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动力学特点

乳液聚合动力学特点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反应方式,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点与其他聚合方式相比,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乳液聚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反应速率快。
这主要是因为乳液聚合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乳胶粒,每个乳胶粒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微型反应器。
在这些微小的反应空间内,单体和引发剂的浓度相对较高,从而使得反应能够迅速进行。
而且,乳胶粒的尺寸很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很大,这有利于反应物的扩散和传递,进一步加快了反应速率。
乳液聚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子量高。
在乳液聚合中,由于乳胶粒中的自由基被隔离在不同的微小空间内,使得它们之间的终止反应受到限制。
这就意味着自由基有更多的机会与单体分子进行链增长反应,从而能够合成出分子量较高的聚合物。
此外,乳液聚合体系中的水相起到了良好的传热和散热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反应温度,减少因温度过高导致的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有利于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生成。
乳液聚合的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成核期、恒速期和降速期。
在成核期,乳胶粒的形成是关键。
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在水相中引发单体聚合,形成低聚物自由基。
这些低聚物自由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形成乳胶粒:一是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初始乳胶粒;二是它们被已存在的乳胶粒捕获。
成核期的时间较短,但对乳液聚合的最终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恒速期是乳液聚合的主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乳胶粒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单体不断地从水相扩散进入乳胶粒中进行聚合反应。
由于乳胶粒的体积较小,其中的单体能够迅速消耗,使得乳胶粒内的单体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反应速率也保持恒定。
降速期则是随着单体在乳胶粒中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开始下降。
此时,乳胶粒中的单体不足以维持恒定的反应速率,聚合反应逐渐减缓直至结束。
乳液聚合的动力学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乳化剂的浓度和种类。
乳化剂能够稳定乳胶粒,其浓度过低可能导致乳胶粒的不稳定和凝聚,而浓度过高则可能会影响单体的扩散和反应速率。
乳液聚合(完整)-2012.11.19

乳液聚合(完整)乳液聚合的基本概念乳液聚合:是指在单体、水、乳化剂形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反应过程。
1.乳液聚合体系:主要有单体、水、乳化剂、引发剂和其它助剂所组成。
在此,其它助剂主要包括:pH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电解质、链终止剂、防老剂、抗冻剂和保护胶体。
2.乳液聚合的各组分介绍(1)单体:如苯胺、乙烯基类、丙烯酸酯类、二烯烃类等,要求纯度>99%,不含阻聚剂。
(2)反应介质(水):尽可能降低反应介质水中的Ca2+、Mg2+、Fe3+ 等离子含量;用量应超过单体体积,质量一般为单体量的150%-200%。
溶解氧可能起阻聚作用,加入适量还原剂(如连二亚硫酸纳Na2S2O4·2H2O) ,用量为0.04% 左右。
(3)引发剂引发剂,即氧化剂,主要包括水溶性引发剂和油溶性引发剂。
乳液聚合过程中一般使用水溶性引发剂。
a.热分解型引发剂无机或有机过氧化物(过硫酸钾、过硫酸铵等)b.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1)有机过氧化物-还原剂体系有机过氧化物:对甲基异丙苯过氧化氢还原剂:亚铁盐如硫酸亚铁、葡萄搪、抗坏血酸等2)无机过硫酸盐-亚硫酸盐体系过硫酸盐: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铵还原剂: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等。
(4)pH缓冲剂:常用的缓冲剂是磷酸二氢钠、碳酸氢钠等。
(5)分子量调节剂:控制产品的分子量,例如丁苯橡胶生产中用正十二烷基硫醇或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
(6)电解质:微量电解质(<10-3 mol/L) 的存在,由于电荷相斥增高了胶乳的稳定性。
(7)链终止剂:在乳液聚合过程结束后加入链终止剂,如亚硝酸钠、多硫化钠等。
(8)防老剂:合成橡胶分子中含有许多双键,与空气氧接触易老化。
胺类防老剂用于深色橡胶制品,酚类用于浅色橡胶制品。
(9)抗冻剂:加入抗冻剂以便将分散介质的冰点降低,防止因气温降低影响乳液稳定性,常用的有乙二醇、甘油、氯化钠、氯化钾等。
(10)保护胶体:为有效地控制乳胶粒的粒径、粒径分布及保持乳液的稳定性,常常需要在乳液聚合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保护胶体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阿拉伯胶等。
乳液聚合的原理

乳液聚合的原理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方法,它是通过在水相中形成乳液,然后在乳液中进行聚合反应,最终得到聚合物产品。
