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的创立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儒家流派介绍

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的一派,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他的学生们。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流派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儒家流派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伦理关系。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强调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仁、义、礼等美德,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自己的品德。
3.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注重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主张君主集权和严格的礼法制度。
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约束来达到社会稳定。
4. 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是宋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强调心学,将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相结合。
他注重内心修养和个人的道德修行,并强调理性思考与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儒家思想家的贡献使儒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道德修养,对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也在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的时代,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处机,字仲尼,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历经动荡的时代,经历了贫困和困境,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致力于教育和治理事业。
孔子的思想深受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礼乐制度和尊卑等级观念。
他主张追求“仁爱”、“人治”,认为通过培养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它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政治治理和家庭伦理。
其核心要素包括仁、礼、忠、孝、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秉持关爱、同情和仁爱之心,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 礼: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通过坚持和遵守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3. 忠:忠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们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大义、忠诚和奉献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的根本。
4. 孝: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表现,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5. 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6. 政治理念: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有自己的理念,主张仁政和民主。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而政府应该听取百姓的意见,并通过合理的礼仪和法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伦理和文化传承等。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道德、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其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出生在中国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成长于春秋末和战国初期的动荡岁月。
他早年丧父,靠着治学、教书的收入养家。
孔子的智慧和学识迅速引起了一批学生的注意,他的教学方法也备受推崇。
后来,孔子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派,拥有了一大批的追随者。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是孔子及其学派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道德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概念。
1. 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关注他人的福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可以实现仁的境界。
2. 礼:礼仪尊重传统与仪式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 义: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虚心谦让,团结合作,遵守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原则,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 智:儒家注重追求智慧和知识。
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5. 信:儒家思想强调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三、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倡导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注重道德和德政,提出了君主应该为民做好事的理念。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君主和政治家,推动中国政府建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例如,汉朝延续了孔子的思想,实行了“仁政”,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2]《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
孔子不仅创立了儒家思想,而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入手,探讨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相传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贵族。
孔子年轻时曾经历过多次的落魄之后才走上了学术道路。
他的学问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孔子的思想有三大特点,即重视教育、强调仁爱和提倡礼制。
他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应该从小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同时,孔子也强调仁爱,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该对自己所爱的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仁爱之心。
此外,孔子还提倡礼制,认为它是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
他认为,礼制不仅是一种符号,还是人们相互了解、尊重、合作和调和的一种手段,可以避免乱象和妨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虽然传承了周代的传统文化,但是孔子也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这就是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基本要素。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觉,是人类道德和行为的基础。
义,是一种道德责任,它指导了人们如何在生活中诚实、正直、公正和尊重他人。
礼则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按照传统的习惯和规矩生活,遵守传统道德和行为准则并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和关注。
智则强调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这是促进人类进步和成长的重要因素。
信指的是人们之间信任的地位与信任关系,是整个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支柱。
儒家思想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例如,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变迁的挑战需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有传统的修养和道德,还需要具备具体的行动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这就涉及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三、儒家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概述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6日 星期五 上午5 时27分3 4秒05:27:3420 .11.6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5时 27分20 .11.605 :27Nov ember 6, 2020
重标准,严要求,安全第一。2020年1 1月6日 星期五 5时27 分34秒0 5:27:34 6 November 2020
第一、儒学政治化。 第二、儒学经学化 第三、儒学神学化 第四、广泛的包容性
(三)、宋明新儒学(理学)
1、理学的创立
2、朱熹的理学体系
①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宇宙论及形上学。
A、所谓“理”,一般指世界和事物中具有的次序、 条理、法则或道理,或可说是实质之内一切条理与 规范;所谓“气”,指其实质部分,一般指以弥漫 形态存在于世界的物质质料。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
(一)、仁-------------爱人------------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 (二)、义-------------“仁”为个体在社会里行事为人作的
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封建道德的核心 (三)、礼-----------“仁”的外在形式----------一种统治制 度 (四)、智(“知”)--------实现“仁”的重要条件-------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五)、信-------------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仁” 的重要体现---------儒家的伦理范畴-----------立国、治国的 根本 (六)、忠、恕------------- “仁”之方 ,“仁”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概况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 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 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 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儒家内部产生分化,“儒分为八”。其中以孟子与荀 子影响最大。 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 二千余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 说,又有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 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
第三,孔子以“六艺”为宗,疏远鬼神,从始至终对社会 现实、道德理想等充满了热忱和关切,从而奠定了儒家学 派重视人文、关心现实的传统。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
孔子的基本思想
一、 “礼”
礼的意义:1诸侯国交际的礼节仪式; 2贵族的冠、婚、丧、祭的典礼; 3国家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周礼的基本内容: 1 以宗教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 2 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
3、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时人尊而号 为"卿",故又称荀卿,汉 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 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 家。其思想集中反映于
《荀子》一书。
先秦诸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诸子百家其主要人性探讨是从以下诸问题所出发的: 1 、什么是人性?也就是人性的定义是什么 2 、人性是什么?善?恶?无善无恶还是有善 有恶? 3 、人性具不具有变易性?也就是说人性可不可变? 4、如果可变,那么其改变趋向和途径又是什么?
