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能源消费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2
能源消费效率概述
能源消费效率的定义
能源消费效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单 位产值或单位产量所消耗的能源量, 反映能源利用的效益和水平。
能源消费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标 。
能源消费效率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消耗和利用效率存 在差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能源消费 效率有显著影响。
能源消费效率影响因素的实 证分析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引言 • 能源消费效率概述 • 实证分析方法 • 影响因素分析 • 实证分析结果 • 提高能源消费效率的对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能源消费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 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是解决能源需求 和环境压力之间矛盾的关键。
政策因素
能源政策
政府的能源政策可以引导企业和 个人更高效地使用能源,例如推 广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减排政 策等。
环保政策
环保政策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减 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间接 影响能源消费效率。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对高耗能产业 征收高额税费,抑制其发展,从 而影响能源消费效率。
05
实证分析结果
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能源消费行 为,从而影响能源消费效率。
社会因素
01
人口规模和结构
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 源消费需求,例如人口老龄化可 能减少能源消费。
02
03
城市化进程
科技水平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的 改变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 影响能源消费效率。
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能源的 更高效利用,提高能源消费效率 。

农村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485户居民的调查

农村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485户居民的调查

分布双侧检验 , 能 源 消 费 与 年 均 收入 的相 关 系 数 见 表 2 。
农 村 居 民 在 能 源 消费 方 面 的 投 入 是 增 加 的 ; 当 户 均 收 入 增 加 至 1 1 6 5 0元 时 , 农 村 居 民 对 能 源 的 消 费 达 到 饱 和状 态 ; 但 当 户 均 收
入继续增加 时新能源、 商 品能 源 消 费 比 例 反 而 下 降 。 2 . 1 I 3 户 均 收 入 与 户 均 电能 消 费 的关 系 。 以 户均 电 能 消 费 比 例
此 次抽样 调查共 发放 问卷 5 0 0份 . 有 效 问 卷 4 8 5份 . 有 效 率 9 7 % 。并 对 有 效 问 卷 分 类 整 理 , 运用 S P S S 1 7 . 0统 计 分 析 软 件 对 调 查 数 据 进 行 了相 关 性 、 回 归 性 分 析 。原 始 数 据 换 算 成 标 准 煤
系 会 增 加 碳 排 放 的数 量 , 从而影响生态环境 。 2 . 1 . 2 户 均 收 入 与 能 源 结 构 关 系 。 根据 实 地 调 研 的 结 果 , 将 农 村 每 户 居 民 的 收 入 划 分 为 四个 档 次 , 分 别 计 算 每 个 档 次 户 均 收
和C O 排 放量 的 系 数见 表 1 。
行 实证 分 析 。提 出优 化 能 源 消 费 结 构 , 发展低碳 经济的结论 与对策。
[ 关键词 ] 农村 能源 ; 影 响 因素 ; C O2 排 放
[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3 .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根 据 表 2的相 关 系 数 来 看 ,年 均 收 入 与 太 阳能 、 电 能 、 沼
不 合 理 ,不 利 于甘 肃 省 的 节 能 减 排 和 发 展 低 碳 环 保 经

新能源汽车政府政策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新能源汽车政府政策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新能源汽车政府政策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引言一、政策背景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非传统能源取代传统燃油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以中国为例,自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免费上牌等政策,大大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政策影响因素政府政策的出台对消费者购车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具体影响因素包括哪些?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个人等角度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价格较高。

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和购置税优惠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了消费者购车的意愿。

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售价,增加了购车的吸引力。

2.社会因素环保意识的提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和宣传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激发他们购车的欲望。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未来发展趋势,一些消费者会因为社会潮流而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3.个人因素消费者的购车意愿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收入水平、购车目的、用车习惯等。

一些消费者可能更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因为他们更关注环保,或者因为他们的用车需求更适合新能源汽车的特点。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意愿。

但具体政策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如何?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三、实证研究方法为了分析政府政策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了解政府政策的知晓程度、分析政策对购车意愿的影响等。

针对实证研究的问卷设计,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了解程度;2.政府政策的知晓程度和对购车意愿的影响;3.个人因素对购车意愿的影响;4.对政策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概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是经济增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在这方面,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又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示范。

