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滑坡及地表变形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煤矿地区的滑坡灾害及其防治技术

城市周刊2019/3 CHENGSHIZHOUKAN 95煤矿地区的滑坡灾害及其防治技术张新跃 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摘要:煤矿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煤矿的开采工作。
但是由于煤矿特殊的地质条件,再加上人为开采过程中对煤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的破坏,造成矿山地质灾害问题不断加剧。
尤其是煤矿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煤矿滑坡灾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下文结合实践,对煤矿地区的滑坡灾害及其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滑坡;防治技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煤炭资源需求,煤矿开采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但是随着煤矿开采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矿区自然地质环境的平衡形成了很大的干扰,煤矿地区本身地质环境就非常复杂,人为作业活动以及多种原因,造成煤矿矿区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
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不仅会阻断交通与河流,更甚者还可能摧毁厂区,掩埋村庄,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如何有效地煤矿滑坡地质灾害受到了各级政府、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广泛重视。
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煤矿地区的滑坡灾害及其防治技术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一、煤矿地区的滑坡灾害成因与影响因素煤矿地区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
软硬相间的岩层,由于差异分化,坚硬岩体突出,由于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易产生崩塌、落石。
煤矿地区滑坡的诱发因素很多,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有的矿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摈弃常规,结果为后期的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
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
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
煤矿滑坡原因及防治

煤矿滑坡原因及防治摘要煤矿滑坡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一种事故,往往给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本文主要从煤矿滑坡的成因、特点、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和减少煤矿滑坡事故的发生。
1. 煤矿滑坡的成因煤炭层的地质构造主要是包括矿体倾向、倾角、断层、裂隙等因素。
而煤炭层底部和顶部也有厚度、孔隙度、软石层等层间差异。
这些地质因素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使得煤炭层内、外产生应力和应变等力学变化,导致一定程度的变形和破坏。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体受到人工力学破坏后,这些地质因素的作用会加速,进而导致煤炭层的变形和破坏加剧。
针对这些地质因素和煤矿开采中的人为因素,煤矿滑坡的成因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机械因素物理机械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工作方式等因素,如煤层顶板地质构造复杂,顶板悬挂来压力较大,对煤层的支撑不够,顶板破坏后导致煤炭层内部产生裂隙,煤层变形、阻力减小,煤层内的煤体受内部空隙、裂缝作用下发生不稳定滑动。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采场维护不到位、采煤机工作不当、掘进过近等方面。
在采矿过程中,若矿井的安全规定不严格,导致采煤机长时间超限开采和采煤对应的煤岩压力破坏、应力传递等引起煤层严重变形等。
2. 煤矿滑坡特点及危害煤矿滑坡在发生时会表现出以下特点:(1) 突然性煤矿滑坡具有突然性,往往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
(2) 面积大、速度快煤矿滑坡面积大、速度快,煤层煤体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滑动,对现场人员和设备的威胁较大。
(3) 后遗症深煤矿滑坡后遗症深,往往对采矿生产造成巨大影响,甚至直接导致煤矿的关闭。
煤矿滑坡给采矿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1) 财产损失煤矿滑坡易造成煤柱断裂、采空区塌陷等财产损失。
(2) 人员伤亡煤矿滑坡发生时,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
(3) 稳定性下降煤矿滑坡会导致煤矿矿井的结构不稳定,采煤难度增大,矿井工作面的消耗度增大。
3. 煤矿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煤矿滑坡事故的发生,采煤厂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地质预测技术应用在煤矿开采前强化地质预测力度,采用煤炭层差异化厚度、厚度变化等影响情况进行分析,降低滑坡风险。
露天煤矿闭坑时期地质灾害及环境影响研究

露天煤矿闭坑时期地质灾害及环境影响研究关键词:露天煤矿;闭坑;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发生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这通常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矿等)使环境恶化,多种成灾原因长期作用、复杂叠加而导致的,一旦孕育成灾就很难防止。
