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_十七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大势_王晋新
2024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教研联片九年级中考第一次模拟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教研联片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40分)1.(2分)如图。
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2.(2分)“罗马从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共和国转变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是突然而惊人的”。
关于罗马帝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帝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B.凯撒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C.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D.476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帝国3.(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5至11世纪之间,与拜占庭帝国相比,西方是原始的、无足轻重的,但是,在这几个世纪中,西方正在为一个新文明奠定基础,而拜占庭却在靠其辉煌的、又令人无法忍受的遗产生存。
直到其1453年声誉扫地、不可避免地灭亡为止。
作者认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A.兼收并蓄B.承前启后C.守旧保守D.野蛮落后4.(2分)列宁曾经说过: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
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D.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5.(2分)19世纪以来,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亚非拉人民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下列史实发生在亚洲的是()A.纳米比亚独立B.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C.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D.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6.(2分)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
”对“带来更多的东西"最好的诠释是()A.欧洲国家的军事援助B.获得更多人民的支持C.刺激_工商业的新发展D.赢得南方军队的拥护7.(2分)“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1.“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
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2.除了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A.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B.导致亚非拉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C.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的交流D.导致美洲等地区日益贫困落后3.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种交换中,欧洲与美洲之间交换的粮食作物有()①小麦①水稻①玉米①可可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5.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
这说明()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6.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价格革命的影响B.黑奴贸易的影响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D.商业革命的影响7.16世纪末,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人认为印第安人是奇怪的落后者,作为落后文化的产物——马铃薯,在最初的两百年内,并没有在欧洲民众之间广泛种植,而是仅仅局限于菜园中。
九年级上册必修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必修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将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编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保证“体人民”掌权,当时雅典设立的最高政治权力机构是什么?雅典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而采取了什么措施?雅典的民主政治对后世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法典对今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君权)在英国《权利法案》中的突出体现。
并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2.步入近代材料一(它)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奥斯曼扩张与16世纪欧洲大陆国际均势的演变_宋保军

94
介的 英国学派理论 , 该理论把国际关系学理论与世界历史结合起来 , 扩大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时空范 围 ; 二是美国学者维克多 李 伯克的 文明斗争冲突模式 理论, 他把文明冲突理论引入欧洲史研 奥斯曼扩张的重大影响。 究 , 突出了影响欧洲国际关系演变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用这两种理论方法和文明史的时空结构 进行分析表明, 16世纪欧洲国际均势的整个演变过程受到外部力量
和、 许兆昌和杨军合撰 : 布赞和利特尔 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 笔谈 , 史学集刊 , 2004年第 2 期 ; 理查德 试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 , 武汉大学学报 , 2005 年第 5期 ; [ 英 ]巴 里 里 参见王晋新 : 别一种的解说 维克多 评 文明的冲突
派与国际关系理论 , 史学集刊 , 2005年第 4期 ; 唐小松 : 英国学派的发 展、 贡献和 启示 , 世界 经济与政 治 , 2005年 第 7 期 ; 梁军 : 布赞、 刘德斌 : 探求 英国 学派 及国际社 会 布赞与刘德斌对话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0年 03 月 11日 [ 第 70 期 ] 第 4版 ) 等等。 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 的形成 , 新史学 , 河南大象 出版社 2007 年版 ; [ 美 ] 李 伯克著 , 王晋新译 : 文明的冲突 : 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Thom as F A rno ld , W ar in S ixteen th- Cen tu ry Eu rope: R evolu tion and R ena issance , in Jerem y B lack, ed , Eu ropean W arfare, 1453[ 法 ] 费尔南 布罗代尔著 , 吴模信译 :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 下卷 ) ,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 第 13- 14 页。 R ichard K nol les , Th e G enera lleH istorie of the Turkes , London: Prin ted by A dam Is lip, 1603, p 614 奥地利的费迪南多次向德意志人求助 , 参见拙文 : 奥斯曼威胁与德意志新教改革 , 历史教学 , 2009年 第 10 期 , 第 76- 80页。 