阻碍着科学以更快的速度累积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但是今天的科学史学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胜任这两个任务了。

一方面,附加的研究让他们难以回答诸如“氧何时被发现”或者“能量守恒最先由谁提出”之类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也越来越难以区分过去的“科学”于那些在今天被打上“迷信”标签的东西了--用库恩自己在后面章节中提出的观点分析,可以认为科学史已经遇上了常规范式无法解决的危机,于是科学史学的革命就到来了。

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针对某种科学所做的研究,其得到的结果可能是由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决定,也可能是由他的个人性格决定的;但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在常规科学时期)他们必须要承诺接受一套关于本学科的共同的信念--这套共同信念大约也就是库恩所称的“范式”(Paradigm)。

库恩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范式,则一个学科恐怕连“科学”都算不上,就如同今天的社会科学领域仍旧被怀疑不是科学一样。

而常规科学是会遇到危机的,或者按库恩的说法,是“反常”。

当反常发生、且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使那些反常与预期一致的时候,科学共同体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反思,于是也就进入了非常规研究的阶段,并且最终会导致科学共同体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诺,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实践的新的基础。

--这种非常规研究时期,就是库恩所称的“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第二-四章)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比如亚里士多德正式创立物理学之前,就存在这种多个范式相互竞争的情况。

在当时,四元素说也好、原子说也好,其实质都是库恩所成的范式,而这些范式没有一个得到大家的公认,所以这一阶段的物理学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一本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相对精准地对当时代背景问题的关注,以及关注过后令人拍案叫绝的回应;在于在一众研究者在学科学术的规定界限中中规中矩严谨研究时,能够跳脱出桎梏,给出自己发人深省的见解;在于思想能够经过历史的打磨,或许针对的目标事实已经完全不同,但依然从一个新侧面切中每个时代的命理,让人产生更多的觉悟。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进入大学以来就被各门学科的老师推荐的书籍,书中所提出的范式理论、学术共同体、不可通约性、常态、危机等都是现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绕不开的话语生态。

这一本杂糅着大量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等的知识的科学史研究书籍,是作者托马斯·库恩在历史环境背景下回应时代关切,对科学革命发展展开的哲学思索。

其关于科学革命的严密的推演过程和历史结构分析,也带有他自己极强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

因为自己所学是社会科学方向,因此对于书中大篇幅和大量的例证都使用的自然科学的进化知识也都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我希望能通过更多生活感受和人文社科知识经验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核心话题。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

1940到1949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得本科、硕士、博士的物理学专业学位。

后期,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成书于1962年。

那个年代,物理学正是科学研究上的王冠,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物理学作为撬动世界的杠杆的重要性。

当时正值冷战时代,二战结尾处在日本本土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惊吓的不只是日本人,更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物理学及其可能弥漫在这个时代的潜在的威胁。

1962年,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首次唱响了他的《大雨将至》,人人猜测这首歌正在暗指隐在的核战争和放射性核灰尘威胁,紧张的古巴局势更是让很多人心惊胆战。

物理学是世界的焦点,科学技术在在多维而迅猛地发展。

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科学发展的整体化。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开始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而人文科学与红极一时的自然科学相比,由于关注对象——人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多维性,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而这种科学共同体之间的差异激发库恩对于方法探讨的重要起因和动机。

当代科技哲学(6.2.1)--《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下)