一、露天矿闭坑前后环境地质问题露天矿开采至闭坑前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主要有以下方面:1、露天矿开采将形成深大的矿坑及矸石排土场,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占用土地,从在则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2、露天采矿形成的矿坑边坡及排土场边坡,由于地质构造、边坡岩体、地表水及地下水作用、采矿工程活动等原因诱发一系列诸如滑坡、塌陷、泥石流、周边地面变形、地裂缝等突发性或缓变性地质灾害,危及该地区周边工、企业与民居建筑的安全,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3、露天矿开采还引发许多生态环境恶化及缓变性的灾害。
在露天矿开采后,会引发较多的生态恶化现象和缓变性灾害。
在矿坑中裸露的煤、可燃的矿物和排土场排放的煤矸石等的燃烧,会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变化。
燃烧物在空气中的流通会留下很多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
还有很多的有害物质通过地表水深入到地下,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其它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也能使农田盐渍化;在矿坑中的一些废岩土经不断的风化过程,在风力影响下,会有大量的粉尘进入人的体内,危害人们的健康。
这些问题都是一种潜在性的危害,没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那么直接但长期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就会生成一种潜在性的威胁,从而给人们的健康和安全留下较为危险的隐患。
二、闭坑停采后的地质环境恶化及灾害露天矿会在多年的开采中建立起一个人为控制的动态平衡,随着停采闭坑.必然打破这个平衡,只有经相当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自然状态下的静态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工作用的改变,地质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地质灾害将进一步显化,并具有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
其直接灾害包括:1、边坡失稳、岩体滑移。
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矿山滑坡地质灾害是一项复杂的问题,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相关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防治方法。
相关企业需要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有效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到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的修复措施,积极开展治理工作,推动我国矿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引言滑坡地质灾害具有极高危险性,严重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对周边建筑造成很大损害。
所以,在开展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重点防范地质灾害,加强灾害事故监测,采取多种灾害治理方法,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特征等,第一时间选用正确应对措施。
相关部门需要总结经验,降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1矿山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原因滑坡是矿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危害性较大,风险较高。
在矿山开采前和初始阶段,岩体内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随着开采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岩体的一侧逐渐进入了临空状态,并且丧失了支撑力。
此时,若受到压力或岩体内部变化的影响,就会在坡脚和坡顶形成应力集中区域,当应力大于其岩体强度时,就会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矿山区域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首先,是自然因素。
矿山区域的某些地质结构会在风化作用的有影响下,出现结构松散等问题,一旦遇到暴雨天气,或者降雨量较大,这些相对松散的地质结构就可能引发滑坡地质灾害。
其次,是人为因素。
在矿山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面合理性较低,甚至降低了坡体及坡脚位置规划的合理性,那么就会大幅度增加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矿山区域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不仅会使矿山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出现人员伤亡[1]。
2矿山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1前期准备工作矿山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前,需要根据治理工程量、周围环境及实际情况等因素,对施工机械设备、人员及原材料等进行合理准备。
地震后露天矿山滑坡与透水事故的预防

地震后露天矿山滑坡与透水事故的预防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来袭时,矿山事故也成为了一项常见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地震后,由于地质结构的变化,露天矿山滑坡、透水事故等问题也时常发生。
为此,为了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事故,必须采取合理措施加以预防。
一、露天矿山滑坡事故的预防露天矿山滑坡事故是指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矿山坍塌或滑动等事故,严重威胁矿山生命财产安全。
为避免露天矿山滑坡事故的发生,以下措施必须得到落实:1、加强矿山地质勘探和摸查工作在矿山开采前,矿山企业应对矿区地质结构进行详细勘探和摸查,了解矿山地质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明确矿山地质风险区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2、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和预警系统为避免这样的事故的发生,矿山企业必须严格制定相关的安全制度并通过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此外,要建立起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妥善应对灾害,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伤亡。