1595 年奥地利人再次向西欧君主求救 , 消息传 到英格兰 , 见 A non, N evves from R om e, V en ice , and V ienn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ou ch ing th e Presen t P roceeding es of the Turkes ag ainst the Ch ristians in Austria, H ung arie , and H eluetia, otherw ise called S eu enbergh, London: By Iohn D anter , 1595, pp 15- 20 Paul H C oles , The O ttom an Impact on Eu rope, London: Thom as& H udson , 1968 , p 86 , 87 ; G eoffreyW ood w ard , rope , H istory R eview , M ar 2001, Issu e 39, p 41 M art in S icker , Th e Islam ic W orld in A scendancy: From the Arab Conqu ests to th e S ieg e of Vienna, London: Praeger Pub lish ers , 2000 , p 202 Th eO ttom ans in Eu -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660年君主制复辟 复辟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辉格派和托利 派的出现 辉格派 托利派 1688年“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约翰· 米尔顿 詹姆斯· 哈林顿 英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七)1689—1742年的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内阁制的形成 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 议会的选举状况 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第五讲 美国革命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詹姆斯城及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城市的建 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居民类型 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奴隶制度 北美殖民地的分类 “大觉醒运动”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统一的市场 共同的文化 特有的性格
第四讲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 其后果
(一)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 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法的海上争霸及英国的胜利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第一,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 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 割,从而养肥了本国的资本主义。 第二,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 准备。 第三,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四,西方在国内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东方落后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第二,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第三,东方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第四,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电大标准答案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1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第一次作业任务: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早在10万年前,山西这块土地上就繁衍、生息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他们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远古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文化遗存。
(错误)2、从人类的出现到国家的产生,在山西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且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
(正确)3、山西,不仅是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又因创立华夏文明的帝王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活动中心都在晋南,因而晋南又是“帝王所都”。
(正确)4、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后阶段,与地质学上的第四纪更新世大致相当。
(错误)5、人类自身的体质演进也经历了猿人、类人猿、新人三个阶段。
(错误)6、山西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泛,其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而且文化年代衔接,历史脉络清晰,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
(正确)7、在旷古而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地区曾是中国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集中地带,也是我们民族的先民们最早开发的地区之。
(错误)8、西侯度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镇以北约10公里处的西侯度村一带,距今约180万年,(正确)9、下川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而且也是世界范围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
(错误)10、从动物群生态分析,旧石器时的晋南应是四季分明的疏林草原环境。
(正确)11、考古学家称之为“大石器传统”,“西侯度人便是大石器传统的开山之祖”。
(正确)12、从西侯度人石器的打制技术来看,他们已经采用了锤击、碰砧、砸击的三种方法,用这些方法从石材上获取石片,再将这些石片加工成石器,考古学家称这为“石片文化传统”。
(正确)13、下川的石片文化,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石片技术的国家。
(错误)14、被火烧过的兽骨、鹿角和马牙化石,是龙山发现的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类文化遗物,它证明西侯度人当时已经开始用火。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2024_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1′= 20′)1、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图示,不正确...的是:A B C D2、“1492年10月2日,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到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
”材料里的“新大陆”指的是今日:A.非洲的好望角 B.亚洲的印度 C.亚洲的菲律宾 D.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3、以下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和缘由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启蒙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打算②法国大革命的起先标记是议会的重新召开③美国独立斗争的导火线是波士顿倾茶事务④英、法资产阶革命、美国独立斗争的爆发缘由都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③4、下面是法国历史中发生的重大事务,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②拿破仑远征俄罗斯③制宪议会制定《人权宣言》④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A.③①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④②5、“1777年7月,英军退到萨拉托加,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两万多民兵和快速开到的大陆军包围,英军只得放下武器倒戈。
”该战役的成功成为了美国独立斗争的:A.转折点 B.起先的标记 C.导火线 D.结束的标记6、在 1787 年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认为“司法部门的性质和任务确定它对政治权力的危害最小。
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它不支配社会的力气和财宝。
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致立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
