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要求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要求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包括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工程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掌握测量坐标系和测量基准的概念;(3)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仪器;(2)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工作,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等;(3)能够分析测量数据,计算测量结果;(4)能够制定简单的测量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兴趣,认识其在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查等领域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测量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测量坐标系和测量基准的概念;3.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5.简单的测量工作,如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等;6.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及测量结果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工程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测量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测量的应用;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验,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测量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工程测量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演示测量原理和操作过程;4.实验设备:准备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为学生提供实地操作机会。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814081/2班一、设计目的:通过设计,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制定测量方案,计算标定要素,掌握工程测量方法。

二、设计任务:每人按照设计题目给定的已知数据,设计测量方案,计算标定数据。

三、设计题目: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测设1、圆曲线的测设。

已知某JD=K3+135.12m,测得偏角а右=40°20′,圆曲线半径R=120 m,桩距L0=20 m,计算圆曲线的标定要素和主点里程桩号、用偏角法测设该圆曲线的测设数据和方法。

2、综合曲线的测设。

已知某综合曲线JD=K5+324.00m,测得偏角а右=32°00′,圆曲线半径R=500 m,缓和曲线长L0=20 m,计算缓和曲线的标定要素和主点里程桩号、用切线支距法测设该综合曲线的测设数据和方法。

四、设计指导:1、圆曲线的测设当路线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时,必须用曲线来连接。

曲线的形式较多,其中,圆曲线(又称单曲线)是最基本的一种平面曲线。

如图13-11所示,偏角α根据所测右角(或左角)计算;圆曲线半径R 根据地形条件和工程要求选定。

根据α和β可以计算其他各个元素。

圆曲线的测设分为两步进行,先测设曲线上起控制作用的主点(ZY 、QZ 、YZ );依据主点测设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的里程桩,详细地标定曲线位置。

1.1圆曲线主点测设 (1)主点测设元素计算为了在实地测设圆曲线的主点,需要知道切线长T 、曲线长L 及外矢距E ,这些元素称为主点测设元素,从图13-11可以看出,若α和R 已知,则主点测设元素的计算公式为切线长tan 2T R α= (13-5)曲线长ρα⋅=R L (13-6) 外矢距13-11 道路圆曲线的主点及主元素⎪⎪⎪⎪⎭⎫ ⎝⎛-=-=12cos 1)12(sec ααR R E (13-7)切曲差 2J T L =- (13-8)例13.1已知JD 的桩号为2+380.89,偏角α=23º20′(右偏),设计圆曲线半径R =200m ,求各测设元素。

工程测量第5版课程设计

工程测量第5版课程设计

工程测量第5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第5版教材中涉及的各类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误差理论、数据校正和有效数字的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操作测量仪器,进行实际工程中的基本测量工作。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数据处理的技巧,准确计算测量结果,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设计简单的工程测量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3. 培养学生对工程测量工作的兴趣,激发他们投身于工程建设的热情。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实际工程应用尚缺乏深入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其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测量基本原理:包括测量的定义、分类、单位制和坐标系统等,重点讲解第5版教材中第一章内容。

2. 测量仪器及其使用:详细介绍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常用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应教材第二章。

3. 测量数据处理:包括误差理论、数据校正、有效数字处理及测量结果的精度分析,重点阐述第三章内容。

4. 测量方法及应用:讲解地面测量、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等基本测量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结合教材第四章。

5. 工程测量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操作,如控制网建立、地形测绘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应教材第五章。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工程测量课程设计

全野外数字测图法
利用全站仪、GPS-RTK等测量设 备,在野外直接采集地形特征点 的三维坐标,通过数据传输、处 理、编辑等步骤,生成数字地形
图。
摄影测量法
利用航空或地面摄影技术,获取 地面的影像资料,通过解析或数 字摄影测量处理,提取地形特征
信息,生成数字地形图。
地图数字化法
将已有的纸质地形图通过扫描仪 等设备转化为数字图像,再利用 专门的软件对图像进行矢量化处 理,提取地形特征信息,生成数
04
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的概念与分类
控制测量的定义
控制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建立和维护一个具有统一坐标系统 和高程系统的控制网,为后续的地形测量、施工放样等提供基准。
控制测量的分类
根据测量目的和精度要求,控制测量可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 控制测量主要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而高程控制测量则确定控制点的高程。
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测量任务,并具备了一定 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学习态度与方法
我认为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及时完成课后 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建议继续深入学习工程测量学 的相关知识,包括高级测量技 术、精密工程测量、变形监测 与数据处理等,以提升自己的 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道路中线测设实践
在校园内选择一条道路,进行中线测设实践,包括控制点的布设、中线点的测量和道路中 线的绘制等。
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检查、平差计算和精度分析等,评估道路中线测设的精度 和可靠性。同时,结合道路设计参数和要求,对道路中线进行合理性分析和优化调整。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1. 前言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应用基础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课程,主要涉及测量理论、仪器使用、地形地貌等内容。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该学科。