3、实施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为了保障矿山的安全稳定,矿山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工艺和设备的安全措施,切实防止矿山设备的老化失效。
同时,应建立监测制度和监控系统,对潜在灾害细心洞察,及时防范危险的发生。
二、透水事故的预防透水事故是指在露天矿山或地下采矿中,由于地质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矿山突水,矿山内压力突然增大,引起矿山内部淤泥和臭气的激增,甚至会引起爆炸或火灾等安全问题。
所以,为了防止透水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地下水勘探在矿山开采前,必须对周边地下水情况进行勘探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案。
对矿山周围的地下水进行密切监测,避免地下水对矿山的影响。
2、完善矿山排水系统为了防止矿山内水位太高而出现透水事故,矿山企业必须完善矿山排水系统,掌握矿山内水位的变化情况。
对矿山排水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并进行修缮和更新,以确保顺利的排水,减少透水事故的可能性。
露天煤矿滑坡防治措施方案

露天煤矿滑坡防治措施方案1. 引言露天煤矿滑坡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矿区的安全生产和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减轻滑坡的发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方案非常重要。
2. 滑坡原因分析首先,我们需对滑坡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开采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四方面。
- 地质条件:煤层结构、岩性以及构造变形等因素会引起地层形变和滑移,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 水文条件: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地表土层饱和度的变化,从而加剧滑坡的危害程度。
- 开采因素:长期开采导致矿区地表的塌陷和变形,加速滑坡的发生。
- 人为因素:煤矿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合理操作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3. 露天煤矿滑坡防治措施基于滑坡原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1 地质条件控制- 在规划煤矿选址时,要综合分析地层结构和岩层稳定性,并尽量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区域进行开采。
- 了解煤床的连通性和分层情况,设计合理的矿柱和支柱布置方案,保证开采稳定性。
- 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地层变形和滑坡风险,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3.2 水文条件管理- 定期检测和监测矿区的地下水位,及时掌握水文条件变化。
- 加强对矿区地下水的排水管理,确保地表土壤的合理排干,减少水分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 建立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壤饱和度,并将监测数据与预警系统相结合,提前预测和预警滑坡风险。
3.3 开采因素控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严格控制采煤工作面的开拓速度和开采量,避免超限开采。
- 加强对矿区地表地形的监测和测绘,及时发现变形和塌陷迹象,采取适当的加固和修复措施。
- 加强采空区管理,确保采空区稳定,防止坍塌和溃陷对矿区地表造成破坏。
3.4 人为因素控制- 加强矿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煤矿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过程,杜绝人为因素引发滑坡。
- 强化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工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露天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一、露天边坡灾害及防治技术露天矿边坡滑坡是指边坡体在较大的范围内沿某一特定的剪切面滑动,一般的滑坡是滑落前在滑体的后缘先出现裂隙,而后缓慢滑动或周期地快慢更迭,最后骤然滑落,从而引起滑坡灾害。
(一)边坡的破坏类型岩质边坡的破坏方式可分为滑坡、崩塌和滑塌等几种类型。
1滑坡滑坡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软弱结构面产生的整体滑动。
滑坡通常以深层破坏形式出现,其滑动面往往深入坡体内部,甚至延伸到坡脚以下。
当滑动面通过塑性较强的土体时,滑速一般比较缓慢;当滑动面通过脆性较强的岩石或者滑面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时,可以积聚较大的下滑势能,滑动具有突发性。
根据滑面的形状,其滑坡形式可分为平面剪切滑动和旋转剪切滑动。
2崩塌崩塌是指块状岩体与岩坡分离向前翻滚而下。
在崩塌过程中,岩体无明显滑移面,同时下落的岩块或未经阻挡而落于坡脚处,或于斜坡上滚落、滑移、碰撞最后堆积于坡脚处。
3滑塌松散岩土的坡角大于它的内摩擦角时,表层蠕动使它沿着剪切带表现为顺坡滑移、滚动与坐塌,从而重新达到稳定坡角的破坏过程,称为滑塌或称为崩滑。
(二)边坡滑坡的影响因素露天矿山边坡的变形、失稳,从根本上说是边坡自身求得稳定状态的自然调整过程.而边坡趋于稳定的作用因素在大的方面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有关。
1自然因素(1)岩层岩性。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对整体岩层而言,是确定边坡的主要因索之一。
相间成层的岩层,其厚度、产状及在边坡内所处的部位不同,稳定状态亦不一样。
(2)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面是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模、一定形态和不同特性的地质分割面,统称为软弱结构面,它具有一定的厚度,常由松散、松软或软弱的物质组成,这些组成物质的密度、强度等物理力学属性较之相邻岩块则差得多。