”基于此,1787 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是:A.维护司法正义 B.体现司法监督 C.防止权力滥用 D.爱护司法独立7、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逢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马上消逝。
”材料主要说明白拿破仑的对外斗争:A.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C.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D.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8、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部重要文献,下列有关它们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为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而颁布 B.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同等思想C.都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依次分别是英、法、美三国的历史文献9、“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溢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走向整体的世界专项训练--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选择题1.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
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2.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
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进口货物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 4.3茶叶0.02 9.26咖啡0.63 5.35棉纺织品62.59 65.35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3.(2023·江苏·13)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议,认为其船队进入香料群岛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领土,西班牙予以回绝,双方各执己见。
1529年,两国依靠地图学和航海经验最终签订条约,划出了一条纵贯太平洋的分界线,纷争暂时得以平息。
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欧洲均势外交的体现B.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C.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D.加深了对全球整体性的认识4.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
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
”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5.(2023·广东·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
”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6.(2024·宜春)英国从17世纪开始征收蔗糖关税,并实行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如下表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十六、十七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大势王 晋 新①(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长春130024) 16、17世纪期间,世界各个区域文明的结构和内部秩序在前些时期的相对混乱状态逐渐告一段落,大规模内部整合运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而且这些发展的动因皆基本源自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都力图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沿循自身的历史轨迹继续向前发展。
“同以往的各个时代一样,在现代早期的几百年间,众多发展都是发生在各个文明内部区域之内的,它们同更大范围的世界趋势之间的关系很小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关联。
惟独只有美洲除外”。
[1](P520)同时,由于各个文明大规模的整合和西方人渡海东来的共同作用,使各个文明相互之间的差异、区别又一次相对明显的凸显出来,相互之间的交往、联系、矛盾、对峙和冲突也在一种新的高度上展开。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有言:“不应想象第一批葡萄牙船只绕过好望角后,无可匹敌的西方优势就开始了”,“也不能说,西方扩张主义一出现,非欧洲的国家就都像一叠纸牌似地倒下了。
”[2](P39-40)坦率地讲,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对肯尼迪这一观点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分地关注和强调西方文明对东方诸国单方面的冲击作用,并由此而建立起近代早期亚欧交往格局的基本框架和阐释结构。
近年来史学研究表明,促使西方人航海东来的因素和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地却是一个,即东方;目的也是一个,即和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国家建立起直接的往来。
被上古和中古种种神话传说所环绕的神秘而富庶的东方,是所有冒险蹈海的西方航船的唯一的航标。
美洲的“发现”和将居住在美洲的原住居民称之为“印第安人”这一错误,则是这种对东方的仰慕和与之交往的渴望、企盼之情的集中体现。
从决定交往格局的实际状况上看,当时西方人所凭借技术水平虽较之以往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这主要是就其自身而言的,而与当时东方诸国相较并无什么绝对高明或先进之处。
在由物资交流所体现的经济交往中,西方人更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全汉升、布罗代尔、贡德・弗兰克等学者的著述,对此已做了深刻的表述。
中国学者万明先生通过对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系统研究,认为白银货币化的出现,“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的相联系的产物,也即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产物……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如以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明代中国曾积极地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的初步建构,为整体世界的出现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3]在刚刚诞生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收益者不仅仅是西欧,中国、印度等物质文明昌盛的地区往往成为国际贸易的获益者和世界上黄金、白银等硬通货的最后归宿地。
而美洲的“发现”所造成的各种时代影响,对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整体发展非但没有什么副作用,反而对其物质生产、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一定的动力,使其农本经济的根基更加稳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更加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论及19世纪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关系的特点时说:“它反映的,不是中国人的偏见,而宁可说是那些世纪大部分时间在财富和技术上的优势”。
[4](P76)樊树志也认为,“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贸易问题,而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
”[5]而西方国家用以弥补与东方国家之间贸易逆差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和开发。
对当时东西方交往心态的分析,也可显露出二81①收稿日期:2004-11-16作者简介:王晋新(1957-),男,四川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中任,教授。
者之间的差距。
通过大批欧洲驻东方各国使节、从事贸易交往的商人以及为了各种目的,具有各种身份的游历者所遗留下来的文件和观感录的分析,可以发现“当欧洲人由海路进入穆斯林世界和儒家世界时,他们最初的反应是尊敬和钦佩。
”欧洲人“对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德里和北京所看到的东西印象非常深。
