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十二章答案

合集下载

第12章s区元素课后习题答案

第12章s区元素课后习题答案
(3)电极电势属热力学范畴,而反应的剧烈程度属动力学范畴,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锂与水反应缓和的原因有二:①锂的熔点较高(180℃),与水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足以使其熔化,是固一液反应,不象钠、钾熔点低(分别为98℃和63.5℃)是液-液反应;②锂与水反应的产物LiOH溶解度小,一旦产生,就覆盖在锂的表面上,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4)锂和铍的离子半径特别小,离子势大,极化力强和半径较大的X-(变形性大)结合有较多的共价性,因而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其它同族元素则为离子性化合物。
(5)三个酸根均为大阴离子,K+比Na+半径大,自然前者形成的盐比后者形成的盐稳定而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仍是相差溶解规律的典型例子。
(6)根据ROH规则,Be(OH)2为两性化合物,故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而同族其他元素的氢氧化物碱性都很强,故只能溶于酸。
OH-+H3O+===2H2O
将清液蒸发、浓缩、结晶或通入HCl气体(同离子效应)均可得纯氯化钠。
7.在6个未贴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装有白色固体试剂Na2CO3,BaCO3,Na2SO4,MgCO3,CaCl2和Mg(OH)2,试设法鉴别并以化学反应式表示。
解答
取少量各固体试剂分别置试管中,加一定量水,易溶者为Na2CO3,Na2SO4,和CaCl2,
Cl(g)结合电子-355
由单质生成KCl(s) -438
解答
△fH =1/2D + S + I + E + (-U)
∴U = (1/2D + S + I +E)-△fH
=[1/2 (244) + 89 + 425 + (-355) - (-438)] kJ·mol-1

