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经典

合集下载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案例概述:2001年10月20日,美国特拉华州新城一家化学品公司的氯气储罐发生泄漏,导致2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附近居民被迫疏散。

事故发生后,大量氯气泄露到环境中,造成周边地区污染。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1)设计缺陷:储罐设计存在缺陷,容易造成泄漏。

例如,设备老旧、损坏、阀门无法密封等。

(2)维护不良:储罐长时间未得到维护和检修,设备老化,尤其是阀门、管道等易损部位未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

(3)人为因素:操作错误、职工技能不足、操作疏忽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2.后果分析:(1)人员伤亡:两名工人在事故中被氯气中毒丧生,其他工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环境污染:泄漏的氯气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污染,空气中氯气浓度超过安全标准,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同时,氯气泄漏还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

(3)经济损失:公司需要支付医疗费用、工伤赔偿金,并可能面临环境修复费用、罚款等经济压力。

3.事故原因及解决对策:(1)设计缺陷:储罐应采用新的设计,确保结构和密封性能的可靠性,防止泄漏。

必要时应进行软件模拟和物理试验验证。

(2)维护不良:定期对储罐进行检查和维护,替换老化且有问题的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人为因素: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和防范措施的落实。

4.应急管理:(1)善后处理:事故发生后,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减少氯气泄漏量;及时救援伤员,组织医疗救治。

(2)疏散撤离:对周边居民进行疏散撤离,防止人员伤亡,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信息通报:迅速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并做好应对策略的宣传,指导公众的防护措施。

5.事故防范:(1)设备安全:选择安全可靠的储罐,并根据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

(2)操作规程:编制操作规程,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程的执行。

(3)监控措施:安装泄漏报警器、监测装置等设备,及时监测气体泄漏情况,减少泄漏事故的发生。

中毒事故后果定量模拟分析

中毒事故后果定量模拟分析

中毒事故后果定量模拟分析采用“中毒事故后果危险性分析法”,定量计算氯气泄漏时造成的中毒危害程度。

液氯在氯气钢瓶破裂时会发生氯气泄漏,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

有毒液体容器破裂时的毒害区计算公式如下:在沸点下蒸发蒸气的体积Vg(m3)为:Vg=22.4W·C(t—t0)273+t0)/273Mq)式中:W—有毒液化气体质量(kg),本次取值1000kgC—液体介质比热(kJ/kg.℃),氯气为0.96kJ/kg.℃t—容器破裂前器内介质温度(℃),取平均值25℃t0—氯气沸点(℃),t0为-34.5℃M—物质分子量,氯气分子量为71。

q—气化热(kJ/kg),液氯气化热为289kJ/kg企业储存场所正常生产情况下是使用一瓶液氯钢瓶,重量为1000kg,假设满装的氯气钢瓶破裂致氯气全部泄漏,经计算蒸发体积为54.48m3,氯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其有毒空气体积为:V1=100/0.09Vg=60533.3(m3)氯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14~0.0021%时,人吸入0.5—1h 即致严重伤害,其有毒空气体积为:V2=100/0.0014Vg=3891428.6(m3)假设在静风条件下,有毒空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该有毒气体扩散半径:R=(Vg/2.0944)1/3式中:R—有毒气体的半径,m;Vg—有毒介质的蒸气体积,m3;经计算:死亡半径:R1=(V1/2.0944)1/3=48.8m严重伤害半径:R2=(V2/2.0944)1/3=195.2m说明该类型事故会造成:在氯气钢瓶为中心的48.8m半径的范围内,人员吸入有毒气体5~10分钟会导致死亡。

在氯气钢瓶为中心的195.2m半径的范围内,人员吸入有毒气体0.5—1h会导致严重伤害。

需要说明的是:此计算结果是静风状态下的理想模型,由于受地形、建构筑物的影响,风向风速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事故造成的影响区域会有更大的变化,如向下风方向增大;另一方面,此计算结果是纯理想状态下的是单个钢瓶氯气泄漏的影响范围,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往往原因多发性,如两瓶以上氯气钢瓶有故障等,涉及氯气量有可能是多瓶液氯泄漏量,那么事故的影响区域则会更大,严重情况也会更大。

液氯钢瓶泄露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液氯钢瓶泄露中毒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1、液氯钢瓶泄漏中毒事故后果模拟 1)液氯钢瓶泄漏计算。