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始,中国积极发展能源消费,并大力实施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已经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但能源消费对这种增长的贡献又有多少呢?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2方法与数据来源为了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使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中国居民家庭消费金额(CPI),社会综合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IVA),固定资产投资(FAI),以及全社会能源消费量(TEC)等,这一组数据均涉及五年期(2014-2018),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等部门公布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社会综合生产总值以年均增长7.86%的超高的速度发展,其同期全社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幅上升到2.83%。

从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来看,由此可见,能源消费量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2014年能源消费量与2014年社会综合生产总值之间的系数(0.925)最大,这说明能源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VAR模型也验证了此结论,2014-2018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社会综合生产总值等变量的自相关性较高,当其中一种变量发生变化时,其他变量也会随之反映,充分说明了能源消费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从实证上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深刻的动态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能源消费量保持良好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实行更加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就可以提高能源消费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快发展。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能源需求的因素分析由于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战略地位以及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而这决定着能源的需求。

本文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的行业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的现状,进而分析了影响能源需求的几个主要因素。

标签:能源需求因素经济发展一、我国能源需求现状能源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人们对社会产品、服务的需求派生出的对特殊生产要素的需求。

能源消费是有效能源需求的反映。

由于能源需求一般很难精确测算,所以常用能源消费代替能源需求。

1.能源消费总量从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上来看,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

2011年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为2.5%,而其中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全球的7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48,002万吨标准煤,相比上年增长7.1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

能源消费量时2001年150,406万吨标准煤的2.31倍,期间年平均增长8.32%。

2.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仍是以煤为主。

2011年的能源消费数据中,三大能源中煤炭的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68.4%,石油消费量占18.6%,天然气消费量占5%。

从2001~2011年,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的比重从68.3%逐步上升到2006年的71.1%,随后又逐步的回落到2011年的68.4%,虽然近年比重有所回落,但煤炭消费一直占有2/3以上的份额;石油的比重从21.8%上升到18.6%,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比重的上升之外,石油消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处于常年下降的趋势;天然气消费的比重从2.2%一直稳步上升至2011年的5%。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辽宁省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及辽宁省实证分析
关键 词 : 能源消费 ; 响因素 ; 影 回归分析 ; 最小 二乘 法 偏
文 献标 识 码 : A
0 引言
能 源是人 类 社 会进 步 的物 质 基 础 之一 , 是任 何 国家或 地 区社 会 经 济 发 展 不 可 或 缺 的必 要 条
件 . 年 来 , 着 世 界 各 国对 能 源 的 消耗 越 来 越 近 随 多, 能源 危机 也越来 越严 重 . 出影响 能源 消耗 的 找
. 之 间存在 着严 重 的多 重 共 线 性 , 因此 不 能 用 一 般 体 结果 如表 4 最小 二乘 法进 行 回归计 算.
表 4 偏 最 / -乘 成 分 数 及 交 叉检 验 系数 ]-  ̄
根据表 4中的计算结果可知, ;= . 7< Q 一o2 6
E maljx d.n - i: @ 1c . y
9 8
大 连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3 3卷
源 消 费的影 响较 大. h n u n 运用 产 出距 C u h aWa g
因素并无定 论 , 针对 不 同的研 究对 象 , 到 的结 论 得
不 完全相 同 , 而针 对 辽 宁能 源 消 费影 响 因素 的分 析 还不多 见 . 文在 现有研究 基础 上 , 本 采用偏 最小
耗 的主要 影响 因素进 行 了分析 , 并得 出人 口 、 能源
结构 、 济增长 、 经 产业 结 构和居 民消费是 影 响能耗
果关 系进行 了研究 , 过实证 分析 发现 , 通 对不 同国
家 , 源 消 费 和 G P之 问 的 因果 关 系 不 一 定 相 能 D 同. i e— ad n 分析 了我 国大约 2 0 Fs rV n e h 5 0家 的大 中工 业企业 在 19 9 7—19 9 9年 的能 源消 费状况 , 提

