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及保护措施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是指大气中的臭氧被各种人为因素破坏,导致臭氧层减少或破坏,进而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目前,臭氧层的破坏主要集中在极地地区,形成了极地臭氧空洞。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化合物(CFCs)、溴氟化合物(HFCs)和卤代烃等化学物质的排放。
这些化学物质会进入大气层中,并在高空被紫外线分解,释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
氯原子和溴原子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变薄或破坏。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年签署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全
球范围内首个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
该议定书规定逐步淘汰和减少臭氧层破坏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并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表和措施。
2. 淘汰有害物质: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禁止或限制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推动相关行业转向使用环保替代品。
3. 促进清洁生产:推广和普及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和释放,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
4. 加强监测和研究: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大气中的臭氧和臭氧破坏物质的浓度,及时发现和应对问题。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提升公众对臭氧层保护的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
臭氧层的破坏现状仍然存在,但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为了更好地保护臭氧层,各国需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共同努力保护地球的大气层。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

臭氧层破坏的机理一、引言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臭氧层破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从机理方面介绍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二、臭氧层的形成和作用1. 臭氧层形成臭氧层是由大量高能量紫外线辐射作用于大气中的氧分子(O2)形成的。
这种辐射会将O2分子分解为单个氧原子(O),随后这些单个氧原子会与其他O2分子结合形成臭氧(O3)。
2. 臭氧层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中最短波长(200-290纳米)的部分,这部分紫外线对生物体伤害最大。
如果没有臭氧层存在,这些紫外线将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并对生物体造成伤害。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1. 氯氟烃类物质氯氟烃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物质包括氯氟烷(CFCs)、卤代甲烷(Halons)和溴化物(Bromides)等。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会逐渐分解,释放出氯、溴等化学元素,这些元素会与臭氧反应,形成一系列的化合物,最终导致臭氧层的破坏。
2. 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和一氧化二氮等氮氧化物也是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之一。
这些物质会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亚硝基过程的反应链,最终导致大量的臭氧被消耗掉。
3. 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也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之一。
紫外线能够将O3分解为O2和单个O原子,从而降低了臭氧层中O3的浓度。
4.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也可能对臭氧层产生影响。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大气层中的温度也会上升,这可能会导致臭氧层的下降。
四、结论臭氧层破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对地球上的生物体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缓臭氧层破坏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和禁止使用氯氟烃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等。
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臭氧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臭氧层破坏及对策》课件

六、结论
6.1 臭氧层破坏的严重性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 威胁,需要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6.2 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措施,保护 臭氧层,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2.1 化学物质对臭氧的 破坏
某些化学物质,如氯氟烃, 会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 层变薄。
2.2 紫外线对臭氧的影响
紫外线会引发臭氧层的光化 学反应,破坏臭氧分子。
2.3 温室气体对臭氧的 影响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大气 层的升温,进而对臭氧层产 生负面影响。
三、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4.2 国际合作的主要成果
各国通过合作,成功控制了部分化学物质的排放, 臭氧层损失的速度逐渐减缓。
五、对臭氧层破坏的预防和治理
5.1 预防和治理的重要性
预防和治理臭氧层破坏是保护地球生态和人类健康 的关键。
5.2 预防和治理的方法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促进环 保科技创新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理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及对策》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臭氧层的概念和重要作用,探讨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和 人类所面临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合作取得的成果,并提供预防和治理的方 法。
一、臭氧层的概念和作用
1.1 臭氧层的定义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含有较高浓度臭氧的区域。
1.2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能够过滤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 地球生物免受危害。
1 3.1 环境影响
臭氧层破坏会导境问题。
2 3.2 人类健康影响
臭氧层破坏可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健康问 题,并损害免疫系统。
四、对臭氧层破坏的国际合作及主要成果
臭氧层

平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如果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 会相应减少,平流层自身会变冷,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另一方面,因辐射到地 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会使地球增温变暖。如果整个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 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平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现在的状况是,平 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保护对策
