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人物素材——王世襄

合集下载

尽兴而散——玩物大家王世襄

尽兴而散——玩物大家王世襄

故事要从北京的芳嘉园胡同开始。

四合院里,文弱的母亲仰着头,目光追随着手执长竿在房顶上跑着的少年王世襄。

他在放鸽子,屋瓦已被成垄地掀翻。

当他一步跨出,从正房顶跳到厢房顶时,母亲直接晕了过去。

养鸽放飞不过是其生活的一小部分。

其父王继曾,福州人,民国时期一名人,外交官,早年留学法国;母亲学习西洋美术,擅画鱼藻。

舅父中有一位画家、两位竹刻家,若再往上,高祖官至工部尚书,伯祖为光绪年间的状元。

始祖王旭窗经营瓷业,发源于江西吉水县清江乡,因之系以西清王氏。

明正德嘉靖间落籍福州。

西清王氏乃福州名门世家,王家祖居至今尚存,坐落在福州的津泰路灯笼巷7号、8号。

如此书香门第,加上家人宠溺,小学至高中,王世襄被送至全英文授课的北京美国学校,家中还聘请了国学耆宿,可这都拴不住王世襄,他哪里肯安坐,一门心思各种玩,种葫芦、架鹰、遛狗、猎獾……自尽兴而散——玩物大家王世襄陈美者王世襄先生在芳嘉园后院门前幼起,“凡是对身体无害的,爱怎么玩怎么玩”。

到了燕京大学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兴致勃勃之际,王世襄怀里的蛐蛐忽然响起,连同蛐蛐一起,被老师逐出。

先生老来慨叹,“髫年不可教,学业荒于嬉”,倒也不算自谦。

一场变故,竟将这终日嬉游画上句号。

慈母病逝,不再有关切的目光盯着他顽皮的身影,王世襄于悲痛中一下惊醒,鹰、鸽子皆送了人,狗只用来看家。

从此一头扎进学问里。

其决绝和透彻,大概也让昔日厮混的伙伴们唏嘘不已。

王世襄的特点是,从玩到做研究,均是用功到极致。

他的硕士论文为《中国画论研究》,二十来岁年纪,玩中国几千年的美术理论,这样一个大题,王世襄至1943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两年后完稿,共约70万言,用毛笔抄写,线装成帙,出版则是等到60年后了。

彼时先生已老,一目失明,自知无力修改画论,抱憾不已。

纵观他的一生,前大半生是数十年的沉寂积累,绽放和荣誉则大多是他70岁后的事。

先是毕业后南下谋职。

拒绝了燕京大学成都分校助教等职位后,王世襄由梁思成引着,来到傅斯年面前。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作文】关于有用与无用的作文(三篇)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作文】关于有用与无用的作文(三篇)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作文】关于有用与无用的作文(三篇)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即使那棵大树真的没什么价值,但至少它能给人们以隐庇本身就是“有用”了。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

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22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

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

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

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一些市长们。

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

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

“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听闻,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

有用无用作文800字 有用与无用作文素材

有用无用作文800字 有用与无用作文素材

有用无用作文800字有用与无用作文素材【第一篇】有用无用作文800字有用无用有用无用作文800字【第一有用与无用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

即使那棵大树真的没什么价值,但至少它能给人们以隐庇本身就是“有用”了。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

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

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

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

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

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一些市长们。

在房产开发、GDP 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

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开封为修通公路,打算开挖古城墙。

“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王世襄:京城大玩家王世襄:京城大玩家他是放鸽家、斗虫家、驯鹰家、养狗家、摔跤家、火绘家、烹饪家、美食家、书法家、诗词家、美术史家、民俗学家、漆器家、明式家具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后来成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他就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王世襄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种游艺,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京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游戏,经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游艺文化;厨房炊事不再枯燥无味,生活被他演绎成了一门艺术。

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从小玩到大王世襄出生在诗书世家,高祖王庆在清朝做到两广总督,《清史稿》给他立过传,父亲王继曾担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他的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父母对爱子的教育有很好的安排,为他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教经学、史学、小学、音韵,又教他从小学英语,讲得一口流利英语。

然而少年时的王世襄却偏离了家族的预期,王世襄自小好玩,上小学前后,王世襄玩兴十足。

他先养鸽子、捉蛐蛐;稍大,用葫芦养冬日鸣虫,并学会在葫芦上烫花。

11岁就读于北京乾面胡同的美国侨民学校时,一上手写英文作文,一连几篇都是兴致勃勃地大谈鸽子,闹到英文教员不胜其烦,怒曰:再写此鸟,无论好坏,一律给Poor(差等)!后来他又为鸽铃写出《北京鸽哨》,为鸽子编写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甚至在快走到生命终点时,他念兹在兹的还是北京奥运会能否放飞真正的中国观赏鸽呢……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玩家王世襄的嘴上功夫_名人故事