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路径分析的实证研究

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路径分析的实证研究
Absr c : e g o s mpt n is e r o n y rl td t he h a t fo re o o n h a i iy o t a t En r y c n u i s u sa e n to l ea e o t e lh o u c n my a d t e r p d t f o d v lp nt u lo h v e y prf u d i a to i a n r y s c rt n v n n to a e urt e e o me ,b ta s a e a v r oo n mp c n Ch n g e e g e u iy a d e e a in ls c i y sr tg .Th sp p ru e a tr fe e g o s mp in a h tri g p i ta d c mb n d t e p t n l — ta e y i a e s d fco so n r y c n u t st e sa tn o n n o i e h a h a ay o ss a d Gr n e a s t o e p o et c a s b t e h mo n fe o mi e eo i n a g rc u Mi t x lr heme h nim ewe n t e a u to c no c d v lpme t r a — y n ,u b n iai n,i d sra tucu e a d c n u t n sr t r n n r o u t n a d f u d t a ifr n zt o n u ti lsr t r n o s mpi tucu e a d e e g c ns mp i n o n h td fe e t o y o f co s o h mpa to n r y c ns a tr n t e i c fe e g o ump in s o d dfe e tc a a t rsis a d me h ns o c in. to h we i r n h r ce t n c a im fa t f i c o Ke r y wo ds: n r y c ns e e g o ump in; ah a ay i ; r a ia in to p t n lss u b n z t o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W ANG o g n, U ih i Hu — e LI Zh — u
( o eeo cn m c n n gm n J nx A r utr nvr t, ac a g 30 5 C ia C l g f oo is dMaae e , a gi gi l eU i sy N n hn 0 4 , hn ) l E a i c u ei 3
第1 1卷第 2期
21 0 2年 6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n l f in x r utrlUnv ri o ra a g i oJ Agi l a iest c u y
Vo.1 No 2 1 1, .
Jn ,0 2 u . 2 1
p o e n r f c e c o eh rh v e r a e n r o u p in. r v d e e g e in y t g te a e d c e s d e e g c ns m t y i y o
Ke o d :nr fc n y n u a dotu ;s c r ajs e t t h o g rges yw r se eg e i c ;ip t n up t t t e dut n ; e nly pors y i e u r u m c o
能 源消耗 只能翻一 番 的 目标 。
要实现能耗的降低 , 我们首先必须查找 出这 些 年来 我 国 能 源 消 费 快 速 增 长 的原 因 。一 般 来 说 , 能主要 依靠 三大途 径来 完成 : 节 一是 通过 技术
进 步来 完成 节能 ; 二是结 构节 能 , 句话 说就 是依 换 靠 产业 结构 调整来 实现 能耗 减少 ; 三是 制度节 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08040630 08经济学班朱玉霞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案例通过对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能源产出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所建模型中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进行了检验与修正。

在各因素中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而产业结构的变动率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消费,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在能源消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研究背景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的燃烧推动蒸汽机的普及,进而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石油的大量使用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

可见,经济增长和能源投入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又拉动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能源消费,一般这部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即体制性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

这部分能源消费可变性较大,是引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稳定。

研究目的我国国民经济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较长时间处于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不组的紧缺状态,20世纪末的“九五”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出现了难得的能源供需基本基本平衡状况,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煤炭供过于求与石油的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本文拟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入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能源消费与生产的主要因素,探讨我国能源消费的趋势。

文献综述刘凤朝等于2007年9月发表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动态特征”一文。

文章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在资本,劳动和能源三要素单部门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框架内,以中国1988—2005年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二者之件的动态特征。

结果显示:在长期,除了资本增长外,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增长因素,贡献度为14.92%。

能源消费增长的冲击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作用。

刘凤朝、孙玉涛于2008年3月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上发表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指出,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技术创新要素,建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分析框架。

通过假设建立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量增加能够节约能源消费,产业产值增加能够减少能源消费。

研究结果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脱钩的重要途径。

研究未来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未来能源产量,制定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战略和供需平衡策略,也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模型的选取和变量的选择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检验都涉及非常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本文考虑做一个线性模型(对参数线性),这样各种检验的方法较多,对模型准确程度的分析也更可靠。

本文设定的我国能源消费的计量经济方程,模型共有2个内生变量,4个外生变量。

(1)内生变量:QT: 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QC: 能源生产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2)外生变量GDP: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元;IM: 产业结构,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所表示。

