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与地质作用资料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有哪些以及地质作用地貌类型:黄土地貌,岩溶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等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风力、冰川、海浪)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地质地貌学在国民生活与生产中具有哪些作用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分为:山脉、丘陵、河流、湖泊、海滨、沼泽等.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须探究其前因后果.地貌学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学.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即关于地球外表面貌的论述。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地质与地貌学的实习目的和意义一、地貌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及完达山环抱。
区内地势低平,沼泽湿地发育。
地形标高在西南部佳木斯一带为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最低处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0000左右。
平原中有残山、残丘零星分布。
区内可见三级阶梯状地面,台地海拔100m左右;Ⅰ和Ⅱ级阶地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区内沼泽、湿地遍布,河流纵横,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二、地质构造1、构造侏罗纪中晚期,三江盆地发育成近海裂谷盆地,分别由走向NE 的汤原凹陷、军川隆起、富锦隆起、绥滨凹陷和前进凹陷5个构造单元组成。
汤原、绥滨和前进凹陷,自侏罗纪以来持续沉降,沉积物巨厚,其中汤原凹陷沉积厚度达7000m以上,其余两个凹陷沉积厚度也达2500m。
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地质作用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3)光泽
——矿物表面反光能力。
根据强弱不同分: 金属光泽:如黄铁源自、黄铜矿等大部分金属矿物半金属光泽:如磁铁矿(Fe3O4)等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光泽:金刚、玻璃、油脂、珍珠、
丝绢、沥青、土状光泽等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方解石的 玻璃光泽
高岭石的 土状光泽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蛇纹石 (石棉)
二向延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鳞片 状、片状、板状等。 片状 云母
板状 石膏
三向延长型:沿三维方向发育,呈粒状、等轴状 (立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如立方体石盐、 黄铁矿等。 等轴状 石榴子石
立方体 黄铁矿
2、矿物集合体形态
自然界中的矿物,多以集合体形态产出的。 集合体形态是指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 构成的形态。根据集合体中矿物颗粒大小,将集 合体形态分为显晶集合体、隐晶及胶态集合体。
(1)显晶集合体:
放大镜下可辨单体晶形,有粒状、鳞片状、放射 状、树枝状等集合体。 如果一群发育完好的晶体,一端固着在共同的基 底上,而另一端向空间自由发育,则称晶簇。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显晶集合体
粒状石 榴子石
鳞片状 白云母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显晶集合体
放射状 红柱石
晶簇状 石英
(2)隐晶及胶态集合体:
(4)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
透明:矿物相当厚仍透光者
如:方解石、石英、云母、金刚石
半透明:矿物薄边透光者
如:长石
不透明:矿物薄边不透光者
如:赤铁矿、黄铁矿
矿物的物理性质
透明的 方解石
半透明 的长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关系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壳运动(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2.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概念: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
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块间的关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地质作用有哪些

地质作用有哪些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和作用过程。
首先是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断裂和位移所造成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震现象。
地震作用可以造成地壳的断裂和地壳岩石的破碎,引起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震源的变化。
地震作用还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抬升和地裂缝的形成,对地表造成明显的破坏。
其次是火山喷发作用。
火山喷发是地壳上火山岩浆爆炸喷发或喷涌流动所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作用可以产生大量的火山岩石和火山碎屑堆积,形成火山口、火山坡和火山岛等地貌。
火山喷发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火山气体和热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然后是构造抬升作用。
构造抬升是地壳内部岩石的挤压和上升所引起的地质过程。
构造抬升作用可以使地壳岩石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表,并最终形成山脉、高原和丘陵等地貌。
构造抬升还可以使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挤压,导致地震和地壳断裂的产生。
接下来是地质侵蚀作用。
地质侵蚀是各种力量对地壳岩石和地表物质进行剥蚀和破坏的地质过程。
地质侵蚀作用可以使地壳的岩石表面受到磨损和破坏,形成沟谷、峡谷、峰丛和冲积扇等地貌。
地质侵蚀还可以使地表水流形成河流、湖泊和瀑布等水体。
最后是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地表上河流、海洋和湖泊等水体中的物质沉积所形成的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可以使水体中的沙、泥和矿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和沉积地层。
