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歧腔吸虫病
02吸虫3

终宿主
成虫
淡水螺类
第 二 中 间 宿 主 为 各种蜻蜓及其稚
毛蚴
虫。
尾蚴 胞蚴
前殖吸虫病
• 前殖吸虫寄生于家鸡、鸭、鹅、野鸭及其它鸟类的输卵管、 法氏囊(腔上囊)、泄殖腔及直肠,偶见于蛋内。 • 常引起输卵管炎,病禽产畸形蛋,有的困继发腹膜炎而死亡。 • 前殖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的许多省、市和自治区均 有报道,但以华东、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 前殖吸虫种类较多,但以卵圆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分布 较广。
前后盘属(Paramphistomum)
鹿前后盘吸虫(P. cervi)
• 虫体圆锥形或梨形 • 口盘位前端,腹盘位后端, 显著大。 • 睾丸二个,呈横椭圆形,前 后相接。 • 卵巢圆形位睾丸后侧缘。
瘤胃纤毛中的前后盘吸虫
生活史
• 前后盘吸虫的发 育史与肝片形吸 虫相似。 • 中间宿主为锥实 螺水鲤鱼科类;野生小型鱼类如麦 穗鱼,感染率较高
•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童虫沿着胆汁流动逆方向移
行,经总胆管到达胆管,在肝胆管约经一个月发育
为成虫。 •在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全部生活史约需 3个月,成 虫在猫、犬体内分别可存活12年和3年以上,在人体 内寿命为20年以上。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日本血吸虫-雌虫
细长,暗褐色。 细长肠管在卵巢 后方合并成单管。
卵巢椭圆形,位 体中部偏后的二 肠管之间。 生殖孔开口在腹 盘后方。
生活史
一般从尾 蚴侵入到 发育为成 虫需30~ 50天,成 虫生存期 3~5年。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阶段--尾蚴(无囊蚴期)
• 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 叉。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 ,是日本血吸 虫的特征之一。
第3节歧腔吸虫病

螽”; ➢ 分布:亚、欧、南美,我国主要是北方地区。 ➢ 危害:严重,如内蒙古某旗1976年因胰阔盘吸虫病死亡羊
23789只,占该旗羊总数之13%(崔贵文,1976)。
1、形态
第三节 双腔吸虫病(P89)
扁形动物门Plateyhelminthes 吸虫纲 Trematoda 复殖目Digenea:寄生于家畜或人,主要科有: 双腔科Dicrocoeliidae 双腔属Dicrocoelium 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 阔盘属Eurytrema 胰阔盘吸虫
• 双腔吸虫主要有两属,属中、小型虫体,体细长、扁平,半透明。卵 巢、睾丸不分支,卵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位于肠管中部两侧;子宫 由许多上、下行圈组成,内含褐色虫卵。
3、致病作用
• 机械刺激 • 代谢毒物 • 导致胰管发炎,管壁增厚,胰脏功能下降,消化不良,动
物表现为消瘦,下痢,粪便常混有粘液,毛干,易脱落, 贫血,颌下、胸前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粪检 • 尸检
4、诊断
5、防治
• 参照双腔吸虫病。
一、双腔吸虫病(甲,P90、311)
➢病原: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 ➢中间宿主:第1中间宿主—陆地螺,第2中间宿主—蚂蚁; ➢终末宿主:反刍动物,还可感染马属动物、猪、犬等动物, 亦可寄生于人。 ➢寄生部位:胆管和胆囊。 ➢危害:引起胆管炎、肝硬变,导致代谢障碍和营养不良。 ➢分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地区。胰阔盘吸虫源自枝歧腔吸虫6、防治
1)预防 ➢ 定期驱虫,每年的秋后和冬季驱虫; ➢ 消灭中间宿主; ➢ 加强饲养管理。 2)治疗: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血
执业兽医之【寄生虫学】【第02部分】

执业兽医之【寄生虫学】【第02部分】姓名:__________指导: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五、猪的寄生虫病1、猪球虫病:(1)由猪艾美耳球虫和等孢球虫寄生于猪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2)7-21日龄仔猪多发呈良性经过。
(3)发育:在宿主上皮,细胞内进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阶段,在外界中进行孢子生殖,本病通过消化道传播。
(4)症状:仔猪黄白色,糊状腹泻,7-8月最严重。
(5)病理: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黄色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
(6)诊断:7-14日令猪腹泻用抗生素无效,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粪检卵囊。
(7)防:做好环境卫生是最好l(7)治疗: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敌百虫。
3、猪蛔虫病:(1)新鲜虫体呈淡红色、圆柱状,虫卵呈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表面粗糙、高低不平。
