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规律

合集下载

地壳变形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

地壳变形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

地壳变形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其地壳在不断变形。

地质变形是指地壳在时间尺度上发生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包括岩层变形和地面变形等。

地壳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导致地震、地裂缝、地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地壳变形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成为当今科学研究和地质工作的重要领域。

地壳变形监测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地震、地表变形、地磁和重力等信息,以解释地表变形和地壳运动的发生机理和模式。

这些监测数据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和地震台网等手段获取的。

通过长期的监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壳变形的动态过程,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壳变形监测不仅可以用于短期地震预警,还可以用于长期地质风险评估。

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和强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短期地震预警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而长期地质风险评估则可以根据地壳变形监测数据,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和规划。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所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地壳变形监测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起因和发展规律,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例如,通过监测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可以预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为地震防治和应急救援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地壳变形监测还可以检测地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建议。

地壳变形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仪器设备的支持。

科学家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地壳变形监测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和应对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

只有科技与政策的合力推动,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质灾害学

地质灾害学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1、灾害的定义与类型一次在实践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2、按成灾潜势把自然灾害划分为三种:高潜势灾害、中潜势灾害、低潜势灾害。

3、人为灾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

4、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5、地质灾害及其内涵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地、人为地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和事件。

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6、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7、地质灾害的类型按空间分布状况分: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

陆地地质灾害又分为地面地质灾害和地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又分为海底地质灾害和水体地质灾害。

按灾害的成因分: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分: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8、地质灾害分级方案有:灾变分级、灾度分级、风险分级。

9、根据一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额,地质灾害的灾度等级可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风险等级有高度风险、中度风险、轻度风险和微度风险。

10、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种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二) 共生现象 岩溶地区在自然和人为因
素作用下除产生塌陷外,还可由于自身所具有 的条件出现与之共生的地面变形现象,如沉陷 和地裂。它们与塌陷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而 是与塌陷不同的另一类变形现象,认识它对于 区别塌陷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运动形成的地裂可偶见外,较常见的是岩溶地区的红粘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 土中因具有胀缩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而产生的地裂, 并常使建筑物开裂损坏。另一类地裂是由于地面沉降而引 起的,伴随地面沉降而出现和分布。沉降愈强烈,地裂也 愈密集,其延伸长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不等。如江西乐平 花亭锰矿在放水试验时伴随降出现地裂150多条,最大长度 160米,可见最深2米。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分布特 点及其防治措施
2009年 22日是第40个 世界地球日”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在这样一个“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日子里,人 们都希望能减少日渐增多的地质灾害。中国是世界 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 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滑坡和泥石流是人们少见的地 质灾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就比较常见。
1.4 岩溶塌陷的分布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 (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 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 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 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 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 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触 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产 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塌 陷现象。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而引起的、对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的不同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分级。

下面是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试行):一、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发生在地壳中的一种地震现象,可分为轻微震动、中度震动、严重震动和毁灭性震动四个等级。

轻微震动指震感轻微,无造成重大损失;中度震动指震感较明显,造成一定损失;严重震动指震感强烈,造成重大损失;毁灭性震动指地面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

二、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指由于地形、地质等原因所引起的土体滑动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滑动、中度滑动、严重滑动和毁灭性滑动四个等级。

轻微滑动指土体表面出现裂缝,土石松动;中度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米以内;严重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20-100米;毁灭性滑动指土块和石块滑行100米以上。

三、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是指地下岩土层发生变形或变质,导致地表下沉或坍塌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沉降、中度沉降、严重沉降和坍塌四个等级。

轻微沉降指地表下沉5-20厘米;中度沉降指地表下沉20-50厘米;严重沉降指地表下沉50-100厘米;坍塌指地表下沉大于100厘米。

四、地面侵蚀灾害地面侵蚀灾害是指河流、海岸、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表材料发生风化、溶解、流失等现象,导致地表削蚀或冲刷而形成的灾害,可分为轻微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和毁灭性侵蚀四个等级。

轻微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少于10厘米;中度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10-50厘米;严重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50-100厘米;毁灭性侵蚀指地表材料流失大于100厘米。

五、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指在高山地区,由于暴雨、滑坡等原因,形成的泥石流,可分为轻微泥石流、中度泥石流、严重泥石流和毁灭性泥石流四个等级。