在地下水作用下往往出现崩解、软化、泥化甚至液化的现象,有的还具有溶解和膨胀的特性,具有这样软弱泥化的结构面的存在.就给边坡岩体失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有关煤矿边坡滑坡的分析与治理

有关煤矿边坡滑坡的分析与治理摘要: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作为矿山安全和技术管理的关键。
本文主要结合某煤矿的边坡变形情况,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边坡变形和损坏的因素和原因,同时针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提出了综合的治理措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边坡的稳定和采场的安全。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滑坡;影响因素;治理措施由台阶的高度和宽度以及坡面角等几何要素共同组成煤矿的边坡,边坡角是由这些几何要素共同决定的,边坡角和受力结构以及地形地质等都会给边坡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开采矿产资源时,给边坡的稳定性难免会产生影响。
通常在治理边坡时,会采用的治理方法有挡墙、预应力锚索以及抗滑桩等,在治理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对边坡的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某煤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五十多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在边坡堆放了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现在又在边坡的底部进行开采,经常有滑坡现象出现,尤其是在雨季,给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该煤矿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地质情况该矿区的主要地层是石粘土、砂砾、洪积、冲击、炭质页岩、砂砾岩、底砾岩以及粘土组成。
煤层的直接顶板是硬炭质页岩,炭质页岩是最好的隔水层,其它各层的粘结性差,见水很容易松散,因此在对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滑坡现象。
2、形成滑坡的原因引起边坡出现滑坡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经过综合分析,将该煤矿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来。
形成滑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在开采中,没有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开采是从山坡顶部开始,逐渐向山脚开采,而且在边坡堆放了很多的废弃物,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边坡形成滑坡埋下了隐患,导致开采后期的滑坡现象出现;第二,由于设计人员在对开采进行设计时,光是考虑到眼前的情况,没有确定出合理的排土场地,给后期的开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设计的开采场地的坡面角太大,没有保证足够的台阶宽度,发现设计出现不合理也没有对原有的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三,在开发土方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在坡脚进行了过多的开挖,导致边坡太陡,引起了滑坡和坍塌现象出现;第四,由于地层的岩性软弱,而加上很多外力的作用,使其成为较为软弱面,炭质页岩具有较好隔水性,而且上面分布着松散的砂岩,长时间降雨就容易造成积水;第五,在该矿区,由于煤层处在软弱的结构面,这给边坡滑坡的出现埋下了隐患;第六,在软弱面和松散风化带上和容易出现聚水现象,加速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当地下水或者是地表水渗进滑坡体,上层覆盖土体的重量就增加了,使得滑坡带湿润并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滑坡及地表变形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摘要:文章主要以辽宁抚顺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特征、灾害成因的分析、防治等为基本的行文过程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煤矿闭坑前后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岩体的断层、松软结构、水文水量等制约,同时边坡的稳定性较差,在边坡表破容易发生局部变形,伴随开采深度的增加,半坡的可塑性逐渐增强,地表沉降等变形较大,要及时按照区域条件进行搬迁,避免地质危害的产生。
关键词:深大型露天煤矿;滑坡;地表变形;分析与防治
Abstract:Article mainly in liaoning fushun deep large open-pit coal mine pi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caus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the basic writing proces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 mine pits geological disaster mainly by the rock mass before and after fault, loose structure, hydrologic water restri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is poorer, local deformation in slope break easily,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mining depth, the plasticity of the banpo gradually strengthened, such as surface subsidence deformation is bigger, have to be relocated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onditions, avoid the gener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Key words:deep large open-pit coal mine; Landslide; The earth's surface de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伴随露天煤矿开采规模的增加,很多面积、深度大的矿坑形成,边坡陡峭,稳定性不高。