(2)感染方式:吃奶、掘土、采食、饮水、胎盘感染。
(3)感染很普遍的原因:虫体为土源性寄生虫,不需中间宿主,卵壳厚、抵抗力强、雌虫产卵量大。
(4)症状:幼虫引起肝出血、肝炎、肝云雾状乳斑,成虫引起猪营养不良、僵猪等。
(5)诊断:饱和盐水漂浮法粪检虫卵,或剖检肝肺内的幼虫。
(6)治疗:左咪唑、阿苯达唑、阿维菌素。
4、猪食道口线虫病:(1)即“结节虫病”,集约化猪场常有发生。
(2)病理:主要寄生于结肠,幼虫使肠壁形成结节病变,成虫影响增重及饲料转变。
(3)防:为土源性寄生虫,环境卫生最为重要。
(4)治疗:左咪。
5、猪肾虫病:(1)是“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引起。
(2)形态:虫体粗壮,形似火柴杆,新鲜虫体呈灰褐色。
(3)感染途径:经口和皮肤,我国南方猪多在3-5和9-11月份发生。
(4)症状:皮肤炎症、贫血、跛行、尿液有絮状物和脓液。
(5)诊断:晨尿静置后镜检虫卵,或剖检时发现虫体。
(6)治疗:左咪唑,阿苯达唑。
6、猪棘头虫病:(1)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的空肠引起。
(2)形态:虫体大,呈长圆柱形、乳白色。
家畜寄生虫学 第五章 吸虫病

返回
华枝睾吸虫 发育史
华枝睾吸虫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淡 水螺(纹沼螺、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 鱼和虾。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或胆囊内,卵随粪便 排出,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 消化道内孵化出毛蚴,经过胞蚴、雷蚴、和尾蚴 阶段。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如遇第二 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即钻入其肌肉内,形成 囊蚴。终末宿主是吞食了含囊蚴的生鱼虾(人、 猪、猫、狗)或未煮熟的鱼肉或虾(人)而感染。 终末宿主感染后一个月虫卵出现于粪便中。
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迟缓, 往往成为侏儒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 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膜,有腥恶臭 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 腹水。母牛往往有不妊或流产等现象。
血吸虫病患者
返回
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可初步诊断。 病原学诊断:毛蚴孵化法。 免疫学诊断:环卵沉淀法,间接血球凝集 实验和ELISA等。Βιβλιοθήκη 返回子宫卵模 卵巢
睾丸
卵黄腺 肠
抱雌沟
日本血吸虫 1.雌虫 2.雄虫
肠支
1 2
口吸盘
食道 腹吸盘 贮精囊
睾丸
雄虫前断
子宫 卵模 输卵管 卵巢
卵巢部分
线状,雌雄异体,雄虫腹侧形成抱雌沟,雌虫居 于其中,呈合抱状态; 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消化系统:口、食道、分支肠管和合并肠管; 雄性生殖器官:7枚睾丸,输精管,贮精囊,生 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输卵管,卵模,子宫; 子宫内含有50~300个虫卵。 虫卵无盖,内含毛蚴。
返回
本病主要流行于东亚诸国,如日本、朝 鲜、越南、老挝和中国等。国内分布极广, 除青海、西藏、甘肃和宁夏外,其余27个 省、市、区均有报道。 本病在我国流行的因素有: 1.宿主动物种类多 2.人畜粪便未经处理进入水域 3.中间宿主种类多、分布广 4.人和动物食生或半生的鱼虾
09第五章:吸虫病--姜片华枝睾前殖050910

前殖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终HO.鸡、鸭、鹅和野鸭及其它鸟类的 终HO. 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卵巢、泄殖腔和蛋内; 第一中HO HO. 第一中HO.为淡水螺蛳; 第二中HO HO. 第二中HO.为蜻蜓成虫和稚虫。无雷蚴阶段。 淡水螺吃入 蜻蜓成虫、稚虫 虫卵 毛蚴 胞蚴 尾蚴 囊蚴 家禽吃入达寄生部位 成虫 1~2周
七、华支睾吸虫病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畜胆管、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畜胆管、胆囊 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吸虫病。 内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吸虫病。 全国至少有19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本病, 全国至少有19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本病, 19个省市自治区流行本病 河南感染率为猪35.3% 35.3%, 58.53%, 河南感染率为猪35.3%,猫58.53%,犬 14.6%~94.1%, 1.76%。 14.6%~94.1%,人1.76%。
Necropsy:主要是小肠炎症; Necropsy:主要是小肠炎症;脓肿。 Diagnosis:症状、 Diagnosis: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 剖检变化作参考, 剖检变化作参考,生前查到粪中虫 卵或死后在小肠内查到虫体确诊。 卵或死后在小肠内查到虫体确诊。
