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煤层气主要储层参数测试

流。无限作用径向流是试井解释技术的基础。
在半对数座标中,无限作用径向流的压力响应为一 条直线。除早期响应以外,径向流的压力响应与时间的 对数呈比例关系。
4.储层边界响应
实际上,储层并不真正是无限大的。因此,无限作用径 向流阶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最终在测试的井中将会感觉 到储层边界的作用。 ①闭合边界 ②断层边界 ③常压边界
CH4
Coal Matrix
Coal Cleats
CH4 CH4 H2 O
CH4
CH4
CH4
3.2、煤层气产出三个阶段
阶段Ⅰ:压力下降比较少,井附近只有单相水流动。属于单相流阶段。 阶段Ⅱ: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井筒附近有一定数量的甲烷从煤的表 面解吸,开始形成气泡,阻碍水流动,水的相对渗透性下降,但气泡是 孤立的,没有互相连接。这一阶段叫做非饱和单相流阶段。
阶段Ⅲ :储层压力进一步下降,
有更多的气解吸出来,则井筒附近 水中含气已达到饱和,气泡互相连 接形成连续的流线,气的相对渗透 率大于零。随着压力下降和水饱和 度降低,气的相对渗透率逐渐上升,
气产量逐渐增加。这一阶段叫做两
相流阶段。
3.3、试井机理
煤层气田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因此,在开发煤层 气田之前首先要查清煤层气储层的特性,并对煤层气井的长期产能 和最终采收率进行预测。
由于试井时间很短,所以在分析时,可以简化为两种模 型:描述径向流的模型和描述水力压裂井的模型。 径向流模型描述的是裸眼井或未经水力压裂激化的套管 井中的水流。 线性流模型用来描述水力压裂井中的流动状态,因为水 力压裂改变了近井地带的水流状态,形成了较强的线性水流。
径向流储层模型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标准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标准煤层气是一种在煤矿井中储存的天然气,其开发对于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而煤层气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则是评估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背景和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和目的煤层气开发是在煤矿井中开采天然气,其储层特点与常规油气储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该评价旨在了解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储层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1. 渗透性:评价储层对气体的渗透能力,常用指标有渗透率和渗透系数。
2. 孔隙度:评价储层中气体储存空间的大小,常用指标有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度。
3. 含水饱和度:评价储层中含水情况,常用指标有有效含水饱和度和总含水饱和度。
4. 储层厚度:评价储层的储存空间大小,通常以米为单位进行表示。
三、评价方法1.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方法获取储层的地质情况,包括储层的厚度、岩性、层位等信息。
2. 水文地质测试:通过水文地质测试方法获取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
3. 数据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四、实施步骤1.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测试资料。
2. 地质勘探:进行地质勘探,获取储层的地质情况。
3. 水文地质测试:进行水文地质测试,获取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
4. 数据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5. 评价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价储层的水文地质条件。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评估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指标包括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储层厚度等参数,评价方法包括地质勘探、水文地质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可以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提高煤层气开发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煤层气测井评价方法第一章前言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煤层气形成于煤化作用的各个阶段;绝大部分煤层气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层之中;煤层的生气和储气能力都受煤变质作用程度的控制,这些特性决定了煤层气储层评价的一系列关键参数, 如煤层组分、镜质组反射率、煤层含气量等。
这些参数可用常规测井方法直接或间接获得,而且测井解释快速直观、分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可弥补取心、试井及煤心分析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煤层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总体上可以分为煤层气储层定性识别技术、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技术以及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分析技术。
其中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技术是其研究的核心。
目前利用测井方法可以确定的煤层气储层参数包括: a..煤层气储层的含气量(饱和度)、孔隙度(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b.煤岩工业分析参数——煤的挥发分、固定碳、灰分、水分和煤阶;c.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参数;d.煤层厚度、深度、储层压力、温度和产能等。
由于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煤层气勘探程度普遍偏低。
煤岩的组成组分较为复杂,且各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岩石,加之其基质孔隙.裂缝的双重孔隙系统,共同导致煤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这给测井解释带来了更大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图1.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测井方法和仪器设备,基本还是使用常规油气藏测井技术。
常用的测井方法包括自然伽马、井径、井温、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深浅侧向以及微球形聚焦电阻率测井等。