氯的分子量为71;沸点为-34℃;液体平均比热0.96kJ/kg ·℃-1;汽化热289kJ/kg ;取当地年平均气温13.5℃。

假设一个液氯钢瓶发生爆炸,则在瞬间泄漏在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量约为W=1000kg (以一个液氯钢瓶容量计),假如泄漏后液氯全部气化,则在沸点下一个液氯钢瓶全部泄漏后蒸发蒸气的体积Vg(m 3)为:Vg =273273)(4.2200t q M t t C W +∙∙-∙ =()()()2733427328971342596.010004.22-+∙⨯--⨯⨯≈54.1(m 3)式中:w 一介质重量,kg ,取最大质量1000kg 。

t :容器破裂前介质温度,℃,25℃C :介质比热,kJ/(kg ·℃),0.96kJ/(kg ·℃) t o :介质标准沸点,℃,-34℃ q :介质汽化热,kJ/kg ,289kJ/kg M :介质分子量,71查表得到氯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人吸入5-10min 即致死,则Vg(m 3)的氯气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 V = V g÷0.09%=1111Vg(m 3)则一个液氯钢瓶在5-10min 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扩散半径为:R 瓶 ={V/[(1/2)×4π/3]}1/3 ={1111×54.1/2.0944}1/3 ≈30.62(m )如果泄漏的氯气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人员可能造成0.5-1.0h 的吸入,查表知,人吸入0.5-1.0h 致死浓度为0.0035-0.005%,取0.005%计算,则有毒气体体积为:V= V g÷0.005%=20000Vg(m3)则一个液氯钢瓶在0.5-1.0h内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扩散半径为:R瓶={V/[(1/2)×4π/3]}1/3 ={20000×54.1/2.0944}1/3≈80.2(m)人吸入0.5-1.0h致重病的浓度为0.0014-0.0021%,取0.0014%计算,则有毒气体体积为:V= V g÷0.0014%=71428.6Vg(m3)则一个液氯钢瓶在0.5-1.0h内致人重病的有毒气体扩散半径为:R ={V/[(1/2)×4π/3]}1/3 ={71428.6×54.1/2.0944}1/3≈122.7(m)通过上述氯气泄漏区域计算可知,1000kg液氯钢瓶泄漏后,毒气的扩散半径及对人的伤害半径见下表。

紧急事故案例分析

紧急事故案例分析

人员伤亡
火灾造成XX人死亡,XX人受伤,其 中部分伤者伤势严重。
财产损失
社会影响
此次火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 舆论谴责,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心理 造成严重影响。
火灾导致居民楼严重损毁,直接经济 损失达到XXX万元。
事故处理与应对措施
紧急救援
医疗救治
火灾发生后,当地消防部门迅速赶到现场 ,全力展开灭火和救援工作。
安全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 市民交通安全意识
04 案例四:自然灾 害
事故概述
事故发生时间:XXXX年X月X日
损失情况:大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 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XX亿元
受影响人数:约XX万人
事故地点:某沿海城市 事故类型:台风灾害
事故原因分析
自然因素
台风强度大,风速高,降雨量大,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 生灾害。
泄漏物质:氯气
04
05
泄漏量:约XX吨
事故原因分析
01
02
03
设备老化
工厂设备已使用多年,部 分管道和阀门出现老化现 象。
操作失误
操作工人在进行设备维护 时,未能按照操作规程关 闭阀门,导致氯气泄漏。
安全意识不足
工厂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 严格,操作工人缺乏安全 意识,未能及时发现隐患 。
事故后果及影响
事故处理与应对措施
紧急救援
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开 展搜救工作,转移受灾群众。
医疗救治
组织医疗队伍赶赴灾区,救治伤员,预防 和控制灾后疫情。
物资保障
调集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 求。
灾后重建
制定灾后重建计划,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和 重建家园。同时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有毒气体泄漏重大事故后果预测

有毒气体泄漏重大事故后果预测

有毒气体泄漏重大事故后果预测根据危险辩识本项目中毒为另一主要危害故, 在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确定氯气钢瓶为重大危险源。

所以本评价采用有毒气体泄漏重大事故后果分析对液氯钢瓶万一发生爆炸事故,该项目使用1吨液氯钢瓶日使用量为7吨,钢瓶内液体温度约—34℃,室外温度20℃,现只考虑单只钢瓶发生物理性破裂或物理爆炸而未发生燃烧,造成单罐内液化气体急剧汽化扩散。

有毒气体液氯泄漏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液氯钢瓶充装量W=1000 Kg,因某种原因爆裂,造成全部泄漏。