Diagnosis:根据流行病学资料e.g.流行区, Diagnosis:根据流行病学资料e.g.流行区, e.g.流行区 曾喂食生鱼虾等和症状可作出诊断, 曾喂食生鱼虾等和症状可作出诊断,粪 检查到虫卵或剖检查到虫体可确诊。 检查到虫卵或剖检查到虫体可确诊。曾 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皮内试验、IHA、 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皮内试验、IHA、 ELISA、双夹心ELISA ELISA等 ELISA、双夹心ELISA等。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第一中HO.为淡水螺蛳,国内已发现3科8种:纹沼螺、长角 涵螺和赤豆螺、方格短沟蜷、瘤拟黑螺和瑟琶拟沼螺。第二 中HO.为淡水鱼、虾——草鱼(白鲩)、青鱼(黑鲩)、鳊 鱼、土鲮鱼、鲤鱼、麦穗鱼、船丁鱼等,国内已发现13科48 属68种,河南有17种鱼可作为第二中HO.;细足米虾,巨掌 沼虾等。 100d 淡 水 螺 约100d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约 钻入淡 水鱼、 23 水鱼、虾 d 终 HO.人猪犬猫鼠鼬貂獾:胆管、胆囊 HO.人猪犬猫鼠鼬貂獾:胆管、 囊蚴 约1个月
2016执业兽医考试【寄生虫学】新增和强调内容及模拟试题(附答案)

第三单元兽医寄生虫病学(分值比例25%)第一小节《大纲》新增和强调的内容单元细目新增要点一、寄生虫学基础知识2.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与危害性(1)寄生虫的发育(2)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4)寄生虫病的危害三、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弓形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2.利什曼原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3.日本分体吸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4.猪囊尾蚴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5.棘球蚴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6.旋毛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四、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2.新孢子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4.肉孢子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6.类圆线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7.毛尾线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五、猪的寄生虫病1.猪球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2.(突出)猪姜片吸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5.猪棘头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六、牛、羊的寄生虫病3.(突出)牛、羊球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5.吸虫病(歧腔吸虫病和东毕吸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7.羊脑多头蚴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8.牛、羊消化道线虫病(牛蛔虫病、毛圆科线虫病、仰口线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11.羊狂蝇蛆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七、马的寄生虫病3.马绦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4.马消化道线虫病(副蛔虫病、圆线虫病和胃线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6.马胃蝇蛆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八、禽的寄生虫病1.组织滴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5.鹅球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6.前殖吸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7.后睾吸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11.消化道线虫病(禽蛔虫病和胃线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12.禽皮刺螨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九、犬、猫的寄生虫病2.犬复孔绦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3.