轻微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小于1米,宽度小于5米;中度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1-5米,宽度5-10米;严重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5-10米,宽度10-20米;毁灭性泥石流指泥石流高度大于10米,宽度大于20米。

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水源枯竭
河水漏失 泉水干涸
天然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О
人为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 地质构造 • 地形地貌 • 水文地质 •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 天然建筑材料
东嚷口滑坡治理工程全景
格构锚固工程
兴山县金乐滑坡治理工程
施 工 前
施 工 后
秭归县白水河与巴东县赵树岭滑坡专业监测
白水河滑坡专业监测
赵树岭滑坡滑坡专业监测
兴山县鹰嘴岩滑坡与巴东县红石梁滑坡搬迁避让工程
鹰嘴岩滑坡
红石梁滑坡
地质灾害治理与市政工程相结合
地质灾害治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
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美化相协调
工程措施
长 早 演 参 相 多数 防 期过 期 化 数 互 场据 治 安程 识 机 裂 作 信挖 效 全控 别 理 化 用 息掘 果 性制
内容


三峡库区滑坡

素 地质灾害研究学术观
采 集
研究方法
理现 模 现 数 数 论场 型 场 值 据 分试 试 监 模 挖 析验 验 测 拟 掘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三维激光扫描仪 SNMR 微震 土壤水势、水分、基质吸力仪 全自动气象要素装备 地下水位计 钻孔倾斜仪 土压力盒 钢筋计 光纤传感器
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学术思想指导下的矩阵式时空数据 (2)不同类型滑坡形成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3)滑坡岩土体原位试验成果偏少 (4)滑坡-防治结构体系作用机理研究起步较晚 (5)滑坡防治工程立体监测网与多场监测成果较少 (6)滑坡地质灾害数据资料的信息化程度低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

自然灾害中的滑坡灾害类型及特征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的事件。

其中,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灾害形式。

本文将介绍滑坡灾害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特征。

一、滑坡灾害的定义及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岩石体沿一定断层面或面状滑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

按照滑坡的性质和成因,滑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崩滑:主要由于地层的破碎破裂和饱和,引起一定厚度的土石体整体滑动,如山坡的整体崩塌。

2. 滑流: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松散物质上,由于松散物质中的水分作润滑剂,导致松散物质形成流动状态,如泥石流。

3. 接触滑动:地层内部不同层位之间存在接触滑动面,导致岩体或土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滑动,如构造面的滑动。

4. 蠕滑:指地层中水分含量较高,通过孔隙中水的流动作润滑剂,导致岩层或土壤逐渐变形滑移,如蠕动滑坡。

5. 斜坡滑动:沿着一定的破裂断层面或大面积节理面形成的滑动,常伴随大规模地塌和山体崩塌,如深层次滑坡。

二、滑坡灾害的特征及破坏性滑坡灾害具有以下特征:1. 突发性:滑坡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没有过多的前兆预警,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 规模性:滑坡是以整个土石体或岩石体为单位的滑动,通常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3. 灾害性:滑坡灾害具有很高的破坏性,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4. 移动性:滑坡是一种主动的地质灾害,滑动体往往会不断发展和扩大,给恢复工作增加难度。

滑坡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他们破坏了人们生活的房屋和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和资源损失。

此外,滑坡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并带来环境问题。

三、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滑坡灾害的特点和破坏性,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滑坡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加强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避免在滑坡易发区建设重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专业知识】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沿河一村庄发生地陷,村民跌入深坑失踪
2008年8月11日, 贵州沿河自治县 谯家镇韩家村桃 子坪发生一起地 面塌陷,造成一 人失踪,3间民 房及2亩耕地损 毁,危及附近农 户9户38人,房 屋24间。
2、损毁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
西安70米长路面塌陷,9辆货运汽车掉进 深约3米、长约70米的坑中附近群众以为 地震
基于SPOT-5图像解译的唐山市煤矿采矿沉陷区分布图 (李成尊等,2006)
二、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1. 按地面变形的形式分类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渗透变形