沉积作用还可以记录地壳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历史,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地质作用是地壳内部和地表上各种地质力量和地质作用过程对地壳造成的改变。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抬升、地质侵蚀、沉积作用等。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地貌、地震和地壳结构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为人类理解地球演化和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层与地质构造-2022年学习资料

1、沉积岩间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各地层时代连续,产状平行。(反映地壳稳定下沉)-整合接触的地质意义-反映 地区在此沉积时期内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没有发生显著的构造运动-5-新-4-3-2-老
2不整合接触关系-A、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接触界线-与整合接触界线相似 平行不整合与整合的区别->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地层->平行不整合反映地壳上升,沉积地层露出水面, 受-剥蚀,是升降运动的表现-新-先下降沉积-反应地壳:再上升风化剥蚀(有缺失)--04-底砾岩-后下降沉积 1-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相对年代确定方法-地层层序法:-1正常层序法:对于正常沉积的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层倒转时 系相反。-2标准剖面法:将某地区的地层按新老关系-排列的剖面,叫该地区的标准剖面。用标准剖面-对比某工点的 层,从而确定该工点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3层面构造法:用层面构造指示岩层新老关
3.2相对年代确定方法-二、古生物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较准确的一种方法-标准化石:在 个环境稳定时期,分布广、生存时间短-的化石。-新地层:化石结构复杂-根据生物化石,确定所在地层新老关系的方 -老地层:化石结构简单-三叶虫(寒武纪)-横板班湖〔泥盆纪】
3.1、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形成顺序、岩性变化特征、-生物演化阶段、构造运动性质及古地理环境等 合因-素,把地质历史划分阶段。-1、国际通用:-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我国还使用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第四纪-新生代-新近纪-古近纪-白垩纪-显生宙十一中生代-E-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晚古生代-地 历史-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早古生代-寒武纪-元古宙-隐生宙-太古宙
矿井地质基础知识

矿井地质基础知识一、地壳与地质作用㈠地壳及岩石从古到今,人类的活动,都在地壳的表层进行。
煤正是埋藏在地壳的表层。
组成地壳的是岩石,岩石是由一些矿物颗粒组成。
矿物是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地质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产物,每一种矿物均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因此,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不均匀的,同一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按生成的方式,岩石可以分三大类:1. 岩浆岩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它是由岩浆冷凝而成。
地壳深处压力和温度都很高,各种物质熔化成岩浆。
当这种高温高压的岩浆沿着地壳裂缝移动到表层或喷出地面时,便冷凝成岩浆岩。
如花岗岩、玄武岩等,都是最常见的岩浆岩。
2. 沉积岩地表原有岩石经风化、剥蚀成碎屑,并经流水的搬运,在湖泊、沼泽地带沉积下来,这些沉积物经过压紧、胶结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已经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深处受到重力、地壳运动或岩浆侵入的高温作用,产生物理化学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成分和性质而变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煤属沉积岩类。
在煤矿中遇到的主要是沉积岩,有些煤矿有岩浆岩侵入现象。
㈡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促使地壳发生运动和变化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激烈、明显,例如地震和火山爆发;而更多的地质作用则进行得很缓慢,需经历若干万年、亿年才显现出变化的结果根据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动力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内部的内力地质作用,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的外力地质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1. 外力地质作用它主要由于太阳辐射能引起。
地表岩石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日晒和温度变化、生物活动等,逐渐被破坏剥离或分解,通称为风化剥蚀;风化剥蚀的产物,随风流或水流搬运,当到低洼开阔的地方风流或水流减缓、搬运作用减弱时,剥蚀产物则沉积下来,即所谓的沉积作用。
沉积物在低洼地带一层层的堆积,越来越厚,下面的沉积物被上面的压紧,进而胶结成一个整体岩层,就是沉积岩。
关于地球地形地貌的资料

关于地球地形地貌的资料地球的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和地理特征。
地球的地形地貌受到地球构造、地质作用、气候因素、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一份关于地球地形地貌的资料,供您参考:1.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是地球地形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球表面由多个地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质时期经历了多次运动和变化。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
例如,板块之间的碰撞形成了山脉和火山带,板块的张裂形成了海洋和裂谷。
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力量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内部结构所进行的改变作用。
地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地震、风化侵蚀、沉积等。
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山脉和峡谷;风化侵蚀可以使岩石破碎并被搬运,形成河流和海岸地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各种沉积岩和沉积平原。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地球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量、风速等。
