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矛形双腔吸虫的诊断与防治

矛形双腔吸虫的诊断与防治

矛形双腔吸虫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李爽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3期(一)发病情况2017 年11 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也门勒乡园林村收到养殖户木沙的请求出诊,到达畜主家后发现多只羊身形十分消瘦,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糙乱,放牧过程中行动迟缓不愿运动,部分羊发生下痢。

检查发现,这些羊的下颌或胸下均出现足球大小的水肿,触诊有捏面团的感觉。

前期该畜主家已有5 只羊死亡。

经过与畜主的攀谈以及对实际饲养条件的观察,发现该畜主的饲养环境较差,管理水平较低,饲料以干麦草和玉米粒为主,缺乏蛋白饲料与精饲料。

圈舍的层高较高,保暖性能较差;地面粪便堆积较多,未得到及时清理。

通过对周边放养条件的了解得知,该放牧区域有一条大河穿过,该畜主一般放牧结束后,都会将羊群赶到该河边饮水。

(二)临床症状畜主提供3 只死亡病羊进行剖检,发现肝脏有明显的病变,肝脏呈白色无血色样且肿大,胆管较粗,胆囊较大。

对肝脏进行的切面检查发现,肝脏切面有明显黑点,遂让畜主取来一盆温水将肝脏、胆囊放入其中,用手术刀片及剪刀将组织绞碎,用手将绞碎的组织再捏碎,倒去清洗过组织的上清液,经过三次的反复冲洗,盆中出现大量寄生虫,经过寄生虫图谱对比得知该寄生虫为矛形双腔吸虫。

临床上该寄生虫易与肝片吸虫混淆,该虫体形比肝片吸虫小,低倍镜下观察该虫体扁平而透明,呈矛形,棕红色,大小为(6.4 ~ 8.5)mm×(1.8 ~ 2.4)mm,口吸盘位于虫体最前端,腹吸盘在虫体的前1/4 处。

2个圆形或边缘有缺刻的睾丸,前后或斜列于腹吸盘后方。

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处。

卵巢圆形,位于睾丸之后。

卵黄腺呈细小颗粒状位于中体中部两侧。

子宫弯曲,充满虫体的后半部。

(三)病例分析该羊群夏季长期在河边活动,长期饮用河水,有时甚至食用水草,遂在夏季携带了该寄生虫的幼卵,但夏季该地区畜群多为放牧,食物较为多样性,营养较为均衡,羊的膘情较好,寄生虫与宿主本身暂为一个和谐平衡的关系,但是入冬后,羊自生需要抵抗严寒从而耗费大量热量,冬季的饲料及饲养环境也远不如夏季,最终体弱的羊体内失去了和寄生虫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寄生虫成为优势,宿主死亡。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

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作者:王延秋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11期摘要:羊双腔吸虫病是由于肝脏的胆管和胆囊内寄生有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等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

我国各地都可发生该病,其中以东北、西北地区及内蒙古最容易发生。

主要是反刍动物出现发病,如山羊、绵羊、牛、鹿等,有时人也可感染,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羊;双腔吸虫病;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 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1-0098-011 病原学矛形双腔吸虫。

