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地理 巴楚文化旅游区

中国旅游地理 巴楚文化旅游区

作为宝贵的自然遗产被收录 在《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生态环境

局部地区地形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原始 自然风光得到良好的保持,拥有一批珍惜的动 植物。此地的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保护珍稀物种 而建立的,如王朗、卧龙、九寨沟。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除河流峡谷风光外还有 平原、田园风光。 在山区地势陡峭,有瀑布景观。 河流众多为漂流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千湖之城湖北省,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份,本 区最大的湖是洞庭湖,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范仲淹曾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称 赞其博大。
地形



纵观整个巴楚文化旅游区,西部是川西高原与 横断山脉,隶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势 险峻,有诗词为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横断山脉其东部是四川盆地,再向东则是巫山 与雪峰山(湘西鄂西山地)。 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两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与 汉江平原。两湖平原的东部、南部与北部都为 山地丘陵地形所包围。
地形结构

高原山地环绕盆地,低山丘陵环绕平原,地表 起伏大,在阶梯交界地带,河流峡谷地貌较多。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长江三峡风光
龙 门 峡
虎 跳 峡

以上就是著名的峡谷地貌: 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的小三峡; 金沙江的虎跳峡。 它们均是全国南至全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
巴楚文化旅游区的气候

地处亚热带,年降水量一千毫丰富,适合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生长。山水以秀美著称,有著名的景点: 以天下秀著称的峨眉山、以天下幽著称的青城 山、以五岳独秀著称的南岳衡山。


在不适宜开垦的偏僻的低山丘陵,还存在着一 些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的地区,景色奇美异 常,现多作为自然保护区而存在。 武陵源 九寨沟 黄 龙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穴 的两种不 同名称 ,丙 穴位于今 重庆奉节 一带 ,熊
穴当然也是如此 。
都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4
《 中次九经》列在 熊 山前 面的依次是 勾橘之 山 、 风 雨 之 山 、玉 山 ,其 中 的勾桶 之 山 、J 雨 之 山为 x L
岷 山,江水 出焉 ,东北流注于海。…… 又东北 一百 四十里 。曰崃 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 于大江。…… 又 东北一百五十里 。曰曙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于大江 ……
熊 山之穴 .夏启 而冬 闭 ,是一个 富有传奇 色彩的地 方。 《 水经 注 ・ 》有关丙穴 的记载与此相似 : 江水
之山 。从所 涉地理 方位考察 ,基 本是沿着 长江北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 山冢
《 山海经 ・ 中次 九经 》记载 : “ 山 、勾 桶 、风 文
雨 、脱 之 山 ,是 皆冢也 。 ”这 里列 出有 坟 墓遗存 的
从 西 向东伸 展 。其 中提到 的熊 山 ,可 以作 为一个地
理标 志加 以运用 。文 中对熊 山有如下记载 : 熊 山.有穴 焉 ,恒 出神 人。 夏启 而冬 闭, 是穴也 ,冬启乃 必有兵 。
山共 四座 。 《 中次 九经 》所 载 的 山水 属 于岷 山系 列 ,其 中有岷 山 ,而没 有文 山 。对 此 ,郝懿 行说 : “ 此上 无 文 山 ,盖 即岷 山也 。 《 记 》又 作 汶 山 , 史 并古字通用 。 ”①关于岷 山所 处的具体方位 , 《 中次 九经》提供 了可供参考 的信 息 :
《 山海 经 ・ 藏 山经 》 的组 成部 分 之 一 《 五 中山
经》 ,所 占篇幅 在 《 山经》 中居 于首 位 ,与楚 文化

巴楚文化的称谓不宜再使用

巴楚文化的称谓不宜再使用

收稿日期:2002-06-20作者简介:王善才(1936-),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

2002年11月第24卷 第6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 hree Gorg es U 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N ov.2002V ol 24 No.6巴楚文化 的称谓不宜再使用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7)摘 要: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 巴楚文化 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

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

同时,对 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 的提法,也认为不妥。

对有的学者还用 巴楚文化 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关键词:巴楚文化; 涵盖古今; 摇篮中图分类号:G 127 63S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2)06-0020-02关于 巴楚文化 这一词汇的出现和正式在宜昌地区开展宣传,据了解大约经历了10多年。

应该说,这是宜昌地区的一部分学者和有关领导花了不少心血,才提出的这一名词。

如,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研究资料,这都是很好的。

只是在研究后提出 巴楚文化 及其对这一词汇含义的解释,不 定妥当。

尽管以前据说还通过组织派人赴省请了五位著名专家作过学术鉴定,同意把 巴楚文化 作为三峡或宜昌区域文化立论,但也不见得就是正确无误的,因有些学术问题是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和进行探讨的,不宜轻易或急于去作决定。

总的说,笔者认为 巴楚文化 这一提法有些不妥,值得商榷。

因巴文化就是巴文化,楚文化就是楚文化,不能把未具共同特点的两种文化硬性的捏在一块去含糊其辞地命名一个 巴楚文化 的新名词,更不宜把它解释为 半巴半楚 、 亦巴亦楚或 非巴非楚 。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大致可以分‎为7种。

分别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

据课上所说‎和资料显示‎,这些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3.三秦文化,在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时。

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发展,使四川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在今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留下了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当时诗人身住茅屋,心忧天下的情怀。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同样,成都东南的望江公园内也留下了女诗人薛涛的遗迹,千百年来供人瞻仰。

四川还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严君平的故乡,四川成都至今还有一条街道以君平命名。

不仅如此,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从起源到鼎盛,从变革到发展,取得过多方面成就。