《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作业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作业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业答案第一章(P25)1—8 (1)26.44% (2) 6.14mol·Kg -1; (3) 5.42 mol·L -1; (4) x(NaCl)=0.0995, x(H 2O)=0.9005 1—9 ⊿t b =K b ·b B 相同则b B 相等,1.5g/(60g·mol -1×200g)=42.8g/(M x ×1000g)M x =342 g·mol -11—11 ⊿t f =K f ·b B =1.86℃·kg·mol -1×19g/(M x ×100×10-3Kg) M x =1606 g·mol -1 1—13 П=c B RT≈b B RT R=8.314kPa·L·mol -1·K -1 ≈8.314kPa·kg·mol -1·K -1(ρ≈1.0 kg·L -1稀溶液) ⊿t f ==0.56℃=K f ·b B =1.86℃·kg·mol -1×b BП=8.314kPa·kg ·mol -1·K -1×309.65K×0.56℃/1.86℃·kg·mol -1=775.09 kPa 1—14 过量AgNO 3过量 胶团结构式:[(AgI)m ·n Ag +·(n-x) NO 3-]x+·xNO 3- 正溶胶,负极移动 1—15 三硫化二砷溶胶胶团结构式:[ (As 2S 3) m ·nHS -·(n-x) H +]x-·x H +, 负溶胶, 聚沉能力:NaCl ﹤Mg Cl 2﹤AlCl 3,第二章(P57)2—17 ∆r H m θ=3∆f H m θ(N 2,g)+4∆f H m θ(H 2O,g)- ∆f H m θ(N 2O 4,g)- 2∆f H m θ(N 2H 4,l)=3×0+ 4×(-241.84kJ·mol -1)-(9.661kJ·mol -1)- 2×(50.63kJ·mol -1)= -1078.28 kJ·mol -11078.28×103 J=mgh=100kg×9.8×h h=1100m2—18 ∆r G m θ=∆f G m θ(C 6H 12O 6,s)+6∆f G m θ(O 2,g)- 6∆f G m θ(H 2O,l)- 6∆f G m θ(CO 2,g)=(-910.5kJ·mol -1)+6×0 -6×(-237.14kJ·mol -1)- 6×(-394.38kJ·mol -1)= 2878.62 kJ·mol -1 >0 即298K 及标态下不能自发进行第三章(P89)3—13题 解: 2SO 2(g) + O 2(g) 2SO 3(g)起始分压P 0(kPa) 0.4RT 1.0RT 0平衡分压P(kPa) 0.08RT 0.84RT 0.32 K θ={[p(SO 3)/p θ]2/{[p(SO 2)/p θ] 2[p(O 2)/p θ]}=0.286,其中p θ=100kPa ,Kc θ=19.053—14题 解: PCl 5(g) PCl 3(g) + Cl 2(g)起始分压P 0(kPa) 0.35RT 0 0平衡分压P(kPa) 0.10RT 0.25RT 0.25RT K θ={[p(PCl 3)/p θ][p(Cl 2)/p θ]/[p(PCl 5)/p θ]=27.18, 其中p θ=100kPa ,Kc θ=0.6253—15题 解:(1)理论计算∆r H m θ(T)≈∆r H m θ(298.15K)= ∑ ∆f H m θ(B,298.15K)=172.43 kJ ·mol -1,∆r S m θ(T)≈∆r S m θ(298.15K)= ∑ S m θ(B,298.15K)=182.23 J ·mol -1·K -1,∆r G m θ(298.15K )=∑ ∆f G m θ(B,298.15K)=119.78 kJ ·mol -1,∆r G m θ(1773K)=∆r H m θ(298.15K)-1773×∆r S m θ(298.15K)=-150.66 kJ ·mol -1,∆r G m θ(298.15K)与∆r G m θ(1773K)完全不同(2)实验值计算 lg(K 2θ/K 1θ)= ∆r H m θ/2.303R ×[(T 2-T 1)/ T 2 T 1]——范特霍夫公式 得∆r H m θ=96.65 kJ ·mol -1,∆r G m θ(T)=-RTln K θ=-2.303RTlg K θ,得∆r G m θ(1773K)=-112.8 kJ ·mol -1,∆r G m θ(1773K)=∆r H m θ-1773×∆r S m θ= -112.8 kJ ·mol -1,得∆r S m θ=0.1181 kJ ·mol -1·K -1=118.1 J ·mol -1·K -1,B νB νB ν可见理论计算值和实验计算值相差较大,如何计算看题意。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重点习题答案详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重点习题答案详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2. 解: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nRTV p =可得: RTpV M n ==m 则: mol /0.160.250L101.3kPa K 298K mol L kPa 315.8164.0-11g g pV mRT M ≈⨯⨯⋅⋅⋅⨯==-该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4. 解:由题意可知,氮气为等温变化,氧气为等容变化 kPa 92.350.0mL2.00mL kPa 0.98211N 2=⨯==V V p p kPa 45.43333K 732kPa 0.53121O 2=⨯==K T T p p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kPa4.4792.345.4322O N ≈+=+=p p p 总7. 解: T =(273+15)K = 288K ; p 总 =100kPa ;V =1.20L 288K 时,p (H 2O)=1.71kPaM (Zn)=65.39则 p 氢气= (100-1.71)kPa = 98.29kPa mol 0493.0K288K mol L 8.315kPa L 20.18.29kPa 911-=⨯⋅⋅⋅⨯==-RT pV n 氢气根据: Zn(s) + 2HCl → ZnCl 2 + H 2(g)65.39g 1molm (Zn)=? 0.0493mol解得m (Zn)=3.22g则杂质的质量分数 w (杂质) = (3.45-3.22)/ 3.45 = 0.06714. 解:因溶液很稀,可设ρ ≈1 g·mL -1(1) 14113L mol 1054.1K293K mol L kPa 315.8kPa 10375-----⋅⨯=⋅⋅⋅⋅⨯=∏=RT c (2) mol g L L g cV m n m M /1069.6mol 1054.1010.50515.04143⨯=⋅⨯⨯⨯===--- 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1069.6⨯ (3) K1086.2kg mol 1054.1mol kg K 86.14141----⨯=⋅⨯⨯⋅⋅=⋅=∆b K T f f K1088.7kg mol 1054.1mol kg K 512.05141----⨯=⋅⨯⨯⋅⋅=⋅=∆b K T b b (4)由于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的值太小,测量误差很大,所以这两种方法不适用。

