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沉降)

合集下载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律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律

贵州沿河一村庄发生地陷,村民跌入深坑失踪
2008年8月11日, 贵州沿河自治县 谯家镇韩家村桃 子坪发生一起地 面塌陷,造成一 人失踪,3间民 房及2亩耕地损 毁,危及附近农 户9户38人,房 屋24间。
2、损毁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
西安70米长路面塌陷,9辆货运汽车掉进 深约3米、长约70米的坑中附近群众以为 地震
基于SPOT-5图像解译的唐山市煤矿采矿沉陷区分布图 (李成尊等,2006)
二、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1. 按地面变形的形式分类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渗透变形

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内动力地面变形:地震裂缝、地震塌陷、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面变形等
水动力地面变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如由江河湖海波浪和 水流冲蚀而形成的库岸再造、岩溶水动态变化造成的岩溶塌陷、过量开采 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坡面流引起的地面冲刷等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一号线地 面塌陷事故,造成75米的路面陷落 了15米,正在行驶的十一辆汽车包 括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17人死亡, 4人失踪。
我国东部岩溶区,铁路4010 公里,岩溶塌陷376处,近十 年间中断车1860小时,颠覆 列车3次。
3、引发矿井水患
2009年7月22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鑫永丰煤矿发生采空区地面塌陷,形成面积 约3000m2、深10余米的塌坑,由于正值降雨,水与流沙大量涌入坑内,使 矿井淹没,23名当班矿工被困井下。地ຫໍສະໝຸດ 面沉西安大雁塔




无锡市
地面塌陷
地裂缝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人为因素已经成为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微课题目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P2]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P3]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如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P4]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5]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6]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

累计沉降量达2米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米~2米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米~1.0米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小于0.5米或沉降量不详的有54个城市[P7]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

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带)。

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

属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

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

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滩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十大地质灾害

十大地质灾害

我国10大类31种地质灾害的划分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1、地震:天然地震、诱发地震2、岩土位移:崩塌、滑坡、泥石流3、地面变形: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4、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7、特殊岩土灾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8、水土环境异常:地方病9、地下水变异: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10、河湖(水库)灾害:淤积、塌岸、渗漏(一)地震1、分布发育概况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

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

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

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

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

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

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27.4万人,伤残76.5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2019年整理】地面变形灾害

【2019年整理】地面变形灾害

30
地裂缝:与区域性地面沉降和构造活动相
联系的大地裂缝
1、特征及分布 2、成因机制类型 3、监测和防治
31
地裂缝的特征

发育的方向性和延展性
致灾的不均一性
32

灾害的渐进性
灾害的周期性
33
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主要受构造背景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
地裂缝都与构造有关。产生在第四纪沉 积物中。
88
20 3.1
圣克拉拉流域 圣华金流域 洛斯贝诺斯 -开脱尔曼市
600 9000 2330
21 46.0 40 >30
3.90 8.55 4.88 3.96 9 1 3 1-2 0.3
1915-1967 1935-1968 -1955 1926-1954 1926-1968 1935-1963 1952-1970 1943-1969 1934-1965 1890-1957 1953-1960 1921-1987 1959-1983 1963-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一、地面沉降 二、地裂缝
三、地面塌陷
1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狭义的定义:地面垂直变性破坏或地面标 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分类: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岩溶地面塌陷

2地Leabharlann 沉降原因、分布和危害 形成机制 产生条件 监测与预测 防治

3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 下列3种原因。 1.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 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 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 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b)地裂缝呈带状,段与段的关系。 (c)地裂缝的组合特征,如雁行排列、侧列、 Y字组合、树枝组合、环行组合等。 (d)地裂缝的产状。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152页PPT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152页PPT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地面塌 陷+地面沉降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作者:巫永忠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5期摘要:地面沉降属于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危害非常大。

造成地面沉降的因素不仅和地下水有关,而且还和地层岩性结构、土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固结历史、压缩性大小等相关。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首先对地面沉降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采用加强地基质量评估、加固地基、加强地基监测等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地层结构地面沉降主要是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由于长期对地下水进行过量开采,导致区域内地下水持续降低并随之出现了附加应力。