2. 教学目标本次工程测量学教学的目标如下:1.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2.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3.能够有效地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和编写测量报告。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次工程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2.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3.地形地貌测量;4.测量报告编写。

3.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以下教学方法:1.教师上课讲解测量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2.多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实践操作测量仪器和测量技巧;3.教师进行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地形地貌测量,并且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编写测量报告。

4. 教学评价4.1 实验评价实验对学生的测量技巧和地形地貌测量能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实验操作:学生需要按照所学知识进行操作,依照实验规定测量结果,并且自主修正测量结果。

2.实验报告:学生需要编写实验报告,包括测量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4.2 学生表现评价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项包括:1.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2.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3.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时所遇到的问题;4.实验操作中的专业技能和实验报告的能力。

5. 教学效果分析5.1 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初步得出本次工程测量学教学效果如下:1.学生掌握了测量仪器的分类、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2.学生掌握了基本测量方法和技巧,能够按照实验规定进行测量并修正误差;3.学生能够有效进行地形地貌测量,编写规范的测量报告。

5.2 教学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学生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理解理论较为困难;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时不能够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测量学》设计指导书〈供测绘工程专业使用〉河南城建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2011年11月《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工程测量学》是高等学校中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

根据我院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及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完成《工程测量学》理论学习后,必须进行为期二周的课程设计。

由于本学科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学科,理论教学必须和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因此《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将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学生对工程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技术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方面,是其它任何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

一、课程设计班级、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本次《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班级、时间、地点和指导教师如下:班级:0814081/2班,共119人;时间:本学期的14-15周(2011年11月28日--12月09日),总计2周;地点:本次课程设计计划在5#教学楼304、305教室、105、205机房和图书馆进行;指导教师:为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安排何保喜、郑崇启分别带队指导1、2班,另安排王晓静、梁玉保辅助指导设计工作。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理论学习后的一个学术性实践环节,是对课程理论的综合和补充,对加深课程理论的理解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熟悉工程测量方案编写的要求,独立进行工程测量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的设计;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和相关的施工设计规范设计要求,保证设计的施工控制网和施工测量方案满足精度要求,并力求做到经济合理。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和综合性实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时间为二周。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和使用。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模板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模板

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程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技术;3. 培养学生的工程测量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 工程测量学概述1.1 工程测量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2 工程测量的作用和意义1.3 工程测量的分类和应用领域2. 测量误差与精度控制2.1 测量误差的来源和分类2.2 测量误差的计算和控制方法2.3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 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3.1 常用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3.2 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校准方法3.3 测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4. 基础测量技术4.1 距离测量技术4.2 角度测量技术4.3 高程测量技术4.4 方位和坐标测量技术5. 工程测量实践5.1 野外测量实习5.2 工程测量案例分析5.3 工程测量报告撰写6. 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6.1 团队合作技巧培养6.2 沟通技巧培训6.3 学生团队项目实践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测量仪器,让学生掌握测量技术和技能。

3. 问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2. 期中考试:对工程测量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考察。

3. 期末实践项目报告:对学生进行工程测量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

4. 学生评价:开展学生评教,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工程测量学教程》,作者:XXX,出版社:XXX。

2. 参考书:《工程测量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

3. 实验设备:测距仪、经纬仪、测角仪等。

4. 实验场地:校园内的开阔区域或工程实地。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工程测量学概述第二周:测量误差与精度控制第三周: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第四周:基础测量技术-距离和角度测量第五周:基础测量技术-高程和方位测量第六周:工程测量实践-野外测量实习第七周:工程测量实践-案例分析第八周:工程测量实践-报告撰写第九周: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培养第十周:学生团队项目实践第十一周:复习备考以上是《工程测量学教学设计模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通过该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化地设计工程测量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测量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工程测量课程入门教学设计

工程测量课程入门教学设计

工程测量课程入门教学设计工程测量课程入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工程测量课程入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目1:工程测量课程入门Project 1:Engineering surveying course started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导入的思政典型案例,了解到测绘工程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工程测量贯穿于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大类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因而工程测量技能是每个工程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

1.你所理解的什么是“工程测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派出代表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8分钟)答: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