当代科技哲学(6.2.1)--《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下)
教科书使科学看上去大体像是个累积性事业→线性化。 科学共同体的非历史精神(即铭记英雄,却修改了他们
的研究成果)。 教科书的表达方式影响着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印象(如
“时间”、“空间”的定义几乎一直未变)。
十二、革命的解决
两个条件:⑴注意力都集中于产生危机的问题 ⑵年轻 研究者只是在解谜题而从未检验过范式。 不可通约性:⑴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对于候补范式所应解决问题的
的。 科学只选择那些当范式与直接经验相参照时显示出相关的试验来进行。 中立而客观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范式决定了经验中的广阔领域。 革命后的科学总是包括许多革命前的操作,用同样的仪器完成,并由同样
的术语描述。
十一、革命是无形的
教科书及其替代物的日益增长,是任何一门科学中第一 个范式兴起的附带现象。
一个科学理论,一旦达到范式的地位,要宣布它无效,就必须有另一个合 适的候选者取代它的地位才行。
接受另一理论包含着范式与自然界的比较以及范式间的相互比较。 科学家面对反常或反例时并不拒斥范式,科学家不能一面拒斥范式,一面
又仍然是科学家。 不存在无反例的研究。 每一个被常规科学看作是谜的问题,都可被看作为反例。 只有假定范式的有效性,谜的存在才有可能。 反例可被搁置一旁待日后研究。 危机是新理论突现的适当前奏。 向新范式的转变便是科学革命。 相互竞争的增加,明确不满的表示,对哲学的求助,对基础的争论→从常
清单看法不同。⑵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 事业(格式塔式的转变)。 证据或错误不是关键所在,信念存在有其必要性。 改宗问题:⑴定量方面的展示十分突出,解决引起危机的问题⑵支持 一个范式的证据从这个领域的其它部分寻找。 对科学家而言,解题能力十分重要,但个人对范式“美感”的追求也 是决定性的。 对新范式的追求,有时仅仅是一种信念,是对其未来有信心。 在整个专业共同体都已改宗后,那些继续抵抗下去的人事实上已不再 是科学家了。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

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

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第一章:历史的作用。

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

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

”(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

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

(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疑难(从而扩大范式所能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50周年纪念

《科学革命的结构》50周年纪念

《科学革命的结构》50周年纪念(导读)【英文标题】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50th Anniversary【作者简介】伊恩·哈金(Ian Hacking,1936- ),加拿大科学哲学家、语言哲学家。

伟大的书寥寥无几,这便是其中之一。

您读了就会知道。

这篇导读可以略过不看,除非您想知道本书如何在半个世纪前问世,它有什么影响,围绕其论点产生了哪些争论,以及它在今天的地位如何。

以下内容介绍的是这本书,而不是库恩及其一生的工作。

他常把本书称为《结构》,在交谈中则径直称为“那本书”。

我将沿用他的说法。

《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是一部极好的文集,收录的是库恩在《结构》出版前后发表的哲学(而不是历史)论文。

可以认为它是一系列评论和扩展,所以是很好的辅助读物。

既然是《结构》的导读,所以除了《必要的张力》,这里不会讨论其它内容。

不过应当指出,库恩常常提起,反映《结构》主旨的经典案例是《黑体理论与量子不连续性》(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ly),这是他关于普朗克(Max Planck)在19世纪末发动的第一次量子革命的研究。

正因为《结构》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才能以无数种方式被解读和使用。

因此本导读仅仅是许多可能的导读之一。

《结构》一书出版后,讨论库恩生平和工作的著作层出不穷。

对库恩工作的一篇出色的简短介绍可见于《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的“库恩”词条,它与本文的看法有所不同。

关于库恩晚年对其生平和思想的回忆,参见巴尔塔斯(Aristides Baltas)、加夫罗格鲁(Kostas Gavroglu)和金迪(Vassiliki Kindi)1995年对他的访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1949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该书是研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乃至科学界都引起了巨大震动,形成一股世界性研究浪潮,并开创科学哲学研究一个新的方向。

本人在拜读该书之后,深受启发、颇有心得。

下面就本书的主要内容逻辑框架及本人从中所受的几点启发,具体详述如下:(一)该书主要内容逻辑知识框架本书共14章,其基本思路则为探索科学革命的发展进程,指出发生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一定发展模式,即“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革命科学—新常规科学……”,而表征每一阶段的核心是“范式”。

范式大体说来就是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在内。

范式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即在专业方面看法易于趋向一致的某一研究领域科学工作者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学派。

本书围绕“范式”的改变而展开,在传统的常规科学中发现“反常”,而“反常”又构成对现有范式的根本威胁,进而造成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形成,科学便进入新的常规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等待下一个危机和科学革命的到来。

逻辑结构图如下1所示:图1 本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图(二)科学发现需要“创新”意识在旧范式指导下的常规科学研究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反常现象会不断出现,新的科学发现不断涌现,逐步构成对现有范式的威胁,即危机到来,科学革命开始。