温度和降水量可以影响地表水的分布和运动,形成河流、湖泊和冰川等地形;风速可以影响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漠、黄土高原等地貌。
1.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也对地球地形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活动包括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
植物生长可以影响土壤和水分的分布,形成森林、草地等地形;动物活动可以影响土壤和水分的分布,形成洞穴、峡谷等地貌。
1.地形地貌类型地球上的地形地貌类型非常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岛屿、海岸等。
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高原是由隆起的地块形成的,如青藏高原;平原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如华北平原;盆地是由地壳沉降形成的,如四川盆地;岛屿是由海洋中的火山喷发或珊瑚礁形成的;海岸是由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沙滩、岩岸等不同类型。
1.地形地貌的演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变过程中。
这种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作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等。
在长期的地质时期中,山脉可以逐渐隆起或沉降,河流可以改变河道或改道,海岸可以受到侵蚀或堆积。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升降运动 (造陆、沿半径)(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水平运动 (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范围范围(0㎞~70km )中源地震,中源地震,范围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与矿物学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谢玉玲,徐九华,李克庆绪论第一章: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第一节:地球及地球的构造第二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第三节:地壳的物质组成课后复习绪论1.地质学的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科学。
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地壳的的构造、物质组成、发展变化及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等内容的科学。
2. 地质学的学科分类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而地球科学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在内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学等。
3. 研究的意义(1)在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
(2)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
第一章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第一节、地球及地球的构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月球拍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出地球近似一个球状体,但又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而是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体。
它的两极半径小(6357km),赤道半径大(6378km),两者相差约21km。
地球围绕地轴自转,自转轴对着北极星的一方叫北极,另一端叫南极。
地球的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
海底和地表形态高低起伏,陆地有高山、丘陵、平原和盆地。
海底有海沟和海底山等。
世界上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8844.43m(2005,1975年分布的是8848.13m)最深的海沟:11033m(太平洋马利亚那群岛附近的海渊)珠峰缘何“矮”了3.7米?(1) 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
197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峰顶冰雪深度。
当年是登山队员通过人工插杆的方式进行测量的,所以冰雪深度数据的精确度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05年采用冰雪深雷达探测仪,测得冰雪深度为3.5米,其中雪层厚度接近1米,冰层厚度约为1.5米,冰层以下、岩面以上的不确定物质层(其密度介于冰与岩石之间,专家估计极有可能是冰和碎石的混合物)厚度约为1米。
(2) 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
(3)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
从1975年至今,珠峰的高程因此“矮”了0.3米至0.4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4~40000km,以N,O为主水圈:包括大气中的水,地表水,岩石圈中的水等生物圈:-n*10~>10km大气圈的分层水圈的循环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是地壳作用的一种表现。
地震波:体波:纵波(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且在固态,液态,气态中都能传播。
横波(S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面波:只在地球表面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体波(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当传播介质(构成地球的物质)条件改变时,其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会产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2. 两个重要的不连续界面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特征:P波速度突然升高(7.0~8.1km/s),S波速度突然增加(4.2~4.4km/s)。
命名:以发现者克罗地亚学者A. Mohorovicic而得名。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特征:P波突然降低(13.6~7.98km/s),横波突然消失(7.23km/s~)。
命名:以发现此界面的美藉德裔学者B. Gutenberg命名。
3. 内部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过渡层地球的内部圈层2891km地壳:莫霍面以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占地球总体积的1.55%,质量的0.8%,主要由密度较小的固体岩石组成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富含硅铝,又称硅铝层;下地壳富含硅镁,又称为硅镁层。
