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01.06.29•【文号】•【施行日期】2001.06.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2001年6月29日)第一章总则(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候选人应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所包含的学科专业为范围。
(三)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各学部的增选名额,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以下简称学部主席团)确定。
(四)要特别注意推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推荐、评审、选举的程序和办法,除“第二章推荐院士候选人”的第三条和第五条中涉及归口初选部门推荐的候选人有关内容外,本细则的其他条款均适用。
(六)院士增选工作分为院士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学部评审及选举。
第二章推荐院士候选人(一)推荐院士候选人通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二)院士单独推荐候选人。
1.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不超过2名(含所推荐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且其中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被推荐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资深院士不参加对候选人的推荐和学部的评审与选举。
2.院士必须对所推荐的候选人确实了解,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院士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提出对被推荐人的评价意见,并请被推荐人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王清月
64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天津大学
11
王锡凡
66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西安交通大学
12
卢柯
37
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13
史忠植
61
计算机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4
叶定友
62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
15
叶培建
58
空间飞行器总体与信息处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6
左铁钏(女)
62
激光技术
31
饶子和
52
生物物理学与结构生物学
清华大学
32
席焕久
57
人类学
锦州医学院
33
徐汝梅
64
昆虫生态学
北京师范大学
34
郭爱克
63
神经科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35
高琼
49
生态系统模拟
北京师范大学
36
康乐
44
昆虫生态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37
曹志洪
61
土壤农化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38
曹雪涛
38
免疫学
第二军医大学
27
沙金庚
54
古生物学、地层学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8
邵明安
46
土壤物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9
陆大道
62
经济地理
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
30
陈军
46
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31
陈旭
66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 的有效候选人共521位。现予公布。 中国工程院 2015年5月14日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45人)
序 号
姓名
年
专 业
工作单位
提名渠 道
01
陈学东
50
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
院士提名
14
黄卡玛
51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四川大学
院士提名
15
姜会林
69
应用光学
长春理工大学
院士提名
16
姜秋喜
54
信号处理技术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院士提名
17
蒋昌俊
5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同济大学
院士提名
18
蒋亚东
51
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
院士提名
19
孔志印
50
计算机应用技术
解放军总参谋部
院士提名
20
蓝羽石
60
中国科协
32
苏东林 (女)
55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院士提名
33
孙凝晖
47
计算机系统结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院士提名
34
谭久彬
60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 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院士提名
35
田 捷
55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协
36
王恩东
48
计算机系统结构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院士提名
37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1.巢纪平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40年生于上海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
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
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
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相关领域)1.陈俊勇大地测量学家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51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诗宬
52
数学
北京大学
2
王鼎盛
64
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3
张家铝
66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张裕恒
6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
陈和生
58
粒子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6
龚昌德
72
物理
南京大学
7
彭实戈
57
数学
山东大学
8
詹文龙
49
核物理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化学部(9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冯守华
49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2
田中群
49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3
江明
66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复旦大学
4
吴云东
47
理论有机化学
香港科技大学
5
李洪钟
64
化学工程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6
陈懿
72
物理化学
南京大学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3
李述汤
58
材料科学
香港城市大学
4
陈祖煜
62
水利水电、土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5
赵淳生
66
机械设计及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10)

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2010)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10.12.24•【文号】科发学部字[2010]158号•【施行日期】2010.1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发学部字〔2010〕158号)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协: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将于2011年1月开始。
现将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经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九次会议确定,2011年增选院士名额不超过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
各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到各学部的候选人人数不得超过该学部的增选名额。
二、各归口初选部门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组织所属单位推荐并初选院士候选人。
凡双重领导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由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初选。
推荐工作必须坚持院士标准,认真审议,严格把关。
三、请各归口初选部门要特别注意推荐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推荐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1946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四、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第二章中“凡已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的规定,凡2005、2007和2009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11年停止1次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的资格。
五、推荐院士候选人需填写和准备《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以下简称《推荐书》)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以下简称《附件材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材料-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本附件材料的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
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
)本学会已收到这份附件材料提供者对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全国学会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印制三、主要学术经历(10项以内)四、重要学术任(兼)职(6项以内)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000字以内)填写2-3项反映被推荐人系统的、创造性的学术成就和体现重大贡献和学术水平的主要工作。
说明在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以及(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系统引用10篇代表性论著和附件5、附件6等材料)。
六、10篇(册)以内代表性论文、著作(包括教材)、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全文作为附件3)希望10篇(册)中含国内刊物发表的文章,每篇(册)应说明被推荐人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的学术思想、创造性、研究工作的参与程度、学术刊物中的主要引用及评价情况等(200字以内)。
证明材料和评价说明放入附件5中,此处可引用附件5。
按以下顺序填写:论文:作者(按原排序),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著作:作者(按原排序),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出版地;研究技术报告(未公开发表的重要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完成年份;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作者(按原排序),报告题目,报告年份,会议名称、地点。
七、发明专利情况(10项以内)请按顺序填写专利申报人(按原排序),专利名称,申请年份,申请号,批准年份,专利号。
并分别简述专利实施情况和被推荐人在专利发明和实施中的主要贡献(100字以内)。
实施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放入附件6,此处可引用附件6。