北师大无机化学四版习题答案12章氧族元素

北师大无机化学四版习题答案12章氧族元素

北师大无机化学四版习题答案12章氧族元素第12章氧族元素:49.10mL , 12.1 空气中O与N 的体积比是21:78 ,在273K和101.3kPa 下lL 水能溶解O222N:49.10mL。

问在该温度下溶解于水的空气所含的氧与氮的体积比是多少, 2 解: 己知空气中氧、氮分压比为21:78。

在273K、10 1.3 kPa 下lL 水能溶解O为49.10mL,2N为23.20 mL。

溶解于水的空气中氧的体积分数为 249.10×0.21,0.36 (49.10×0.21)+(23.20×0.78)氮的体积分数为:1,0.36,0.64因此溶解于水的空气所含的氧与氮的体积比是1:1. 8 。

12.2 在标准状况下,750 mL 含有O的氧气,当其中所含O完全分解后体积变为780mL ,若33将此含有O的氧气lL 通入KI溶液中,能析出多少克I ? 32解:设750mL 氧气中有x mL O : 3则有: 2 O? 3 O增加的体积 3 22 3 1x 30所以 2/x,1/30 x, 60mL即此氧气中O百分比为60/750,8 % , lL 氧气中含80mL O . 33设能析出I yg ,已知M (I), 254 22+ , 2I+ 2H+ O? I+ O+ HO 3 2 221mol 254g(0.08/22.4)mol y所以1/(0.08/22.4),254/y y,254×0.08/22.4,0.91(g)12.3 大气层中臭氧是怎样形成的,哪些污染物引起臭氧层的破坏,如何鉴别O,它有什么特征3反应,解: ( 1 )O+hv ? O +O (λ<242nm ) 2O + O? O 2 3( 2 )氟氯烃:CFCl ,CFCl等,以及氮氧化物:NO 、NO 等可引起臭氧层的破坏。

如3222NO、CFCl 对臭氧层的破坏反应 222CFCl+hv?CFCl?+Cl? (λ<221nm) 222Cl?+O?ClO?+O32ClO?+O?Cl?+O 2即 O+O?O+O 322NO+hv?NO+O (λ<426nm) 2NO+ O? NO+O 322NO+O?NO+O 22即 O+O?O,O 322所以Cl原子或NO分子能消耗大量O 23( 3 )鉴别O时,只需将气体通入淀粉碘化钾的酸性溶液中或用湿淀粉碘化钾试纸检查,3若有蓝色,即证明有O,其反应式为 3+ , 2I+ 2H+ O? I+ O+ HO 3 2 22 或2KI+ HO + O? I+ O+ 2KOH 23 2 212.4 比较O和O氧化性、沸点、极性和磁性的相对大小。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二章沉淀滴定和重量滴定课后练习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二章沉淀滴定和重量滴定课后练习与答案