臭氧减少带来的危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为了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国际上 保护臭氧层的行动已持续了20余年。
1、建立国际间和各国的臭氧层保护法律约束机制,控制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国际上先后通过了《关于臭氧层保护计划》、《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 尔议定书》。我国于1991年6月签署了《议定书》的伦敦修正案,目前《议定书》的缔约方已达168个。1994年第 52次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我国正在为实现《议定书》规定的指标而努力, 制定并实施了20余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的政策。这对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及保护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肤内,使得免疫系统可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动物实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会 减少人体对皮肤癌、传染病及其他抗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对重复的外界刺激丧失免疫反应。人体研究结果 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线B中会抑制免疫反应,人体中这些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还不十分清楚。
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 8高水平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 320nm水平增加的 应变能力差异甚大。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 320nm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 中2/3产生了反应。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它能 损伤植物激素和叶绿素,从而使光合作用降低。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引言臭氧层破坏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逐渐变薄或破坏的现象。
臭氧层是位于地球大气中的一层臭氧气体,能够有效地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有机物和人造化学物质进入大气中,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
为了防止臭氧层的进一步破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主要措施减少化学物质排放化学物质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氟氯碳化合物(CFCs)是最具破坏性的化学物质之一,是许多工业和消费产品的常见成分。
为了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引导消费者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政府和企业可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无氟氯碳化合物的产品,例如环保型制冷剂、洗涤剂等。
2.控制工业排放:政府应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推动工业企业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民众对臭氧层破坏问题的认识,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1.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将环境保护和臭氧层破坏问题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2.大众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环保讲座、举办演讲比赛、推广环保知识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
3.媒体报道: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臭氧层破坏问题相关的新闻和故事,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
国际合作臭氧层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国际合作的措施:1.国际法律和协议:各国可以通过签署国际法律和协议,共同约束和监管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限制对臭氧层的破坏。
2.资金援助: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采取措施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结论臭氧层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和生物的健康。
为了保护臭氧层,减少对紫外线辐射的暴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摘要:在葩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臭氧称为〃臭氧层〃。
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很强吸收作用, 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短波紫外线。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 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引言 (3)二、臭氧层简介 (3)(一) .................................................. 臭氧层作用3(二) ...................................... 大气中臭氧层现状及发展4三、臭氧层破坏以及危害 (5)(一) ................................................ 臭氧空洞成因5(二) ................................................ 臭氧空洞危害7四、臭氧层空洞防范和保护措施 (8)参考文献 (13)一、引言1984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 一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极地上空中心地带有近95%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上观测,高空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臭氧洞”由此而得-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臭氧空洞,当时观察此洞覆盖面积只有美国国土面积那么大。
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重视。
那么,地球大气中臭氧层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对人类及地球有何危害呢,有没有补救措施?现简单介绍如下。
二、臭氧层简介(一)臭氧层作用臭氧层中臭氧是在离地面较高大气层中H然形成,其形成机理是:02 +hv ---------- 0+0 (高层大气中氧气受波长短于242nm紫外线照射变成游离氧原子);02+0 =03 (有些游离氧原子又与氧气结合就生成了臭氧, 大气中90%臭氧是以这种方式形成);03是不稳定分子,来自太阳短于1140nm射线照射又使03分解,产生02分子和游离0原子,因此大气中臭氧浓度取决于其生成与分解速度动态平衡。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危害及措施主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溴氟烷烃类(哈龙类)、N2O、CCl4、CH4造成。
臭氧层被破坏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紫外线破坏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加重温室效应。
扩展资料危害:1、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免疫机制减退;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可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传染疾病;导致白内障眼疾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2、破坏生态系统,减慢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低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造成绝收。
