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合集)导案A008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合集)导案A008

课题:《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主备:审核签名:授课教师:学生:班级:第小组第号组员时间: 月日
预设一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
流程:
1、导入
2、自读课文一遍,初步了解课文
内容。

3、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
究”。

1) 独立完成。

2) 组内展示“自主探究”。

3) 班级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并积累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重点掌握“马克吐温”。

(结合练习册“相关链接”整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掠.取()往上拽.()
顶巅.()下颚.()
蚱蜢
..()向前搡.()
蜣螂
..()分道扬镳.()
3、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自以为是:
合作探究:
1、感知课文,归纳两文主题。

2、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幽默诙谐,试各举一例分析。

课题:《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主备:审核签名:授课教师:学生:班级:第小组第号组员时间: 月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仰望苍穹1日出单元:一课题:日出课时:2 主备人:潘得春审核:刘晓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学习难点:对“日出”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课前尝试:1.了解作者: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芳草集》《红玛瑙集》《借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太阳》《幸福》等。

其中散文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等。

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2.自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字词读音和字形:精辟.()炽.热()晨曦.()窒.息()绯.红()天穹.()衣襟.()俯瞰.()无羁.()泛làn()矗.立()迸.射()酣.睡()黛.色() mí漫()瑰.丽()刹.那()丰căi ( ) róng合()dàn生()()可数萧()凄凉灯光闪()()息万变()晨薄雾晨()薄雾无与()比()然大悟课堂探究: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优美语句,并标明修辞手法,体会其妙处。

新版 北师大 版 八年级 语文 第一单元 导学案

新版 北师大 版  八年级 语文  第一单元  导学案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积累重点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中主要事迹,初步感受钱学森崇高的精神境界。

(重点)自主预习:一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解决。

重点掌握下列字词(下面是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和重点的词语,你一定要掌握哦!)(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应.景()鉴.定()mí()补wǎn()言谢绝勒.紧()应酬.()yí()式qū()逐出境(2)解释词语:应景:老皇历:天文数字:2、你认为还有哪些字词也很重要,请积累在下面,与大家交流。

3、字词过关:(任意抽查三个字两个词,你敢迎接挑战吗?)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认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钱学森的哪几个方面事情? 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钱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纪实性文章的写作特点;(重、难点)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本文语言风格,深入感受钱学森崇高的精神境界。

(重点)自主学习:(方法: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对自己感到困难或疑惑的题,在序号上做标记!)1、作为科学家,钱学森拥有令世界瞩目的伟大贡献,文章为什么不写这些,却选择了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有新闻刊物转载此文时把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3、课文最后一段中说:“我理解了他老人家的思想境界。

”文中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钱学森的思想境界?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本文怎样的语言风格?交流展示:(方法: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从6号发言,依次补充、纠错,并将小组解决不了或有疑惑的题号写在各自板块上。

)归纳整理:(方法:小主持人在各自板块前展示讲解疑难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同学们,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简单扼要地写在下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仰望苍穹1日出单元:一课题:日出课时:2 主备人:潘得春审核:刘晓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学习难点:对“日出”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学习过程:课前尝试:1.了解作者: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芳草集》《红玛瑙集》《借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太阳》《幸福》等。

其中散文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日出》《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等。

长篇传记文学《心灵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2.自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字词读音和字形:精辟.()炽.热()晨曦.()窒.息()绯.红()天穹.()衣襟.()俯瞰.()无羁.()泛làn()矗.立()迸.射()酣.睡()黛.色()mí漫()瑰.丽()刹.那()丰c?i ( ) róng合()dàn生()()可数萧()凄凉灯光闪()()息万变()晨薄雾晨()薄雾无与()比()然大悟课堂探究:第- 1 - 页共8 页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优美语句,并标明修辞手法,体会其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日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日出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5、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单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日出》
科目
语文
课题
《日出》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学案编号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刘白羽及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对比、衬托、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以及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中“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结尾段中“黑夜、晨光、黎明、太阳”等有着怎样深刻的象征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一写
1、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描写日出、日落的著名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一种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小短文。(3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上册1日出导学案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日出导学案课件北师大版

1.日出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学习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3)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和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2、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3)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3、达标练习(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加点字的字音。

精辟.()炽.热()晨曦.()窒.息()天穹.()俯瞰.()无羁.()矗.立()迸.射()酣.睡()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①课文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②结构图解日出前——微明,暗红色长带,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讴歌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海岸了。

豪情日出后——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照红了一切。

2、问题展示①《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一下,指出其作用。

作用:②“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③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作者读到了哪两处日出?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日出景象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④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⑤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⑥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3、方法总结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4、拓展交流(1)积累有关“日”的诗句。

(标明作者、出处)(2)思维训练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②④参考答案达标练习(2)pì chìxī zhì qióng kàn jī chù bèng hān(3)①高峰日出图②原野日出图③海边日出图④黄山日出图⑤飞机上所见日出图作用: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寒伧chen 黯淡àn 惊骇hài 自惭形秽huì衣褶zhě瘦削xuē和蔼ǎi 滑稽jī嗜好shì镯子zhuó鳏夫guān 殉道者xùn 哆嗦suō荠菜jì蔷薇qiángwēi 掰开bāi 琥珀hǔpò绽开zhàn2. 词语惆怅:伤感;失意。