第十二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违反无定形沉淀条件的是()A. 在浓溶液中进行B. 在不断搅拌下进行C. 陈化D. 在热溶液中进行2.下列不属于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要求的是()A.沉淀的溶解度小B.沉淀纯净C.沉淀颗粒易于过滤和洗涤 D.沉淀的摩尔质量大3.指出下列哪一条不是晶形沉淀所要求的沉淀条件()A.沉淀作用宜在较稀溶液中进行 B.应在不断地搅拌作用下加入沉淀剂C.沉淀应陈化 D.沉淀宜在冷溶液中进行4.在重量法测定硫酸根实验中,硫酸钡沉淀是()A.非晶形沉淀B.晶形沉淀C.胶体D.无定形沉淀5.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是()A.浓、冷、慢、搅、陈 B.稀、热、快、搅、陈C.稀、热、慢、搅、陈 D.稀、冷、慢、搅、陈6.用 SO42-沉淀 Ba2+时,加入过量的 SO42-可使 Ba2+沉淀更加完全,这是利用()A.络合效应B.同离子效应 C.盐效应D.酸效应7.在重量分析中,待测物质中含的杂质与待测物的离子半径相近,在沉淀过程中往往形成()A.后沉淀 B.吸留 C.包藏 D.混晶8. 为了获得纯净而易过滤、洗涤的晶形沉淀,要求()A.沉淀时的聚集速度小而定向速度大B.沉淀时的聚集速度大而定向速度小C.溶液的过饱和程度要大D.沉淀的溶解度要小9.下列哪些要求不是重量分析对称量形式的要求()A.要稳定B.颗粒要粗大C.相对分子质量要大D.组成要与化学式完全符合10. 恒重是指样品经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称得的重量之差小于()。

A. 0.1mgB. 0.1gC. 0.3mgD. 0.3g11. 有利于减少吸附和吸留的杂质,使晶形沉淀更纯净的选项是()A.沉淀时温度应稍高B. 沉淀完全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陈化C.沉淀时加入适量电解质D. 沉淀时在较浓的溶液中进行12.重量分析中,依据沉淀性质,由()计算试样的称样量。

A.沉淀的质量B.沉淀的重量C.沉淀灼烧后的质量D.沉淀剂的用量13.在重量分析中能使沉淀溶解度减小的因素是()。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除s 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 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

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 3分子中B 原子采用等性sp 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 3分子中N 原子采用不等性sp 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 2、C 6H 6、H 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 、SiO 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C HH HC OO H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

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1-6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I>HBr>HCl 。

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农业出版社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解答汇总完整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Ⅰ)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分散体系 (1)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8)第3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5)第4章物质结构 (22)第5章分析化学概述 (27)第6章酸碱平衡 (31)第7章酸碱滴定法 (36)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 (44)第9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49)第10章配位化合物 (53)第11章配位滴定法 (62)第12章氧化还原反应 (67)第13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78)第14章电势分析法 (83)第15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86)第16章试样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简介 (90)第17章重要生命元素简述 (93)第18章原子核化学简介 (96)第1章 分散体系1-1.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中,含有NaCl 0.900%,密度为1.01g·mL -1,若配制此溶液3.00×103g ,需NaCl 多少克?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解:配制该溶液需NaCl 的质量为:m (NaCl)=0.900%×3.00×103g=27.0g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13-1-327.0g/58.5g mol (NaCl)==0.155mol L (3.0010g/1.01g m L )10c ⋅⋅⨯⋅⨯ 1-2.把30.0g 乙醇(C 2H 5OH)溶于50.0g 四氯化碳(CCl 4)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1.28g∙mL -1,计算:(1)乙醇的质量分数;(2)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3)乙醇的质量摩尔浓度;(4)乙醇的摩尔分数。

解:(1)w (C 2H 5OH) =25254(C H OH)30.0g (C H OH)(CCl )30.0g 50.0gm m m =++=0.38 (2)-12525-1-3(C H OH)30.0g/46g mol (C H OH)[(30.0+50.0)g /1.28g mL ]10n c V ⋅=⋅⨯==10.4mol·L -1 (3)b (C 2H 5OH) =-125-3430.0g(C H OH)46g mol (CCl )50.010kgn m ⋅=⨯=13.0mol·kg -1 (4)x (C 2H 5OH) =-125254-1-130.0g(C H OH)46g mol =30.0g 50.0g (C H OH)+(CCl )+46g mol 153.6g mol n n n ⋅⋅⋅ =0.650.660.650.33=+ 1-3.将5.0g NaOH 、NaCl 、CaCl 2分别置于水中,配成500mL 溶液,试求c (NaOH)、c (NaCl)、c (12CaCl 2)。