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具有明显的测井响应特征,即低密度、低伽马、低俘获截面、高中子、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等。
其中,体积密度测井是识别煤层的首选测井方法。
对于关键井,还应加测伽马能谱、偶极子声波(或阵列声波)、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等,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煤质、孔渗、地层机械性能分析。
地面煤层气排采安全评估

地面煤层气排采安全评估
地面煤层气排采安全评估是指对地下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确保排采作业能够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
地面煤层气的排采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煤层气储量评估:对煤层气储量进行评估,以确定煤层气开采的潜力和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2. 地质构造评估:对地下煤层气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评估,包括煤层的厚度、深度、倾角、断裂、裂隙等,以预测煤层气的分布规律和储量分布情况。
3. 地下水系统评估:评估地下水系统的分布、演化和特征,以预测煤层气开采可能对地下水系统造成的影响,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水灾防治。
4. 瓦斯涌出规律评估:评估煤层气的涌出规律,包括涌出量、涌出速度、涌出压力等,以预测煤层气开采可能引起的瓦斯事故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5. 煤尘爆炸评估:评估煤尘爆炸的危险性和可能性,包括煤尘的产生、传播、积累和爆炸条件等,以制定合理的防爆措施和应急预案。
6. 地面设施评估:评估地面煤层气开采的相关设施,包括井口
设备、管道系统、防护设施等,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操作的安全性。
7. 安全管理评估:评估煤层气开采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事故报告、隐患排查等,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
通过对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各种安全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排采方案和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地面煤层气开采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工业经济--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

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李明宅徐凤银(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11)(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北京100011)摘要:煤层气独特的解吸/吸附机理决定了其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有别于常规天然气。
力图把煤层气、煤炭、天然气储量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阐述《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中评价与计算探明储量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如何确定计算条件,单元划分和计算方法,如何选取储量计算参数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综合求取采收率,按气藏分别赋值的观点,以达到使储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目的。
关键词:煤层气{参数;规范,储量;采收率;预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El5文献标识码:A煤层气具有特殊的吸附富集机理,不能套用常规天然气储量的评价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技术,目前国内专门对煤层气储量的研究程度还比较低,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储量评价与计算参数选取、应注意的问题、采收率预测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就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煤层气资源及有关概念1.1中国的煤层气资源根据2000年预测,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1.46X101Zm,,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和滇藏五大煤层气聚集区。
其中华北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约占总资源量的70%;目前最具实际开发价值的是华北石炭纪一二叠纪和南方晚二叠世的煤层气资源,二者占总资源量的50%以上;埋深小于1000m的煤层气资源约占总资源量的1/3,是目前考虑重点开发的资源。
另外,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X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1.0X1012m3。
可以看出,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这仅仅说明了资源的存在状态。
还需要经过勘探,把资源量变成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后,变成资产,产生效益。
1.2.1基本定义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1。
煤储层评价

补偿方式
过度补偿: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的 速度时。。 均衡补偿: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的速 度大体一致时。。
不足补偿:当沼泽水面上升速度大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的速度时。。
(二)煤厚变化的控制因素
1、概念
煤储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煤层总厚度
有益厚度
可采厚度
0.2-1.9 1.00
薄煤层 28.1051.62 40.04
简单 泥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 岩
泥岩 粉砂岩
15
0.3-6.17 3.21
中厚煤 层
简单 泥岩
含钙质泥 岩
泥岩
较 稳 定
四、煤储层厚度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煤分布对产能的影响
1、目标煤层的层数