大陆地区与大洋地区地壳结构明显不同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33KM,平均厚度7KM厚度变化大(高山峡谷)厚度变化小由上、下两层组成上地壳很薄或无即硅铝层(花岗质层)主要由硅镁层组成和硅镁层(玄武质层)有时有薄的硅铝层地幔:地壳以下至古登堡面(2891KM )之间的圈层。
上地幔:接近基性岩(二辉橄榄岩)的组成,(60-150km 低速层)过渡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介于上下地幔之间。
下地幔:是由铁、镍的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也有观点认为主要由具钙钛矿结构的硅酸盐组成)------400-----------670-----张家口地区出露的地幔岩地核:古登堡面以下部分。
外核:液态过渡层:固态与液态之间内核:固态组成:主要由铁、镍组成,也称铁、铁陨石镍核心,外核有一些轻元素如S,Si等。
其成分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地球物理及来自天外的陨石的成分。
第二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一. 质量和密度地球的质量:5.98 1027克(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
地壳上部各种岩石的密度为1.5~3.3,平均为2.7~2.8,地球表面大部分为密度为1的水占据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推测地心的密度可达12.51(16~17)克/厘米3。
二、压力影响因素:上覆岩石质量、地质构造、地应力等。
深度(米):100 500 1000 5000 10000压力(MPa)2.7 13.5 27.0 135.0 270.0(km)三. 重力1).什么叫重力?重力:地球某处所受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地面分力)的合力。
其作用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2).影响重力的因素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纬度):纬度越大,离心力越小重力值越大。
距离地心的距离:海拔越高越高,距地心越远,重力越小,纬度越大,距地心的距离越小,重力越大。
3. 理论重力值:把地球当做一个圆滑的均质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出的重力值。
它只与纬度有关。
两极略大,赤道略小。
4. 重力异常:由于地形起伏、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密度大小有差异引起的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不同,这种偏差称重力异常。
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
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物质,如铜、铅锌、镍等矿产。
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
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小的物质,如煤矿、石油、天燃气等。
*5. 异常校正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用平均海平面进行校正后的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考虑了测点高度及其与大地水准面之间岩石密度的影响而进行校正后的重力异常。
四. 温度(地热)外热层(变温层):一般20—30m,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随昼夜、季节变化。
常温层:20—40m: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
增温层:40m—20km(大洋15km,大陆30km):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每向下加深100米温度增加的数值(℃/100m)(大陆平均3℃左右,大洋4-8℃)。
地球内部由于压力和岩石密度增大,增温减弱,地幔的温度大致在1000~3500℃,地心的温度4000-5000℃五、地磁1. 如何知道地球磁场存在磁针的转动2. 地磁三要素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地磁三要素: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
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单位磁极所受的磁力大小。
地理北极地磁北极地理子午线磁偏角与磁倾角地磁子午线3)磁异常:地磁正常值:在地球上选择若干个地磁测站,测量该处的地磁要素,然后据此推测出世界各地基本地磁数据,作为地磁正常值。
这是一个理论推算值。
地磁异常:某地实测数值与理论值(地磁正常值)不一致。
若高过理论值称为正异常,表明地下可能有磁性的地质体,如磁铁矿矿体、铜镍硫化物矿体或超基性岩体等。
若低于理论值称负异常,表明地下可能有花岗岩体、铜矿、石油、天燃气或盐等。
用途:磁法勘探,勘探地下金属矿体或石油、天燃气等。
也可用于勘查地下金属管道、或线缆的分布等。
六、放射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引起。
如铀、钍、镭等。
放射性元素含量虽少但分布却很广泛,主要聚集在上地壳的花岗岩中,向地心逐渐减少。
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性质,可用于计算岩石年龄和寻找有关矿产。
同时放射性元素蜕变所产生的热能是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
**其它性质:弹性、塑性和脆性弹性:地球面由于日、月球的引力会出现固体潮汐。
塑性: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下,在持续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
如褶皱。
脆性:岩石在快速力的作用会出现脆性破裂。
如断裂。
第三节、地壳的物质组成O, Si, Al, Fe, Ca, Na, K, Mg, H占98.13%,其中O近1/2 ,Si占1/4多一点,O Si Al Fe Ca Na K Mg H49.1326.007.45 4.20 3.25 2.40 2.35 2.35 1.00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形成,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和化合物叫矿物。
组成地壳的矿物主要有:硅酸盐矿物,如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也有碳酸盐矿物,氧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等。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合到一起形成岩石。
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宇宙物质组成课后练习:1.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其各圈层及主要分界面的名称是什么?2. 地磁三要素指的是什么,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3. 从地表向地球内部其温度、压力是如何变化的?4. 熟悉以下几个概念: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重力,理论重力值,重力异常,地磁正常值,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