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网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环网电缆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环网电缆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环网电缆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1)环网电缆工程概况供电系统的环网电缆包括主变电所35kV出线电缆、地铁变电所间35kV联络电缆,35kV电缆保护光缆和双边联跳电缆。

2)环网电缆工艺流程环网电缆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下图。

环网电缆系统施工工艺流程3)环网电缆施工要点及方法环网电缆施工要点及方法详见下表。

环网电缆施工要点及方法表序号施工工序施工要点及方法示意图1 支架及接地母线安装(1)定位划线:以线路中心线标高为基准,用记号笔标出电缆支架安装孔在隧道壁上的位置。

(2)钻孔:清除其中灰尘,打入膨胀螺栓并使其胀紧。

(3)支架安装:将电缆支架安放上去,然后安放垫片、弹垫与螺帽。

将膨胀螺栓稍稍旋紧,然后将电缆支架调正,再将螺栓旋紧。

(4)支架接地:用镀锌扁钢将所有支架连通,扁钢连接要求正确、牢固、工艺美观。

2 电缆、及光缆敷设(1)电缆敷设前的准备:明确关键工序实施的质量控制点。

(2)人工敷设电缆:电缆盘架在放线平板上,摆放牢固,底座应平整、坚实,放线杠保持水平,人工拉动放线平板进行电缆敷设。

(3)利用轨道车展放电缆:车速与电缆展放速度相配合,车速不超过15m/min。

看线盘人员必须根据车速来均衡控制线盘转速,不得过快或过慢,防止电缆盘被拉翻。

3 电缆头终端制作(1)按尺寸剥切完成后,打磨光滑,用酒精将绝缘层表面擦拭干净。

将铜编织带焊接在金属屏蔽层和防鼠铠装带上,或用刚性卡子将铜编织带卡在金属屏蔽层和防鼠铠装带上,用绝缘胶带将铜编织线缠绕固定。

(2)将热缩管、法兰外套、密封圈穿在电缆上,然后用无毛纸蘸上酒精将绝缘层外表擦拭干净。

在绝缘层上抹少许硅胶以增加润滑度,将绝缘护套穿在电缆绝缘层部位。

利用电缆终端头安装专用工具将应力锥和接触环装在电缆芯线上。

4 电缆头终安装(1)耐压试验:实验数值应符合有关的技术规定。

(2)电缆终端头安装:电缆终端头安装前应用无毛纸蘸酒精擦拭电缆头及安装仓位,并在绝缘护套上抹上少许硅脂以增加润滑度。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
根据网络规划,将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
网络调试与优化
测试网络连通性
01
通过网络连通性测试,确保网络能够正常通信。
优化网络性能
02
根据网络性能测试结果,对网络进行优化,如调整设备参数、
修改配置文件等。
解决网络故障
03
针对出现的网络故障,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确保网络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培训与知识转移
采用高性能以太网交换 机,构建环形的网络结 构,确保数据传输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同时, 采用数据中心桥接技术 ,将不同的数据服务器 连接起来,实现更高效 的数据存储和处理。
建设完成后的数据中心 网络,提高了数据存储 和处理的效率,同时提 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CHAPTER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CHAPTER 03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环网交换机
01
02
03
硬件和软件
以太网环网交换机通常由 高性能的硬件和专门的软 件组成,以确保高吞吐量 和低延迟。
端口配置
环网交换机通常具有多个 端口,可以连接网络中的 多个节点。
环网接口
环网交换机配备了多个环 网接口,用于连接环网光 纤。
环网光纤
标准化和开放性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在标准化和开放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支持多种协议和接口,实现了不同厂商设备的互联互通 。
高可靠性和灵活性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具有高可靠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 领域的需求,如工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等。
高效传输和低成本
以太环网解决方案具有高效传输和低成本的优势,能够降 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案例二:某大型企业网络升级项目

工业环网技术解决方案

工业环网技术解决方案

工业环网技术解决方案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环网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工业环网技术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互连的传感器、仪器设备和控制系统构成的网络,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技术。

解决方案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工业环网技术解决方案:1. 以太网以太网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环网技术,具有高速传输、可靠性强、组网灵活等优点。

通过以太网,各种设备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2. 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是将工业设备和传感器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通过工业物联网,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这种网络可以实现对工业环境中各种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提供更灵活的部署方式和更低的成本。

4. 工业以太网工业以太网工业以太网是一种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以太网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的特点。

工业以太网可以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数据传输的高要求,提供可靠和稳定的通信环境。

5. 云计算云计算云计算是通过将数据存储在云服务器上,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工业环网中,云计算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和预测分析等功能。

总结工业环网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以太网、工业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业以太网和云计算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工业化进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选择解决方案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五章 环网