新鲜的成虫为红褐色,呈扁平的半透明状,外形类似柳叶,固定后的虫体为灰白色,虫体大小为(4. 2-8. 25) mm×(1. 55-2) mm。

前端相对较尖,顶端腹面为圆形的口吸盘,直径为o.27-0. 49 mm。

腹吸盘位于睾丸前方和肠管分支后方,略微比吸盘大,直径为0. 27-0. 53 mm。

虫体有2个睾丸,接近圆形,稍微分叶,在腹吸盘后方呈前后纵列,腹吸盘前方有椭圆形的雄茎囊。

睾丸后方为略呈圆形的卵巢,后方为梅氏腺和受精囊,子宫较长,并存在弯曲,其后半部分含有大量虫卵,阴道位于其末端。

从睾丸后缘两侧开始至虫体后1/3处为卵黄腺,大约贯穿虫体总长的1/4。

卵黄腺中部是一横向的卵黄管,直接伸入到卵黄囊。

成虫会产出黄褐色的椭圆形虫卵,里面含有毛蚴,一端有卵盖,两侧不对称。

中华双腔吸虫。

新鲜的成虫呈扁平透明,外观类似长叶状,大小为(7. 04-8. 56) mm×(2. 03-2.14) mm,头锥和肩部清晰可见,尾端尖细。

虫体前端腹面生有口吸盘,接近圆形,直径为0. 5-0. 52 mm。

睾丸之前的水平部位为腹吸盘,相比于口吸盘略大,直径为o.55-0. 58 mm。

两个睾丸边缘存在缺刻,在腹吸盘后面呈左右并列。

两睾丸的输出管最终会汇合为一条输出管,且膨大后变成雄茎囊。

中西医治疗牛羊双腔吸虫病

中西医治疗牛羊双腔吸虫病
双腔吸虫在甘肃省的分布极为广泛!全省各 地的绵羊%山羊均有感染!还有许多地方的黄牛% 犏牛和牦牛也有感染!也寄生于马%驴%猪%骆驼% 狗%猴%兔%鹿%黄羊等动物!人也有被感染的病 例& 本虫在有些地区与肝片形吸虫同时存在& 病原
据调查!我省有两种双腔吸虫!即矛形双腔 吸虫和东方双腔吸虫& !&! 矛形双腔吸虫或称矛形复腔吸虫%枝歧腔吸 虫& 虫体扁平半透明!新鲜标本!内部器官清晰可 见!表皮光滑& 前端尖细!无明显的肩!后端较钝& 体长 '()'**!宽 )&'(#&'**& 腹吸盘稍大于口吸 盘& 有睾丸两个!近圆形!前后斜列于腹吸盘之 后& 虫体较窄!其最大宽度在虫体中部之后!雄茎 囊较长!其后端达腹吸盘中部的水平处& 卵黄腺 起始于睾丸的后方& 虫卵呈椭圆形!暗褐色!卵壳 厚!两侧稍不对称& 大小为 +,(-'.##(+$ 微米!卵 内含毛蚴!包在胚胎中的蚴呈瓜籽形%具三角形 神经团%体后半部有两个圆形状颗粒细匀的排泄 囊泡& )&# 东 方 双 腔 吸 虫 !本 虫 新 鲜 虫 体 呈 棕 色 !固 定 标本略带灰白色!肉眼可见其内部器官& 虫体前 端尖狭!有明显的头锥和'肩(!外形似肝片吸虫! 只是很小) 最大宽度在虫体中央之前!体长为 %( /**& 口吸盘小于腹吸盘& 两个睾丸紧靠腹吸盘 后缘!近似长圆形!左右并列!呈不规则外观& 雄 茎囊较短!其后端一般不达到腹吸盘前缘!卵黄 腺起始于睾丸中部的水平处& 生活史
%&, 预防性驱虫-在感染严重的地区应进行计划

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技术羊双腔吸虫病是由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反刍兽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专家解病。

⑴病原:矛形双腔吸虫:虫体扁平,透明,呈棕红色,肉眼可见到内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呈矛状;体长5-15毫米,宽1.5-2.5毫米。

腹吸盘大于口吸盘。

虫卵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侧稍不对称;虫卵一端有明显的卵盖;卵内含毛蚴。

中华双腔吸虫:虫体扁平,透明,腹吸盘前方体部呈羊锥样,其后两侧较宽似肩样突起;体长3.5-9毫米,宽2.6-3毫米。

⑵流行特点: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在我国尤以西北各省和内蒙古较为严重。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第1、第2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可全年活动,因此,动物几乎全年都可感染,而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中间宿主要冬眠,动物感染明显具有季节性,一般是夏秋季节感染,而多在冬季发病。

动物随年龄的增加,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也逐渐增加,感染的虫体数量可达数千条,甚至上万条。

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仍然具有感染性。

⑶症状:病羊的症状可因感染强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轻度感染的病羊常不显临床症状。

严重感染的病羊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黏膜苍白黄染,颌下水肿,腹胀,下痢,行动迟缓,渐进性消瘦,终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有些病羊常继发肝源性感光过敏症,其表现多在阳光明媚的上午(10-11时)放牧时,羊耳和头面部突然发生急性肿胀(水肿),影响采食视物,全身症状恶化,常可引起死亡;不死者肿胀很难消退,往往形成大面积破溃、渗出、结痂或继发细菌等。

⑷剖检病变:胆管出现卡他性炎症变化和胆管壁肥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胆管扩张。

⑸诊断:粪便检查时根据虫卵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诊断;死后剖检时,可将肝脏撕碎,用连续洗涤法检查虫体。

专家治病。

①预防:定期驱虫,加强饲养管理,对粪便堆肥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

②治疗:a、海涛林按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配成2%悬浮液经口灌服。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是一种寄生于羊体内的疾病,由双腔吸虫寄生于羊的肠道引起。

