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小故事
简短趣味数学小故事(4篇)

简短趣味数学小故事〔4篇〕数学趣味小故事篇一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
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0针锋相对。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你见识少了。
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方,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
1信心十足地说。
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
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
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
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数学趣味小故事大家都看懂了么?小朋友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课本的知识,也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希望这那么小故事能对小朋友们有所启发。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篇二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答复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数学趣味小故事篇三金字塔是埃及的著名建筑,尤其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整个金字塔共用了230万块石头,10万奴隶花了30年的时间才建成这个建筑。
数学趣味故事大全

数学趣味故事大全
1、穿越时空的数学家
有一个叫做约翰·史密斯的数学家,他有一个奇特的能力,可以穿越时空去看未来的事情。
一天,他来到一个学校,要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个数学家,他可以穿越时空,去看未来的事情。
他穿越到了1000年后,发现世界上只剩下了一个数字:7。
他问自己:为什么只剩下7?”
最后,约翰·史密斯解释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因为未来的世界只有7个数字:0、1、2、3、4、5、6,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进制’数字系统。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未来的世界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数学的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
2、三个朋友的故事
有三个朋友,他们叫做小明、小红和小刚。
他们经常一起玩,有时也会一起学习。
有一天,他们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想要用数学来解决一个问题:他们三个人怎么才能公平分配一块蛋糕?
小明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蛋糕分成三等份,每个人分一份就行了。
”
小红不服气,说:“不,我们应该把蛋糕分成六等份,每个人分两份。
”
小刚想了想,说:“我们可以把蛋糕分成九等份,每个人分三份。
”
最后,三个朋友都同意小刚的方案,把蛋糕分成九等份,每个人都分到了三份,大家都很开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数学趣味小故事10则

数学趣味小故事10则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有趣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不经意间也能闪现,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有趣小故事。
一、异国他乡的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美洲豹游戏,讲的是三只美洲豹和一只猎人在森林里的捕猎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三只美洲豹各自和猎人隔着一条河,河宽度不足一只美洲豹的跳跃距离,猎人可以随时开枪打死一只在他射程内的美洲豹。
而美洲豹也可以选择跨过河向猎人逼近,但如果有两只美洲豹以上进入射程,则安全起见,猎人会立即开枪。
因此,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在什么情况下美洲豹能够赢得躲避成功。
经过一番探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当有两只美洲豹进入了猎人的射程范围时,第三只美洲豹可以跨过河,就能赢得生存的机会。
如果只有一只美洲豹进入了射程范围,此时第二只美洲豹应该在河这边等待,等第一只美洲豹走进猎人的射程范围后,立刻和第三只美洲豹一起跨过河。
这样,第一只美洲豹就相当于成为了“牺牲品”,保证了另外两只的生存。
二、破解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是数学史上最有名的命题之一,它长达358年没有被证明,直到1995年,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终于在这个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费马大定理发端于17世纪,当时一位叫做费马的法国业余数学家在一本数学书的其中一页边角上留下了一句注释:“我已经找到了这个性质的证明,但书页的边角太窄,放不下。
”不过这个故事并没有停在费马的口夸上,他的日志已经在当时流传了出去。
于是后来的数学家们就开始为此费心,不时有人留下自己的想法,努力试图证明这个定理。
但长达三个世纪以来,无论是卓越的数学家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没有证出这个定理,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费马是开玩笑的。
直到1993年,出现了一组听起来毫不相关的理论,它们是来自一个叫作造形动力系统的分支学科。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英国年轻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发现了一条线索,他根据这个线索成功地克服了费马将近400年的难关,回答了这个历史性的问题。
数学趣味故事

