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广场分析
沈阳广场调研报告

沈阳广场调研报告沈阳广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沈阳市的广场状况,包括广场的规模、功能、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调研结果分析1. 广场规模通过调查发现,沈阳市内广场数量众多,覆盖了市区的各个区域。
其中,中山广场、市府广场和东北政法大学广场规模较大,成为市内重要的公共聚集区。
2. 广场功能沈阳市广场的功能丰富多样。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广场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如花坛、音乐喷泉、文化广场等。
此外,还有广场提供运动健身设施,如篮球场、健身器材等。
少数广场还有儿童游乐设施。
3. 广场设施调查显示,沈阳市广场的设施配套齐全。
大部分广场都提供了休憩座椅、卫生间、照明设施等基础设施。
少部分广场还提供了无线网络、充电设备等便民设施。
4. 广场管理调查发现,大部分广场都由沈阳市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管理,实行24小时监控。
广场管理人员定期对设施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市民能够舒适地使用广场。
5. 广场利用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广场利用率较高。
大部分市民在休闲时间选择到广场散步,参与集体舞活动,与朋友聚会等。
少数市民还选择在广场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三、问题分析和建议1. 广场规模过小虽然沈阳市内广场数量众多,但是很多广场规模较小,容纳人数有限。
建议市政府在规划新的广场时,考虑其容纳人数和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2. 部分广场设施老旧在实地考察中发现,部分广场的设施已经老旧,维修不及时。
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广场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力度,确保市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设施条件。
3. 广场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广场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问题。
建议政府加强对广场管理的监督力度,加大对乱停乱放、乱扔垃圾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广场管理的质量。
4. 部分广场功能单一尽管广场提供的功能较为丰富,但仍有部分广场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
建议市政府在规划新的广场或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时,注重增加更多的功能元素,使广场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浅议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广场设计_陈瑶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1-0030-03浅议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广场设计收稿日期:2007-08-01作者简介:陈 瑶(1982-),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高增林(1980-),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168陈 瑶 高增林摘 要:在分析沈阳建筑大学龙潭广场的设计手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校园设计理念发展趋势,指出营造优美的高校校园广场环境的方法,以供其他学校广场设计参考。
关键词:空间组织,空间尺度,人性化,文化氛围中图分类号:T U984.18文献标识码:A 校园广场是大学校园的有机构成元素之一,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它扮演着校园“起居室”的角色,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生活质量的高低。
成功的大学校园广场规划设计应该具备良好的视觉景观、人性化的空间品质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广场与城市广场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学生群居生活的方式,以及年轻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校园广场中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广场设计的处理手法1.1 轴线的运用在广场空间的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组团维系人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快乐天性等有着重要作用[4]。
因此,探寻一种适宜的新住区模式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3.2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今天的购房者并不完全是单一化的家庭构成,还包含大量“不完整”的组合体,如:单身白领、“空巢”家庭、“丁克”族以及投资购房以作出租者等。
居住的主体早已多元化,需求也各有不同:公寓的住户一般为年轻人,白天上班在外;出租房住户具有高流动性。
这些住宅在功能上(朝向、间距、成套率等)可以放宽标准。
此外,在城市发展和转型过程中,还将不断有新的居住模式出现(如居家办公SOHO 等)[5]。
近几年,我国在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上已陆续有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如对适宜的小区规模的探讨、提倡回归城市街道生活的街区型住宅、借鉴欧美城市住区的先进理论———新城市主义的新型住区等,其所倡导的回归城市生活、混合居住、街道共享、小范围封闭、大范围开放等新的理念,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当然实践的项目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

景观生态学论文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专业:景观建筑设计1001班学生姓名:***学号:**********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摘要:选取沈阳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园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规划高校校园景观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的改造重塑出的独特景观类型。
作为城市景观中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校园景观独有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最主要的生态组合。
本文在对高校特有的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高校校园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类型内部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结构特征,并提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校区概况沈阳建筑大学坐落于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沈阳。