无机课后习题答案12-17、20

无机课后习题答案12-17、20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4)实验室制备 NO2 的反应为: Cu+4HNO3==Cu(NO3)2+2NO2+2H2O
12.3 解:N2 分子中氮氮三键键能很大,不易参加反应;而 NH3 分子中的 N—H 键则键能较小,易 断裂参加反应,故常作为制备含氮化合物的原料。
市售硝酸的百分比浓度为:68%;密度为:1.4g/cm-3;;体积摩尔浓度为:15.1mol/cm-3。市售 磷酸的百分比浓度为:85%密度为 1.6g/cm-3; 体积摩尔浓度为:13.9mol/cm-3。 12.25 解:向 SbCl5 溶液中通入 H2S 时,伴随 Sb2S5 的生成,溶液的酸度提高,Sb5+氧化能力提高而 与 H2S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 Sb2S3 和 S 沉淀生成。 2Sb5++5H2S==Sb2S5+10H+ 2Sb5++5H2S==Sb2S3+2S+10H+ 若制较纯的 Sb2S5,应在碱性条件下先得到 SbS43-,再小心加入稀酸即可。 2Sb5++5S2-==Sb2S5 Sb2S5+3S2-==2SbS432SbS43-+6H+==Sb2S5+3H2S 12.26 解:Sb2S3 是两性氧化物,故可以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3Na2S+Sb2S3==2Na3SbS5 而 Bi2S3 没有酸性,不溶于碱金属硫化物中。 Sb2S3 具有还原性,它们可以和具有氧化性的多硫化物反应生成硫代锑酸盐,方程式为: Sb2S3+(NH4)2S2==(NH4)2SbS4 由于 Bi2S3 中 Bi(III)的还原性极若,故不和多硫化物反应。 12.27 解:并不矛盾。碱性条件下:E(AsO43-/AsO2-)=-0.68V,E(I2/I-)=0.5355V,故碘单质可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单色光是指()A. 单一颜色的光B. 单一波长的光C. 波长范围较窄的光D. 波长较短的光解:选B2.被测定溶液浓度增大,则其最大吸收波长()A. 向长波长方向移动B. 向短波长方向移动C. 保持不变D. 条件不同,波长变化的方向不同解:选C3.测定吸光度时应该使读数在0.2到0.8之间的原因是()A. 容易读数B. 由读数造成的误差较小C. 没有读数误差D. 因为仪器设计的要求解:选B4.某物质的吸收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A. 物质的本性B. 溶剂的种类C. 溶液浓度的大小D. 参比溶液的种类解:选A5.空白溶液的作用是()A. 减少干扰B. 扣除溶剂、显色剂等的吸光度C. 作为对照D. 用于校准仪器解:选B6.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关系是()A. A=(lg1/T)B. A=lg TC. A=1/TD. T=lg(1/A) 解:选A7.显色时,显色剂的用量应该是()A. 过量越多越好B. 按方程计量要求即可C. 只要显色即可D. 适当过量解:选D8.比较法测量时,选择的标准溶液与被测溶液浓度接近,能减小误差的原因是()A. 吸收系数变化小B. 干扰小C. 吸光度变化小D. 透光率变化小解:选A二、填空题:1.朗伯-比尔定律中,吸光度A与溶液浓度c及液层厚度b的关系为A=κbc,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一般认为κ<104L∙mol-1∙cm-1显色反应属低灵敏度,κ= 104~5×104 mol-1∙cm-1属中等灵敏度κ= 6×104~105属高灵敏度。

2.被测溶液的吸光度越大,则溶液的浓度越浓,透光率越小,溶液的颜色越深。

3.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吸光后物质处于激发态,然后迅速返回基态。

4.在光度分析中,溶剂、试剂、试液、显色剂均无色,应选择溶剂作参比溶液;试剂和显色剂均无色,被测试液中存在其他有色离子,应选试液作参比溶液。

5.分光光法测量的步骤一般是显色,校正空白,测量吸光度,计算结果。

6.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部分为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读出装置。