”“17世纪期间,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欧洲人中间的声誉。
……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
这些报道以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为根据,引起了对中国和中国事物的巨大热情。
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
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陶瓷、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
”[4](P234)东方诸国对待西方人的心态却与西方人对待东方人态度全然相反。
“在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古老的文明中心,诸土著民族如同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
”“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对欧洲人的反应不是那么傲慢无礼但同时也没有尊敬的表示,更不用说敬畏了。
”“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
”[4](P230-231)导致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宗教、文化与习俗上的种种巨大差异,但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东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所具有的强大优势所致。
同时,必须指出无论是强大的优势,还是文化、心理上的隔阂,都不曾妨碍当时东方各国统治集团对西方拥有的某些先进技艺的吸取引进,也不曾使东方各大王朝对西方关闭国门。
当时,各种火药兵器已成为战争之神。
伊斯兰各国君主尤其是奥斯曼苏丹“毫不犹豫地通过其他方式利用基督徒的人力和知识”,“贪婪地占用来自欧洲的军事专家和手工业者”。
[6](P30)此外,在商业贸易、文化交往上,当时东方诸国均与西方人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接触。
不断深化的东西方交往史的研究已经逐渐地对这些交往过程、内涵和规模做出愈发细密而真切的揭示。
但在这些交往的时代效应上,我们又必须看到,西方人的东来,在二三百年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使东西方之间交往的格局发生基本的改变,也未使得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社会运动的主体性、自主性发生变化,更未阻碍它们的发展速度。
安德森指出,“实际上,这两者在历史上的膨胀是极其惊人的,只在较近的时候在停顿下来。
进入17世纪时,伊斯兰文明的威力达到了地理上的极至”,“18世纪,中华文明达到最大范围的扩张和最高程度的繁荣。
”[6](P523)田昌五先生也反复强调:“西方真正超过中国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
”[7]就与其他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肯定,“这一时期的世界并非如现在所设想的那样,由西欧据统治地位。
那种设想只有在做历史的回顾时才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用当时人的眼光来看1500年的世界,那么,将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穆斯林世界,还有儒家世界,在许多方面使基督教欧洲相形见绌。
”[4](P35-36)到18世纪中叶、19世纪之后,西方文明才获得了那种主导的地位和力量。
当时遭到西方文明强势挤压的是南北美洲的诸印地安文明。
而在与奥斯曼、萨菲、莫卧儿和中国等拥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和强大国力的帝国关系上,西欧人还远远谈不上什么领先或主导,只能在这些帝国的边缘地带徘徊,并且接受严格的管束。
交往是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互动性行为,其影响与作用也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
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西方对东方的影响,对东方给予西方的影响的历史认识远远不够,且只局限在文化等狭隘的领域之中。
哥伦布、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的下海东来,“翻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这个基本事实如此深刻地铭写在我们思想、感觉和语言的深处,以致我们根本不会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和叙述我们的历史了。
”(见陈燕谷为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中译本作的序)陈燕谷先生的这一番话深切道出了内藏在我们内心观念世界上的一种习惯与思维定势。
我们是否可以也应该从另一种角度,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考察当时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关系?M・D・刘易斯指出:“不考虑西方的影响便无法理解亚洲的近现代史,这样说也许是对的。
然而,不考虑亚洲对西方的影响便无法理解西方的历史,这种说法同样也是对的。
”[8](P249)而“在审视一个文明的内部发展过程时,观察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9](P125)其实,当时的东方诸文明尤其是伊斯兰文明对西方的发展变革施加了诸种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现代世界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人类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
道理虽然明晓,由于观察角度、史学观念、时空差异和心理情感等等因素所使然,人们对于以往历史的感悟91依旧见仁见智,见解各不相同。
历史的真实状况告诉我们,当时的西方文明的确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其他文明地区也同样出现了重大的变革;西方文明当时的变革不仅只有向资本主义发展这一个维度,同时,也存在着徘徊、巡梭,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西方文明的发展变革的确对其他区域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推动作用。
但是,其他区域文明并非只是西方创造的历史的客体,它们发展变革的动力,基本上是源于自身内部。
它们是它们自己的历史的主要推动者。
最为重要的是当时其他区域文明的发展变革对西方文明也有着多种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论及这一历史时期时也曾提出:“在形成了今天这样结构的世界上,印度、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亚洲和非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如同欧洲的历史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
”[10](P13)因而构成现代世界文明框架和国际体系的基本动力是多重的。
那种以“一元、一维、单向”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认识具有极大的弊端:第一、因果倒置,本末颠倒,即在一个原本不存在一个中心、一种发展维度和单向影响作用的历史阶段,去大谈奢谈西方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将18世纪中叶或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文明所具有的地位和意义提前置放到16、17世纪。
(时间上的廖误)第二、无端地把原来对具有独特性、区域性的西欧问题的解决方法、道路,抬升、提高到解决所有区域文明问题的高度,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并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去误读、误判其他区域文明的历史实践。
(空间上的谬误)第三、“一元中心、一维发展和单向影响”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历史模式,即西方文明的合理、先进与永恒。
这种历史模式又必然导致另一种“三位一体”现象,即西方化的思维逻辑、价值取向和话语叙述模式,从而遮蔽、模糊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此外,必须在全球视野下,对16、17世纪的东方诸文明的发展状况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历史研究。
“迄今为止,如果说对欧洲来说已经进行了大量翔实的学术研究,那么相比之下,对于非欧广大地区的历史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
但是,在程序上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教训,即绝不能先建立欧洲进化的规范,然后把亚洲的发展情况归入遗留的一个统一范畴。
凡是在封建欧洲之外的历史领域进行的严肃的理论探讨,都必然会取代传统的一般性的比较(同欧洲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