该疾病在疫区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对于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
1. 临床症状:患病羊的食欲减退,消瘦,粪便稀薄,甚至出现拉稀、腹泻等症状。

2. 形态学检查:通过检查患羊的大肠内容物,可发现双腔吸虫。

3. 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查,如剖检患羊的肠道组织,观察是否有双腔吸虫病变。

二、治疗
目前对于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措施。

1.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多种,如阿维菌素、吡喹酮等,具体的用药方法和剂量可咨询兽医师。

2. 综合防治措施
(1)改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环境和饲料质量,保证羊的补充营养和免疫力。

(2)控制疫区扩散:加强对疫区羊的交通管制,防止疫区的羊和非疫区的羊之间的传播。

(3)定期检查和治疗:定期对羊进行检查和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羊只,减少疾病的传播。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形态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方面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和治疗,并采取疫区隔离和加强免疫力等预防措施。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配合,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羊双腔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羊双腔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羊双腔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作者:冯秋莲来源:《新农业》2016年第08期双腔吸虫病是由寄生于羊肝脏、胆管中的矛形双腔吸虫或中华双腔吸虫所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其中由矛形双腔吸虫所引起的感染占80%,由中华双腔吸虫所引起的感染则相对较少。

羊的肝脏内发育成熟的双腔吸虫成虫在肝胆管和胆囊中产卵,虫卵随胆汁的分泌进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此时,虫卵内的毛蚴已发育成熟,被陆地螺吞食后,毛蚴就会破卵而出逐渐发育成胞蚴、子胞蚴,最终发育成尾蚴。

随后尾蚴离开螺体而粘附于草木叶片或其他物体上,最后被另外的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在蚂蚁体内发育成囊蚴。

羊在吃草时,吞食含有囊蚴的蚂蚁,就会感染。

囊蚴幼虫被羊吞食后,沿着胃肠道、胆管逆行进入羊的肝脏发育为成虫,不断重复以上循环。

轻度感染的病羊无临床症状,感染严重的呈现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呈渐进性消瘦;发生溶血性贫血,可视黏膜黄染,颌下水肿,消化紊乱,拉稀、腹胀、喜卧等。

部分羊只体温升高,下颌、四肢等出现水肿,局部皮肤脱毛,出现黄色肿块,体质虚弱,最后死亡。

有的病羊继发肝源性感光过敏症,在阳光明媚的上午放牧时,羊耳和头面部发生急性水肿,部分皮肤结痂、瘙痒。

剖检特征性病变的脏器主要是肝脏,发生硬化、肿大,表面形成瘢痕;色泽变淡变黄,表面粗糙,胆管显露,特别是在肝脏的边缘部更明显。

在虫体机械运动刺激和毒素作用下,胆管发生卡他性炎症和管壁增生肥厚,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和胆囊内有大量棕红色狭长虫体。

治疗可用:每公斤羊体重用40~50毫克的海托林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30~40毫克的丙硫咪唑配制成5%的悬浊液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50~70毫克的吡喹酮灌服;每公斤羊体重用50毫克油剂腹腔注射;每公斤羊体重用150~200毫克的噻苯唑口服;每公斤羊体重用200~300毫克的六氯对甲苯,连续2次灌服。

预防方法:常规驱虫一般在初冬和春季各1次,每年在放牧季节过去以后加强1次驱虫,粪便无害化处理。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畜禽防治X472019年4月·下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丁克奇 顾文忠 张志恒 周建忠 张 浩(尼勒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 尼勒克县 835700)摘 要 绵羊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中华双腔吸虫和扁体双腔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在尼勒克县时有发生,对养羊业危害严重。

关键词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防治1 病况及症状2017年3月,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索孜木吐村一养殖户饲养的200只哈萨克羊于3日内连续死亡5只,笔者到达畜主家后发现该养殖户所饲养的哈萨克羊正值产羔期,羊群膘情较差,羊群中有十几只羊存在下颌水肿现象,因冬春交替积雪消融,该养殖户圈舍潮湿,圈内粪层堆积较厚,还有5只羊存在食欲减退、口流白沫、磨牙发抖的症状。

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贫血。

病羊消瘦,被毛粗乱,肋骨突出。

2 诊断对畜主提供的2只死亡羊进行解剖,发现肝脏发黄、胆囊肿大、胆管扩张,切开胆囊,在干净的卫生纸或纱布上缓慢倒出胆汁,发现大量棕褐色柳叶状双腔吸虫,形似肝片吸虫,但小得多。