RJ: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了与人口总数的单位相一致,采用单位:万元/千人。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以及产业结构这些变量,我们更关心其相对数变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而且对数变换后能够减少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所以采用对数模型。

对于第二个方程,能源生产总量受到能源消费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影响。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收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中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QT表示能源消耗(万吨标准煤);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万元);IM表示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所占百分比);QC表示能源生产(万吨标准煤);RK表示人口总数(千人)。

表1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原始数据一览表表2能源产出影响因素原始数据一览表模型设定t t t t t IM QC GDP QT μββββ++++=ln ln ln ln 3210 [1]t t t t RJ QT QC 221ln ln ln μαα++=[2]方程[1]反映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它与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以及产业结构有关系;方程[2]反映了影响能源产出的因素,它与我国能源消费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系。

模型回归结果应用EVIEWS ,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初步回归的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LNQT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3/10 Time: 15:25 Sample: 1978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C 0.170447 0.371851 0.458373 0.6504 LNGDP 0.056964 0.011841 4.810734 0.0001 LNIM 0.233727 0.096258 2.428142 0.0221 R-squared0.997932 Mean dependent var 11.64342 Adjusted R-squared 0.997702 S.D. dependent var 0.464446 S.E. of regression 0.022264 Akaike info criterion -4.651779 Sum squared resid 0.013383 Schwarz criterion -4.466748 Log likelihood 76.10257 F-statistic 4342.758模型拟合情况如下图所示:-0.050.000.050.1010.511.011.512.012.513.0808590950005回归结果的检验(1)经济意义检验:从回归得出的结果来看,lnGDP 的系数为0.056964,lnQC 的系数为0.950732,lnIM 的系数为0.233725,各变量的正负符号与预期的相一致,并且其大小在经济理论上解释得通,因此该模型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2)拟合优度及模型估计效果检验:从上表可以看出可绝系数为0.997932,调整后的可绝系数为0.997702均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极佳。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从回归结果看,此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的t 值在5%的置信水乎下均统计值显著,即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效果都很好;而F 检验值也是较高的,这说明方程整体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效果也很好。

(4)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LNGDP LNIM LNQC LNGDP 10.4077889119010.969223643711 LNIM 0.407788911901 10.394082205553LNQC0.9692236437110.3940822055531由于经济变量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难免存在一定的共线性,但是只要共线性不严重,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还是可信的。

由于整个模型的残差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则变量之间一定的相关程度不影响该模型的解释能力。

由于题目研究需要,保留三个变量。

(5) 异方差检验(white 检验):时间序列模型也可能存在异方差。

我们用white 检验来验证该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含交叉项的模型进行检验。

建立原假设H0:不存在异方差。

F-statistic 0.891467 Probability 0.548882Test Equation: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3/10 Time: 15:57 Sample: 1978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C -3.333486 2.469802 -1.349697 0.1915 LNGDP -0.139184 0.130025 -1.070440 0.2966 LNGDP^2 -0.001364 0.001912 -0.713348 0.4835 LNGDP*LNIM -0.027474 0.031244 -0.879339 0.3892 LNGDP*LNQC0.012562 0.013835 0.907989 0.3742 LNIM -1.286233 0.948635 -1.355877 0.1895 LNIM^2 -0.009555 0.115760 -0.082543 0.9350 LNIM*LNQC 0.133765 0.113997 1.173408 0.2538 LNQC 0.612317 0.499575 1.225676 0.2339 R-squared0.276441 Mean dependent var 0.000432 Adjusted R-squared -0.033656 S.D. dependent var 0.000861 S.E. of regression 0.000876 Akaike info criterion -10.98706 Sum squared resid 1.61E-05 Schwarz criterion -10.52448 Log likelihood 180.2995 F-statistic 0.891467 Durbin-Watson stat2.971273 Prob(F-statistic)0.548882由)(22n TR αχ<,接收H 0,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6) 自相关检验:DW=2.971273。

给定显著水平α=0.05, n=31,k=3, 查Durbin —Watson 表,dl=1.229,du=1.650。

模型中4-dl<DW<4,则误差项间存在负相关。

可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进行补救。

(7)计量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由上述回归模型各变量系数的经济意义来看,lnQC 的t 检验值最显著为23.11322,这说明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产出总量的影响最大,这从直观上也是容易理解的,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产出上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