2、煤储层厚度及其稳定性 3、煤层结构
煤储层厚度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
厚煤层
煤层间 结 距 构
39.8953.83 47岩
稳 定 性 稳 定
较 稳 定
赋存特征
3 9
简单 泥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 岩
位于山西组下部 ,煤层稳定、厚 度大、全区可采 位于太原组三段 下部,较稳定, 大都可采煤层, 结构较简单 太原组一段上部 ,厚度较大,较 稳定可采煤层
不同煤类的产气量和吸附能力
煤类 褐煤 长焰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产气量m3/t 38~68 138~168 182~212 199~230 240~270 257~287 295~330 346~422 吸附能力m3/t <8 8~9 9~11 11~14 18~20 14~18 20~24 24~36
热解时,侧链和桥键形成自由基,与H相遇时,形成以CH4 分子为主的气态烃分子。煤中可溶有机质的烷烃含量大大
第九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

第九章煤层气资源与选区评价煤层气的开发建立在资源储备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评价煤层气资源及其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查明控气地质因素和开采地质条件,正确地预测未知区的含气量,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测算煤层气资源量,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评价的重要内容。
应用于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体积法、递减分析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法。
后三种方法均需要有已生产若干年的生产井所测得煤层气产出的动态变化数据。
第一节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一、资源量/储量的定义煤层气资源量: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煤层气地质储量: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
原始可采储量(简称可采储量):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
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二、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从资源的勘查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将煤层气资源/储量分为待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和已发现煤层气资源量两级。
待发现煤层气的资源量:地质勘探工程控制程度较低,目前尚不能提交地质储量的煤层气资源量部分。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推定的、推断的和预测的3级。
推定资源量:煤炭资源控制程度高,一般达到精查和详查程度,有大量的煤芯解吸资料、煤层气试井资料、矿井瓦斯涌出量或抽放资料以及煤样等温吸附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对控气地质因素、煤储层参数已有一定认识。
推断资源量:煤炭资源控制程度中等,一般达到普查或找煤阶段,有少量的煤芯解吸资料和等温吸附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规律仅靠少量控制点和控气地质因素分析推断并取得初步认识,对煤储层参数有初步了解。
预测资源量:煤炭资源勘探程度低,一般在找煤阶段以下,煤系和煤层的分布主要靠物探资料控制,无煤层含气性资料,煤层含气性和分布特点采用类比法推测。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_潘和平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_潘和平第一篇: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_潘和平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摘要煤层储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由煤的基质微孔和割理(裂缝)系统组成,因而传统的评价常规天然气储层的方法不能适合于评价煤层气储层,如何研究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综合评述了测井评价煤层气储层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测井系列选择、煤层划分和岩性,煤质参数计算、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含气量等煤层气储层参数计算,煤层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分析、煤层对比、沉积环境分析等等,重点论述了煤质参数、煤层孔隙度、含气量的计算方法理论,并分析了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当前面临的技术问题、难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主题词煤成气煤分析测井参数孔隙度评价煤层不仅是储存甲烷的储层,而且是生成甲烷的源岩。
煤层的储集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即由煤的基质微孔和割理(裂缝)系统组成。
煤层甲烷呈三种状态存在于煤中,即以分子状态吸附在基质微孔的内表面上;以游离气体状态存在于裂缝以及溶于煤层的地层水中。
由于煤层储集特征和甲烷的存储状态,因而传统的评价常规天然气储层的方法不能适合于评价煤〔〕层气储层3。
煤层气测井技术被认为是最具前途的一种手段,一旦用煤心数据标定了测井记录数据,就可以使用测井数据估计煤层气储层的特性。
测井解释快速直观、分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可弥补取心、试井及煤心分析这些方面的不足,使测井技术不仅在勘探开发现场大有用武之地,因此,测井技术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手段,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4。
一、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系列选择煤层气储层(煤层)与围岩在岩性物性上的差别,是煤层气测井响应的物理基础,是选择测井系列的前提。
合理选择测井系列对评价煤层气及其储层至关重要。
目前评价煤层气的常规测井方法包括自然电位、双侧向(或感应)、微电极、补偿密度、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声波全波〔〕列、中子孔隙度以及井径测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赵胜绪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16项参数: ①煤层气储层地质参数;②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③煤层气储层封盖参数。
进而提出了煤层气储层评价标准。