乳液聚合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在水相中进行反应,操作简便,产品纯度高等。
下面将介绍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乳液聚合的原理是基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乳液是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其中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微小的液滴。
在乳液中,分散相的液滴被分散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液系统。
在乳液聚合中,单体和引发剂溶解在水相中,通过机械搅拌或超声波等方法将单体和引发剂均匀地分散到水相中,形成乳液。
其次,乳液聚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乳化、聚合和固化三个阶段。
首先是乳化阶段,单体和引发剂在水相中形成乳液,乳化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乳化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聚合阶段,通过加热或添加引发剂等方法,使得单体在乳液中发生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微球。
最后是固化阶段,将聚合物微球进行固化处理,得到最终的聚合物产品。
乳液聚合的原理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乳液聚合可以在水相中进行反应,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有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
其次,乳液聚合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条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另外,乳液聚合产品的纯度较高,微球尺寸均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油墨等领域。
总之,乳液聚合是一种重要的聚合方法,其原理是基于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包括乳化、聚合和固化三个阶段。
乳液聚合具有操作简便、产品纯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涂料、胶粘剂、油墨等领域。
希望本文能够对乳液聚合的原理有所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乳液聚合凝聚方法

乳液聚合凝聚方法乳液聚合后的凝聚可是个有趣又有点小麻烦的事儿呢。
乳液聚合后的体系是乳液状的,要把聚合物从乳液里弄出来变成固体,就需要凝聚啦。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加电解质凝聚。
就像给乳液里加点盐巴之类的电解质,电解质里的离子会破坏乳液的稳定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乳液里的小颗粒本来开开心心地分散着,电解质一来,就像捣乱分子,把它们之间的平衡打破了,然后小颗粒就开始聚集起来,慢慢地就凝聚成块了。
不过这个加电解质的量可得控制好哦,加少了可能凝聚不完全,加多了又可能会有其他的小问题冒出来。
还有一种方法是冷冻凝聚。
把乳液放到低温环境里冻一冻。
这时候乳液里的水结冰了,冰晶的形成会挤压那些聚合物颗粒,就像把它们挤到一起似的,然后就发生凝聚了。
这就像是大自然的魔法,利用温度的变化让乳液发生神奇的转变。
不过冷冻的速度呀、温度的控制呀,都很有讲究的。
要是冷冻速度太快,可能会让聚合物的结构受到影响,就像你把东西突然冻坏了一样。
酸凝聚也是常用的一招。
往乳液里加酸,改变乳液的酸碱度。
乳液里的聚合物颗粒对酸碱度是很敏感的呢。
酸一进去,就像给它们发出了一个信号,让它们赶紧聚集起来。
但是酸的浓度也不能乱加,不然可能会让聚合物的性能发生不好的变化,就像你给小宠物喂太多吃的,它可能会不舒服一样。
还有一种是机械凝聚的方法。
通过搅拌或者其他机械手段,给乳液里的颗粒施加外力。
就像你用手把散在地上的小珠子慢慢拨到一起一样。
不过这种方法也得小心,要是搅拌太猛了,可能会把聚合物的链给打断了,那就不好啦。
乳液聚合凝聚的这些方法呀,每一种都像是一把小钥匙,要找到最适合的那把才能把乳液聚合凝聚这个小谜题完美解开呢。
不同的聚合物、不同的乳液体系,可能适合的凝聚方法就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像小侦探一样去探索、去尝试啦。
《乳液聚合分类》PPT课件

精选ppt
11
反应性聚合物微凝胶
• 根据其分子结构,可以把聚合物分为四大类,即1 线性大分子支链大分子聚合物微凝胶大网络聚合 物
• 聚合物微凝胶:其分子结构介于支链大分子和大 网络聚合物之间一个微凝胶颗粒即为一个大分子, 这个大分子被限定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分子内交 联而形成网状结构,在微凝胶颗粒之间,没有任 何化学键相连接。
分散液滴的直径在5nm~100nm之间,则该体系称
为微乳液。微乳液为透明分散体系,其形成与胶
束的加溶作用有关,又称为“被溶胀的胶束溶液”
或“胶束乳液”。乳液是浑浊的不稳定体系,而
微乳液是热力学稳定的透明体系[2-5]。乳液中分
散相尺寸较大,而微乳液中分散相尺寸较小,因
此可以预期微乳液聚合必然与乳液聚合具有某些
• 反相乳液聚合:采用水溶性单体,借助油包水型 (W/O)乳化剂乳化分散于油中,由水溶性或油溶 性引发剂引发聚合,得到水溶胀的聚合物粒子在 油中的W/O型胶体分散体。
精选ppt
3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
反相乳液聚合体系
单体(AM、AA、MAA等)
分散介质(可选择任何不与水互溶的有机惰 性液体)
乳化剂(根据HLB值选择,一班选择 HLB=3~6)
乳液聚合分类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精选ppt
1
乳液聚合分类
乳液聚合分类 1 反相乳液聚合 2 无皂乳液聚合 3 微乳液聚合 4 分散聚合 5 核壳乳液聚合 6 乳液定向聚合 7 辐射乳液聚合
精选ppt
2
1 反相乳液聚合