第五章 环网

第五章环网环网的发展令牌环网媒体访问控制技术FDDI媒体访问控制技术和物理层结构环网的组网技术5.1 概述•传统以太网的弱点不适应重负荷应用环境无实时性能和优先权机制在拓扑结构为公共总线的以太网上,媒体使用光纤比较困难共享型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受限于碰撞域,无法进一步拓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IEEE802.5标准出世•20世纪80年代后期,使用光纤的高速环网FDDI出现•环网的特点适应重负荷应用环境具实时性能和优先权机制媒体可以使用光纤覆盖范围较大,可达数公里5.2 令牌环网媒体访问控制技术•IEEE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网的媒体访问控制(MAC)技术和物理层结构•令牌环操作•MAC帧•MAC基本操作5.2.1 令牌环操作•基础是使用了一个称之为令牌的特定比特串•当环上所有的站都处于空闲时,令牌沿着环旋转•当环上一个站想发送帧时必须等待直至检测到经过该站的令牌为止•该站抓住令牌并改变令牌中的一个比特,然后将令牌变成一帧的帧首,这时,该站可以在帧首后面加挂上帧的其余字段并进行发送,此时,环上不再有令牌•这个帧将在环上环行一整周后由发送站将它清除,发送站在下列两个条件都符合时将在环上插进一个新的令牌 该站已完成其帧的发送该站所发送的帧的前沿已回到了本站(在绕环运行一整圈后)令牌环图示令牌环操作的特点•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站可以发送•在轻负载的条件下,它的效率比较低,但是在重负载的条件下,环的作用是依次循环传递,因此既有效又公平5.2.2 MAC帧•帧首定界符(SD):指出令牌或帧的开始,使用独特的符号与帧的其余部分进行区分。

•访问控制(AC):包含被用于优先机制中的优先级和预留比特以及监控比特,这一字段还包括令牌比特•帧控制(FC):指出该帧是一个LLC的数据帧(FF=1)还是一个MAC控制帧(FF=0)。

•目的地址(DA):表明帧欲发往的目标站。

该地址可为单站地址,组播地址或广播地址,选择16比特还是48比特由实现来决定•源地址(SA):帧的始发站地址。

环网交换机原理

环网交换机原理

环网交换机原理环网交换机是一种用于局域网互联的网络设备,它可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传输。

环网交换机原理是指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下面将从数据传输、交换机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环网交换机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据帧的方式进行的。

数据帧是网络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数据的起始和终止标志、源和目的地址等信息。

当数据从一个局域网传输到另一个局域网时,环网交换机会接收到数据帧,并根据目的地址来决定将数据帧转发到哪个局域网。

其次,环网交换机的结构包括端口、交换矩阵、缓存和管理模块等部分。

端口用于连接不同的局域网,交换矩阵用于实现数据的交换和转发,缓存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帧,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和控制交换机的运行状态。

环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基于MAC地址学习和转发的。

当数据帧到达交换机时,交换机会学习源MAC地址和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将其存储在转发表中。

当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转发表中时,交换机会直接将数据帧转发到目的地址所对应的端口;当目的地址不在转发表中时,交换机会将数据帧广播到所有端口,以便更新转发表。

最后,环网交换机的应用特点包括高速、低延迟、灵活性和可靠性等。

由于交换矩阵的存在,环网交换机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交换和传输;由于交换机的转发是基于硬件实现的,所以具有很低的延迟;同时,环网交换机可以根据网络的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并且具有较强的容错和冗余能力,从而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环网交换机原理是基于数据帧传输、交换机结构、MAC地址学习和转发以及应用特点等方面的。

通过对环网交换机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和管理这一网络设备,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光纤环网部分概要

光纤环网部分概要
易于扩展和维护
环网结构灵活,易于扩展和维护 ,可以方便地增加或减少节点。
02
光纤环网关键技术与设 备
光纤类型及性能参数
光纤类型
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其中单模光纤 适用于长距离、高速率传输,多模光 纤适用于短距离、低速率传输。
性能参数
包括衰减、色散、带宽等,这些参数 决定了光纤的传输距离、速率和信号 质量。
带宽需求分析
根据业务需求,计算网络 所需的总带宽、各节点间 的带宽分配等。
可靠性需求分析
确定网络的可靠性要求, 如故障恢复时间、网络冗 余度等。
拓扑结构设计策略
环网拓扑
采用环形拓扑结构,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
多环相交
在关键节点采用多环相交策略,提高网络的容 错能力和灵活性。
节点设计
合理规划节点位置和数量,确保网络覆盖范围和性能。
VLAN划分
环网交换机支持VLAN划分,可以将不同部门或业务的 数据隔离在不同的虚拟局域网中,提高网络安全性。
冗余备份
环网交换机支持冗余备份功能,当主链路出现故障时, 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03
光纤环网规划与设计
网络需求分析
01
02
03
业务需求分析
明确网络需要承载的业务 类型、数据量、实时性要 求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全光网络的发展
随着光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光纤环网将朝着全光网 络的方向发展,实现更高速度、更大容量和更低延时的数 据传输。
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在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光纤环网将更加注重 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降低能耗和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
智能化和自动化运维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光纤环网的运维将更 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