W=1000Kg C=0。

96KJ/Kg·℃, M=71 ,q=2.89×102kj/kg ,t=25℃则有毒气体体积V:V=22。

4WC(t-t0)(273+t0)/273Mq=22。

4×1000×0.96×[25-(-34)][273+(-34)]/(273×71×2.89×102)=54.13(m3)1)吸入有毒氯气5~10min致死浓度L=0。

09%,其扩散半径:R1=[V/(L·2。

0944)]1/3=[54.13/(0.09%×2.0944)]1/3=30.52(m)2)吸入氯气0。

5-1h致死浓度为0.0035%,因此其扩散半径:R2=[V/(L·2.0944)]1/3=[54.13/(0.0035%×2。

0944)]1/3=89.98(m) 3)吸入氯气0.5—1h致重病的浓度为0.0014%,因此其扩散半径:R2=[V/(L·2。

0944)]1/3=[54。

13/(0.0014%×2。

0944)]1/3 =122.08(m)以上计算告诉我们,一旦一吨液氯钢瓶发生泄漏,吸入5~10分钟氯气,致死浓度半径的范围为30。

52 m,;吸入氯气0。

5-1h致死的浓度半径为89。

98m;吸入0。

5~1小时致重病的浓度半径为122.08m。

液氯泄漏事故预测、模拟计算分析

液氯泄漏事故预测、模拟计算分析

不属于以上四种原因之一。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泄漏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设备等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职工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等主要原因造成的。

针对这些原因,有关部门应加强产品质量的检查和验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教育,真正做到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3)液氯泄漏的模拟计算
(1)气体泄漏量
钢瓶内的液氯总量为500kg,如果钢瓶受热超压、受损破裂,液体将迅速气化。

如果泄漏不能及时发现,最大泄漏量为钢瓶内液化气体量即500kg。

(2)液体挥发后的总体积
液氨泄漏将全部挥发,其挥发后的总体积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V—挥发后的总体积,m3;
m—液体质量,kg;
M—气体的摩尔质量,kg /mol(液氯为0.071kg/mol)。

泄漏出的液氯全部挥发后的总体积为:
(4)最大中毒扩散体积
根据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液氯吸入5~10min致死的浓度为0.09%(v/v),吸入0.5~1h致死的浓度为0.0035~0.005%(v/v),吸入0.5~1h致重病的浓度为0.0014~0.002%(v/v)。

液氯泄漏出来,吸入5~10min致死中毒区域体积为:
液氯泄漏出来,吸入0.5~1h致死的区域体积为:。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

氯气泄漏事故案例1、氯气反应釜发生泄漏事故的经过与分析一、事故经过2005年4月27日深夜10点55分左右,某化工厂一台反应釜(滴加罐)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造成2名操作工死亡,其余操作工因及时从2m多高的操作台跳下逃离而未受伤害。

该台反应釜无出厂铭牌及资料,设计参数不明,反应釜内筒及夹套材料为碳钢。

内筒使用介质为氯化氢、氯气。

使用参数:内筒压力为常压;夹套介质为水蒸汽,夹套使用压力为0.4MP A左右,操作温度内筒或200℃,夹套或165℃。

内筒及夹套封头型式采用椭圆形,支座型式为悬挂式,容积为1000升,内筒衬有搪玻璃,经检查,搪玻璃完好,作为压力容器,该设备投用后一直未经特种设备检测部门检验。

二、事故分析从事故现场分析,该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

操作工误把甲基磺酰氯抽入二碳酸二丁脂生产用的盐酸滴加罐,造成滴加罐内产生压力,真空管突然破裂而引起真空管内氯化氢和氯气外泄,致使2人中毒身亡。

根据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氯气为H级(高度危害)介质,车间空气中氯气最高浓度值0.1〜1.0MG/M3,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值LC50为200〜2000MG/M3。

即当呼吸道吸入0.2〜2G氯气时,就能造成人员中毒死亡,而真空管的突然破裂造成瞬间外泄的氯气浓度远远超过标准的规定;其次,该反应釜仅在筒体及夹套上装设1只压力表,压力表未经校验。

从锅炉房出来的蒸汽未经减压直接进入滴加罐夹套,使用压力完全由锅炉“控制”(该厂锅炉型号为DZL4-1.25-A II,锅炉出口蒸汽额定为1.25MP A),反应釜上未装安全泄放装置,当反应釜产生压力时,压力无处泄放而致使真空管破裂。