丰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面面相觑:〖解释〗觑:看。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出处〗明·张岱《海志》:“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忧郁:愁闷。

怀恋:怀念。

醇厚:(气味滋味等)纯正浓厚。

诅咒:今指咒骂。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大方。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小题大做: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有不值得的意思。

勤俭持家:指家庭生活中非常勤劳节俭。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迁就:将就别人。

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

就:凑近,凑合。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风和日丽:形容微风吹拂,阳光灿烂。

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指凶恶的家伙。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漫:随便;经心:留心,注意。

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

垠:边际。

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文物。

本文有“老古董,过时货”的意思。

3. 作者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导学案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云海导学案北师大版

云海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积累优美句子,把文中描绘云的优美句子摘抄下来。

预习中的疑惑-----课程标准陈述:《云海》,这是福建女作家唐敏所写的散文,回忆她在文革期间下乡当知青时的一段生活体验。

学习本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积累优美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能够理解作者当时生活的特殊年代和环境下,独特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二、明确学习目标(略)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怄气()婆娑()懊悔()汩汩()霓裳()纤纤()憧憬()2、作者简介:唐敏,原籍山东,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荣誉会员。

以自由作家身份从事创作,写出了充满真情趣和真实感的作品,有优美的散文,也有力透红背、揭露黑暗的小说。

自1979年初次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多次获得国内文学奖和国际文学奖。

作品有长篇小说《诚》《男女关系》,散文集《女孩子的花》《纯净的落叶》等。

3、默读课文,思考(1)第1段点明了自己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自己关注气象及太阳、月亮的原因。

(2)第2段写生活的单调,山模样的依旧,为下文写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做铺垫。

(3)第3段用“吉普赛人”来形容云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走错路”来形容云的________________;用“慌慌张张”来形容云的____________;整个段落用了_比喻和拟人___ _________的修辞。

(4)第4段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作者描述“漏斗海”的形状和动感。

可以看出作者什么?(6)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导学案《泰山日出》导学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导学案编号:8103编制:谢斌使用:审核:谢斌审批:使用时间: 月日《云海》导学案编号:8101 编制:谢斌使用: 审核:谢斌审批: 使用时间:月日《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导学案编号:8207 编制:赵仁富使用:审核:胡广谋审批:使用时间:月日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23分)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 )(3分)A、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bèng)射出来的一刹.(shà)那。

B、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cuì)长绒的绵羊,交颈.(jìng)接背地眠.(mián)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C、大量的染工,在层累.(lěi)的云底工作,无数蜿.(wān)蜒.(yán)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D、四周瘴.(zhāng)气雾霭.(ǎi)弥漫,我们感到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补充完整句子:(5分)⑴一片冬意(méng)(lóng)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⑵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lún)比的光华、风(cǎi),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⑶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bó)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yùn)(niàng)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

⑷每天舞蹈般(pó)(suō)变化的只有远远近近的游云,颜色也变(huàn)莫定。

3、填空:(6分)⑴谁知结果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听了一夜风声雨声, 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⑵几个小片云霞,起来, 起来,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⑶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了地平, 了云背,在天空……⑷说是白天吧,恍然如同晚上。

说是夜间吧,我们匆匆的回头,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生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B、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只是东西南北平铺着弥漫的云气。

C、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中,也已在彩霞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D、云海隔开我们与山下社会的联系,造成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3分)A、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B、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C、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

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D、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来去匆匆。

6、下列对文意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日出》一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题目“日出”象征了新中国强大的生命力。

B、《泰山日出》一文作者徐志摩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之情。

C、《云海》一文的作者之所以对“云海”情有独钟,主要是源于他对青春年少岁月的眷恋。

D、《天上的街市》一诗主要表达了作者郭沫若对爱情的渴望与赞美之情。

二、阅读(37分)(一)(19分)太阳路贾平凹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

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去太阳上有路吗?”“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务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

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

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

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

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眩耀分开两个小瓣。

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

我们高兴得大呼小叫。

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冷饮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

有趣极了,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

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存在着啊!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

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在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

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

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7、第1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2分)8、“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

”结合句意,分别说说两个加点“长”的含义(4分)。

9、“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得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3分)10、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试着用下面的表述形式来概括。

(3分)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

11、“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用一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分)12、这篇文章用奶奶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3分)(二)(18分)寂寞红柳山谷①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

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②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③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④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

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

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⑤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

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

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⑥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扬子晚报》) 13、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

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4分)。

14、文中第③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3分)(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3分)15、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4分)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素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的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B、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

C、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和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

D、作品中的红柳,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句中的梅花,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

E、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三)作文(40分)家乡的景物是迷人且绚丽多彩的,如名胜古迹、海上日出、月下村景、田野雾岚、苍山奇石、林海晨曦等等。

请你仔细观察某一景物,认真体验,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