玩家王世襄的嘴上功夫_名人故事

玩家王世襄的嘴上功夫王世襄,号畅安,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

他玩物并研物,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

善吃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烹调圣手玩的背后,是一颗真诚喜爱的心。

比如对蛐蛐,他动情地说:“有一根无形的细弦,一头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头拴在我心上,那边叫一声,我这里便跳一跳。

”对于烹饪,他坦陈“我是走到哪里都喜欢找地方做饭的”。

除了在家做,读研究生的时候会借饭馆的勺颠两个爆火的菜,在国外的时候借学长家的厨房做,出差的时候借饭铺老板的灶台做……真是走到哪儿做到哪儿,就算借锅借灶也要一展身手,非真爱不能如此。

见识过他手艺的人称他是“烹调圣手”;汪曾祺写道:“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他大概格外认同。

玩蛐蛐的时候,他把民间的高手请到王家花园与其同吃同住,朝夕请教。

学厨也不例外,家里的高厨,饭店的大厨,亲友家办事请来的厨师,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说宁可少吃两口菜也要上厨房转转,和掌勺的师傅寒暄几句,再请教技艺。

由此,他交下了不少厨师朋友,以至于后来在这些厨师主灶的饭馆里,王世襄去吃饭或请客,他可以自己上灶炒菜。

望气派望气,指书画卷轴打开之后,观望一下整幅书画的气势给人的印象或感觉。

王世襄说自己搞收藏选购杂项常用“直觉”的方法,和“望气”颇为相似。

他做饭的风格也秉承此旨,自称“做菜不拘一格,无论中外古今,东西南北,更不管是什么菜系,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以意为之”。

他的菜肴不拘泥于菜谱,根据现实的条件灵活变通。

他的“锅塌豆腐”是从北京小饭馆学来而稍加损益;他的“海米烧大葱”所据乃是传统名肴“葱烧海参”,经他一变而成家常风味;他的“油浸鲜蘑”参酌了太湖地区东西山民间“寒露菌油”的做法;他的“炖牛舌”吸收了西餐的“罐焖牛肉”的做法。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素材+范文2篇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素材+范文2篇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九师联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作文“有用与无用”导写+素材+范文2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

学而无所用,学将何为也?——程颢、程颐《二程集·粹言·论学篇》材料二: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的高分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冷门专业”“学考古没有什么用”“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就应选择好就业、高回报的专业”等网络声音持续不断;如今时隔四年,钟芳蓉再次出现在网络媒体,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此时的她已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敦煌研究院,未来将主要从事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工作,她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四年前的争议,找到了“心之所归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道作文题是材料组合式作文。

材料一为北宋思想家“二程”的名言,材料二为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审题时应二者兼顾,首先应明确两则材料的核心内涵。

材料一名言的意思为:器物如果不能使用,那么工匠就不需要做出来;学习的内容如果没有用处,那还学习做什么?该则材料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材料二审题的重点在于钟芳蓉面对“考古无用”的争议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了下来。

该则材料强调了冷门专业未必无用,有用无用需要自己去辨识。

两则材料从核心立意上看是对立的,其最佳立意重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到“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所谓“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

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

“有用”与“无用”在特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这与学生刚学习过的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中涉及的“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相联系,能够引发考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高考人物素材 王世襄

高考人物素材 王世襄

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王世襄,字畅安,男,汉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

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

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1]主要作品王世襄的著作颇多,主要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并有英、法、德文本)、《中国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溍合编)、《中国美术全集·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并有英文本)、《北京鸽哨》、《竹刻》[2]、《蟋蟀谱集成》、《说葫芦》(中英双文本)、《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中英文本。

英文本,与Curtis Evarts合编)、《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包括历年撰写的文章一百多篇,彩色、黑白图数百幅)、《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襄编著、袁荃猷绘图)等。

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

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

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

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

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

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穷王”王世襄:千金散尽独留一筐

“穷王”王世襄:千金散尽独留一筐

“穷王”王世襄:千金散尽独留一筐1“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有人称其为“穷王”有人叫他“柜人”有人说他是“京城第一大玩家”有人评价说,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但再也不会出现王世襄了。

他出身世家,是个标准的世家子弟,其先祖曾是福州城内的望族之一,父亲王继曾一度担任张之洞的秘书,后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

母亲金章娴雅高贵,曾留学欧洲,身为鱼藻画家,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大舅金北楼则是民国北方画坛领袖。

他少年时却独爱捉獾、养鸽、驯鹰、养狗、斗蛐蛐。

他长在豪门,却千金散尽独留一筐。

他就是王世襄。

2“少年玩主”王世襄父亲与一岁的王世襄王世襄儿时,家中有私塾老师教经、史和诗词,为王世襄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出生于这样的望族,若自幼勤于诗书,王世襄真有可能成为“钱钟书式的人物”。