图1未完工的建筑物图2桥梁图3路面压制2.工程测量主要任务包括哪些?(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打破传统的提问回答的模式,学生想到了答案即可回答,无需起立,本环节更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本题目设置依据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此前学生已经学过测绘学基础、GNSS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10分钟)二、内容讲解:(27分钟)工程测量按工程建设程序分为三个阶段:⑴规划设计阶段——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⑵施工兴建阶段——建立施工控制网、施工测量⑶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列举一下有工程项目的种类?(列举我国著名的建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按工程项目的类型,工程测量的分类?按工程种类分类:建筑工程测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线路工程测量、道路与桥梁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城市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报告大桥施工控制网优化技术设计学院:班级:姓名:学号:XXXXXXXXXXXXXXX2013-6-20一、课程设计要求二、工程概述 (一)项目概述如图1所示,某地区大桥位于某条江上,桥梁全长约1000m,桥面总宽18m,结构形式为(30+5×40+30)m 普通钢筋混凝土双悬臂加挂梁结构。

桥的横断面由8根变截面T 型梁组成图1 大桥位置图(二)已有资料(1)桥址及周边1:500地形图;(2)桥两岸有国家二等水准点各两个;(3)桥两岸有国家三角测量控制点各两个(可满足桥梁控制及施工测量要求)。

ABCD三、工程设计依据与要求(1)设计依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2008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 17942—2000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DZS2自动安平水准仪使用说明书》(北京博飞)《Leica TC1500用户手册》(瑞士徕卡)(2)等级、精度要求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宜布设成自由网,并根据线路测量控制点定位。

(2)控制网可采用GPS 网、三角形网和导线网等形式。

(3)控制网的边长,宜为主桥轴线长度的0.5-1.5倍。

(4)当控制网跨越江河时,每岸不少于3点,其中轴线上每岸宜布设2点。

表2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3 桥梁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注:1 L 为桥的总长2 l 为跨越的宽度指桥梁所跨越的江、河、峡谷的宽度。

表4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成带节点的水准网时,节点之间或节点与已知点之间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2.L为往返段附合或闭合环的水准路线长度,km。

n为测站数。

表5 主要测量仪器表四、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建立(一)控制网布设原则1、满足施工放样精度要求,控制点密度适当,图形结构良好的施工控制网更是必不可少,而且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和精度等级更直接影响桥墩放样点位的精度,从而更构成了桥梁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更科学地设计与布设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桥梁施工控制网显得极为重要。

一般的中小型桥梁、高速公路互通、城市立交桥、高架桥和跨越山谷的高架桥等,通常采用一级导线网,或在四等导线控制下加密一级导线。

通过在导线点的基础上增设施工控制点,构成简单的四边形网,并加测四边形两对角线从而提高图形强度,再按一级三角网施测要求测量平差后即可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

对于大型型桥梁,桥梁控制网的精度需要作具体分析,目前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建立方法主要有两种,传统的三角网和利用GPS 技术建立的控制网法,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

(1)传统的三角网布设方法:三角建网方法有很多优越性,观测量直观可靠、数据处理方法简单、有一套成熟的建网技术和观测程序、测量精度容易控制、工地经验多等,但该方法作业作业速度慢,周期长,人员因素和工作效率是传统三角网的致命弱点。

并且,大型桥梁跨河或跨江,对气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客观上在精度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该方法。

(2)GPS 网布设方法GPS 网建立的劳动强度低、优化设计控制网的几何图形以及降低观测中气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人力消耗来完成外爷观测工作,基本上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内外业紧密结合,可以迅速提交测量成果。

但是该方法受卫星条件的和精度的限制,部分地方卫星信号弱该方法就难以使用,并且,部分工程对精度有特殊要求,该方法不能满足。

桥梁施工2、控制网布设的特殊要求桥梁控制网布网时除了考虑有利的网形以及一般工程控制网的基本要求以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为了使控制网与桥轴线联系起来,应在河流两岸的桥轴线上各设立一个控制点,即将桥轴线作为控制网的一条边,控制点与桥台设计位置不应太远,以方便桥墩台的测设及保证两桥墩台间距离的精度要求。

