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3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汉字的演变和笔画“横“的写法教学》教学课件可编辑

起
行
收
(逆锋起笔) (中锋行笔)(轻提、顿、回收)
1、逆锋起笔 2、向下顿笔 3、提笔右上行 4、中锋行笔 5、稍向上提笔 6、顿笔向右下回锋
运笔方法如前述
1、长横
2、短横
1、向左逆锋起笔 2、向右下顿笔 3、提笔折锋向右 4、蓄势后向右行笔 5、提笔向右下顿笔 6、提笔回锋收笔
练习毛笔书写带有横画的十 个字。如:一、二、三、元、 喜、无、言、茶、高、诸等。
下周上课时交。
法
“侧、勒、策、掠、趯 努、磔、啄” “点、横、竖、撇、捺、 钩、挑、折”
永字八法 (唐代僧智永提出)
侧
点为侧, 如鸟翩然
侧下
勒
横为勒, 如勒马之
用缰
努
竖为努, 用力也
趯
趯为跃, 貌与跳跃
同
策
左上为策 如策马之
用鞭
掠
左下为掠 如篦之掠
发
啄
右上为啄 如鸟之啄
物
磔
右下为磔 裂牲谓之 磔笔锋开
张也
横的写法
锋行笔 4、末端提笔向右下顿笔 5、提笔回锋收笔
6、右尖横
1、逆锋向左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 3、挫笔后向右偏上边提边
行笔
7、横钩
1、向左逆锋起笔 2、折锋右下顿笔 3、折锋向右中锋行
笔 4、作钩时提笔向左
下重顿 5、转锋回收至画中
后挫笔向左下出钩
作业
汉字的演变和笔画“横” 的写法教学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演变过程的九个阶段
• 结绳记事
图画文字
•
金文
篆书甲骨文 Βιβλιοθήκη 书•楷书草书
幼儿园大班语文《汉字的演变》教案

幼儿园大班语文《汉字的演变》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大班语文《汉字的演变》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基本构成和演变过程,初步理解汉字的象形性。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汉字演变过程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
2. 学生准备: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书写的这些字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孩子们思考并回答问题。
- 教师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汉字的演变。
”2. 讲解新知(15分钟):- 教师展示汉字演变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讲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 教师讲解每个阶段汉字的特点,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象形性。
3. 实践操作(20分钟):- 教师示范如何用毛笔书写简单的汉字,如“人”、“山”等。
- 孩子们模仿教师的书写动作,体验毛笔书法的乐趣。
- 教师鼓励孩子们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4. 总结回顾(10分钟):- 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让他们说出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 教师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汉字演变的理解程度。
同时,也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这节课的喜爱程度和收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享受学习的乐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的艺术魅力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书写能力,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结构特点了解不多,对汉字的艺术魅力感悟不深。
此外,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尊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2.欣赏教学法:通过欣赏汉字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悟汉字的艺术魅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结构特点、汉字艺术作品等内容。
2.教学视频:关于汉字演变和艺术作品的视频资料。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对汉字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汉字的构成,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独特之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书写汉字,体会汉字的结构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4.巩固(5分钟)出示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汉字演变和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欣赏汉字艺术作品,让学生感悟汉字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字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汉字的资料,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精品课件(共25张PPT)