• 常规的乳液聚合:是使油溶性单体借助水包油 (O/W)型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分散于水中,有水溶 性或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得到聚合物微粒分 散于水中的O/W型乳状液。
举例说明经典乳液聚合

举例说明经典乳液聚合经典乳液聚合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将乳液中的多个单体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这种聚合过程在化妆品、涂料、医药和塑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经典乳液聚合的例子。
1. 丙烯酸乳液聚合:将丙烯酸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丙烯酸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丙烯酸。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水性涂料和粘合剂。
2. 乳胶聚合:将丁苯乳液和丙烯酸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丙烯酸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丁苯乳液。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乳胶漆和乳胶胶水。
3. 乳胶乳化聚合:将丙烯酸单体和丁苯乳液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丙烯酸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乳胶乳化聚合物。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乳胶胶水和乳胶漆。
4. 乳液聚合制备聚醋酸乙烯酯:将乙烯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醋酸乙烯酯。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胶粘剂和涂料。
5. 聚氨酯乳液聚合:将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氨酯。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弹性体和涂料。
6. 聚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将丙烯酸酯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丙烯酸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丙烯酸酯。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胶粘剂和涂料。
7. 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酸酯共聚物:将丙烯酸酯单体和其他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各种单体发生共聚反应,形成高分子丙烯酸酯共聚物。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胶粘剂和涂料。
8. 乙烯乳液聚合:将乙烯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乙烯。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塑料和纤维。
9. 乳液聚合制备聚酰胺:将酰胺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酰胺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高分子聚酰胺。
这种聚合反应常用于制备纤维和涂料。
10.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聚合:将丙烯酸酯单体和其他单体加入到乳液中,通过引发剂的作用,各种单体发生共聚反应,形成高分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乳液聚合方法

液滴中旳单体经过水相可补充胶束内旳聚合消耗
成核机理
成核是指形成聚合物乳胶粒旳过程。有两种途径: 胶束成核:自由基由水相进入胶束引起增长旳过程
均相成核:在水相沉淀出来旳短链自由基,从水相和单体 液滴上吸附乳化剂而稳定,继而又有单体扩散 进入形成聚合物乳胶粒旳过程
NA为阿氏常数 103 N / NA 是将粒子浓度化为 mol / L n 为每个乳胶粒内旳平均自由基数
乳液聚合恒速期旳聚合速率体现式为
Rp
103 N
n kp[M ] NA
当 乳胶粒中旳自由基旳解吸与吸收自由基旳速率 相比可忽视不计 粒子尺寸太小不能容纳一种以上自由基时,
则 n 0.5
苯乙烯在诸多情况下都符合这种情况
亲憎平衡值,也称亲水亲油平衡值 ( HLB )
是衡量表面活性剂中亲水部分和亲油部分对其性能旳贡献。 每种表面活性剂都有一数值,数值越大,表白亲水性越大。 HLB值不同,用途也不同。乳液聚合在 8~18范围
3. 乳液聚合机理
对于“ 理想体系”,即单体、乳化剂难溶于水,引起 剂溶于水,聚合物溶于单体旳情况
单体
单体和乳化
液滴
剂在聚合前
旳三种状态
➢ 极少许单体和少许乳化剂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在水中 ➢ 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约 4 ~5 n m,1017-18个/ cm3 ➢ 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约 1000 n m ,1010-12个/ cm3
聚合场合:
水相不是聚合旳主要场合;
单体液滴也不是聚合场合;
所以,Rp不断增长
对于第三阶段
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内单体浓度[M]不断下降
高分子化学第四章乳液聚合

形成保护
增溶作用
单体 液滴 10000A
水相
单体
增溶胶束
乳化剂分子
胶束 40-50A
乳化剂
少量在水相中
单体
大部分形成胶束 部分吸附于单体液滴
小部分增溶胶束内 大部分在单体液滴内
引发剂 大部分在水中
1.聚合场所
水相中?