同时,测设桥墩台时,尽量在桥轴线上的控制点上安置仪器进行测量,以减少垂直予桥轴线方向的误差。

( 2) 桥梁三角网的边长与河宽有关,一般在0.5—1.5倍河宽范围内变动。

由于三角网边长较短,一般直接丈量三角网的边长作为基线。

为了提高三角网韵精度,使其有较多的检核条件,通常丈量两条基线,两岸各设一条。

如因地形限制也可将两条基线布设在同一岸上,基线长度一般约等于两桥台间距离(或河宽)的0.7倍。

另外,当地形条件许可时,应使基线长度为基线尺长的整数倍,这样可以避免用短尺丈量余长。

此外,宜在基线上多设几个节点,埋设标石,便于交会近岸桥墩。

以上为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情况。

如果采用电子全站仪测量,基线的布置就非常灵活。

( 3) 根据桥轴线的不同精度要求,确定控制网的测边、测角精度,并进而确定选用合适精度的测量仪器、测回数及读数精度。

( 4) 对三角网而言,由于平差计算时只改正角度而不改正基线,即基线的误差与角度的误差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为了保证桥轴线有足够的精度,基线的精度要比轴线的精度高出2—3倍。

对边角网和测边网而言,由于测定的边长不受角度影响而产生误差积累,测边的精度要求不象基线要求的那么高,只要相当于桥轴线的精度即可。

( 5) 在大型桥梁建设中,由于工期较长,为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尺长标准的统一,一般都应在施工现场建立比尺长,以便于及时对测距工具进行检查核准。

( 6) 布网时应对桥轴线精度、墩台测设、图形强度、点位保存、施工方便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虑。

施工时,由于考虑不周或其他原因,控制点位不能满足测设要求,而不得不对控制网进行加密的情况,在桥梁工程建设中也时有发生。

因此,在桥梁控制网布网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要求。

3、工程控制网的优化设计的分类对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基本要求是:1、精确性;2、可靠性;3、经济性;4、可检测性。

4、工程控制网的优化设计的任务网的优化设计是一个迭代求解过程,它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设计任务;(2)制定设计方案;(3)进行方案评价;(4)进行方案优化。

设计任务由测量人员与应用单位共同拟订。

通常是后者提出要求,测量人员将这些要求具体化。

每一个优化任务指标都必须表示为数值上的要求。

例如对于控制大面积的测图控制网,需提出单位面积上应布设的控制点点数和最弱点,最弱边的精度;而对于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网,通常要求在某些方向上具有较高的精度,而点的分布则需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通视等条件来考虑。

设计方案包括网的图形和观测方案,观测方案系指每个点上所有可能的观测,它是通过室内设计和野外踏勘制定的,制定时需要考虑参加的人员、使用的仪器以及测量的时间,需做经济核算,总经费不能超过与业主单位所达成的总经费。

网的方案评价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还应考虑费用和灵敏度。

对于经费较高的网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方案优化主要是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5、桥梁施工控制网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以三环路跨河大桥通过在桥梁上布设控制网,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来对控制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对数据的内业处理采用了相应的软件——控制网优化与平差。

6、优化设计软件的介绍及处理的过程本次数据处理采用的是控制测量优化设计与平差 2.13 版,该软件可根据控制网的观测精度及网形,全面评定网的精度。

本软件有以下功能和特点:①优化设计:根据控制网的观测精度与网形,全面评定网的精度。

除了采用直接输入模拟数据的方式外,可在本软件或CAD 图形中设计控制网,读入程序后不需输入其他任何模拟数据即可全面评定网的精度。

②概算:自动完成各方向的曲率改正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与投影改化。

③平差计算:采用全表格化地输入,数据与图形同步更新。

合理的设计使得数据输入十分简单直观。

而且除了输入起算数据与观测数据,不需输入任何额外的数据或遵循任何特定之规则。

④成果形式:除了提供默认的成果表格形式外,还支持用户自定义表格样式,适应不同的需要。

⑤成果的打印与输出:除了软件本身直接支持显示、打印外,表格还可输出到WORD,控制网图及展开图可输出到AutoCAD 或其他成图系统。

⑥实时帮助:在任何时候都会提示当前的操作方法,并对当前所输入的数据提供详细的错误报告。

使数据输入得心应手。

⑦辅助计算:高斯投影正反算、坐标换算、方向与边长该化、平差坐标正反算、各种交会、面积计算等。

支持保持、打印、输出到WORD。

__7、桥梁平面控制网网形设计1、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图形常见的有如图2:图2 常见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图形由于此桥长度为1000米,桥面总宽18米,所以应选择第五种方案。

、课程设计总结本次课程设计在辛苦五天之后终于做完了。

由于在桥梁方面的知识很是匮乏,导致课程设计做起来尤其困难。

加上同学中做过此类问题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许多技术只能是先看前人做过的,然后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开始做自己的课程设计。

因此在做完此次设计之后,收获的东西真的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

例如,在课程设计之前,我的CAD知识相当匮乏,所以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恶补CAD操作与相关知识。

苦是苦点,但是收获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