一方面导致孔隙水压力转移到含水层骨架上,导致含水颗粒之间的应力增加,含水层排水压密出现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含水层底板黏性土中的结合水会渗入到含水层,使黏性土出现固结,出现永久变形或塑性变形,因此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水资源过度开采和地质条件不良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1.工程概况某地区总占地面积17512km2,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该地区内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该区域主要为泥灰岩、白云岩、灰岩等,地貌结构错综复杂、断裂和褶皱租用强烈,基底地形非常复杂,存在多个发育软土层和含水沙层,地质历史时期赋存了非常丰富的地下水。

2.地面沉降出现的原因2.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会造成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

通过调查可知,地下水长期超负荷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

为了提高施工的成效性,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加大,甚至进行无节制地开采,使得地表沉降问题日益突出。

该区地面沉降涉及面广,而且沉降差异性较大,沉降量超过200mm的区域涉及五个镇区。

2.2地质因素(1)地层结构对地面沉降的不良影响。

地层结构会对地面造成一定的沉降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层结构有两种类型:①平原区。

该地区平原区由于下伏基岩的深度较大,所表现出来的沉降分布较为均匀,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较为缓慢式的整体均匀沉降。

②基岩起伏区,与平原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基岩起伏区的下伏基岩会产生显著地地面沉降现象,从而造成地表裂缝现象的发生。

灾害地质学第七章-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灾害地质学第七章-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下流体导致的地表前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 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 • 特点-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察觉, 但它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危害极大。
(二)地面沉降的 分布规律
世界地面沉降 分布概况
中国地面沉降 分布规律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 (一)滨海城市海水侵袭 • (二)港口设施失效 • (三)桥墩下沉,影响航运 • (四)地基不均匀下沉,建筑物开裂倒塌
• 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称 为中性压力,土颗粒骨架承担的部分称之为有效应力-二者 之和称为总应力
• 抽水过程土层内部应力不变。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的 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加,结果引起孔隙体积减小,从而导致土层压 缩。
• 砂层和黏土层中压密变化速率是不一样的。
• (二)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 1.厚层松散细粒土层的存在 • 2.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流体 • 3.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 4.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 1.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 • 2.地裂缝灾害的非对称性和不均一性 • 3.灾害的渐进性 • 4.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
(二)地裂缝的类型
(三)地裂缝的分布
• 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地裂缝分布示意图
• 1.汾渭盆地地裂缝带 • 2.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地裂缝带 • 3.大别山北麓地裂缝带 • 4.其他地区的地裂缝
三、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
• 1.对矿山的危害 • 2.对城市建筑的危害 • 3.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 4.对坝体的影响
• 四、岩溶地面塌陷的监测预报
五、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措施
• (一)控水措施
• (二)工程加固措施 •
(三)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4-地面沉降