三、简答题1.什么是吸收曲线?怎样根据吸收曲线去选择合适的定量测定波长?解:以入射光的波长为横坐标,溶液中被测物质的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曲线称为被测物质的吸收曲线。

吸收曲线显示了被测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有较高的灵敏度,常选用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如果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存在干扰时,则应选择灵敏度稍低,但干扰较小的其他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2.分光光度法测定时,为什么常要使用显色剂?为什么可以通过测定显色后的产物的吸光度来确定被测物质的浓度?解:使用显色剂可以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如果显色反应能够定量的完成,则显色后的产物浓度与被测量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也与显色产物的吸光度成正比。

所以可用通过测定显色后的产物的吸光度来确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3.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选择合适的显色剂?解: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1)显色剂的用量(2)溶液的pH(3)显色时间(4)显色温度4.如何使由于读数而产生的测定误差最小?解:使读数在0.2~0.8范围内。

5.如何消除由于试剂和溶剂产生的吸光度?解:使用空白溶液就可以去掉溶剂和试剂的吸光度。

6.确定一种新的吸光分析方法,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确定分析条件?解:主要通过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pH、显色时间、显色温度4个因素去确定分析条件。

7.为什么要使用标准溶液?什么是标准曲线法?解:仪器分析方法就是通过比较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的信号的关系进行测定的。

标准曲线法是用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同时进行测定,然后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以相应的测量值为纵坐标作图。

再根据被测溶液的测量值在图中查得被测溶液的浓度。

8.如何利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解:根据混合物的吸光度加和原理,在两个波长在下分别测定混合物的吸光度,联立方程。

利用标准溶液测得各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带入方程求解。

四、计算题1.将下列吸光度值换算为透光率:(1)0.01 (2)0.05 (3)0.30 (4)1.00 (5)1.70解:换算:(1)0.01 A=-lg T=-lg0.01= 2(2)0.05 A =1.301(3)0.30 A =0.523(4)1.00 A =0(5)1.70 A =-0.232.质量分数为0.002%的KMnO 4溶液在3.0cm 的吸收池中的透光率为22%,若将溶液稀释一倍后,该溶液在1.0cm 的吸收池的透光率为多少?解: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未稀释前,在3㎝杯中的吸光度为A =-lgT=-lg0.22=0.658稀释后:A =0.329所以在1㎝杯中的吸光度为A = 0.329/3=0.110所以 T=10-A =10-0.11=0.7763.用丁二酮肟光度法测定镍,若显色后有色物质的浓度为1.7×10-5mol·L -1,用2.0cm 的吸收池在470nm 波长处测得透光率为30.0%,计算此有色物质在该波长下的摩尔吸收系数。

解:根据A =κbc 得,523.0lg A =-=T1415cm mol L 1054.1cm mol L 107.12523.0---⋅⋅⨯=⋅⋅⨯⨯==bc A κ 4.欲使某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在0.2~0.8之间,若吸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5.0×105 L ·mol -1·cm -1,则试样溶液的浓度范围为多少?(吸收池b = 1cm )解:根据A s =εbc s当A =0.2时 1715L m o l 104.0L mol 100.510.2---⋅⨯=⋅⨯⨯==κb A c A =0.8时 1615L mol 101.6L mol 10510.8---⋅⨯=⋅⨯⨯==κb A c 所以样品溶液的浓度范围为4.0×10-7~1.6×10-6mol∙L -1。

5.称取1.0000g 土壤,经消解处理后制成100.00mL 溶液。

吸取该溶液10.00mL ,同时取4.00mL 质量浓度为10.0μg·mL -1的磷标准溶液分别于两个50.00mL 容量瓶中显色、定容。

用1cm 吸收池测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0.260,土壤试液的吸光度为0.362,计算土样中磷的质量分数。