本校区位于沈阳浑南新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
2、校园景观设计特点1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
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
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2便捷的路网体系。
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和绿地及庭院中的便捷的路网。
3空间定位:重复的九个院落式建筑群,容易造成空间的迷失,景观设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应用自相似的分形原理,进行九个庭院的设计,使每个庭院成为空间定位的参照,使用者可以通过庭院的平面和内容,感知所在的位置。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
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计为例
摘要:行为场所理论是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主要是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采作为整体研究,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的内在联系.文中选取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内的3个典型空间场所,运用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其设计的成败得失,从而达到加深对行为场所理论的认知的目的.作者:黄盛业赵磊Huang Shengye Zhao Lei 作者单位:黄盛业,Huang Shengye(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赵磊,Zhao Lei(山东省枣庄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期刊:山东林业科技 Journal: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40(3) 分类号:X321 关键词:行为场所理论沈阳建筑大学公共空间场所行为活动。
沈阳建筑大学

长廊
简介: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 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为沈阳大学城规划用地的一部分,总 占地面积1428.6hm²,总建筑面积38万m²。新校区规划设计从2000年6月招标开始至 2000年9月确定由深圳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资深建筑师汤桦主持设计的方案作 为实施方案。新校区于2001年8月16日开工,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16日竣工。
长廊
总平面图
长廊
区位图
北 门 西 门
长廊
东 门
功能分区图
以中央水系为界: 南侧运动区; 西侧是教学区、生活 区、综合试验区;生 态园区 东侧是生活区、行政 办公区; 长廊 北侧是对外交流区、 景观园区
景观轴线图走向图
中央水系是校园的景 观轴。沈阳建筑大学 中央水系长300米、宽 60米、面积为1.7万平 方米,水系中间有两 座亲水桥,将水系分 成三个区域,水系的 长廊 北部端点是龙潭广场; 南部端点为体育中心; 西侧是依山傍水的图 书馆和建筑博物馆; 东侧是微型自然保护 区。自然生长的数万 条鱼在湖中游荡,夏 天可以垂钓,冬天则 是冰场。水系、长廊、 建筑构成了一处和谐 的校园景观。
入口景观轴线1
景观要素分析—建筑
图书馆
教学筑博物馆
长廊
宿舍
长廊连接教学区
景观要素分析—山水
校医院
景观要素分析—景观节点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的意象分析摘要:现阶段对意象空间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和中观为主,缺少对小尺度空间的研究。
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为研究区域,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认知地图法,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校园认知地图”调查,分析校园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为学校的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
关键词:意象空间;大学校园;可识别性一、意象空间概述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空间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意象空间是建立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心描绘或认识。
换言之,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
一般认为,意象空间理论的源头是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该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是结构性意象研究的代表,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
此后,对城市意象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有对不同种族居民意象空间差异性的研究、感知地图类型的研究、感知阶段的研究等。
比较典型的有Francescato 和Mebane针对罗马不同阶级对罗马的城市意象研究;Appleyard归纳了城市居民的认知地图类型;在此基础上,Golledge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居民对环境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城市认知地图随时间而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
二、研究方法意象空间研究常用到的方法有认知地图法和社会调查法两种。
认知地图通常被认为是意象空间的一个子集,同时又被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感知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并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它是指在对现实的城市意象研究中,要求受访者勾勒出自己所处空间的简图。
尽管勾勒出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
但一般接受这样的假定:即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其对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调查法是指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方法,多用于地名研究。
有效,有笑,有校

有效,有笑,有校摘要:建筑设计构想方法包括立意-构思-表达技巧。
本文通过回顾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改建的设计过程,着重探讨了校园规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阐述了沈阳建筑大学校园规划改建的构想方法。
关键词:校园规划;立意;构思;表达;校园文化1 项目概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沈阳建筑大学现有环境条件将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生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适应学校的发展,校园亟需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建。