猫蛔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4.猫钩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十一、家蚕的寄生虫1.微粒子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2.蝇蛆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3.蒲螨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十二、蜂的寄生虫病1.孢子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2.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3.蜂螨病(狄斯蜂螨病和小蜂螨病)病原、流行特点、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第二小节《大纲》新增和强调的内容新编试题A1型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兽医寄生虫学--人畜共患--三节 姜片吸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第三节姜片吸虫病一、概述定义:由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吸虫病,偶见于犬。
病猪有消瘦、发育不良和肠炎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
流行特点:本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在流行地区,猪饮喂生水亦可感染。
每年5~7月份本病开始流行,6~9月份是感染的最高峰,5~10月份是姜片形吸虫病的流行季节。
猪只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也有延至冬季。
本病主要危害幼猪,以5~8月龄感染率最高,以后随年龄之增长感染率下降。
据资料统计,纯种猪较本地种和杂种猪的感染率要高。
二、形态病原为布氏姜片吸虫,吸虫中较大的一种,长30~75毫米,宽8~20毫米。
整个轮廊大体呈长卵圆形,像一个斜切的厚姜片,故称姜片吸虫。
前窄后宽,没有如肝片形吸虫那样的“肩”,相当肥厚;新鲜虫体呈暗红色;前端有较小的口吸盘,稍后有一个发达的腹吸盘,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
虫卵呈淡黄褐色,色较灰暗,大小为(130~150)微米×(85~97)微米。
见图1-3-1“布氏姜片吸虫”。
图1-3-1 布氏姜片吸虫1.虫体2.虫卵3.囊蚴三、生活史与肝片吸虫相似。
虫体在猪和人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温度26~36℃下,经3~7周,卵内生成毛蚴。
孵出的毛蚴在水中游泳,钻入扁卷螺体内,经历以下几个发育阶段,见图1-3-2“布氏姜片吸虫发育史”。
胞蚴呈包囊状,营无性繁殖,内含胚细胞、胚团及简单的排泄器。
逐渐发育,在体内生成雷蚴。
雷蚴呈包囊状,营无性繁殖,有咽和一袋状盲肠,还有胚细胞和排泄器,有些吸虫的雷蚴有产孔(birth pore)和一、二对足突,有的吸虫仅有一代雷蚴,有的则存在母雷蚴和子雷蚴两期。
雷蚴逐渐发育为尾蚴,尾蚴由产孔排出。
缺产孔的雷蚴,尾蚴由母体破裂而出。
尾蚴在螺体内停留一定时间,成熟后即逸出螺体,游于水中。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构成。
不同种类吸虫尾蚴形态不完全一致。
尾蚴能在水中活跃地运动。
体表具棘,有1~2个吸盘。
2.吸虫病

及12指肠。 中间宿主为扁卷螺。
囊蚴在肠道逸出,发育为童虫。 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内移行,历经数 十天到达瘤胃发育为成虫。
诊断
1.童虫移行期可通过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和药物驱虫 2.成虫检查虫卵
3.尸体剖检成虫和幼虫 4.检查扁卷螺体内的尾蚴,或当地杂草离心检查囊蚴。
棘 虫卵多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深褐色,枣核样。卵中央有一长椭 头 圆形的胚胎,一端具3对胚钩。胚胎由3层卵膜包被;最里面的一 虫 层最柔软,中间一层最厚,大多在两端有显著压迹。最外层构造 卵 变化大,有的薄而平,有的厚并呈凹凸不平的蜂窝状构造。
水洗沉 淀法
饱和盐 水漂浮
法
饱和盐 水漂浮
法
水洗沉 淀法
多无色,少数黄色或褐色。假叶目绦虫卵似吸虫卵。
常呈椭圆形或近圆形。色泽可从无色至黑色。一般卵壳由四层膜 线 组成且各种虫卵卵壳薄厚及表面状态不同,有的卵壳表面光滑, 虫 有的有结节或凹陷等。蛔虫卵卵壳最厚。各种虫卵卵壳内的胚细 卵 胞的发育状态各异,有的尚未分裂,有的处于卵裂状态(桑椹期
虫卵),有的已形成幼虫。
二.蠕虫生活史一般特点
类别
吸虫
绦虫
线虫
棘头虫
中间宿主 1st 中间宿主 2nd中间宿主
生活史
有
螺蛳
鱼类 软体 节肢动物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成虫
有
节肢动物 哺乳动物
多数无 少数有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有 节肢动物
卵 中绦期 成虫
卵
卵(棘头蚴)
1~ 5期幼虫 棘头囊
成虫
成虫
四.蠕虫虫卵特点
流行时间:5-10月, 扁卷螺在枝叶茂盛、 阳光荫庇的静水中生 活。囊蚴附于植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致病作用和症状
➢ 引起胆管炎,造成管壁增生、肥厚,肝脏肿大。 ➢ 临床可见消瘦,黏膜黄染,颌下和胸下水肿,下痢,严
重者会死亡。