地质灾害4-地面沉降

1概 述
• 基础沉降量或沉降差的大小首先与土的压缩性有 关,易于压缩的土,基础的沉降大,而不易压缩 的土,则基础的沉降小。 • 基础的沉降量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性质和大小 有关。一般而言,荷载愈大,相应的基础沉降也 愈大;而偏心或倾斜荷载所产生的沉降差要比中 心荷载为大。 • 在这一章里,我们首先讨论土的压缩性;然后介 绍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沉降讨算方法;最后介绍沉 降与时间的关系。
• 次固结沉降 土体在主固结成将完成之后有效应力不变 得情况下还会随时间的增长进一步产生沉 降,称为次固结沉降 • 次固结沉降对某些土如软粘土是比较重要 的,对于坚硬土或超固结土,这一分量相 对较小。
• 因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地区,地层主要由各含 水层及其相对隔水的粘性土层相叠组成,各层间 在一定的水压下有着水力联系,抽水使含水层的 水头(或水位)下降,并牵动相关的水头下降, 导致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加。有效应力 的增加,等同于给土层施加一附加压应力,使土 层产生压缩变形,各土层的变形迭加,导致地面 的整体下沉。
土的压缩与固结基础知识
• 自重应力压缩稳定 • 附加应力导致地基土体变形
体积变形 由正应力引起,会使土的体积缩小压密,不会导致土体破坏
形状变形
形状变形主要由剪应力引起,当剪应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土体将产生剪切破坏,此时的变形将不断发展。通常在地 基中是不允许发生大范围剪切破坏的。
土的压缩与固结
• 压缩: 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将缩小。这种现象 称为压缩。 • 固结: 土的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固结
• 1、地面沉降概述
• 1.1地面沉降的定义、原因、机理及其危害 地面沉降的定义、原因、 • 1.1.1定义: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 定义: 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 30%地面沉降来自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影响 浦东陆家嘴 2004年 地面沉降量达3cm 上海沉降最严重 的地区
国家及地区
日本
沉降面积 km2 最大沉降速率 cm/a
1000 1635 9000 10000 7560 19.5 16.3 46.0 17 42.0
最大沉降量 m
4.6 2.8 8.55 1.5 7.5
σ 不变= σ’ + µ 大于颗粒间 σ’ 摩擦阻力
地面下沉 形成新的压力平衡
颗粒间产生 位移/错动/ 排列更紧密
含水层压密 体积变小
△σ’ =|△µ |
σ=(σ’+△σ’)+(µ-△µ)
△σ’ 有效应力的增量; △µ 孔隙水压力增量。抽水为减压过程,所以取负 |△µ | 孔隙水压力增量的绝对值。
(2)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长三角、华北平 原、和汾渭盆地
为地面沉降灾害
严重区。
20-40mm/a
23-->14mm/a
长 江 三 角 洲 我国发生地面 地 沉降现象最早、 影响最大、危 面 害最严重的城 沉 市 降 现 状 图
20世纪90年代末,本区累 计沉降超过200m的范围达 1/3,面积近10000km2.
成因:地下水开采
1、洪涝灾害加剧
地面沉降长期发展,使沉降中心的地 面高度明显降低,形成碟形洼地,改变了 原始地表水径流条件,影响排涝和排水管 网运行能力,若遇较大洪水,就积水难排。
洪涝灾害加剧
苏 州 防 汛 堤 有 三 次 明 显 加 高
据统计,嘉兴市平均田面高程为 2.29m,水位每增加 10mm ,淹没面 积增加 1.6 万亩。
变形速率小、持续时间长
天津市 基底下降形成的沉降值约为1.7mm/a 沉降时间 8000~9000年 洞庭湖区 构造蠕变引起的沉降值约为1~2mm/a
自然原因:
冰川期大陆 冰盖形成 厚度达 2000m 巨大 静压 力
挪威/芬兰发 生地面沉降 最大值达 2.5m
冰川消融
回弹
人为原因:如修建水库、建造房屋等
主要原因
东京
大阪 美国 加州圣华金流域
开采地下水
德克萨斯州
墨西哥 意大利波河三角 洲 中国 上海 天津
开采石油 开采石油
800
30.0
>0.25
开采石油
10.1 8000 21.6
2.67 1.76
抽取地下水
根 据 2009 年 国 土
资源部的调查与 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累计地面沉
降量超过200毫米 的地区达到7.9万
P
σ = σ’ + µ
△σ’ 大于
粒间阻力且 △σ’>△µ
颗粒骨架压 密;含水层 总体积变小 水从孔隙中 挤出 进入水井
σ + △σ =(σ’+ △σ’)+(µ+△µ)
△σ’ >△µ
2、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①砂砾质含水层一旦被抽汲,释水快,压力传递快, 压密作用显现得快,地面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沉降,即滞 后时间短,延迟效应不明显; ②由于砂砾质含水层本身的孔隙度较小,可供压密的 空间小,所以,地面总沉降量较小;
③砂砾质含水层颗粒间为硬连接,失水和充水能够以 可逆方式进行,形成的地面沉降具有弹性变形的特点,抽 水时,地面下沉,水位恢复时,又可回弹。
(2)粘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①粘性土孔隙虽小,但孔隙度大,远远超过砂砾质土,粘 性土一旦失水压密,可压缩空间大,能够产生较大的地面下沉 量; ②由于粘性土中的水主要是结合水,水压传递和应力消散 慢,失压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建立新的压力平衡,所以抽 水对它的影响来得慢,即滞后时间长,延迟效应也十分明显, 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粗细颗粒相迭置的地下水分布区抽水时地 面沉降不明显,水位恢复后,地面沉降仍会持续发展的原因; ③粘性土失水压密过程失去的水主要是结合水,骨架的压 密是塑性变形,两者都是不可逆过程,所以,所造成的地面沉 降大部分是永久性的。
归属于地壳形变或构 造运动的范畴,作为 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 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 大、速率小 究
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 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 进行研究和防治 小、速率和幅度较大
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