科学革命始于危机,发端于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意在创新,要求对旧范式进行理论和观念上调整,以至科学革命发生,新范式取代旧范式。

可见科学发现对于新范式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并非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科学发现,因为发现需要“创新”意识,而不是局限于旧范式的约束,下面将举一个经典案例来阐述上述观点。

约翰.道尔顿以“化学原子论”而著名,了解一下他从事其研究工作时的学术背景就会知道,直到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后阶段之前,道尔顿既不是一个化学家,对化学也不感兴趣,他其实是个气象学家,研究关于水吸收气体和气体吸收水等物理问题。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5分钟总结一本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关于作者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

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必要的张力》。

关于本书这本书自1962年问世以来,影响力很快扩散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成为引用率最高的书籍之一,而库恩的名字也与“范式”的概念关联到了一起。

范式的概念准确地抓住了人类知识状态的共同特征,即对事实的知识并不总是单纯积累的,而且看待事实的视角、研究事实的方式也有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

核心内容科学的历史演化不仅有积累,更有很多间断和革命,不同时代的科学有不同的范式,科学家也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做研究。

突破既有的范式,意味着改变某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坚信不疑的原则,而这就是科学革命。

科学就是通过不断地转换范式,打破旧有框架束缚,才取得了进步。

一、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所谓成熟的科学,一般都具备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成熟的教科书供学习使用,能够清楚区分出哪些是大家已经接受的知识、哪些是有待于探索的问题。

不够成熟的科学则往往做不到这些,要么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要么就是不能有效区分已经接受的知识与有待于探索的问题,在这些科学中,一切都可以争论,学科的基础问题同时也就是研究的前沿问题。

库恩指出,即便是那些现在公认为成熟的科学,也都有过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历史。

一门学科从不成熟到臻于成熟,转变的标志就是大量争论烟消云散,基本共识得以确立。

库恩用两个特征来概括科学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某种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了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他们不再相信对于同一类现象的研究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进行;二是这些理论、著作或研究成就能够提出丰富的问题,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向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工作,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总是纠结于对基本概念的泛泛争论。

这两个特征有一个更简洁的说法,就是范式的确立。

库恩所说的范式,就是那些能够化解基本争论并形成共识的理论、著作与研究成就。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