知识拓展
我爱你,汉字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 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 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我爱你,汉字
5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见教材51页)
本文是一个研究性报告的范例,文旁以批 注的形式提示了研究性报告的写作要点。
综合性学习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 活动时间:X年X月X日
活 活动地点:县城街头
动 活动内容: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
计 活动过程:1.明确分工,沿着街头查看广告招牌,搜集不规范用
划
字的情况。
范
2.整理内容,展示交流调查结果。
例
3.汇总结果,写成研究报告。
活动结果:这次活动查找不规范用字现象,培养了我们书写规范、
综合性学习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出现街头错别字有以下原因: 1.文化水平低,因而出现书写错误。 2.故意写错,为了吸引顾客的好奇,而获得自己的利益。 3.相关部门管理太松,没有严加管理。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成立“错别字小组”,专门修改街头上的错别字。 2.号召人们书写规范字,提升文化修养。 3.建议城管和文化稽查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整治措施。
我爱你,汉字
楷书:字形方正,笔 画规整平直,比隶书更 加便于书写和认读。进 入南北朝之后,楷书成 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 一直通行至今。
我爱你,汉字
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发展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
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 写更加快速、便捷。
我爱你,汉字
2 甲骨文的发现
内容理解: 选文主要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历程。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带有刻痕的龟甲 、兽骨,并没有在意。直到1899年,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 起了清朝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痕是 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8课 第二框 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8课第二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8课《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旨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书写和阅读能力,对汉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增强,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
2.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提高书写能力。
3.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难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汉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准备汉字基本笔画和结构的演示资料。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案例资料。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文化内涵。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书写规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汉字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书写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相互检查书写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汉字的特点,发展历史和汉字书法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汉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字的发展历史。
【教法学法】教法:讲解法、情景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合作交流、实践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图片:人民币上的民族常识。
2.导入语:我国是一个多民主的大家庭,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努力,发展着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吧!二、丰富多样的文字1.汉字现状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他们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2.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使用状况(1)汉语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通用语言。
(2)一个民族内使用多种语言。
(3)双语和多语现象普遍。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三、古老而优美的汉字1.汉字的起源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汉字,是公元前十四世纪(商代)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甲骨文。
已使用单字四千六百多个,形声字已占一定比例,已是发展成熟的文字了。
2.传说:仓颉造字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新部编版二年级下语文《识字3 “贝”的故事》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3 “贝”的故事【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从一个汉字就能知道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语言运用: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贝”的相关知识。
思维能力:明白“贝”的演变。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中华文字的形态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5个会认字,可以利用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图片识记、形声字、熟字识记、生活识字、语境识字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识记。
关注写字: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书写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规律,把握同一类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与不同点,同时对于笔画有变化的字要重点指导。
关注朗读:课文篇幅短小,语言平实却内涵丰富,朗读时要重点读好难字难词,注意有恰当的停顿,语速也要适当。
关注理解运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感受汉字的变化特点,理解“类”的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介绍贝的故事。
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故事。
【教学目标】1.认识“甲、骨”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正确读写“动物、贝壳”等11个词语,积累课后习题中的“珍贵、钱币”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的故事,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了解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掌握“贝”字和“贝”作偏旁时的书写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甲、骨、珍”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甲、骨”4个字。
2.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滩上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东西是什么吗?(贝壳)(出示课件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贝”的故事。
板书课题:“贝”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词语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汉字真有趣》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汉字真有趣》教案一、简述部分本次教学活动是基于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主题为《汉字真有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结构特点,增强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对汉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围绕汉字的趣味性展开,包括汉字的构造、演变历程、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策略:采用综合性学习方法,结合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总结。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构造原理,难点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本次《汉字真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将带领学生们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他们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教学目标b. 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a.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让学生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a. 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b. 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和基本笔画向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到现代简体字,让学生了解汉字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课前预习
一知识准备
我们知道仓颉造字的传说,也知道半坡人面网纹盆上的符号,或许还看过贺兰山的岩画,或许还听说鲁迅小说里孔乙已说,回字有五种写法。
这些都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汉字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当然火星文与此无关!
Ⅱ教材助读
一、甲骨文
1.时代:朝, 2.材料: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3.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4.意义:从朝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
盛行于,铸刻上的文字。
意义: 三、小篆和隶书
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出现隶书。
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形成于后期,成熟于时期。
Ⅲ预习自测
1. 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
A.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2. 我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正确的是()
A.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 B.金文一甲骨文一小篆一楷书一隶书
C.甲骨文一金文一隶书一小篆一楷书 D.甲骨文一小篆一金文一楷书一隶书
3.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隶书
4.下列有关西周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
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 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
5.下列各时期所对应的文字不正确的是()
A.商朝——甲骨文B.周朝——金文C.秦朝——小篆D.三国——铭文
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
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
8.隶书与小篆相比,能够逐渐流行,主要是因为()
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
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
9.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草书、行书,追溯其发展渊源,都离不开
A.象形文字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
说说汉字的演变历程。
名称
盛行
时代
特点书写材料意义及价值
甲骨文
比较成熟完备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从____开始我国的历
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为研究商朝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小篆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流行于秦.后发展为隶书,汉时广泛使用.
隶书、
草书、楷书
和行书出现于汉朝后期,三国两晋时趋向成熟.
一学始于疑
二质疑探究
三我的知识网络图课中探究
Ⅳ当堂检测
1.甲骨文是()。
A.我国最早的文字
B.比较成熟的文字
C.完全成熟的文字 D.无人认识的文字2.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3.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
B.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到 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
4.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这种文字主要出现在()
①商朝②周朝③秦朝④汉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存,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6.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了以下哪项纪录?()
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形态 B.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C.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D.关于划分季节的最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