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内动力地面变形:地震裂缝、地震塌陷、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面变形等
水动力地面变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如由江河湖海波浪和 水流冲蚀而形成的库岸再造、岩溶水动态变化造成的岩溶塌陷、过量开采 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坡面流引起的地面冲刷等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一号线地 面塌陷事故,造成75米的路面陷落 了15米,正在行驶的十一辆汽车包 括一辆公交车陷入坑内,17人死亡, 4人失踪。
我国东部岩溶区,铁路4010 公里,岩溶塌陷376处,近十 年间中断车1860小时,颠覆 列车3次。
3、引发矿井水患
2009年7月22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鑫永丰煤矿发生采空区地面塌陷,形成面积 约3000m2、深10余米的塌坑,由于正值降雨,水与流沙大量涌入坑内,使 矿井淹没,23名当班矿工被困井下。地ຫໍສະໝຸດ 面沉西安大雁塔




无锡市
地面塌陷
地裂缝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人为因素已经成为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发展经济、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矿 产开采的过程中,必须对地面变形地质灾 害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加 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成因、预测和防治 措施的研究,有效减轻地面变形地质灾害 造成的经济损失。
1、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
长江以北,由于华北地台大多为大型宽缓的褶皱和断块构造,气 候较干旱,降水量少,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 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地面塌陷
主要内容
概 述 地面塌陷的危害 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地面塌陷的防治
一、概述
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 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 程。
地面塌陷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且具有突然性,事 前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发生的时间,加之,其发生过程可导致地面建筑 物开裂、倒塌,甚至整体陷落,公路、桥梁扭曲错断,农田肢解以及 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地面塌陷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
4、破坏农田
三、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一)岩溶地 面塌陷分布
据1993年的不完全 统计,南方岩溶地 面塌陷点已发现 34072 个 , 占 全 国 总 数 的 96.5% 。 其 中 湖 南 省 有 14152 个,居全国之首, 其次为广东省和广 西壮族自治区,分 别为8751个、8735 个,再其次为贵州、 云南、四川。
中部地区(黄土高原、中低山) 黄土高原湿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塌陷灾害区; 秦岭、川鄂、横断山地区地面塌陷灾害区; 长江上游平原、云贵高原岩溶塌陷区。
西部地区(高山、高原、人烟稀少) 内蒙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土地砂化和盐渍化地面变
形灾害区; 天山、昆仑山地震地面变形灾害区;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冻融塌陷灾害区; 青藏高原山地岩土冻融、地震塌陷灾害区。
黑龙江鹤岗煤矿,开采70多年来,已塌陷 土地41.97km2,搬迁房屋总建筑面积 39.7×104m2,
安徽淮南采空区塌陷
目前山西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以全省15.6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计算,山西有近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 “悬空区”,使大面积土地塌陷。
2000年4月6日下午4时-8时,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地面塌陷。陷坑 18个,最大陷坑长63米、深6-7米;最小陷坑1-2长,深小于2米。陷 坑带呈近东西向分布,散分在东西300米、南北250米的范围内。有2栋 民房完全倒塌,有16栋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
重力地面变形: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面变形:修路开挖边坡、采矿地面塌陷、城市建设平整土地、农 业活动中的梯田改造等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长白山、燕山山地、松辽平原地面塌陷灾害区;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灾害区; 东南沿海丘陵特殊岩土变形和地面塌陷灾害区; 台湾地震、地面沉降为主塌陷灾害区。
二、地面塌陷的危害
1、破坏地面建筑、造成人员伤亡
2009年8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长江 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发生路面塌 陷,一辆蓝色出租车掉入塌陷区中
2009年7月4日凌晨 2时30分许,鄂州市 汀祖镇刘云村陈盛 湾村内,一幢占地 面积百余平方米的 平顶楼房部分向地 下塌陷6米,户主30 岁的儿子被埋遇难。
地面塌陷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发生的先决条件,地下空洞可分 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两类。
天然洞穴: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包括岩溶洞穴、土洞 (黄土洞穴、红土洞穴、冻胀丘融化形成的土洞)和熔岩洞穴。
人工洞室:人工采掘活动所形成的,包括人防工程、地铁、 隧道、涵洞和采矿形成的地下巷道系统。
目前面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人为诱发地面塌陷的最主要类型。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类型和 规律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三.中国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四.地面塌陷 五.地面沉降 六.地裂缝
一、概述
•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定义 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
生变形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或)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 程。
如,构造运动引起的山地台升和盆地下沉;抽取地 下水、开采地下矿产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裂缝、地面沉降 和塌陷等。 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 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