有一年,王世襄得了猩红热,传染给大两岁的哥哥王世荣,结果王世襄命大,扛过去没死,哥哥死了。

那时的王世襄淘气,每次去舅舅家,不是捅马蜂窝,就是上房揭瓦,亲戚们都哀叹:“可惜死了个好的。

”劝金章好好管教王世襄,金章却对王世襄万分宠溺,说:“只要于身体无害,就随他去吧。

”王世襄母亲金章10岁时,王世襄就开始养鸽子,举着大竿子赶鸽群。

他还养蝈蝈,学八卦和太极,跟清宫摔跤手学摔跤,自己学习驯鹰和放狗、捉獾、逮兔。

由于家境优裕,王世襄活得自由自在,京城里各种杂七杂八的传统玩意儿,他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个玩儿得有板有眼,混迹于前清的遗老遗少之间,很快成了北京城内有名的少年玩主。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939年春,一直疼爱他的慈母金章突然去世,王世襄经受了出生以来第一个打击。

他深知母亲对自己的期盼,只因宠爱,才不肯将他的自由困在诗书之间。

“母亲的去世,使我醒悟,觉得自己愧对父母的关爱和期望,于是,我开始认真念书。

”王世襄书法此后,他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完成了《中国画论研究》元明清部分。

辗转跋涉来到中研院,一面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一面饱览古建筑典籍,为日后从事髹漆、明式家具研究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世襄百科名片王世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中文名: 王世襄民族: 汉族出生地: 中国出生日期: 1914年5月25日逝世日期: 2009年11月28日职业: 学者 文物鉴定家毕业院校: 燕京大学国文系 主要成就: 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画学汇编》《竹刻艺术》《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生平简介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汉族,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

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

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

王世襄出身书香门第,小学至高中,就读北京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耆宿,讲授文史诗词。

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

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

论文为《中国画论研究·先秦至宋》。

继在家中撰写论文元至清部分。

1943年全稿完成后,赴重庆寻求工作。

1943年在四川李荘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

1945年10月任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天津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

1946年12月-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本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等文物事宜。

1947年初追还被劫夺的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由日本横滨押运到上海,经郑振铎派员接收。

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

1948年5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

期满后,拒绝了弗利尔美术馆、匹兹堡大学的聘请,1949年8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曾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

“三反”运动中,由于追回收缴珍贵文物众多,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蒙冤拘留审查达十个月,经查明无问题开释后,文物局竟令其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

1953年开始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担任有关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如设计布置中国古代音乐史陈列室,编纂《中国古代音乐书目》,撰写古琴曲《广陵散》说明,《信阳楚墓出土乐器调查》等。

1953年6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

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

他从1962年调回文物单位,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后改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

1986年3月国家文物局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1年7月起,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1月,其专著《明式家具珍赏》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4年退休。

1994年7月-现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

王世襄先生表示他获得的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王世襄-常被人们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可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

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他注重长期的实践考证,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已写出专著10余部,论文90余篇。

其中在家具方面的专著有《髹饰录解说》和《明式家具珍赏》等。

后者阐述了明代家具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基本结合的分类、家具用材的选择、装饰的技法工艺等,自1985年9月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和重视,已被译成英、法、德文等数种版本。

王世襄兴趣广泛,喜爱古诗词,曾从事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的研究,均有论述,收此集中。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他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编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注、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共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

第三卷选收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由他和夫人袁荃猷手书影印。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二堆》为《锦灰堆》之续编,除少数篇章及诗词为作者早年之作外,余皆在《锦灰堆》出版后写成。

壹卷收入忆往、书画、家具、髹漆、工艺、游艺、杂稿七类,计六十余篇。

二卷收入诗词二十六首,及《画解》、《新增鹰鹘方》、《烧炉新语》三部古籍,均为罕见珍本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为《锦灰堆》、《锦灰二堆》之续编,收入文章二十七篇,编为音乐、文物、忆往、序跋四类。

除包括有关汉代画像和琴书的两篇长文在内的六篇音乐类文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作外,余皆写成于近两年,忆及管平湖、张伯驹、郑振铎、张光宇、王季迁等多位文化界故友,涉及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多方面研究,还收有个人总结性质的访谈录。

书末为新近所作的诗词二十首,对联则有早有晚,由作者手书影印,笔墨精彩,情思动人。

2009年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火化。

王世襄先生的追思会于12月4日在京举行。

往事略集●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

母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

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时期。

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汉语、经、史和诗词等。

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

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

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

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

”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

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蝈蝈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

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蝈蝈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蝈蝈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

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把这个有精力但又“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未知数”。

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1 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对他才另眼相看。

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

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

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

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

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

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

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

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

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

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大遗憾。

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

当他流连于金博大广场时,发现当地正在举办观赏鸽大赛,他便兴致十足地走进了鸽群。

在这里,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

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

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认识它们吗?”“铁牛!”王世襄脱口而出。

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

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

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

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

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

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

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90岁,不觉得自己老。

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

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绝学”。

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

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

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

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样样都行。

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不少厨师朋友。

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我去吃饭或请客,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

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

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是在故宫里。

”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