从厂方了解到,氯气泄漏2分钟后,一工人身穿防护服,更换了破裂的真空管,并对管道内的氯气进行中和,遏止了氯气进一步泄漏,防止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三、反思及教训1、使用单位应配备专(兼)职人员管理反应釜,专(兼)职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制订专用的工艺规程;应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定期到车间掌握设备使用状况,以保证设备能安全正常运行;2、应完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持有压力容器上岗证,对生产工艺应熟悉,并能按操作规程熟练操作;3、反应釜这类压力容器必须领取使用登记证,并经特种设备检验部门的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一起液氯泄漏事故的模拟分析.docx

一起液氯泄漏事故的模拟分析.docx

一起液氯泄漏事故的模拟分析概述(一)1996年1月21日凌晨2时10分左右,西班牙一家生产氯化甲烷(四氯化碳)的工厂发生液氯泄漏。

液氯泄漏形成的有毒云团随风扩散到位于下风向1000m处的小镇上,镇上共有居民5000余人。

好在泄漏是在深夜发生,温度较低(4℃),居民都已在家中,且门窗紧闭,这次泄漏事故才没有造成较大的危害,仅有12人需要药物治疗,其中2人被送往医院且24小时后出院。

事故经过(二)凌晨2:07;由于氯化反应器的进口流量过低而报警,紧急停车系统动作。

大约2分钟后(即2:09左右),用来输送液氯的泵与管道连接处发生破裂;凌晨2:18;工厂内部的应急方案启动,同时通知了城市救援中心和厂外消防队,外界应急救援计划启动,应急程度为3(最高);凌晨2:29;工厂内部的消防人员集合完毕,在佩戴上相应的防护设备后,随同工厂的技术人员进入泄漏地点;凌晨2:40;泄漏的液氯所形成的云团开始离开泄漏地点,缓慢向下风向移动;凌晨3:30;几名受伤人员在工厂内的医疗点进行治疗,其中包括2名西班牙铁路工人(泄漏发生时,这2名铁路工人所在的货车正好途经工厂附近),还有2名受伤害较为严重的人员被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24小时后出院;凌晨4:30;工厂及附近区域恢复正常;凌晨5:45;紧急状态解除。

事故原因(三)就在紧急停车系统动作之前,操作人员发现泵B—1205—1/S处于较高的工作强度,可能是由于摩擦力增加或运转的部件停止运转。

同时,流向液氯蒸发器的液氯流量降为零。

几秒钟后,泵B—1205—1/S 流量表的读数为零,表明泵已经停止运转。

事故的最可能原因是泵的内部摩擦最终导致叶轮停止转动和加热泵内的液氯。

当温度足够高时,钢铁被点燃并与液氯发生反应,同时迅速传播到上游,其最终结果导致输送管道的破裂。

不幸的是,管道破裂后,没有任何办法使位于破裂处上游的储罐D—1204—A倒空(仅有的一个手动操作阀门也无法工作)。

整个储罐内的5000—6000kg的液氯在3.5min内全部泄漏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10-7〜6.9X 10-8/年左右,一般发生的泄漏事故多为进出料管道连接处的泄漏。

据我国不完全统计,设备容器一般破裂泄漏的事故概率在1X10-5/年。

此外,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1X 10-6,随着近年来防灾技术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第七章氯气泄漏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7.1 危险区域的确定概述:泄漏类型分为连续泄漏(小量泄漏)和瞬间泄漏(大量泄漏),前者是指容器或管道破裂、阀门损坏、单个包装的单处泄漏,特点是连续释放但流速不变,使连续少量泄漏形成有毒气体呈扇形向下风扩散;后者是指化学容器爆炸解体瞬间、大包装容器的泄漏、许多小包装的多处泄漏,使大量泄漏物形成一定高度的毒气云团呈扇形向下风扩散。

氯泄漏后虽不燃烧,但是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会在较大范围内对环境造成破坏,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氯气泄漏扩散模型,危害区域会有所不同。

氯设备泄漏、爆炸事故概率低,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以下液氯钢瓶中的液氯泄漏作为事故模型进行危险区域分析。