大量引发剂, 有初级自由 基,但单体 极少。
单体液滴?
引发剂是水溶 性,难以进入
水相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由水相扩散进入胶束,在 胶束中引发增长,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油溶性单体的主要成核方式。
➢均相成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水相中产生的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单体进行增长,形 成短链自由基后,在水相中沉淀出来,沉淀粒子从水相 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了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又扩散入 单体,形成乳胶粒子,这一过程叫均相成核。
连续
转化率 %
>95
99 60
~60 60~90 60~90
一. 乳化剂及乳化作用
乳化剂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C17H35COONa
疏水 亲水
乳化剂种类(type of emulsifier) ➢阴离子型(anionic): 脂肪酸钠(K12,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磺酸钠、松香皂等; ➢阳离子型(cationic): 胺盐、季胺盐;
乳液聚合法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 乳化剂种类
丙烯酸酯类
聚醋酸乙烯 聚氯乙烯
丁苯橡胶 丁腈橡胶 氯丁橡胶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非离子型 阴离子+非离
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阴离子型
温度 ℃
70~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过硫酸盐-硫代硫酸盐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
水
去离子水
乳化剂
乳化剂属于表面活性剂,可使互不相容的油和水转变成难以分层的乳液。
表 面 张 力 Ⅱ
Ⅰ
表面活性物质浓度
只有那些对聚合物乳液体系有着有效的稳定作用,同时又不影响 聚合反应的表面活性剂才可用作乳化剂。
亲水的极性基团
组成 亲油的非极性基团
长链脂肪酸钠盐:
烷基(亲油基) 羧酸钠(亲水基)
乳化剂的分类
按乳化剂分子中亲水基团性质的不同可将乳化剂分为四类。
阴离子型乳化剂 阳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 两性乳化剂
阴离子型乳化剂
亲水基团为阴离子,在碱性介质中应用效果良好。
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 • • • • 羧酸盐类,RCOOM,如硬脂酸钠。 硫酸盐类,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磺酸盐类,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磷酸盐类,通式ROPO(OM)2
11.8~12.4
14.5 11.95~13.05
对于乳液共聚合体系:
-------共聚组分i所占的质量分数
-------共聚组分i的均聚物所要求的HLB值
例:
单体 MMA St 共聚组成 40% 60% HLB 12.1~13.7 13.0~16.0
该体系的HLB上限为 HLB下限为
以其他特征参数为依据选择乳化剂 ①三相点法:确保所选用的离子型乳化剂的三相点tk低于反应 温度和最低贮存温度t , t-tk>10℃ ②浊度法:在进行正向乳液聚合时所选用的非离子型乳化剂的 浊度tc必须显著地高于反应温度和最高贮存温度t , tc-t>10℃;
• 乳液聚合速率取决于乳胶粒数N,与引发速率无关 • N高达1014个/cm3,[M·]可达10-7mol/L,比典型自由基聚合高一个数量级
• 乳胶粒中单体浓度高达5 mol/L,故乳液聚合速率较快
(2)聚合度
设:体系中总引发速率为ρ (生成的自由基个数/cm3 • s) 对一个乳胶粒,引发速率为 ri ,增长速率为 rp 则,初级自由基进入一个聚合物粒子的速率为0