又综合对比分析了目前煤层气储层评价使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
该方法突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巧妙结合,充分发挥GIS技术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
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赋权问题,客观性在此表现较差。
如果将熵权法的赋权优势与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则可创造一种精确度、可信度更高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评价参数获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1 前言煤层气产业是近20年在世界上崛起的新型能源产业,我国煤层气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在深埋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预测总资源量为30万亿至35万亿立方米[1]。
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空前活跃。
但由于煤储层条件差异变化大,煤层作为储气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有许多显著的差别。
要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必须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决策水平,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使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2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1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煤层气储层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地质工程、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和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能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由于技术、工程手段、实验方法和仪器等方面的限制,仅能获取有限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
因此,如何集中有限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最大限度的获取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必须的主要参数,也是我们在煤层气储层评价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根据前人(苏付义,1998;潘和平,2005)的相关研究[2,3],并结合煤层气储层这一特殊储层类型的特点,提出下列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的组合( 表1),其中包括7大类共49项参数, 在该表中也提出了某项参数的最佳获取方法。
评价关键参数的获得, 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勘探资料进行筛选。
对缺乏资料的含煤区, 可运用类比、模拟等方法求得, 并根据勘探动态资料不断进行修正。
提出该评价参数组合主要依据是:①该组合参数能够反映煤层气储层的煤岩特征、储集能力和流动能力的基本面貌;②在反映煤层气储层某一方面特征的所有参数中,选择最能反映这一方面特征的参数参与组合, 对于相对次要的参数,根据它与其他参数的相互关系进行取舍;③本参数组合中的参数是采用目前的测试技术手段能够获得的。
表2-1 煤层气储层特征参数续表注:在多种获取方法中标*者为最佳方法。
2.2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为了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初期对煤层气储层特征有一个定性或半定量的认识和评价,以便确定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随着近几年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初步具备建立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条件。
1996年华北石油地质局在淮南地区施工14口勘探试验井并提出一套煤层气储层参数标准,该标准涉及了煤层气储层地质参数、储集参数和物性参数,具有重要的价值。
1997年中原石油勘探局依据华北矿区20多口试验井相关资料,也提出过一套煤层气储层参数评价标准,并将资源参数与渗透性参数分别评价,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以上两套储层参数评价标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没有全面地描述储层特征参数,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参数;②渗透率级别划分不太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③未考虑储层水文地质条件。
本文调研相关文献[4,5],吸收常规天然气和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可采性评价指标和经验,并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一套煤层气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2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3 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3.1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应用现状综述煤层气储层评价对于指导煤层气战略选区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煤层气储层评价选区理论与方法经历了从引进国外经验到针对我国特点考虑问题、从单因素机械叠加到多因素分级综合评价的认识深化过程[6]。
调研文献显示,目前中国的研究者大都采取了定性研究,有一定的半定量研究成果,而定量方法开展的深度广度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7]。
定性的方法即为地质因素分析法。
由于煤层气储层地质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无法用具体的参数值来精确地描述,所以定性的办法有时也非常有效。
半定量化的方法是将定性的资料通过一定方式转化成数据显示,常见打分法转换将定性研究问题转化成定量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精确度和可信度,而且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显示度,也是将技术指标值转换成经济或管理指标值的一种途径。
如员争荣等[8]在研究煤层气储层性能综合评价方法时,不仅将各评价指标根据研究靶区的情况分为3个等级,还根据煤层气储层性能的物性数据赋予不同的分值,以便显示现状特征的差异[7]。