虫体寄生在绵羊的肝脏胆管、胆囊中。

虫体扁平透明,有明显的头锥和肩部。

肩部后虫体逐渐弯窄,尾端尖细,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发现的虫体形态,确诊为双腔吸虫。

3 病因分析矛形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参加,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补充宿主是蚂蚁。

成虫在肝胆管和胆囊中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成熟虫卵内已含有发育好的毛蚴。

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毛蚴破卵壳而出,经胞蚴、子胞蚴阶段后发育为尾蚴。

尾蚴离开螺体,粘附于植物叶上或其它物体上,被补充宿主吞食,在补充宿主体内发育为囊蚴。

本地哈萨克羊属于半放牧半舍饲的饲养模式,每年4至11月份在草原放牧,在放牧期间,牛羊吃草时,将含有囊蚴的蚂蚁一起吞食而感染。

幼虫沿十二指肠、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发育为成虫。

该羊群在夏牧场放牧期间草原上陆地螺与蚂蚁随处可见,羊食用了被寄生虫污染的草料,夏秋季节哈萨克羊膘肥体壮,一般感染少量虫体时,症状不明显,但在冬春季即使是少量的虫体也能出现严重的症状。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

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治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哈萨克羊双腔吸虫引起,该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羊的胆囊和胆管中。

这种疾病对羊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治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羊在发病初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毛色变差、精神萎靡、背部脊柱突显,严重时出现腹水、腹膜炎和胆囊纤维化。

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患羊在眼结膜、耳尖、犬齿、尾根等处有黄色针尖大小的瘙痒点。

在剖检时,在胆囊和胆管内可见白色囊肿,切开后可见多囊状病变,分泌有黄色脓液。

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

主要包括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粪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羊发病后的第3~4周开始进行。

二、治疗一旦确定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的诊断,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疗法和草药治疗两种。

1. 化学疗法化学疗法是目前治疗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三氧化碘、氯胺酮、氧氟沙星等。

这些药物都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可以迅速杀灭体内的寄生虫,缓解患羊的症状。

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进行使用,不要过量使用药物。

(2)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羊的体温、食欲和粪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兽医的意见。

(3)使用药物的需要对患羊的饲养环境和饲料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再次感染。

2. 草药治疗除了化学疗法外,草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苦参、马钱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一定的杀虫和抗寄生虫作用,对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草药治疗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草药种类和用药剂量,避免草药治疗不当造成草药中毒等不良反应。

三、预防除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外,预防哈萨克羊双腔吸虫病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几点是对预防措施的一些建议:(1)加强羊圈和饲料的卫生管理,定期清除羊圈内的粪便、秽物等垃圾,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双腔吸虫病的防治方法
羊双腔吸虫病是矛形双腔吸虫寄生于羊肝脏和胆囊内引起的以黏膜黄染、消化紊乱、水肿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羊的感染率可高达70%~80%。

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感染,冬、春季发病。

一、症状轻度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

严重感染时,可见可视黏膜黄染,消化紊乱,颌下水肿,下痢,逐渐消瘦,有的体温升高,最后陷于恶病质而死亡。

二、病变
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而引起胆管炎和胆管壁增生肥厚。

主要病变为胆管出现卡他性炎症,管壁增生、肥厚,胆汁暗褐色,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和胆囊内有大量棕红色狭长虫体。

寄生数量较多时,可使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胆管呈索状。

三、预防
定期驱虫:对同一牧地的所有家畜,每年的秋后和冬季进行定期驱虫,驱虫后将粪便集中进行堆制处理,利用发酵产热杀死虫卵。

灭螺、灭蚊:因地制宜,结合改良牧地开荒种草,除去灌木丛或烧荒等措施杀灭宿主。

牧场可养鸡灭螺,人工捕捉蜗牛。

该病严重流行的牧场,可用氯化钾灭螺,每平方米用20~25克。

合理放牧:感染季节,选择开阔干燥的牧场放牧,尽量避免在中间宿主多的潮湿低洼地上放牧。

四、治疗
海托林:每公斤羊体重用40~50毫克,配成2%混悬液,一次灌服,这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

丙硫咪唑:每公斤羊体重用30~40毫克,配成5%混悬液,一次灌服。

吡喹酮:每公斤羊体重用50~70毫克,一次口服;油剂腹腔注射,每公斤羊体重用50毫克。

六氯对甲苯:每公斤羊体重用200~300毫克,口服,连用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