毒害区域的计算方法:(1)设液氯重量为W(kg),破裂前液氯温度为t「C),液氯比热为C(kj/kg「C),当钢瓶破裂时瓶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氯迅速降至标准沸点t o(C),此时全部液氯放出的热量为:Q=WC(t-t 0)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液氯蒸发,如汽化热为q(kj/kg),则其蒸发量W为: W=Q/q=WC(t-t 0)/q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r,则在沸点下蒸发的液氯体积V g(m3 )为:V g =22.4W/M r273+t0/273V g =22.4WC(t-t0)/ M r q273+t0 /273氯的有关理化数据和有毒气体的危险浓度如下:相对分子质量:71沸点:-34 C液体平均此热:0.98kj/kg「C汽化热: 2.89X 10F kj/kg吸入5- 10mim致死浓度:0.09%吸入0.5- 1h 致死浓度:0.0035-0.005%吸入0.5- 1h致重病浓度:0.0014-0.0021%已知氯的危险浓度,则可求出其危险浓度下的有毒空气体积: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时,人吸入5〜10min即致死。

贝U V g(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 i = V g X 100/0.09 = 1111V g(m3)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425(0.003〜0.005)%时,人吸入0.5〜1h,则V g(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2=V g X 100/0.00425=23529V g(m3)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0175(0.001〜0.0021)%寸,人吸入0.5〜1 h,则V g(m3)的液氯可以产生令人致重病的有毒空气体积为:V3=V g X 100/0.00175=57l43V g(m3)假设这些有毒空气以半球形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该有毒气体的扩散气体半径为:R= [(V g/C)/(1/2 X 4/3 n1/3式中: R —有毒气体半径mV g—液氯的蒸汽体积m3C —有毒介质在空气中危险浓度值%7.2 液氯泄漏事故毒害区域模拟计算以一只液氯钢瓶(1000kg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后果计量如液氯泄漏量W =1000kg,环境温度(瓶内)t=250C,计算有毒气体扩散半径液氯蒸发热Q:Q = WC (t-t 0)=1000X 0.98X[ 25-(-34)]= 56640(kj)蒸发量W:W = Q/q= 56640/2.89X102= 196(kg)液氯沸点下蒸发气体体积V g:V g = 22.4W/M r X (273+t0)/273= 22.4X196/71X[273+(-34)]/ 2733= 54.14(m3)氯气在致死的浓度C l的体积V i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 i:V1 = V g X 100/C1=54.14X 100/0.09 = 60155(m3)R1 = (V1/2.0944)1/3= 30.62(m)氯气在致死的浓度c2 时的体积V2 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2: V2 = V g X 100/C2=54.14X 100/0.00425= 1273882 (m3)R2 = (V2/2.0944)1/3= 84.73(m)氯气在致重病的浓度C3时的体积V3和有毒气体的扩散半径R3 V3 = V g X100/C3= 54.14X 100/0.00175= 3093714(m3)R3 = (V3/2.0944)1/3=113.89(m)氯气泄漏静风状态毒害区域:图9-1氯钢瓶泄漏在静风状态下的毒害区域注:① 吸入5〜10mim浓度0.09%的致死半径:R i= 30.62m②吸入0.5-1 h浓度0.00425%的致死半径:R2 = 84.73m③吸入0.5〜1 h浓度0.0017%的致重病半径:R3= 113.89m7.3事故后果模拟分析及建议以上是以氯钢瓶严重泄漏造成的事故后果的模拟,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由于该建设项目在用氯过程中,涉及用氯的设备设施有液氯钢瓶、液氯汽化器、氯管线、反应釜等,因此都可能存在氯的泄漏。

风向决定毒气云团的扩散方向,风速决定毒气云团的下风向的扩散范围,气压和地形影响毒气对人的危害程度,如果空气流动性小、温度大,毒气在低洼处停留不易扩散,可造成人畜中毒,甚至死亡。

氯气泄漏后,在有风的条件下,氯气通常呈60 °左右的夹角向下风向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补充,浓度会逐渐降低,但相应下风向的防护距离增加。

一般在小泄漏状态下(泄漏量w 200L),首次隔离距离为30m,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0.3km,夜间为1.1km。

在大量泄漏状态下(泄漏量〉200L),首次隔离距离为275m,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2.7km, 夜间为6.8km。

污染范围不明时先按上述方法确定防护距离,然后分段测试氯气浓度再调整防护距离。

建议企业应制定针对氯泄漏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如发生氯泄漏应立即启动预案,在日常过程中,加强氯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严防氯的泄漏。

常备抢修器材表和常备防护用品表如下: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本工程劳动卫生方面主要危害因素是毒物危害、噪声危害和生产性粉尘危害。