光纤环网方案

光纤环网方案

光纤环网方案概述光纤环网是一种基于光纤通信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适用于中大型企业和机构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

光纤环网方案通过构建一个闭合的拓扑结构,实现高可靠性、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本文将介绍光纤环网方案的原理、部署和优势。

原理光纤环网方案基于光纤通信技术,通过建立多个光纤链路将各个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

每个节点通过光纤传输数据,并且将数据传输给下一个节点,直到数据回到起始节点。

这种环形结构使得数据可以以多条路径传输,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冗余性。

光纤环网方案通常采用环形双向链路,每个节点在物理链路上都有两个端口,一个用于接收数据,一个用于发送数据。

数据从一个节点的发送端口进入光纤链路,经过多个节点的传输,最终回到该节点的接收端口。

这种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光纤链路的带宽,避免数据拥堵和瓶颈。

部署光纤环网方案的部署需要光纤交换机和光纤传输设备的支持。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规模和需求的光纤交换机,将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环形的链路。

然后,在每个节点上安装光纤传输设备,将光纤链路与节点相连。

最后,配置光纤交换机的路由表和转发规则,使数据能够按照预期的路径进行传输。

在部署光纤环网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网络拓扑:根据网络规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可以是单个环形结构或多个环形结构的组合。

2.光纤长度:由于光纤的传输距离有限,需要合理安排节点的位置和光纤的长度,以确保数据可以完整传输。

3.网络安全:为了保护光纤环网的数据安全,可以采用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措施。

4.管理和监控:光纤环网需要进行定期的管理和监控,包括设备状态、链路质量和流量统计等。

优势光纤环网方案具有以下优势:1.高可靠性:光纤环网采用闭合的环形结构,即使某一条光纤出现故障,数据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输,保证网络的持续运行。

2.高带宽:光纤传输具有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特点,可以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实时应用的需求。

3.灵活性:光纤环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调整,添加新的节点或改变链路布局,方便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需求。

环网供电技术在地铁供电中的应用

环网供电技术在地铁供电中的应用

环网供电技术在地铁供电中的应用环网供电技术是指在同一电压等级下,通过多个电源互相配合、支持混合供电的一种供电方式。

具体来说,环网供电技术可以将多个直流或交流电源通过柔性直流或交流电缆互相连接成环状架构,实现任意两点之间互相输送电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冗余度和可靠性。

在地铁供电系统中,环网供电技术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 提高供电可靠性:传统的地铁供电系统中,一旦某个电源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供电系统瘫痪,对运营和乘客造成不良影响。

而采用环网供电技术后,由于多个电源间相互连接,一旦某个电源出现故障,其他电源可以及时接管电能输送,系统中的电能平衡性得以维持,从而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2. 降低能耗成本:传统的地铁供电系统中,由于使用的是大功率变压器进行电能转换,存在较大的电能损耗。

而采用环网供电技术后,由于多个电源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电能,避免了变压器等电能转换设备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能耗成本。

3. 提高接地安全性:传统的地铁供电系统中,由于使用的是单一电源,对接地设备的安全性要求较高。

而采用环网供电技术后,由于多个电源之间采用柔性直流或交流电缆相互连接,避免了接地电流超限等情况的发生,提高了接地安全性。

4. 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传统的地铁供电系统中,一旦站点或支线开通或关闭,就必须重新调整整个供电系统,较为繁琐。

而采用环网供电技术后,由于多个电源之间通过柔性直流或交流电缆相互连接,系统结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随时按照需求进行升级和改造。

总之,环网供电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地铁供电系统的升级改造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提高其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降低了能耗成本。

