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超敏反应A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花粉过敏症的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食入
进食鱼、虾、蟹、 蛋、乳等食物
恶心、哎吐、腹痛、腹泻 等过敏性胃肠炎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
食物
荨麻疹 寄生虫
冷热 湿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二、临床常见疾病
Ⅳ型
传染性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1、输血反应:因错误输入异型血所致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意识障碍、血红 蛋白尿(酱油尿)。
二、临床常见疾病
2、新生儿溶血症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肾小球肾炎
风湿性心肌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咯血、血尿、蛋白尿、贫血、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二、临床常见疾病
6、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 ),多次注射的方法。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二、治疗原则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已查明的变应原,采用 小剂量、长间隔(1周左右 )、逐渐增量、多次皮下 注射的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免疫抑制剂
型别
Ⅰ型
参与成分
二、发生机制
二、发生机制(动画)
三、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三、临床常见疾病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吸入
花粉、尘螨、真菌孢子、 动物毛屑、呼吸道病原微 生物等。
病疫苗等制剂,可剌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再次注射后,注射 部位亦可出现红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类似Arthus反应的急性 炎症。长期吸入含霉菌孢子的粉尘或动物毛屑等变应原的空气 ,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或间质性肺泡炎。
二、临床常见疾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治疗外毒
素性疾病后1—2周发生。患者表现发热、皮疹、关节肿 痛、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等临床症状。这是IC沉积于皮 肤、关节、肾小球等部位所致。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IC)型或 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特点为: 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 病的关键; 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 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 4、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免疫病 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
一、发生机制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1903年, Arthus首次发现用马血清经
皮下4次免疫家兔后,再次注射马血清时,注射部位可出现红 肿、出血、甚至坏死等强烈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 III型超敏反应。
2、类Arthus反应:反复注射动物来源的胰岛素或狂犬
Ⅱ型
Ⅲ型
IgG、IgM、补体、 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中性粒细胞、嗜碱 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 性粒细胞、血小板 激活补体 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 体酶
致敏T细胞、淋巴 因子、巨噬细胞 抗原使T细胞致敏 效应TH1释放淋巴因子引起 炎症反应 效应Tc直接杀伤靶细胞
血清病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
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支气管哮喘 荨麻疹 过敏性胃肠炎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IgE、肥大细胞、 IgE结合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活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IgE结合 性介质 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引 起过敏反应 IgG、IgM、补体、 抗原抗体结合于细胞表面 吞噬细胞、NK细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胞 ADCC杀伤靶细胞 调理吞噬细胞,吞噬靶细胞
患者血液内可查到包括抗核抗 体等多种自身抗体,是自身抗体与 自身成分结合形成IC沉积血管基底 膜所致。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受到抗原再次剌 激后引起的免疫病理过程,又称为细胞介导型超敏 反应。因反应发生缓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其特点是: 1、由T细胞介导; 2、反应发生缓慢(24-72小时); 3、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的局 部炎症反应; 4、无明显的个体差异; 5、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接触塑料拖鞋所致
二、临床常见疾病
3、移植排斥反应:是指供受双方HLA不完全相同,在
进行同种异体器官或组织移植后,发生的最终导致移植物坏死 脱落的免疫反应。
第四节 VI型超敏反应
一、预防原则
(一) 查明变应原:通常采用询
问病史和变应原皮试的方法,查明变应 原,避免再次接触。
(二)、脱敏注射:对抗毒素皮试
2、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A群链球菌感染最多
见。多在感染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因IC沉 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所致。
二、临床常见疾病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3、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某些病
毒或支原体持续感染下,机体产生变 性IgG,并剌激机体产生抗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所致。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第八章 超敏反 应A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特点: 1、主要由IgE介导; 2、发作快,消退也快; 3、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细胞损伤; 4、以病与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一)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食物变应原、药物、其他。 (二)抗体:IgE。 (三)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四)生物活性介质: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和 细胞因子等。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伴随感染过
程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多见于胞内寄生病原体的 感染。机体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 的同时,也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
二、临床常见疾病
2、接触性皮炎:通常为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所
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皮疹、水疱,严重者可表现为剥 脱性皮炎。皮肤症状一般一接触变应原24小时后出现,4872小时达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