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 图/文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27•【字号】赣市府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的通知(赣市府发[2006]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已经2006年3月21日召开的市政府第九次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第一部分总则一、编制目的编制《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中共赣州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整合圈域要素资源,协调圈域空间分工与合作,增强圈域产业协作和配套,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植产业集群,提高圈域整体竞争力,把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成为全市经济引力较强的对接“洼地”与经济张力较强的辐射“高地”。
二、指导思想本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培育城市经济圈为中心,淡化行政区划概念,从区域角度强化市、县两级及县级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形成圈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全面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扶持重点领域及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增强圈域自我发展能力;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优质经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优化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圈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编制依据1、中共江西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2、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3、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
4、《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赣州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赣州xxx建设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赣州xxx建设投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赣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2个功能区,2019年户籍人口为983.07万人。
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Ⅱ型大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
赣州钨与稀土资源丰富,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赣州都市区是江西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都市区。
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万里长征的起点城市,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守仁、辛弃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州主政过。
赣州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红色故都、客家摇篮、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和世界风水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
2012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3年,赣州成为中部首个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城市。
2017年,赣州获批成为江西省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陶粒是一种在回转窑中经发泡生产的、主要用于作隔热耐火材料的骨料,我国陶粒砂主要用于石油支撑剂,是需求量最大的陶粒砂品种之一。
该xxx项目计划总投资9850.4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495.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09%;流动资金2355.1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91%。
达产年营业收入19685.00万元,总成本费用15017.80万元,税金及附加190.61万元,利润总额4667.20万元,利税总额5501.56万元,税后净利润3500.4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001.1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7.38%,投资利税率55.85%,投资回报率35.54%,全部投资回收期4.31年,提供就业职位356个。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28•【字号】赣市府办字[2007]73号•【施行日期】2007.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市府办字[2007]73号)章贡区人民政府,赣县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纪要2007年4月19日,市政府副市长、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会”)常务副主任邓又林主持召开市规委会第十四次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规委会副主任尹礼山出席了会议,谢宝河、马玉福、周逸洪、李江、朱和生、韩振飞等23位市规委会成员到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黄华,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肖遵良和市地震局副局长曾谷林列席了会议。
会议审议了《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赣州市水西湖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赣州虎岗“中华儿童新村”旧址及周边地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赣江路地段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赣州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控制性规划》和《赣州市中心城区新城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等六项规划以及经市规委会专家委员会咨询论证的有关地块建筑方案及规划技术指标调整问题。
现将会议议决的事项纪要如下:一、关于《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中几个问题1、会议原则通过《赣州市水东梅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水东梅林控规》”),会议要求,市城市规划建设局要再次征求章贡区政府、赣县政府等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意见后,并结合本次市规委会委员的合理意见,督促规划设计单位对《水东梅林控规》作进一步修改完善,按法定程序提请审议、批准。