孔子与儒学

图3 孔子墓
3、创办私学与整理文献
孔子一生主要献身于教育事业,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古 代私人办学的先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从实践 中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具有深远的 历史影响。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办学原 则,对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身份 贵贱、经济条件好坏,凡是虚心求学 者一概加以教诲。
图1 孔子行教像
一、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1、出身贫贱与好学乐道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名叔梁纥, 母亲名颜征在,先祖本是宋国人,后来迁居至鲁国的 都城(陬邑,今山东曲阜),成为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 孔子后来回忆他的青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 所谓“鄙事”是指他曾当过看管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贫贱的生活并未熄灭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 五岁便立志求学,三十岁便学有所成,但仍谦虚地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学” 而已。
孔子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吾 师”。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向师襄子学习演奏。他三 十六岁到齐国欣赏《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 他晚年读《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韦编三绝(注: 编连竹简的皮绳子断了好几次)。由此可知他不仅勤奋 好学,而且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 孔子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标 只有一个,那就是闻“道” 、明“道”与弘“道”。他 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求自己 “笃信好学,守死 善道。”意思是坚信道而又喜欢学业,还要不惜用生命 来保护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如此津津乐“道”,正是他“志于道”与安贫乐道精神 的集中体现。 孔子把他的人生历程概括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这也是他 好学乐道与修身养性的漫长历程与既得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还说:闻义不 能徙,是吾忧也。主张把 了解到的道理用于道德实 践,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 过其行的人。
卜商(字子夏)
4 关于仁和礼
礼本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典章制度。夏朝和商朝统治 者用礼规范其成员的行为思想,西周沿袭夏礼商礼,并 加以增补,使之完备。孔子视礼为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 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
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山东曲阜)
孔子三十多岁开始招收学生,深得学生爱戴。死后 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守丧。
子贡庐墓处(孔林)
他早期的学生子路、 冉有、子贡等跟他奔走四 方,为拯救乱世而呼号。 他晚期的学生子游、子夏、 子张、曾参等接过他讲学 的衣钵,为传播文化而奋 斗。
仲由(字子路)
(2)
孔子列国行
孔子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他说: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反对学而不 思,提倡九思。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孔子主张学以致 用,认为君子学习的 目的是从政和实践道 德:诵诗三百,授之 以政,不达,使於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西周、东周的社会思 想潮流,接受了郑国子产、齐国晏婴等思想家、 政治家的言行。孔子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和 《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论语》残页(唐抄本)
1 关于世界观
春秋时礼崩乐坏,
孔子留恋旧秩序,也 向往新事物。其哲学 思想既有唯心主义成 分,也有唯物主义因 素,是西周天命观向 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子陵墓
本讲主要谈五个问题: 1.孔子介绍; 2.儒家的创立与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3.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4.儒家学说的核心——伦理思想; 5.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孔子介绍
(1)
孔子的生平
孔丘,字仲尼。春 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和政治活动家。生于公 元 前 551 年 , 卒 于 公 元 前 479 年,享年72岁。 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 防叔因避祸逃到鲁国。 父名纥,字叔梁,做过 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
周公庙制礼作乐坊(山东曲阜)
对于周礼的完美,孔子赞叹不绝,说:周监於二 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 节,认为细节可以有所损益。他说:麻冕,礼也,今 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 违众,吾从下。
孔子行教像
孔子认为维护周礼,必须从正名入手。他在 《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鲁国季氏窃用天子 之礼,八佾舞於庭,孔子 对此极为愤慨,说: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的正名,是涉及名与实的哲学问题,其社会作 用在于用周礼的形式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
孔庙金声玉振坊
孔子对于破坏周礼的行为一概加以谴责,他 在《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 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 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雍也》:敬鬼神而远之。
3 关于知识论
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 对待知识的态度,把人分 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矣;困 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冉求(字子有)
虽然他设想有生而知 之的圣人,却又说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虽然 宣称天生德於予,却又说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虽然相信天命,却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极地服从天命的安 排,放弃自己的努力,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与传统 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孔府(山东曲阜)
孔子没有明确地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 之的态度。
孔庙(山东曲阜)
南京夫子庙大成殿孔子画像
周公旦
鲁国是周公旦之子 伯禽的封地,以礼乐之 邦著称,春秋末期,西 周王朝的礼乐仍保存完 好。鲁襄公二十九年 (前544),吴国公子季 札来聘,请求观赏西周 音乐,听后赞叹不已说: 周礼尽在鲁矣。
《论语·子罕》里,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后来,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属于卿一级。纵观他 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他一面整理古籍,一 面讲学传授学术。
孔丘画像
2 关于天命观
孔子继承传统的 原始宗教的天命观, 有时把天视为人世间 的主宰者和人格神。
孔庙大成殿雕龙柱
《述而》: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澹台灭明(字子羽)
四等人中,生而知 之者是孔子虚设的理想境 界。困而不学者是孔子最 厌恶的人。学而知之和困 而知之才是孔子认为获取 知识的可靠途径。
言偃(字子Leabharlann )孔子十分强调后天的学习,《阳货》里记载 六蔽的观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 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 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 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认为不学习,人身上应当具备的仁、智、信、 直、勇、刚等品质就会被六蔽吞没。因此他一生学而不 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孔林(山东曲阜)
《论语·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又 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
孔子和儒家思想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上课时间欢迎: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孔子和儒家的思 想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这么说,谈中国 传统文化,如果不涉 及孔子和儒家思想, 等于没谈中国传统文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