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减少海洋生物数量,大量鱼类死亡,同时可能导致生物物种变异。
4、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
同时,它还会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光化学大气污染。
保护大气臭氧层措施:1、冻结和削减氟利昂与哈龙的生产及消耗量既然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均为人造化学品,那么完全禁止生产和应用这些物质是可能的。
但是,由于氟里昂在工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立即禁止生产和使用是有难度的,因此,国际上采用的办法是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即将氟利昂的生产及使用冻结在1986年的水平上,1994年停止生产和使用哈龙。
2、减少氟利昂的排放量除禁止氟利昂作气溶胶应用外,通过再循环使用的方式也可减少其排放量。
如制软泡沫塑料中所用的氟利昂,收集后再生,经炭过滤再使用,能减少操作损失50%。
3、研究开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较好的代用品应该是既不会破坏臭氧层,也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化合物。
由于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为氟里昂,所以,寻找氟里昂的替代物是研发的重点。
大气臭氧层破坏与修复

大气臭氧层破坏与修复大气臭氧层是地球大气中含有大量臭氧气体的一层,它位于距离地表约15至35公里的平流层中。
臭氧层的存在对地球生物和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过滤掉太阳紫外线中的紫外B和紫外C 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伤害。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大气臭氧层遭受到了破坏,这给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大气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溴氟烷(Halons)等人为合成化合物的排放。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逐渐分解,释放出氯氟烃等物质,破坏臭氧分子,导致臭氧层变薄。
另外,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也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加剧了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随着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如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为了减缓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87年,各国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承诺逐步淘汰和减少使用CFCs等物质,限制这些物质的排放,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此后,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有害气体排放的监管和控制。
同时,人们也在生活中提倡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保护大气臭氧层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外,修复大气臭氧层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修复大气臭氧层的方法,如人工合成臭氧、植树造林、加强环境保护等。
人工合成臭氧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在大气中释放臭氧气体,增加臭氧层的厚度,从而修复臭氧层。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加强环境保护是保护大气臭氧层的长久之计,只有保护好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有效修复大气臭氧层。
总的来说,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和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我们有信心保护好大气臭氧层,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化学学习与思考论文标题: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专业:应用化学班级: 1201班学号: **************名:***指导老师:***湖北·武汉二〇一四年十一月臭氧层破坏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摘要: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引言: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一般是指10千米~50千米高度之间的大气层,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尤其是在20千米~25千米的高度处。
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
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
在臭氧层里,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即使在浓度最大处,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10ppm。
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它只有0.15厘米~0.45厘米(平均为0.3厘米)的厚度。
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
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
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
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平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平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
一、臭氧层破坏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
卫星观测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总量大致下降了3%。
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
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平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5]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关于臭氧层变化及破坏的原因,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大气运动引起的大气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以及与臭氧生成有关的化学成分的移动、输送都将对臭氧的光化学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臭氧的浓度和分布。
而化学反应物的引入,则将直接地参与反应而对臭氧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
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
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
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
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1]1.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
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
这类物质进入平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9]2.氯氟烷烃与臭氧层氯氟烷烃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人工源物质,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但它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分解产生氯游离基Cl·,氯游离基与臭氧分子O3作用生成氧化氯游离基。