聚氧乙烯型乳化剂的水化作用
非离子乳化剂对pH变化不敏感,较稳定;但乳化能力 仍不如阴离子型,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阴离子型乳 化剂合用。
• • • •
酯类:聚氧乙烯羧酸酯、多元醇羧酸酯等 醚类: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聚氧化乙烯烷芳基醚等 胺类 酰胺类:烷基醇酰胺、聚氧化乙烯酰胺
两性乳化剂
同时含有碱性基团和酸性基团,在酸性介质中可以解离成阳离子,在碱性介质中 又可解离成阴离子。如:内铵盐。
聚合场所:胶束内
基本组分
单体 引发剂 水 乳化剂
单体
油溶性单体,在水中形成水包油(O/W)型 水溶性单体,既可以用来和其他单体进行正相乳液聚合,也可以用来进 行反相(W/O)乳液聚合。
条件 1.可进行自由基聚合且不与水或乳化剂反应 2.可以增溶溶解但不是全部溶解于乳化剂水溶液 3.可在发生增溶溶解作用的温度下进行聚合
谢谢~!❤
在进行反向乳液聚合时所选用的非离子型乳化剂的浊度tc必
须显著地低于反应温度和最低贮存温度t , t-tc>10℃
③CMC法:尽量选择CMC值小的乳化剂
乳液聚合机理:
对于“理想体系”,即单体、乳化剂难溶于 水,引发剂溶于水,聚合物溶于单体的情况
单体 液滴
单体和乳化剂在聚合前呈三种状态:
极少量单体和少量乳化剂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在水中
阳离子型乳化剂
亲水基团为阳离子,在酸性介质中应用效果良好。
极性,这种乳化剂的效果与介质的pH值无关。
当非离子型乳化剂水溶液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溶液由透明变为 浑浊,出现这一现象时的温度称为浊点。
非离子型乳化剂遇水时将和水分子发生缔合形成水化乳化剂 分子,因而能使其很好地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
以HLB值为依据选择乳化剂
O/W型聚合物乳液要求的最佳HLB范围 O/W聚合物乳液 聚苯乙烯 温度/℃ 最佳HLB范围 13.0~16.0
聚醋酸乙烯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丙烯腈
14.5~17.5
12.1~13.7 13.3~13.7
聚丙烯酸乙酯
聚丙烯酸丁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1:1) 40
三相平衡点
指乳化剂处于处于分子溶解状态、 胶束及凝胶三相平衡时的温度。
高于此温度,溶解度突增,凝胶 消失,乳化剂只以分子溶解和胶 束两种状态存在。
离子型乳化剂溶解度曲线
阴离子乳化剂体系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但遇酸、金属盐、硬水 会失稳,且在三相平衡点以下将以凝胶析出,失去乳化能力。
乳化剂的选择
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约 4 ~5 nm,1017-18个/ cm3 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约 1000 nm ,10
10-12 3
个/ cm
聚合场所:因增溶胶束具有比单体液滴更大比表面积,且内部单体浓 度很高,所以易被自由基侵入而引发聚合,因而成为聚合 场所。液滴中的单体则通过水相进入胶束内,以补充聚合 消耗。
乳胶粒 R
单体珠滴
水相
胶束
Ⅰ阶段单体、乳化剂和自由基的动态平衡 阶段Ⅰ乳液聚合体系示意图
• Ⅱ阶段:恒速期,从胶束 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为止, Rp恒定
R
R
单体珠滴
水相
乳胶粒
Ⅱ阶段单体、乳化剂和自由基的动态平衡 阶段Ⅱ乳液聚合体系示意图
R
• Ⅲ阶段:降速期,从单 体液滴消失到聚合结束, Rp下降
R
聚合过程 根据反应机理,可以将时间-转化率关系分为四个阶段:
• 分散阶段
• 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或成核阶段
• 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
• 阶段Ⅲ:聚合反应完成阶段
• 分散阶段
单体珠滴
水相