它拥有从李冰父子治水后形成的优越农耕文明,至今天府之国仍受其惠;它有独特的巢居、栈道、笮桥和梯田林盘四大文化习俗,是今天旅游胜景的资源基础之一;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是世界纸币和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

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词】巴蜀、文化【正文】一、巴蜀文化简介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

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

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

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

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

《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

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

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

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

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

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

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

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诸侯子弟称“王”,显然不符合周朝礼法,但是熊渠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这种“我蛮夷也”主义,就是从蛮夷这个实际出发,自立自强,创造性地建设楚国的一种基本精神。

还有,楚国是最早建立县级制政权的国家,具备后来郡县制的雏形。

另外,楚人在文学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不仅为当时的楚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也为现代湖北楚地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

从最初统治者自立为王到楚武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再到楚庄王雄霸天下,就是在不断地反抗周王朝的压迫中历经艰难困苦走出来的。

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应当大力弘扬楚人和谐融合的竞争精神,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地理上的居中地位使荆楚地域不仅在文化上有着接纳四方、多元共存的特性,而且在五方杂处中不断地实现着文化的交融与汇通,使得荆楚在文化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在保守的周王室衰落的同时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并在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建设中处于先进地位,保证了楚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1941年卫聚贤在《巴蜀文化》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巴蜀遗物提出了“巴蜀文化”一词,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第一次对“巴蜀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童恩正先生,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撰写的:“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

其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前后延续上千年。

”[3]而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4]在文化世界,巴蜀文化创造者一向以善于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

虽然从汉以来,巴蜀历史上出的人才,其总量不及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但其所产“精英”,即《华阳国志》所说:“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则秀冠全国。

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李调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

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诡和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

直到“五四”时期,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吴虞,体现了蜀人勇于开拓、不畏权势和习惯势力的精神。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的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

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采的历史地位[5 ]。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看到了中原的豪放大气、荆楚的融会贯通和吴越的清丽婉约。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

“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汉书•地理志》)十二个字几乎是巴蜀人文性格的整体概括。

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文性格的影响,一代代的巴蜀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扬雄是第一个以赋家的身份来批判辞赋弊端的作家,李白用歌行体大肆张扬属于时代的激情,西蜀“花间词派”大胆唱响了诗歌正统地位的挽歌,苏轼用“豪放词”的飘逸清扫了词坛的脂粉气息,郭沫若、巴金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与小说的颠峰作品,魏明伦则是第一个敢为潘金莲翻案的人。

他们都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时代的鼓手,敢于唱响时代的最强音[6]。

正是这种大胆的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才使得巴蜀作家能够以一种坚韧冲决的态度走出巴蜀,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袁行霈对此评论道,“ 这些文学家生长于蜀中,却驰骋才能于蜀地之外。

他们不出夔门则已,一出夔门则雄居文坛霸主地位。

”第二,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

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高树葱郁,猿鸣凄厉。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予人们驰骋飘逸的想象。

巴蜀几乎具备了所有产生神秘奇幻想象的条件,在这里的神话故事中诞生了无数高人一筹的神人。

《山海经》以奇诡、怪诞、夸张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和幻想,表现了巴蜀先民渴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焦灼。

《华阳国志》则从蜀王谱系的角度,描述了从蚕丛称王,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代换史及其主要事迹,其中辅以“蚕丛目纵”、“鱼凫仙道”、“杜宇化鸟”、“朱利出井”等神话内容,表现了巴蜀先民对历史的一种勇敢浪漫的原始思维和直觉把握。

而“五丁开山”、“廪君化虎”、“鱼盐神女”、“巫山神女”等传说则充盈了巴蜀先民浪漫奇幻,瑰丽飘逸的图腾崇拜。

这些都是一种神奇浪漫的地域思想形成的土壤。

中国本土神明谱系中的两大最具智慧和浪漫主义想象的主神都源自于巴蜀。

主宰文运、功名利禄的文曲星是蜀中梓潼人;英武而“纵目”的二郎神杨戬是岷山人。

这些都流露出蜀人的英雄性格和英雄崇拜意识。

这既是上古巴蜀先民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人生体味的积淀,也是他们适应自然,为生存而改造、创造自然的生存体现。

那些大胆的想象和充满智慧以及理想的构思都是巴蜀先民浪漫情怀的体现。

第三,喜艳侬、好华美的审美特性。

一年四季的分明,繁复多姿的美景,铸造着巴蜀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决定他们的审美创造特色。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除了对人体各部分,甚至脚踝的细节雕塑写真外,还突出的使用了彩绘着色技法,在眉毛、眼眶都涂有青黑色,并在眼眶中间画出很大的圆眼珠,口部、鼻孔以至耳上的穿孔则涂抹着朱色,这正显示出巴蜀子民偏爱艳侬色彩和华美艺术的美学观念。

从这些青铜器和人像绘刻的龙纹、异兽纹、云纹和服饰的阴线纹饰中,从其中表现的绚丽多姿的色彩绘涂中,我们不难看到巴蜀文化美学对精美形制和艳丽色彩的追求和表现特征。

这种美学追求,既是特定存在的产物,与中原“中和之美”和北方“真善实用”为美迥然不同,同时又在地域风俗习惯中被不断强化和复现着。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晚唐花间词”群体及其表现的艳侬华美文风,可谓极其自然。

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巴蜀文学作品铺张扬厉的叙述和华美艳丽的文辞产生的真正原因了。

总之,巴蜀文化不是符合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和”之道,却又激发着人们对自由人格、自由人生的热切期盼,因此博得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内心价值认同。

这是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心态的独特魅力。

二、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文学我们都知道,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尤其是在凝聚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特征的文学方面,南北方的风格差异是很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