定量的方法首先是使用最多的加权求和法。
员争荣等[8]在新集矿区煤层气研究中评价各个矿带煤层气储层状况时使用该方法。
更加准确的定量数学处理方法如模糊数学法[9-11] 、聚类分析法[12]、灰色关联分析法[13]、层次分析法[4,17]、神经网络系统[14-16]、熵权法[7]等方法的使用。
3.2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分析对比加权求和法虽是最快捷的方法,但是忽略了煤层气储层各地质状况描述指标对研究目的贡献的差异性,不分层次考虑问题导致准确度精确度都较低。
层次分析法解决了加权求和法只能简单处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同时也考虑了煤层气储层各地质状况描述指标分层的关系,但是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赋权问题。
在赋权时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大都以经验赋予法为主,所以该方法掺杂了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客观性在此表现较差同时也无法解决加权求和法的其它问题。
熵权法在赋权时将指标之间进行两两对比判断其权重差异来获得权重值,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该方法也只是解决了赋权问题,其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系统法等也可以减轻赋权问题带来的不准确性问题。
模糊综合评判法既可以得到不同指标值的相对大小差异,也可以得到同一个指标在一个确定的判定集中可能的状态表述值。
虽然定量数学的评价方法手工处理数据非常麻烦复杂,但是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支持下原来使用起来非常麻烦的数学处理过程变得简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等的数据处理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简化了处理过程,使这些评价方法的推广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另外各种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成为趋势如使用熵权法的赋权优势,突出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将问题进行分层次说明,再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其它方法进行评价,这样使得评价结果的精度信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如多层次的模糊数学评价体系[18]。
但是,上述的定量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方法都忽略了时间、空间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评价结果只呈现一种平面上各“点状”的煤层气储层状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充分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也开始应用[17]。
最后将不同的评价方法列表如下[7](表3),以便根据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不同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各有所长,简单的方法使用方便、处理数据便捷、应用面广但精度低、可视性差;而定量程度高的方法处理数据过程复杂,但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可信度、可视性等。
表3-1 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对比表注:“√”表示有,“—”表示无3.3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选择由上述可知,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突出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将问题进行分层次说明,同时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价,涵盖了时间空间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信度、可视性。
因此,本文采用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
下面对该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3.3.1 模糊评判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模型[17]3.3.1.1 单因素模糊评判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评判评价对象对评价某元素的隶属度,称为单因素模糊评判。
设对因素集中u i 进行评判,对其评价集中v j 的隶属度为r ij ,用模糊集合表示为: R i =(r i1 r i2 … r in )R i 称为单因素集。
以各单因素评价集的隶属度为行组成的矩阵称为单因素矩阵。
由于R Ij 表示U I 和V j 之间隶属度,称R 为从U 到V 的模糊关系。
⎪⎪⎭⎪⎪⎬⎫⎪⎪⎩⎪⎪⎨⎧=mn m n n R R R R R RR R R R .....................21m 22221112113.3.1.2 单层次综合评价模型(1)确定评价因素集U=(u1u2 ...u n)其中U i (i= 1,2, …m)评价因素,m是同一层次上单因素的个数,这一集合构成了评价的框架。
(2)确定评价结果集合V=(v1v2…v n)其中V j(j=1,2,…,n)是评价结果,n 是元素个数,即等级数或评语档次数。
这一集合规定了某一评价因素的评价结果的选择范围。
结果集合的元素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量化的分值。
(3)确定隶属度矩阵假设对第I个评价囚素U i进行单因素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 j的模糊向量:R i=(r i1,r i2, … ,r im), I=1,2, … ,m; j=1,2, … ,nr ij为因素u i从具有v j的程度,0≦r ij≦1。
若对n个元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果是一个n行m列的矩阵,称之为隶属度R。
显然,该矩阵中的每一行是对每一个单因素的评价结果,整个矩阵包含了按评价结果集合V对评价因素集合U进行评价所获得的全部信息。
(4)确定权重向量W=(w1,w2,…,w n)其中w i (i=1,2,…,n)表示因素u i (i=1,2,…,n)的重要程度,即分配到u i (i=1,2,…,n)的权重,满足∑==n11i i w ( 0< w i < 1)(5)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B权重向量A 与判断矩阵R 的合成就是该事物的最终评价结果,即:B= W ×R = (b 1,b 2,…,b m )其中 b j =ii irw ⨯∑=n1,(j=1, 2, ... ,m)3.3.1.3 多层次模糊评判模型煤储层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必须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