ClO·和氧分子O2消耗掉臭氧进而氧化氮游离基再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游离基,如此,氯游离基不断产生,又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使一个CFC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个臭氧分子。
[6]其主要反应式如下(以CFC-11为例[7]):坏平流层臭氧,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并且其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能力是CO2分子的100倍。
三、臭氧层破坏的影响1.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太阳紫外线中以往极少能到达地面的短波紫外线也将增加,使得皮肤病和白内障患者将会增加。
据统计,臭氧层减少1%可使有害的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增加2%,其结果是皮肤病的发病率将提高2%~4%。
现在,距南极洲较近的居民已饱尝臭氧层空洞带来的痛苦,如居住在智利南端的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搔痒病。
[2]2.臭氧层破坏对生物的影响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8高水平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平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
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中2/3产生了反应。
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
它能损伤植物激素和叶绿素,从而使光合作用降低。
[3]3. 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平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如果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平流层自身会变冷,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
另一方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会使地球增温变暖。
如果整个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平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
现在的状况是,平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4]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1.国际间反应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臭氧层正在受到耗蚀的科学论点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识到,保护臭氧层应作为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行动,并将此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为制订全球性的保护公约和合作行动作了大量的工作。
[2]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
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平的一半。
但是,如果预测大气中包括破坏臭氧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全氯浓度今后的动态,则可知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它们对臭氧层的威胁也会不断增加。
因而,为了控制这种趋势,使大气臭氧层的状态恢复到臭氧空洞出现之前的状态,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
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特定氟利昂的使用。
同时将四氯化碳和三氯乙烷增列为新的破坏臭氧层物质,提出这些物质也要在2000年~2005年之间全面禁止使用。
另一方面,由于分子内部含有氢的同类物质(HCFC)在对流层中的寿命比较短,只有很少部分能够到达平流层,所以作为“替代氟利昂”进行替代品开发。
但对这些物质,也应当限制其向大气的排放,故决定从1996年开始冻结和阶段性削减生产,直至2020年基本取消,代之以对臭氧层完全无害的物质。
鉴于全世纪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1995年在维也纳公约签署的10周年之际,150多个国家参加的维也纳臭氧层国际会议规定,将发达国家全面停止使用CFC的期限提前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则在2016年冻结使用,2040年淘汰。
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2.CFC s替代品的研制冷媒、喷雾推进剂、发泡剂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仍需持续的使用,因此,找寻CFCs的替代品是当务之急。
目前已有使用丁烷、液化石油气和异丙醇等取代CFCs作为喷雾推进剂,也发展出CFC123和CFC134a等对臭氧层破坏轻微的化合物,取代CFC11和CFC12作为冷媒和发泡剂等用途。
电子产品的清洗溶剂,也改用各种水溶液代替;目前被大量使用于取代CFCs及哈龙的替代品HFCs(氢氟碳化物)等物质,曾被指出对地球温暖化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会造成光化学烟雾,使对流层臭氧量增加,有关HFCs的使用仍待审慎观测及评估。
现在许多氯氟烃代用品已在销售或正在调研,但尚无每一方面都理想的代用制冷剂。
一些试验品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有商业性销售,尤其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还必须对毒性和可燃性进行严格测试,而且环境效应的可靠数值需要很多年才能查明。
国家环保总局的朱云女士介绍说,对汽车空调来讲,目前最合适的CFC—12代用品是HFC—134a,但后者的制冷效率要比前者降低15%~20%。
[2]3 积极开展保护臭氧层宣传教育工作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日,议定书各缔约方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已逐渐重视臭氧层的保护,不断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引起社会与民众对保护臭氧层的重视,不使用危害臭氧层的物质,同时鼓励推广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的替代物质。
[3]五.思考与感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牢记教训,认清地球的涵育和容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稍不慎的生产与制造,都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生命面临危机。
保护臭氧层虽然困难重重,但在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人员的努力工作下,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同时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保护臭氧层的工作中。
这样,令人恐怖的臭氧“空洞”终将在人类的共同关注下永远消逝。
参考文献:[1] 胡良民阎卫阳论臭氧层破坏与保护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475001 中国地教学参考2001 NO.5[2]吴香梅浅谈臭氧层破坏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浙江丽水323000)[3]臭氧层破坏及其对人类危害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沈阳n0050 张利伯成玉林中国公共卫生1993年第9卷第10期[4]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李莉(河北理工学院轻工分院河北唐山肠3002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大气臭氧化学研究进展贾龙1葛茂发2徐永福3杜林2庄国顺1王殿勋2(1.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875;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北京100080;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6]氯氟烷烃清洗剂对臭氧层的破坏朱家淇718厂高级工程师制造工艺[7] CH2X(X=H,F,Cl)与臭氧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李来才邹勤田安民化学学报2003年第61卷第10期,1524~1527[8]氯氟烷烃与温室效应_冯元恭上海环境化学[9]对流层中的氯氟烷烃_范保安有机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