数学趣味故事在数学教育中,趣味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数学学习体验。
故事一,小猫咪的算术天赋。
从前,有一只名叫小花的小猫咪,她有着惊人的算术天赋。
有一天,小花的主人拿出了一组数字卡片,上面写着各种数字,主人想考考小花的算术能力。
主人随机挑选了几张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小花,“小花,这些数字分别是2、3、5、7、9,请你告诉我这些数字的和是多少?”小花立刻用她的爪子在地上算了起来,然后高兴地喵喵叫了起来,“这些数字的和是26!”主人惊讶地看着小花,没想到她的算术能力如此出色。
故事二,勇敢的几何小精灵。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里,住着一群勇敢的几何小精灵。
他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形状构成的世界里,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有趣的冒险。
有一天,几何小精灵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一条河流将他们的家园分成了两半,他们需要找到一条最短的桥来连接两岸。
于是,几何小精灵们开始动脑筋,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了最短的桥的长度,并成功地将两岸连接了起来。
故事三,神奇的数字魔法。
在一个神秘的魔法学校里,有一位数学魔法师,他能够用数字进行各种神奇的变化。
一天,数学魔法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数字魔法,他让学生们随意选择一个数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和变换,最后得到的结果总是出乎意料的神奇。
通过这个数字魔法,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魅力。
通过这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数学知识,还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多多尝试用故事来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十个趣味数学小故事

十个趣味数学小故事(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趣味数学小故事:十个案例2.数学故事 1:鸡兔同笼3.数学故事 2:百鸡问题4.数学故事 3:韩信点兵5.数学故事 4:哥德巴赫猜想6.数学故事 5:费马大定理7.数学故事 6:无理数之谜8.数学故事 7:黄金比例9.数学故事 8:数字黑洞10.数学故事 9:生日悖论11.数学故事 10:蜜蜂采蜜问题篇1正文趣味数学小故事:十个案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无处不在。
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十个趣味数学小故事来了解数学的魅力。
数学故事 1:鸡兔同笼鸡兔同笼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
故事中,有一个笼子里关着鸡和兔子,已知共有头 10 个,脚 30 条。
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数学故事 2:百鸡问题百鸡问题是一个关于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有一个村子里有 100 只鸡,每天每只鸡下一个蛋,有一天村子里的鸡蛋总量突然增加了 10 倍,问这是为什么?数学故事 3:韩信点兵韩信点兵是一个关于概率的问题。
韩信要选拔士兵,他让士兵们依次报数,报到某一特定数字的就出列。
问韩信如何快速知道有多少士兵?数学故事 4: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的一个著名未解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每个大于2 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
数学故事 5:费马大定理费马大定理是一个关于质数分布的问题。
费马指出,对于任意大于 2 的整数 n,不存在三个正整数 x、y、z 使得 x^n + y^n = z^n 成立。
数学故事 6:无理数之谜无理数之谜是一个关于无理数性质的问题。
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实数。
著名的无理数有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的底数 e。
数学故事 7:黄金比例黄金比例是一个关于比例的问题。
黄金比例是指一条线段被分成两部分,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的比等于整条线段与较长部分的比。
数学故事 8:数字黑洞数字黑洞是一个关于数列的问题。
某些数字按照特定的规律排列,会得到一个无法继续计算下去的结果,这就是数字黑洞。
短的数学小故事【八篇】