1.1 区位分析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浑南新区中部,是浑南大学城的重要组成元素。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北部有沈抚大道(沈阳-抚顺高速路的一段)通过,东部是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有沈抚铁路通过,西部是居住区。
以沈阳建筑大学城区为中心5公里范围内,城市中产生的以人活动为主要对象,进而产生中心集合,为城市整体增添活力,不同的集合点的功能不同,为城市增添的活力因素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格局。
(见图1)图1 区位分析图1.2 学校现状沈阳建筑大学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综合性大学。
主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主校区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功能设施齐全。
教学区为网格式、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庭院组合,有利于资源共享和学科交流。
2 设计立意2.1 现状问题分析通过对校园现状的踏勘调研并在全校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现有校园存在诸多问题:(1)校园交通:校园内功能分区过于严格,导致人流过于集中,尤其在某些集中时段,容易造成人流冲突。
主要表现在铁石广场,既是学校重要的人流交通枢纽,又是学生热衷的休闲活动场地。
经常出现人流冲突,秩序混乱。
(2)校园文化:校园内多数场地利用率不高,运动设施不够,缺乏交流及休憩空间。
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性。
校园内缺乏人文气息,缺少活力。
2.2设计立意通过对现状的调研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我们拟采用“有效,有笑,有校”为本次设计的设计立意。
沈阳建筑大学房屋建筑学调研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房屋建筑学调研报告姓名:刘璎慧田蜜王盼盼院系班级:管理学院工程管理1401所属团队:沈建大庭院空间利用率调查团队类型:年月日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大学校园建设的高速发展,庭院空间这种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庭院空间承载着人们对崇高生活境界的向往,大学校园的庭院更寄托着教育者的期待,并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个置身其中的人,因而在设计汇总,只有注重空间内涵的多层次性,充分考虑人的行为需求并合理地使用设计手法,才能实现设计的初衷。
并在设计实践中得以发展和丰富,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庭院空间利用率环境—行为学说庭院文化引言: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庭院空间是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是连接教育、办公与外部活动的重要渠道,它既满足了师生及工作人员对交通、休闲、健身和学习的需要,又因其具有绿化景观和人文,而提升了建筑及周边环境的观赏性,并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
最重要的是庭院内的标志物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使过往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于我校的长廊将教学楼、办公楼连接在一起,所以庭院空间分布显得更加错落有序。
我们小组成员对庭院空间利用情况的观察与探索极具乐趣。
正文:一、研究意义及目标通过对庭院空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庭院的使用者在庭院中学习工作,社交休息和通行寻找一种更为舒适、轻松、便捷的使用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庭院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提高使用者的工作和通行的效率,满足使用者的开放性、私密性以及人情味的心理需求;进而改变使用者对庭院的原始看法,使看似错综复杂的庭院变得活泼、人性化。
通过获取使用者的主观使用感受、使用者行为规律和习惯以及使用者的隐性需求,分析他们的学习、活动、交往、通行时的心理感受,找出庭院在设计方面依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这些问题的修改方案。
二、调查方法与路线1.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并绘制地图简图来了解庭院的具体分布及各自功能;2.在固定的不同时间段对功能不同的庭院进行观察,并对相关的人数进行统计;3.随机选取不同时间不同功能庭院的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庭院功能等满意程度以及改进的建议)并汇总结果;4.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参考资料做出总结;5.小组讨论分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并研究修改意见;6.纵观各阶段成果进行取舍权衡,完成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田广场——
• 心理感受-稻田广场 给人开阔的感受,置 身其间,犹如返璞归 真,朴素豁达。可以 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之 余,看稻田,闻稻香, 听蛙鸣,缓解内心的 焦躁、压力。
收获心得
• 校园广场空间,有些可以是多功能性的,有些可 以是单一功能性的,无论怎样,设计的最终目的 是吸引人们(主要是学生)进入广场,满足交流、 学习和休闲的需要。 • 文化是一个空间的精神内涵所在,仅仅有形式 和功能是不够的,内涵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 大学校园广场,“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 载体。校园广场的文化形态设计,首先应建立 在当地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大学校园广 场文化内涵。
沈阳建筑大学广场分析
稻田校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鸟瞰图
稻 田
校园景观特点
广场区位分析
一、庭院广场——位 于整个校区的中东 部,由教学楼围合 成的九个庭院。
二、稻田广场—— 位于学校的东南部, 较为开阔。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 总平面图
一、九个庭院中的广场设计
九个庭院采用布局相似,容易迷失, 在设计中采用相似的划分原理区分,并用 不同的雕塑、小品进行区分。
硬质铺地与草坪划分了整个 庭院空间,横平竖直的网格、突 如其来的斜线,使整个空间干脆 利落,又不乏生动活泼。
二、开放边缘的广场设计
该广场位于校园的南部,空间开 阔。与九个庭院的设计风格相一 致,斜线打破横平竖直的网格。 网格为快捷的路网,有着东北文 化的直爽。其间种植着东北当地 的水稻,既有实际价值,又有文 化价值。
稻田广场——
• 棋盘式布局 在大面积均匀的 稻田中,便捷的步道 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 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 书台,每个读书台中 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 坐凳,让书声溶入稻 香。步道引人前进, 读书台使人停留,是 整个稻田广场的停顿 点,是稻田空间序列 的高潮点。
稻田广场——
• 视觉感观-水 稻从种植到成 长到最终收获, 播种时的青葱、 收获时的金灿, 一年四季的颜 色变化也给校 园带来了勃勃 生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