若无实施证明材料则视为专利未实施。
八、重要科技奖项情况(10项以内)按顺序填写全部获奖人姓名(按原排序),获奖项目名称,获奖年份、类别及等级(如: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简述被推荐人的主要贡献(限100字),相关证明材料放入附件6,此处引用附件6。
博客摘录之05年中科院院士甄选25人名单分析

中科院地学院士25人大名T ag:中科院地学院士25人大名备受中国科技界人士关注的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第二轮名单终于出炉,结果揭晓,几多欢喜几多忧,有人高兴有人愁。
从58人大名单减至目前第二轮的25名,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果愈加扣人心弦。
估计中科院的院士评选委员会今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相关人士的惊心动魄,蝴蝶效应无处不在。
随着第二轮名单的揭晓,而最终能入围的10位候选人也日渐浮出水面,似乎清晰可见。
下面即将选出14人大名单,然后学部院士投票表决,最终挑选10人左右的本年度新科院士。
在下不才,斗胆预测一下谁将是最后的笑者。
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构造地质学方面:本轮尚存的还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的张培震、中国地大(武汉)的金振民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万天丰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所的翟明国教授(虽然他本人写的是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地质)。
这四人名单中,张培震教授是目前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最为活跃的年轻学者之一,在活动构造和新构造及地震地质等方向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
自91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低调处事,直至最近几年在学界及媒体显山露水。
先后在Nature,Science,Geology等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讨论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和大陆变形及新生代环境。
是连续两个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金振民教授从事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也曾经在Nature,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Nature是其和美国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是当期的封面论文。
现在是大陆深钻的副总地质师,此前也入围过25人大名单。
翟明国教授也是国内研究前寒武地质的活跃学者,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构造演化及成矿效应等方面颇有心得,主持过科学院重大创新工程;此前亦有Science的comments 文章。
万天丰教授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中国构造地质学纲要的一本专著兼教科书,有个缺点就是太贵了,估计在教学方面很有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39
赵思雄
64
大气科学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0
莫宣学
66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1
郭正堂
41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42
郭华东
54
遥感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43
钱永甫
66
气象学
南京大学
44
高山
42
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5
高抒
48
海洋地质与自然地理
南京大学
14
吴培亨
65
超导电子学
南京大学
15
张树霖
69
半导体光谱学
北京大学
16
张铃
67
计算机应用
安徽大学
17
李建中
5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18
李征帆
68
电磁场与微波
上海交通大学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9
李爱珍(女)
68
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
李景镇
64
光学工程
深圳大学
21
杜国同
59
电子科学与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22
杨福民
62
天体测量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23
苏毅
63
应用激光技术与光电测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24
陈天平
64
信息处理、系统科学
复旦大学
25
陈坤基
63
半导体材料物理与器件
南京大学
26
罗毅
45
半导体光电子学
清华大学
27
南京大学
26
周一星
63
城市地理
北京大学
27
周卫健(女)
52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8
周新华
63
地球化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9
林而达
58
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30
罗哲贤
61
大气科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1
郑永飞
45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2
杨安钢
51
分子免疫学
第四军医大学
21
杨峻山
63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新药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22
杨焕明
52
基因组学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23
杨增明
42
动物生殖与发育
东北农业大学
24
汪忠镐
67
外科学(血管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
25
沈珝琲(女)
70
分子生物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34
曹怡(女)
75
有机光化学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35
麻生明
39
有机化学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36
景遐斌
63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37
韩布兴
47
物理化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38
裘式纶
57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39
廖代正
65
化学(无机化学)
南开大学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40
颜德岳
68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1
赵继宗
59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42
郝小江
53
植物化学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43
席焕久
59
人类学
锦州医学院
44
徐涛
34
生物物理学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5
格日力
52
医学(高原医学)
青海大学
46
桂建芳
48
遗传学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47
高琼
51
生态学
北京师范大学
48
清华大学
14
宋微波
46
原生动物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15
张东才
62
生物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16
张知彬
40
动物生态学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17
李伯良
5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8
李林
4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9
李增智
59
森林保护学
安徽农业大学
20
46
龚健雅
48
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大学
47
傅伯杰
47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8
舒德干
59
古生物学及进化论
西北大学
49
虞孝感
63
经济地理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50
翟明国
57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1
臧绍先
66
固体地球物理
北京大学
52
潘桂棠
63
地质学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44
力学
清华大学
37
侯振挺
69
概率论、运筹学
中南大学
38
俞昌旋
63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9
柳卫平
42
原子核物理实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40
胡岗
60
理论物理
北京师范大学
41
郭本瑜
63
计算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
42
顾本源
65
凝聚态物理、光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43
高智
67
流体力学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
有效候选人名单
(共295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50人
化学部41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60人
地学部53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42人
技术科学部4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二〇〇五年五月
数学物理学部(共5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中骐
65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仲礼
48
第四纪地质与古气候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丁悌平
63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万天丰
67
地质学、构造地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毛景文
48
矿床地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5
王成善
53
沉积学与大地构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6
王铁冠
67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
6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
邓子新
48
农业微生物学
上海交通大学
8
刘建宁
4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南京大学
9
庄文颖(女)
56
菌物学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10
朱兴族
59
药理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1
朱军
55
作物遗传育种
浙江大学
12
何大澄
61
细胞生物学
北京师范大学
13
吴清玉
53
心血管外科
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
28
陈永川
41
数学
南开大学
29
陈和生
58
粒子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0
陈恕行
63
基础数学
复旦大学
31
周向宇
40
数学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32
欧阳颀
49
物理学
北京大学
33
武向平
44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34
郑广生
48
天体物理
香港大学
35
郑伟谋
59
物理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36
郑泉水
45
制导与控制
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
7
史忠植
63
计算机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8
刘国治
44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中国核试验基地
9
孙辉先
58
电子工程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10
朱诗尧
59
光学
香港浸会大学
11
朱嘉麟
64
半导体学
清华大学
12
许宁生
47
光电材料与技术
中山大学
13
何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