在资源枯竭、开采到界后,就会出现煤矿闭坑。
煤矿闭坑后,城市
周边将是陡峭高深的大坑,产生系列地质问题,严重的如闭坑前后滑坡、地表变形等现象。
文章以辽宁抚顺煤矿为例,探析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滑坡及地表变形地质特征和条件、成灾主导原因、闭坑边坡稳定性分析、防治。
一、地质背景条件
1、边坡地质灾害分析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是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由于边坡岩层呈现水平或者接近水平状,较低的土体强度、丰富的夹层和结构面,如果边坡的稳定性差,容易引发滑坡。
在露天煤矿闭坑前后的滑坡具有突发性、潜在性,往往对人员、设备、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煤矿边坡岩层的地层主要是近水平地层,其中又被分为水平岩层、同倾向岩层(岩层倾向和边坡倾向一致)、反倾向岩层(岩层倾向和边坡倾向相反);边坡的滑坡主要经历张裂缝然后圆弧面最后平面。
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受到边坡稳定性的制约,其中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有自然应力和采矿作业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受到内外两种因素的制约。
内因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地质结构面包括软弱夹层等;外因主要为地下水、爆破震动、边坡几何外形等,这些因素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边坡角、地质结构面层状、地下水、软弱夹层等。
辽宁抚顺煤田的岩组特征为南邦的软质凝灰岩发育呈现异常,岩性改变快,质地松软,有较多的粘土矿物,容易发生风化,遇水即为水状;北帮的褐色岩层
断含有泥化层3-5层,呈现连续分布,含水量超过25%,具有可塑性;北帮F
1A
层遇水即软化,强度低,F
断层较厚为1-3m,质地较软。
这些岩组的特征已经
1
导致很多次的滑坡发生。
断裂和褶曲构造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和地质变形等。
F
断层第三系岩层褶曲牵
1
引,不对称向斜、复式褶曲构造,在向斜北翼岩层发生倒转后产生了北帮的倾倒滑移体,在泥化夹层的制约下,造成了北帮西区边坡的不稳定和地面厂区的变形。
同时岩层倾角较小,夹层发育,深部在长期的胜利矿井工开采下,形成了沉陷变形低段,容易引发滑坡和沉陷滑移变形。
在南邦有顺层层状结构,软质凝灰岩是南邦滑坡的主要因素。
煤矿闭坑后,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原来的干边坡就会成为没有疏干多水的湿边坡,岩体强度减少,边坡的稳定性变差。
二、影响滑坡和地表变形的主要原因
露天煤矿闭坑前后滑坡及地表变形产生主要受到闭坑前的采矿技术特征、闭坑边坡轮
廓最终帮坡角、水文条件变化后干边坡向湿边坡过渡中水的作用的影响。
(1)闭坑前的采矿技术特征。
西区主要是内排土场,露天开采区域中深部井存在于西区,中区、东区常有胜利矿人工开采,北帮和周围的岩体在井采岩移带区域,在井采与露采综合干扰下,造成了闭坑后深大边坡的不稳定和地面的变形,通过增加西部的内排土排弃力度,从而加强压脚护坡功能,促进此区域的边坡稳定和减少地面变形。
(2)闭坑边坡轮廓最终帮坡角。
东区31.8°,中区30.5°,西区28-31°。
站场平盘宽度30 m、干线平盘宽度20m、非干线平盘宽度7m、汽车公路平盘宽度30m。
这些数据在采取疏干排水对策后预期效果不理想前提下确定,发生闭坑后,疏干排水系统即终止运行,岩体的强度减弱,威胁着半坡的稳定,原有滑坡发生区域再次出现,甚至会产生更大规模的滑坡;同时加大了周围地面的变形,对地
面建筑物、企业安全等造成隐患。
(3)水文地质条件改变。
在闭坑后,干半坡逐渐走向湿边坡,水量扩大,水位上升,使得浮托力增强,造成岩体强度减弱,边坡就是不稳。
通常岩体强度随着含水量增加而降低,所以,滑坡的有一诱因为水的作用。
三、变形分区产生边坡不稳定的危害性分析
辽宁抚顺西区露天煤矿北帮岩体条件不良,还有F
1A 、F
1
断层以及3条次级断
裂切割破坏,在开采深度加深下,卸荷区领域增加,胜利地下采空区在斜坡处等多种原因导致岩受损,松弛化,人们的居住受到影响,应该立即撤出。
按照西露天矿北帮岩体变形的现状、地形地质条件、岩性、断裂组合的形式,北帮主要分为3个区即破坏变形区、变形牵引区、潜在变形区等。
所谓破坏变形区即地面的裂缝、沉陷比较严重,房屋开裂,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变形牵引区即地面变形较小,可是有发展的趋势,有少部分房屋有显著开裂;潜在变形区即花岗片麻岩区没有地面变形和裂缝等,可是具有可能性,此区不宜建筑住宅区、办公楼、公共设施等,按照变形情况要逐渐搬迁。
四、滑坡和地表变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滑坡防治。
一是加强日常的地质勘察、明确地质条件,建立防治工程类型,具体位置确定等基础的资料依据;二是实施容易发生滑坡、后援施工拦挡、抗滑桩工程,建立稳定的滑坡体;三是通过滑消减负工程,规划的坡角要使边坡稳定,及时调整剥采比,将剥离量加大;四是通过疏排水工程、粘土填平拉张裂缝、建立排水渠、疏通排泄雨水等措施,避免地表水入滑坡带,从而减少和避免滑坡。
(2)地表开裂。
一是将地表裂缝区域内的房屋给予及时的搬迁,同时在围
墙和道路上建立警示标志,以避让降低危害;找寻地面裂缝因素、地质条件等从而制定防治措施;三是采用粘土填平、建排水渠等手段避免地缝加大;四是加强对地裂缝段的加固和夯实工作,采用灌浆、回填平整等手段实现。
(3)地面坍塌。
通过回填平整、建立排水渠道、排入矸石到塌陷区,综合性治理矸石山、未平整的塌陷坑,绿化改造,规划立体公园等;建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塌陷区状况等;未平整的塌陷坑可以适当进行蓄水养殖等。
(4)地面沉降。
平整土地恢复种植,水洼地要挖深垫浅,填入煤矸石修建鱼塘、建立公园等;整合煤矿利用煤炭液化技术;应用沉降技术降低沉降区域、幅度,缩短沉降时间,从而减少危害。
同时还要加强监测和隐患的消除。
结语
总之,深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前后滑坡及地表变形由于岩组结构、地质断层褶曲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闭坑前的采矿技术特征、闭坑边坡轮廓最终帮坡角、水文条件变化后干边坡向湿边坡过渡中水的作用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滑坡和地表变形地质灾害,因此要采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避免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兆松.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2]范红艳.露天煤矿中的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4(03).
[3]王永胜,郭静芸,等.辽宁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分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