急剧变形:因基底断块快速下降造成地表高程降低, 地面急剧变形,如地震。 构造蠕变:构造运动以一种缓慢连续的方式进行, 表现为基底断块持续的缓慢沉降或岩层的拗陷。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东南沿海地区 第四纪沉积层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富水地段。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 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燕山和太行山山前倾斜平原 区(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安阳等大中城市) 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 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 地下水开采强度大,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去,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 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陕西渭河盆地/山西汾河谷地及 一些小型山间盆地(西安,咸阳,太原,运城等) 第四纪沉积物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以冲积砂土、粘 性土为主,厚度变化大; 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 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持续断陷和下陷 地面沉降范围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重力地面变形: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面变形:修路开挖边坡、采矿地面塌陷、城市建设平整土地、 农业活动中的梯田改造等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长白山、燕山山地、松辽平原地面塌陷灾害区;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灾害区; 东南沿海丘陵特殊岩土变形和地面塌陷灾害区; 台湾地震、地面沉降为主塌陷灾害区。
洪涝灾害加剧
宁波地面沉降区常年积水
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区
洪涝灾害加剧
上海地铁四号线地面沉降
太原市武家庄村常年积水
2、建筑物基础下沉、工程设施毁坏
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及其引发的地裂 缝,会造成铁路的路基沉降、桥梁裂缝、沥青路 面开裂、地下管道错断、供水井井管上升、泵房 报废等; 特别是对标高要求严格的堤坝、水闸、桥梁、 铁路、高架道路等基础设施标高一旦降低,将使 得安全运营和维护成本增高,造成的房屋开裂倒 塌,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3
13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250 500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Û ¼ À Æ Ô Â Ê ý (Ô Â )
456 585.94
927.05 1022.61 1148.31 1267.31 1464.61 1642.11 1789.51 2114.81 2232.71 2321.71 2390.71 2516.01 2611.91 2735.41 2816.71 2969.51
建筑物受损
2003年2月28日因地面不均匀沉降 错断西安子午路2m粗的供水管道
2002年12月10因地面不均匀沉降错断 西安翠华南路2米粗的供水管道
西安大雁塔 太 原 市
无锡市
太 原 市
江阴长泾
西 安 长 安 路
建筑物受损
珠海西区海华新村住宅区落成仅10年,地面沉降最大达1.5m
1 2
60 94
1、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H h
h
固体颗粒 (岩石碎屑 矿物颗粒)
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σ=σ’ +µ σ =γ土 · H µ = γ水· h σ’ 有效应力。颗粒受到 的应力,通过颗粒间的接 触点传递; µ 孔隙水压力。粒间孔 隙水所承受和传递的应力
孔隙水
(1)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中部地区(黄土高原、中低山) 黄土高原湿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塌陷灾害区; 秦岭、川鄂、横断山地区地面塌陷灾害区; 长江上游平原、云贵高原岩溶塌陷区。 西部地区(高山、高原、人烟稀少) 内蒙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土地砂化和盐渍化地面变 形灾害区; 天山、昆仑山地震地面变形灾害区;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冻融塌陷灾害区; 青藏高原山地岩土冻融、地震塌陷灾害区。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 三、地面沉降的危害 四、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 五、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 六、地面沉降的主要特点 七、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预测 八、地面沉降的防治
1、定义
年均直接损失8~10亿元。
1、饱水多孔介质的失水压密原理 (1)抽水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地面加载条件下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
2、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 (1)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 (2)粘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
3、开采条件下油、气储层压密固结原理
4、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
4、滨海地区风暴潮及海岸侵蚀加重
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 升,风暴潮灾害加重。 如,地面沉降使天津市部分地区已处于海平 面以下,伴生的风暴潮灾害加剧。
天津市因地面沉降受 风暴潮危害严重
上海市因地面沉降致 使防浪堤三次加高
海 岸 灾 害 加 剧
根据长江三角洲、华北地区、汾渭地堑主要城市等 的研究,粗略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达4500~50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 损失累计为350~400亿元,年均总损失为90~10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