在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也应大力推广这种新型的供电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传送数据包和控制包,内环的控制包携带外环数据包的控制信息,反之亦然。
Area A
Inner Ring
Outer Ring
RPR 环
Area B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age 14
HUAWEI Confidential
RPR技术介绍
•节点数据操作
下环
Rx
Insertion:将其它接口转发过来的报文插入RPR环。 Forwarding:将途径本节点的报文简单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9
第一章
第二章
环网技术介绍
RPR发展历程
第三章
第四章
RPR技术介绍
RPR应用领域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0
RPR发展历程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4
环网技术介绍
FDDI 环
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可以说是一种改进的Token Ring技
术 利用令牌的来传递对环网的控制权 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数据包采用源节点剥离的方法 双环结构
华为是RPR联盟的早期成员,一直参与RPR标准制定工作,结合自
身的实践,积极提交自己的建议,并负责在中国推广RPR技术和应 用。
IEEE 802.17 的网址为:/17 RPR Alliance的网址为: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23
RPR技术介绍
多播和广播支持
报文直接被转发 同时送Host处理
B A
Page 8
环网技术介绍
RPR 环
空间复用技术 RPR-Fa公平算法 保证QOS,支持带宽预留的业务 传统Ethernet概念,支持所有Ethernet上层协议和业务。 物理层无关 带宽很容易平滑扩展,155M-10G,甚至40G 支持环网级别的设备互通性 具有完善的操作和维护平台,可运营可管理
Security Level:
RPR原理
ISSUE 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第一章
第二章
环网技术介绍
RPR发展历程
第三章
第四章
RPR技术介绍
RPR应用领域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3
环网技术介绍
Token Ring 环
Token Ring〔令牌环〕是最早引入数据通信领域里面的环网技术,
是一个基于MAC层协议。 一种低速网络 节点只有获得令牌时才能向环上发送数据 数据包采用源节点剥离的方法 单向环网
不具备故障自愈的保护功能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7
环网技术介绍
RPR 环
国际标准化IEEE 802.17 工作组和RPR联盟正致力于将上述几种技
术的优点合而为一,研究并规范化一种环网拓扑上使用的MAC 层 协议——RPR〔弹性分组环〕,满足未来网络的要求。
高可靠性,提供50ms的APS的故障自愈机制
主要为语音服务,不适合数据业务 网络中设备的多层次,管理复杂,业务开通速度慢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6
环网技术介绍
POS/GE环
POS环,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环网技术,仅仅是近年来,网络上
在RPR技术在正式标准化以前,Cisco、Luminous、Nortel 就分别推出了自己概
念的RPR技术,分别是DPT、RPT、IPT,各自特点和应用领域不尽相同。
DPT
Cisco
Gandalf Darwin Alladin
RPT
Luminous
IPT
Nortel
在2002年1月份的会议上达成一致,通过了Darwin协议,并做为RPR协议草案的基线版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Wrap
B A E
RPR 环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 Wrap C, Outer, Wrap
C
D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 Wrap C, Outer, Wrap D, Outer,No Wrap
仅4/5ms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6
RPR技术介绍
高效带宽利用-空间复用机制
B A RPR 环 C A
B RPR 环 E
重叠复用
共享
C
E
非重叠复用
独占最大带宽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上环
Receiving:接收从环上来的数据报,送Host/L3处理。 Stripping:将报文从环上剥离。
Tx
Tx
Rx
单播报文接收:同时执行Receiving和Stripping; 多播报文接收:同时执行Forwarding和Receiving;
Pass Though模式:对所有包执行Forwarding操作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2
第一章
第二章
环网技术介绍
RPR发展历程
第三章
第四章
RPR技术介绍
RPR应用领域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3
RPR技术介绍
RPR为逆向双环拓扑结构,外环为Outer Ring、内环为Inner Ring,外环和内环
D
D
共享最大带宽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7
RPR技术介绍
故障自愈-单点故障、高低优先级故障共存
Area A
Steering前的路径
IPS: SF.B.W.S
B
IPS: SF.B.W.L
A
Steering后的路径
RPR 环
E
IPS: SF.C.W.S
C D
IPS: SF.C.W.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21
RPR技术介绍
即插即用-节点删除
B A RPR 环 E D C A
B
RPR 环 E C
D
说明:将A、C接口的光纤断开,环将在A、C两处环回〔B的两侧也将环回〕,业
务不间断。将A、C之间光纤直接连接好,WTR之后,两处环回将消除,环恢复双 环结构,环上节点的拓朴信息中不再有B节点。
提取拓朴信息 拓朴包被剥离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No Wrap C, Outer,No Wrap D, Outer,No Wrap E, Outer,No Wrap
B
A E
RPR 环 D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No Wrap C, Outer,No Wrap D, Outer,No Wrap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2
环网技术介绍
环网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网络设备,通过环的形状连接到
一起,实现相互通信的一种技术。
已有的一些环网技术:
Token Ring 环、 FDDI 环、 SDH/SONET 环、 POS/GE 环、
RPR 环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No Wrap C, Outer,No Wrap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20
RPR技术介绍
拓朴发现-Wrap情况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提取拓朴信息 拓朴包被剥离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 Wrap C, Outer, Wrap D, Outer,No Wrap E, Outer,No Wrap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UAWEI Confidential
Page 19
RPR技术介绍
拓朴发现-正常情况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Originator: A A, Outer,No Wrap B, Outer,No Wrap
不具备故障自愈的保护功能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