本工程劳动卫生预评价采用某些企业类似生产装置检测数据作为类比值进行评价。

7.1毒物危害评价7.1.1评价方法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将职业性接触的毒物危害程度分为I级(极度危害)、U级(高度危害)、川级(中度危害)、W级(轻度危害)。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规定,以有毒作业分级指数法对本工程的有毒作业岗位进行评价。

有毒作业分级指数法是根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及毒物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分别用D、L、B表示。

依据三项指标求得指数,根据指数范围进行分级。

具体做法是按照GB12331-90求出分级指数C。

C=D • L• B式中:C—分级指数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实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1)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级别表有毒作业分级级别(2)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表7.1.2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3)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表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4)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计算方法B=Mc/Ms —1式中:Me—测定毒物浓度均值(mg/m3)Ms—该种毒物最高容许浓度(mg/m3)(5)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 综合评价,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

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中,应分别进行毒物作业的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注明其他生产性毒物作业的级别。

表7.1.4有毒作业分级表(不懂)7.1.2毒物危害评价结果本项目中主要有毒物质有溴素、氯丙烯等,主要在相关生产岗位和储存岗位使用,可能形成有毒作业场所。

以上毒性物质具体危害情况见危险化学品危险有害性分析。

7.2噪声危害评价7.2.1评价内容本工程项目的主要噪声声源为物料输送的泵、压缩机、风机、粉碎机等。

7.2.2评价方法对原厂区装置噪声的类比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作为对本工程噪声危害程度的参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与国家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做出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噪声作业分级依据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级别进行噪声危害评价。

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见表7.2.1表7.2.1噪声作业分级级别(2)噪声作业卫生标准表7.2.2工业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GBZ1-2002)(3)噪声作业分级查表法为了简化噪声危害指数的计算过程,便于实际操作而采用此方法(见表7.2.3)第八章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事故后果分析是危险源危险性分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定量的描述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对工厂、对厂内职工、对厂外居民甚至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

华通化学最常见的事故是火灾、爆炸和中毒,本工程产品是精细化工产品,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数量不大,而使用的有毒气体比较多,故本评价对有毒气体毒害区进行模拟分析,选择液氯和液氨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毒害区进行估算,由于缺乏氟化氢的相关数据,故未作模拟分析。

(1)液氯气瓶破裂时毒害区估算液氯是剧毒物质,使用气瓶包装,现对液氯气瓶破裂毒害区域进行分析估算。

设有液氯气瓶中存有液氯1000kg容器破裂前罐内液氯温度t为25C,液氯的比热c为0.96kj/kg ・°C,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氯温度迅速降到标准沸点t o 为-34C,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容器内液体的蒸发,汽化热Q为2.89X 102(kj/kg ),则蒸发量为:液氯分子量为M=71 ,则在沸点下蒸发的体积Vg:据查氯在浓度达到目前为0.09%浓度时,吸入5〜10min可致死,则Vg氯气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害空气体积为V= Vg x 100/0.09=33.74X 100/0.09=74988.89 m3假设这些有毒气体以半球型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氯气扩散半径为:由此液氯气瓶发生破裂事故引发有毒气体扩散,其毒害区半径为32.96 m。

( 2)液氨气瓶破裂时毒害区估算烟磺酰胺生产中使用液氨气瓶,如果发生意外液氨气瓶破裂可能发生蒸汽爆炸。

液氨是有毒物质,爆炸后若不燃烧,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毒害区域。

一般情况液氨在补充时易发生事故,现对液氨气瓶毒害区域进行分析估算。

液氨气瓶中存有液氨1000kg容器破裂前罐内液氨温度t为25°C,液氨的比热c为4.6kj/kg・C,当容器破裂时器内压力降至大气压,处于过热状态的液氨温度迅速降到标准沸点t o为-33C,此时全部液体所放出的热量为:Q=W • c (t-t o)==500 X 4.6X [25- (-33)]=133400kj设这些热量全部用于容器内液体的蒸发,汽化热Q为1.37X 103(kj/kg),则蒸发量为:液氨分子量为M=17,则在沸点下蒸发的体积Vg:据查氨在浓度达到目前为0.5%浓度时,吸入5〜10min可致死,则Vg氨气可以产生令人致死的有害空气体积为V= Vg X 100/0.5=140.05X 100/0.5=28031.63 m3假设这些有毒气体以半球型向地面扩散,则可求出氨气扩散半径为:由此液氨气瓶发生爆炸事故引发有毒气体扩散,其毒害区半径为30.38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