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目录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1)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规划目标 (1)第二条规划依据 (1)第三条规划原则 (1)第四条规划范围 (1)第五条地位与作用 (1)第二章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 (1)第六条功能定位 (1)第七条发展规模 (2)第八条规划结构 (2)第九条土地使用 (2)第十条道路交通规划 (3)第十一条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规划 (4)第十二条河道蓝线规划 (5)第十三条给水工程规划 (5)第十四条排水工程规划 (5)第十五条电力工程规划 (6)第十六条通信工程规划 (6)第十七条燃气工程规划 (6)第十八条管线综合规划 (6)第十九条防洪工程规划 (7)第二十条环卫设施规划 (7)第二十一条消防设施规划 (7)第二十二条防灾规划 (7)第二十三条无障碍设计 (8)第二十四条开发强度控制 (8)第二十五条建筑密度控制 (8)第二十六条建筑退界控制 (8)第二十七条建筑高度控制 (9)第二十八条绿地率控制 (9)第二十九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9)第三十条岸线与防汛墙规划控制 (9)第三十一条规划地块控制图则 (9)第三十二条土地使用和用地适建性的规定 (9)第三十三条对规划用地性质变更的规定 (10)第三十四条城市设计导引 (10)第三章附则 (10)第三十五条解释权 (10)第三十六条规划生效日期 (10)第三十七条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和分图则四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应 (10)第三十八条文本中黑体字及加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条文 (10)第三十九条名词解释 (10)第四十条成果内容 (11)附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2:新区道路一览表: (11)附表3:配建停车场(库)标准表 (12)附表4: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表 (13)附表5: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一览表 (13)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标通过赣州章江新区的开发建设,缓解和释放老城区城市建设及发展的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章江新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相关建筑,协调各项建设,确定道路交通体系,构筑环境景观,配臵有关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以本规划指导规划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有关的开发建设;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2月31日建设部令第146号发布, 2006年4月1日起实施)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6《赣州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7《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版)8《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9《赣州市章江新区城市设计》10《赣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6-2020)》11《赣州市中心城区给排水专项规划》12《赣州市旅游总体规划》13《赣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第三条规划原则1 坚持人、城市、自然和谐的原则,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将新区融入相应的自然环境中,顺应章江的自然走向,通过多条绿色走廊把新区与水体结合为一体,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态城市的特色。
赣州商业综合体概念方案

城市干道
赣州城市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13
城市绿地
规划条件中 的城市绿地
城市中心景观
景观分析
公园
景观轴线
赣州城市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14
景观轴线
周边建筑分析
已建成的华润万象城
公园
三、规划方案
方案一
赣州城市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17
总平面图
功能分析
流线分析
方案二
赣州城市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赣州综合体概念规划方案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2.11
一、区位及用地篇
1、基地周边交通便 利,紧邻地铁口 2、位于滨江区,距 离江景仅500米,主 要景观面位于西侧。 3、南侧有地铁控制 线的限制,北侧有现 状农民房,需考虑日 照、间距影响。 4、基地内地势平坦, 周边配套尚不成熟, 5、东北两侧均为学 校,南侧高架桥均有 一定的噪音影响。
22480.00 90000.00 118520.01 50000
132949.17 126898.34 118520.01 50000 0
赣州城市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 GANZHOU MULTI-FUNCTION URBAN PLANNING
12
基地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有关事项的批
复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1.25
【实施日期】2017.0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
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有关事项的批复
市城乡规划局:
报来《关于呈请〈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设计及施工一体化招标方案〉函》(赣市规函〔2017〕1号)收悉。
现就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招标内容: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规划模型等展项更换工程方案设计、方案整合优化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小样、工程
1 / 1。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解析

新规划描绘新赣州——《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略解作者:loveloves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浏览: 1272人次回复:14帖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赣州市三江六岸城市规划-PPT课件

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将三江六岸设计成以 史为带,以人为本的城市滨水带,重点体 现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创造 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独特气质的 山水花园城市的形象展示带。
1、突破“两岸一层皮”的形象设计定式,通过各种手 法,将城市与河流水域形成真正咬合,使城市人文 景色与水景融为一体。 2、重整土地功能,激发滨水区活力,提高土地利用 价值: ●更新旧有土地功能,形成滨江带的商务、居住、 文化、会展、生态、历史保护等各个区域。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经济发展。 3、改善可达性和亲水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形 成层次分明的交通系统、连续的滨水步道等体现人 性的配属设施。 4、创造独特景观、强化城市形象。
三江源
目标:文化旅游休闲核心区。 构思:保护八境台外围的视觉环境,突出八境台形象,保护三江口的生态环 境,创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功能: 城市之源舞台——以八境台为背景,承载未来赣州重大节庆活动,形 成“江上舞,江边赏”的城市舞台景观。 生态湿地公园——突出八境台形象,建设绿地,同时也形成一个生态涵 养与体验空间。 客家文化中心——客家文化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的展示,博览与民俗 体验场所,客家大会的载体。 高尔夫度假别墅与时段性别墅 ——低密度高品质的开发,发挥土地的经 济效益。
一是城市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城市化与产业化问题。
二是城市在面临外部竞争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集聚与创新问题。
●赣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四大目标:
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适宜人居的山水家园、地域根植的创新基地、历史文 化特色的旅游休闲之城。
我们的三江六岸是以上四大目标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总战略:以江为魂——重塑三江魅力,再造滨江时代。 战略一:从分散行动到整合的都市功能带——基于品质提升的功能观(三大地带,六个 中心)。 战略二:大聚合,大生态——基于集中发展的生态观。 战略三:基于空间整合的交通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域空间结构概念图中心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图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