解:根据ρab A =得对标准溶液:s ρab A s =对未知溶液:x x ρab A =则有 1-s s mL g 1.110.26050.004.00g 10.00.362⋅=⨯⨯=⋅=μμA c A x x ρ 则原试样中P 的质量分数为41-61-61055.5g0000.1g g 101005mL g 11.111010000.1000.50---⨯=⋅⨯⨯⨯⋅=⨯⨯⨯μμρx 6.用邻二氮菲显色法测定Fe ,称取试样0.5000g ,处理显色后,在510nm 处测得吸光度为0.430,若将溶液稀释1倍后,其透光率为多少?解:溶液稀释一倍后,吸光度为215.02/430.0==A所以 T = 10-A = 10-0.215= 0.6107.两份不同浓度的同一有色配合物的溶液,在同样的吸收池中测得某一波长下的透光率分别为65.0%和41.8%,求两份溶液的吸光度。

若第一份溶液的浓度为6.5×10-4mol·L -1,求第二份溶液的浓度。

解:透光率为65.0%时 0.224100.651==-A 透光率为41.8%时 0.382100.4182==-A 因为 A 1=κbc 1A 2=κbc 2所以 2121c c A A = 13141122L m o l 101.110.224L mol 106.50.382----⋅⨯=⋅⨯⨯=⋅=A c A c 8.一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5,摩尔吸收系数为2.5×105cm -1·L·mol -1,今欲配制1L 该化合物溶液,稀释200倍后,于1.00cm 吸收池中测得的吸光度为0.600,那么应称取该化合物多少克?解:根据bc A κ=得1615L mol 102.4L mol 1102.50.600---⋅⨯=⋅⨯⨯==b A c κ 则稀释前的浓度为:(2.4×10-6×200) mol·L -1= 4.8×10-4mol·L -1所以需要该化合物的质量为:4.8×10-4 mol·L -1×1 L×125g ·mol -1=0.06(g)9.已知一种土壤含0.40%P 2O 5,它的溶液显色后的吸光度为0.32。

在同样的条件下,测得未知土样的溶液显色后的吸光度为0.20,求该土样中P 2O 5的质量分数。

解:根据A=abc 得2121ρρ=A A 0.25%0.320.40%0.21122=⨯=⋅=A A ρρ 10.当分光光度计的透光率测量的读数误差ΔT = 0.01时,测得不同浓度的某吸光溶液的吸光度为:0.01,0.100,0.200,0.434,0.800,1.20。

利用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以及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计算由仪器读数误差引起的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

解:因为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所以吸光度的相对误差就是浓度的相对误差,所以:A =0.01时,98010010.T .==-,990Δ.T T =+,3104.4)99.0lg (98.0lg -⨯=---=∆A ,44.001.0104.4Δ3=⨯=-A A A =0.100时,794.010100.0==-T ,0.804=+ΔT T ,31044.5)804.0lg (794.0lg -⨯=---=∆A ,0544.0100.01044.5Δ3=⨯=-A A A =0.200时,631.010200.0==-T ,0.641=+ΔT T ,31083.6)641.0lg (631.0lg -⨯=---=∆A , 0342.0200.01083.6Δ3=⨯=-A A A =0.434时,368.010434.0==-T ,0.378Δ=+T T , 21016.1)378.0lg (368.0lg -⨯=---=∆A , 0267.0434.01016.1Δ2=⨯=-A A A =0.800时,158.010800.0==-T ,0.168=+ΔT T , 21067.20267.0)168.0lg (158.0lg -⨯==---=∆A , 0334.0800.01067.2Δ2=⨯=-A A A =1.20时,0631.01020.1==-T ,0.0731Δ=+T T , 21039.60639.0)0731.0lg (0631.0lg -⨯==---=∆A 0532.020.11039.6Δ2=⨯=-A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