【导语】从数学趣味⼩故事中,⼩朋友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乐趣、积极开动脑筋。
下⾯我们就⼀起去看看⼋则数学趣味⼩故事,希望对你们的学习有很⼤的帮助。
【1、趣味数学⼩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们都在看告⽰,便上去看。
原来告⽰上写着法⽼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来测量⾦字塔的⾼度。
于是就找法⽼。
法⽼问泰勒斯⽤什么⼯具来量⾦字塔。
泰勒斯说只⽤⼀根⽊棍和⼀把尺⼦,他把⽊棍插在⾦字塔旁边,等⽊棍的影⼦和⽊棍⼀样长的时候,他量了⾦字塔影⼦的长度和⾦字塔底⾯边长的⼀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字塔的⾼度了。
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他不⽤爬到⾦字塔的顶上就⽅便量出了⾦字塔的⾼度。
【2、趣味数学⼩故事——200字】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将⽥忌赛马,齐威王和⽥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
⽐赛分三次进⾏,每赛马以千⾦作赌。
由于两者的马⼒相差⽆⼏,⽽齐威王的马分别⽐⽥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般⼈都以为⽥忌必输⽆疑。
但是⽥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忌以2⽐1胜齐威王⽽得千⾦。
这是我国古代运⽤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个范例。
【3、趣味数学⼩故事——200字】 动物学校举办⼉歌⽐赛,⼤象⽼师做裁判。
⼩猴第⼀个举⼿,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要向⼗位进。
⼗位相加再加⼀,得数算得快⼜准。
” ⼩猴刚说完,⼩狗⼜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不够减,要向⼗位借个⼀。
⼗位退⼀是⼀⼗,退了以后少个⼀。
⼗位数字怎么减,⼗位退⼀再去减。
” ⼤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掌。
⼤象⽼师说:“它们的⼉歌让我们明⽩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家同意并⿎掌祝贺它们。
【4、趣味数学⼩故事——200字】 ⽓象学家Lorenz提出⼀篇论⽂,名叫《⼀只蝴蝶拍⼀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趣味数字小故事(精选26篇)

趣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小故事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趣味数字小故事(精选2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趣味数学小故事11、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齐把帽子捞上来的?2、一只蜗牛不留意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那里只能在那里生活了。
我已经在那里生活了许多年了。
”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
”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那里,我必须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
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样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一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最后爬了5米,蜗牛个性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够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先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样离井底这么近?”原先,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最后爬上了井台。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3、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
趣味数学小故事3篇

趣味数学小故事第一篇:小学生的数学喜剧小学生小明非常喜欢数学,他经常在课上捣鼓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同学们猜测答案。
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头牛每分钟可以产生11升的牛奶,那么它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产生5千升的牛奶?”小明丝毫不怕困难,很快就算出了答案:455分钟。
可是同桌小军很不满意,他觉得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被小明算出来了,非常羡慕。
于是,他决定给老师出一道题,让小明来猜。
于是他想了一个问题:“如果一支球队在10个比赛中赢了6场,平了2场,输了2场,那么它的胜率是多少?”小明听了之后,马上推算出这个球队的胜率是60%,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
以后,小明和小军经常在数学课上,互相出题,谁先算出来,谁就是数学王。
第二篇:数学老师的小插曲数学老师王老师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会把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次,他在课上告诉学生们,如何通过计算路程和时间,求出开车的速度。
他说:“比如说,你们今天开车在路上行驶了120公里,用了2个小时,那么你们的速度就是60公里/小时,这个你们都懂吗?”学生们点头称是,但是一个数学班上的女生小艾却说:“老师,我不明白,如果是有一个人在跑步,他跑了10公里用了1个小时,那他的速度是多少?”王老师很耐心地告诉她,这个要先把时间换成小时的形式,即1小时=60分钟,然后把10公里除以1小时,得到跑步速度是10公里/小时。
小艾听了之后,眼睛一亮,感觉到数学原来还是很有趣的。
第三篇:老人的数学故事某天,一位老人来到一个数学班教学,他告诉学生们一个古老的数学公式:勾股定理,即a²+b²=c²,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发明的。
他说:“比如说,你们今天要建一个3:4:5的直角三角形,那么你们就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其中一个边长是3,一个边长是4,那么第三条边长就是5。
”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提问,老人不厌其烦地回答着他们的每一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趣味小故事: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1加至100 与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
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
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
当时,“0”还没有出现。
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
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
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
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
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
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
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小故事:
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
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
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
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
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
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
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
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
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
小马虎奇怪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家里来了客人了。
”“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
”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
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
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题目的话可以起欢乐数学城·我的数学世界·数学在我们身边等数学家的故事简介介绍数学知识,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