5、诊断
➢ 初诊:根据流行病学和 临床表现进行作出诊断;
➢ 确诊:通过粪便检查虫 卵(虫卵很小)或尸体 剖检发现大量虫体即可 确诊。
1
2
4
5
矛形双腔吸虫
1.虫体 2.虫卵 3.尾蚴粘团 4.囊蚴 5.破囊而出
的囊蚴
• 中华歧腔吸虫
矛形歧腔吸虫
•
歧腔吸虫与肝片吸虫
• 歧腔吸虫
• (2)虫卵:
• 两种双腔吸虫的虫卵极为 相似,为不对称的卵圆形, 少数椭圆形,咖啡色,一 端具稍倾斜的卵盖,壳口 边缘有齿状缺刻,透过卵 壳可见到包在胚膜中的毛 蚴。
(1)成虫: • 棕红色,扁平,厚实; • 长卵圆形,大小8~16*5~5.8; • 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 消化系统简单; • 睾丸并列,卵巢在睾丸之后。
12
胰阔盘吸虫
胰阔盘吸虫新鲜虫体
• (2)虫卵 • 大小为34~52×26~34μm,呈棕色椭圆形,两侧稍不对称,
一端有卵盖。 • 成熟的卵内含有毛蚴,透过卵壳可以看到其前端有一条锥
一、双腔吸虫病(甲,P90、311)
➢病原: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 ➢中间宿主:第1中间宿主—陆地螺,第2中间宿主—蚂蚁; ➢终末宿主:反刍动物,还可感染马属动物、猪、犬等动物, 亦可寄生于人。 ➢寄生部位:胆管和胆囊。 ➢危害:引起胆管炎、肝硬变,导致代谢障碍和营养不良。 ➢分布:世界各地,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地区。
3、流行特点
• 分布:世界性分布,地方性流行。我国主要流行于牧区; 其流行与陆地螺和蚂蚁的广泛存在有关。
• 易感动物:广泛,除家畜外,许多野生偶蹄兽均可感染, 已知的宿主达70余种;
• 流行季节:南方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北方一般在春秋感染, 冬春发病;
• 动物对本病的获得性免疫较差,因此动物年龄愈大,感染 强度亦愈大;
胰阔盘吸虫
枝歧腔吸虫
6、防治
1)预防 ➢ 定期驱虫,每年的秋后和冬季驱虫; ➢ 消灭中间宿主; ➢ 加强饲养管理。 2)治疗: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吡喹酮、六氯对二甲苯(血
防846)等。
二、阔盘吸虫病(乙,P90、313)
➢ 病原:在我国报道的有三种: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 睾阔盘吸虫。其中胰阔盘吸虫分布最广,危害也较大。
➢ 终末宿主:牛、羊等反刍兽,也可寄生于人。 ➢ 寄生部位:胰脏胰管; ➢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草
螽”; ➢ 分布:亚、欧、南美,我国主要是北方地区。 ➢ 危害:严重,如内蒙古某旗1976年因胰阔盘吸虫病死亡羊
23789只,占该旗羊总数之13%(崔贵文,1976)。
1、形态
➢矛形双腔吸虫:虫体狭长, 矛形;大小为 6.67~8.34mm×1.61~2.14m m ,体表光滑,腹吸盘大于 口吸盘,睾丸前后排列或斜 列于腹吸盘的后方;卵巢圆 形,位于睾丸之后。生殖孔 开口于肠分支处,卵黄腺在 虫体中部两侧。
➢中华双腔吸虫:与矛形双腔 吸虫相似,体较宽扁,腹吸 盘前方部分呈头锥状,其后 两侧作肩样突起。虫体大小 为3.54~8.96 ×2.03~3.09mm;睾丸左右 并列于腹吸盘后。
刺,后部有两个圆形的排泄泡,在锥刺的后方有一横椭圆形 的神经团。
胰阔盘吸虫的虫卵
2、生活史
➢ 阔盘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 ➢ 第二中间宿主——草螽
➢ 在蜗牛体内需5~6月, ➢ 在草螽体内需1月, ➢ 在牛、羊体内的潜隐期
为3月, ➢ 整个生活史需9~16月。
1、形态
➢(1)成虫 ➢中、小型虫体,体细长、扁平, 半透明; ➢有咽和食道,肠支简单,通常不抵 达体末端。 ➢睾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吸 盘后。 ➢卵巢圆形,常居睾丸之后。 ➢生殖孔居中位,开口于腹吸盘前。 ➢卵黄腺位于肠管中部两侧。 ➢子宫由许多上、下行的子宫圈组 成,几乎充满生殖腺后的大部空间, 内含大量小型、深褐色卵。
2、生活史
➢ 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 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蜗牛) ➢ 第二中间宿主——蚂蚁
第一中间宿主
发育史
➢ 虫卵 蜗牛吞食
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和
尾蚴
逸出螺体被蚂
蚁吞食形成囊蚴
被
牛、羊吞食,由十二指肠
进入肝胆管寄生。
➢ 在终末宿主体内72~85天 发育为成虫,成虫可在宿 主体内活6年以上。
第三节 双腔吸虫病(P89)
扁形动物门Plateyhelminthes 吸虫纲 Trematoda 复殖目Digenea:寄生于家畜或人,主要科有: 双腔科Dicrocoeliidae 双腔属Dicrocoelium 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 阔盘属Eurytrema 胰阔盘吸虫
• 双腔吸虫主要有两属,属中、小型虫体,体细长、扁平,半透明。卵 巢、睾丸不分支,卵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位于肠管中部两侧;子宫 由许多上、下行圈组成,内含褐色虫卵。
3、致病作用
• 机械刺激 • 代谢毒物 • 导致胰管发炎,管壁增厚,胰脏功能下降,消化不良,动
物表现为消瘦,下痢,粪便常混有粘液,毛干,易脱落, 贫血,颌下、胸前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 粪检 • 尸检
4、诊断
5、防治
• 参照双腔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