胶束
分散阶段乳化剂和单体的平衡
分散阶段乳液聚合体系示意图
R
• Ⅰ阶段:乳胶粒生成期, 从开始引发到胶束消失为 止,Rp递增
醋酸乙烯酯的亲水性较大,溶于水中的单体经引发聚合成短链自由基的 亲水性也较大。
一般认为: [M]<15mmol/L, 以胶束成核为主。 如苯乙烯( [M]=3.5mmol/L )。 [M]>170mmol/L,则水相成核占优势。 如醋酸乙烯酯( [M]=300mmol/L ), 甲基丙烯酸甲酯( [M]=150mmol/L )介于两者之间,胶束成核 和均相成核同时存在。
不同乳化剂的CMC不同,愈小,表示乳化能力愈强
胶束的形状
球状(低浓度时) 直径 4~5 nm
棒状(高浓度时) 直径 100~300 nm
胶束的大小和数目取决于乳化剂的用量; 乳化剂用量多,胶束的粒子小,数目多。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衡量亲水基和亲油基对乳化剂(表面活性剂)性质的贡献。 HLB值越大,表明亲水性越大。HLB值不同,用途也不同。
103 N n [M] NA
NA为阿氏常数 103 N / NA 是将粒子浓度化为 mol/L n 为每个乳胶粒内的平均自由基数
乳液聚合恒速期的聚合速率表达式为
Rp 10 3 N n k p [ M ] NA
假定: 当乳胶粒中的自由基的解吸与吸收自由基的速率相比可忽略不计 粒子尺寸太小不能容纳一个以上自由基时, 则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并不参与化学反应,但是在乳液聚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降低界面张力 乳化作用 分散作用 增溶作用 导致按胶束机理成核 发泡作用
乳化剂的基本特征参数
临界胶束浓度CMC
乳化剂浓度很低时,是以分子分 散状态溶解在水中。达到一定浓 度时,乳化剂分子开始形成聚集 体(约50~150个分子),称为 胶束。 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n 0.5
103 N k p [ M ] 2N A
Rp
讨论:
Rp
10 N k p [ M ] 2NA
3
• 对于第一阶段 自由基不断进入胶束引发聚合,成核的乳胶粒数 N 从零不断增加 因此,Rp不断增加 • 对于第二阶段 胶束已消失,不再有新的胶束成核,乳胶粒数恒定; 单体液滴存在,不断通过水相向乳胶粒补充单体,使乳胶粒内单体浓度恒定 因此,Rp恒定 • 对于第三阶段 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内单体浓度[M]不断下降 因此,Rp不断下降
N /ρ 就是在一个乳胶粒内自由基存在的时间
乳液聚合的平均聚合度就等于动力学链长
因为,虽然是偶合终止,但一条长链自由基和一个初级自 由基偶合并不影响产物的聚合度 这是无链转移的情况
xn
k p [ M ]N
Rp
103 N k p [ M ] 2N A
可见,在乳液聚合中: • 聚合度与 N 和ρ 有关,与N成正比,与ρ 成反比 • 聚合速率与N成正比,与单体浓度成正比 • 乳液聚合,在恒定的引发速率ρ 下,用增加乳胶粒 N 的办法, 可同时提高 Rp 和 Xn ,这也就是乳液聚合速率快,同时高分子 量高的原因 • 一般自由基聚合,提高[I]和 T ,可提高 Rp ,但Xn下降
水相
乳胶粒
Ⅲ阶段单体、乳化剂和自由基的动态平衡 阶段Ⅲ乳液聚合体系示意图
乳液聚合动力学
(1)聚合速率
动力学研究多着重第二阶段——即恒速阶段 自由基聚合速率可表示为 Rp=kp[M][M·] 在乳液聚合中,[M]表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mol / L [M·]与乳胶粒数有关 考虑1升的乳胶粒中的自由基浓度: N 为乳胶粒数,单位为 个/cm3
进行乳液聚合应用比较广泛的单体:
• • • •
乙烯基单体,如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等 共轭二烯烃单体,如丁二烯、氯丁二烯等 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系单体,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非烯类单体:用二硫醇制备聚硫化物,用苯酚甲醛制备酚醛树脂乳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