“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 托马斯·库恩作品目录:《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导读(伊安·哈金)序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第六章反常与科学发现的突现第七章危机与科学理论的突现第八章对危机的反应第九章科学革命的本质与必然性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第十一章革命是无形的第十二章革命的解决第十三章通过革命而进步第十四章后记——1969索引译后记本书的读后感绪论在绪论中,作者已经把本文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内在价值不是一个谜的标准,但是确信有一个解 的存在却是他的标准。
• 范式的存在恰好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选择问题标 准,它能把科学共同体与那些社会所重视但是又 不能划归为谜的问题隔离开来。(??)
16
•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问题被看成一“谜”, 那么这个问题必定要有一个以上确定的解为其特 征。
• 发现或发明始于研究中遇到的反常或危机。
19
• 在常规科学的研究中,当出现一些与范式理论预 期结果不一样的结果时,即为反常的出现。
• 这些反常的出现并不总是能够意识到,如扑克牌 异常实验,但是当某类反常被敏锐的捕捉到,并 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及研究,则往往产生科学新发 现。
• 如X 射线的发现
20
• 反常只有在范式提供的背景下才能凸显出来。范 式越精确,覆盖面越广,那么他作为对反常的指 示器就越是灵敏。
9
• 前范式阶段:某一领域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普遍的范式被接受,相应的就存在多学派。
• 例如关于“物理光学”的研究,在牛顿的《光学》 出现以前,存在着关于光学研究的各种各样的学 派,存在着多种多样关于“光的本质”的观点。
• 结果是:尽管该领域的实践者们都是科学家, 但他 们活动的最后结果却并不那么科学。
14
• 常规科学的研究基本没有什么新颖性,结果也往 往可预期,那科学家为何仍有极大的热情和专注 度。
• 解答常规科学的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 期,这就需要解决各种复杂的仪器方面、概念方 面及数学方面的“谜”。
• 而“谜”所提出的挑战正是驱使科学家前进的重 要动力。
15
• 谜是特殊的问题范畴,他可以用来检验解密者的 创造力和技巧。
改。 (3)部分深刻而持久的反常往往导致范式危机,并进而产生新范式。 (4)新旧范式不相容,伴随着世界观的改变,范式的转移是革命性的。
结论:科学也通过革命而进步,是非累积性事业, 并不指向唯一真理。
3
From《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
4
旧科学形象
• 教科书给我们一种暗示:科学就是书中各页所呈 现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
• 1.在解决某类问题上足够成功,能够吸引到大批 的拥护者,使它们从同时期相互竞争的多个体系 中脱颖而出。
• 2.不够完满,为后继者留下无穷无尽的需要解决 的问题。
• 凡具备这两个特征的科学成就,都可被称作范式
8
• 常规科学是指某一科学共同体在一个一致认可的 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 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 规则和标准进行科学实践。
《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
1
• 1949 哈佛大學物理博士。 • 1949-56 哈佛大學通識之科學課程,開始鑽研科
學史。 • 1956-1964 加州柏克萊分校,和Paul Feyerabend共
事。 • 1962 發表《科學革命的結構》。 • 1964-1979 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
13
• 常规科学研究焦点分为三类: 1. 首先是范式所表明的特别能揭示事物之本质的那
类事实。如:天文学中——星球的位置和大小, 双星的蚀周期和行星周期。 2. 研究能与范式理论的预测直接进行比较的事实, 证明事实与理论预测的一致性。 3. 从事阐明理论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中某些 残余的含混性,以及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 没有解决的问题。
2 、被抛弃的错误知识与当下被接受的正确知识之 间,并没有明确界限。
6
新科学形象
• 大多科学研究都是常规科学。 • 常规科学:
所谓“常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 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 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 基础。
7
• 这些成就之所以能成为基础,凭借的是以下两个 特征:
•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 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或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 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之中。
• 科学史也就变成了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 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以及抑制他们累积的障碍。
5
• 以上思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科学史家遇到了什 么问题?
1 、谁、在什么时候发现或发明,很难被界定。( 如氧的发现)
HPS) • 1979-1996 麻省理工學院HPS。
2
• 问题意识: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 论点: 1. 教科书中的科学形象:科学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2. 新科学形象:科学也通过革命而发展。
(2)常规科学研究下出现的一些反常往往导致科学研究新发现及范式修
10
• 牛顿《光学》的出现,结束了这一局面,人们普 遍接受“光是物质粒子”的观点,并在其指导下 进行研究。(为何能被普遍接受?如何发生?)
• 牛顿《光学》便相应的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范 式,以此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也为常规科学。
11
• 有了范式之后,科学家的研究也更为集中,不用 再去考察该领域所有的现象,而是对范式所专门 挑选出来的现象进行探索,因此研究的有效性和 效率也大大提高。
• 同时,一个团体接受了一个单一范式之后,也慢 慢的发展出一门专业或者一个学科,开始发行专 门刊物,建立专家学会。
12
• 事实上,一个范式被大家普遍认可,并不意味着 他就是完善的,相反新范式的应用范围及精确性 极其有限,它仍留下大量扫尾工作要做。
• 相应的,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 现象,也不是去发明新理论,而是完成范式所留 下来的扫尾工作,澄清范式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 及理论,拓展范式的应用范围及精确性。
• 相应的,就必须有一些规则,以限定可接受的解 的性质和获得这些解所采取的步骤。
• 范式相对于规则具有优先性。
17
• 社会科学的理论很少做预测,那么社会科学的常 规科学研究如何进行?动力为何?
18
反常
• 常规科学的目的在于稳定的拓展范式理论的广度 及精度,并不追求事实和理论的新颖性。但是科 学家却不断地发现新的和始料未及现象,而且非 常新奇的理论也一再的为科学家所发明。
21
• 科学家面对反常或反例时并不拒斥范式。例如在 科学家看来,每一个被常规科学看作是谜的问题, 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都可以被看做反例。
• 相反,科学家通常的做法是会设计出大量的阐述 并对他们的理论做出特设性修改,以消除任何明 显的冲突,以使反常现象变为预期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