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
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心的发展理念。
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
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极大增强,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4)资源机遇——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充足的土地储备和坚定的信心及开发的心态。
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跳出赣南,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做大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力,协调区域关系,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中心职能;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重塑旅游名城形象,打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江南名城。
目标是建设极具经济活力的中心城市、跨越省域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的山水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
赣州的主要城市职能: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江西南部经济、文化、旅游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市域整合:“主、副、轴、片”的协调发展。
一主:章贡区作为赣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挥其主中心的功能。
二副:龙南县和瑞金市作为市域的“南大门”和“东大门”,分别接受来自于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经济辐射,形成赣州市域中两个重要的副中心。
三轴: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构筑市域东部和西部两条南北交通体系,建立一条联系两条顺应物流流向的东西轴向的大动脉,带动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
三片:以章贡区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将共同构筑未来赣州的1小时经济圈;以瑞金市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区,包括会昌县、石城县和宁都县;以龙南县为核心的南部经济区,包括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和安远县。
多元布局:瑞金、龙南副中心。
“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已经成为赣州市的战略选择,为了整个市域的全面均衡发展,我们选择市域东部的瑞金和市域南部的龙南作为市域副中心来培育。
交通先行:“60,90,120”经济圈工程。
市域交通框架的构建:赣粤、昆厦两条高速公路分别对应于赣州市域南北和东西两条发展轴,将有助于赣州市域发展轴的形成。
该交通框架可概括为“60,90,120”工程,即:60分钟车程覆盖经济区内部,90分钟车程覆盖各经济区中心城市,从中心城出发120分钟覆盖整个市域。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发展布局
准确的定位:(1)全国层面——大经济圈边缘的次级中心城市;(2)泛珠三角层面——主动承接辐射的枢纽城市;(3)赣粤闽湘边界层面——区域中心城市;(4)江西省域层面——双星结构的核心城市。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用地选择分析
向东发展——受铁路限制,不能跨越;向西发展——受新机场的定位和西部山区限制;向北发展——跨越贡江,山地窄小,没有发展余地;向南发展——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形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用地发展原则
北小延:北部可用地不多,适当在滨岸环境优美的地段开发高级度假村等。
西调整:在保证机场用地的净空要求下,调整不合理的工业用地,重新整合组团。
东理顺:因京九铁路的穿过,为物流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用地,城市发展应理顺周围土地的使用功能。
中优化: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优化旧城区和新建区的城市功能布局,使其起到核心区的作用。
南扩展: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优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实现世纪创新的理想区域。
(3)布局模式
中心城市形态模式:由原来的团状发展模式变为轴向带型发展模式。
避免摊大饼蔓延式发展,城市以良性轴向发展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
未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一轴、三区、三带”的形态模式。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一轴:中央城市金脊——城市南北中轴线;三区:复兴区、核心区、创新区——中心城区北、中、南三大特色;三带:滨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东部铁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西部空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
(4)中心城市发展策略
北依南进,赣州、南康一体化;动态生长,双向推进。
赣州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江——柔性界面;脊——刚性轴线,它是城市功能组织的中枢,体现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构思,是城市风貌展示界面,构成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支撑体系。
市域交通规划发展策略
对外交通——高效衔接、强化枢纽。
一是空港,二是铁路,三是公路;
对内交通——市域整合,组团一体;
城市交通——滨江缝合,三轴向南。
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城市产业布局整体战略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孵化成长,生产服务业占发展中的先机,旅游业在转型中延伸。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北延伸,西调整(将原来民办小企业统一归入工业园区),东理顺(结合新建铁路安排物流等),南扩展(产业轴向带状向南发展)。
两大开发区的整合意见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地处中心地带,面积控制为15至2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沙河组团的发展规模,将沙河组团定位为生态型高新工业园区,面积约为5至7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市域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构建区域运输通道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建立起高度发达、高效便捷、一体化和人性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城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区内部交通。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区域交通网络化;构架大赣州城区主干路网,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
强化六大辐射通道,构建1小时交通圈;推进1小时城市圈交通网络一体化。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相协调;构架大赣州城区主干路网,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建立综合交通网络枢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组织;重视环境保护,体现城市特色。
(陆川实习生康习记者胡冬林/整理市规划建设局提供资料)(编辑:黄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