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1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1页)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风音乐”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音乐歌舞等,经过不断的发展磨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古风歌曲曲目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感伤情歌类。

在古风歌曲中,爱情元素占了优势。

这类歌曲满足了多数人对真爱的憧憬,呈现的是个体自我意识萌发后的内心渴求。

爱而不得的情感表达符合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情感常态。

作为情感折射,孤影难成双、劳燕亦分飞的场景在古风歌曲中比比皆是。

如《虞兮叹》讲述的是霸王别姬的故事。

“与君共饮这杯中冷暖,西风彻夜回忆吹不断”“含悲、辞君、饮剑,血落凝寒霜,难舍一段过往,缘尽又何妨,与你魂归之处便是苍茫”.《虞兮叹》以哀而不伤的氛围渲染赋予了这段传奇以新的魅力。

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途径,时长三至五分钟的流行音乐无须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讲明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更多的是通过场景气氛的展现去激发听众的共鸣。

体悟人生类。

除了纯粹歌颂爱情之外,古风歌曲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其中一个元素来表达生命意识,通过诗词化的语言去书写个体生命体验,表现群体性精神感受。

如2021年的古风歌曲《骁》,融合了经典唐诗意象的歌词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激昂的音乐中.听众跟随英雄豪杰的步伐走遍边塞荒漠,呐喊着“自古英雄豪杰当以仁为先”,激发出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露从今夜白诸荣会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诗意来自于美好。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

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模考卷五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模考卷五含解析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都不应该把教师推向前台或让教师承担相应责任”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不能简单地把老师推向前台,甚至把老师当替罪羊”,“简单”和“替罪羊”不能等同C项相应理解。
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清楚梳理”错误,结合“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分析,原文是“从存在角度说……十分复杂”,不是可以“清楚梳理”的。
故选B。
C.鲁迅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原因是鲁迅的“个人”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D.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表现为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

楚雄市重点中学新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楚雄市重点中学新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楚雄市重点中学新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神舟”一词上了网络热搜。

“神舟”飞天________已有20年!我们对这艘中国太空飞船的名字早已__________,一提起它,总让人打心底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这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现載人航天エ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神舟”从此成为载人航天的代名词。

杨利伟首飞、“神七”太空出舱、景海鹏三次飞天、“天宫”上演太空科普课……载人航天工程一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学应用效益的_________,谱写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壮美篇章,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

这些难忘的瞬间,总能激荡起每个人与时代共振、同国家一道前行的奋斗豪情。

“神舟一号”飞船实现的一趟太空往返,背后涵义并不简单,它看似中国航天事业的______,实则厚积薄发。

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就不可能使中国航天事业用短短七八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赫然耳熟能详显现独树一帜B.居然耳熟能详显现异军突起C.居然耳濡目染呈现独树一帜D.赫然耳濡目染呈现异军突起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这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C.既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一问题的具体回应。

它具有三个维度,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蕴藏着新时代应该塑造与弘扬的伦理与道德,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而且还是先进文化的表征。

“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

“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释放,却也使资源与环境、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隐性矛盾逐渐显现。

建立在单纯追求物质丰富基础上的幸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幸福是物质生产丰富与精神生活愉悦的统一,“美丽中国”建设就是将“物质美”与“精神美”统一起来,从而将美的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以物质与精神共同美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整体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让中国变得物质富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善,既强调变美的过程,又突出美的结果,成就幸福的理想状态。

可以说,生态整体繁荣是“美丽中国”的基点,人的全面发展是“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目标。

“美丽中国”的关系维度。

“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美的对象,即让谁变美丽的问题;二是美的内容,即究竟怎样美丽的问题。

美丽的对象是中国,这是广义的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域代名词,其包含了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社会与自然三部分。

所以说广义上的“美丽中国”就是美丽的人、美丽的社会与美丽的自然之统称。

美丽的内容是从审美视域下审视中国的人、自然与社会,实现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双繁荣。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洽谈发详地匪夷所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 . 笼络水蒸气豆蔻年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 . 沉湎唱双簧一踏糊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D . 努嘴高品味繁文缛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2. (4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效果。

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

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的内在因素。

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

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

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

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

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预设质疑荒唐推演B . 预期置疑荒唐推演C . 预期质疑荒诞推算D . 预设置疑荒诞推算(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B . 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C . 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D . 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3.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

云南省楚雄州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州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楚雄州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天下豪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的美誉,又有“枭雄”的称号。

B.《茶馆》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地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做的抗争。

C.《欧也妮·葛朗台》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中心事件,揭露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抨击了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

D.莎士比亚说过,他的《哈姆莱特》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E.《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意在说明老人已是风烛残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到一首好的诗歌,先要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就是说,是不是“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最重要的________。

那么什么才能使你“情动于中”呢?晋朝陆机有一篇《文赋》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枯黄、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会________。

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我们觉得________,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

所以,人心之动,是物使之然也,也就是说,“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的大自然的物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标志触目伤怀赏心悦目B.标志触目伤怀清耳悦心C.标准悲从中来赏心悦目D.标准悲从中来清耳悦心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说到一首诗歌的好坏,先要看人作的诗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

2025届云南省楚雄市古城中学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楚雄市古城中学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云南省楚雄市古城中学高考语文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遭遇口碑危机。

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突显甚至粗枝大叶源源不断B.凸显或者粗制滥造滔滔不绝C.凸显甚至粗制滥造源源不断D.突显或者粗枝大叶滔滔不绝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雄彝族自治州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9高二下·太原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看汉服运动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则完成了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

对于汉服运动,我们也应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从章太炎到陈寅恪再到钱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民族自觉。

但是,他们所有的理论诉求都是建立在“文化本位”而不是“种族本位”的基础上的。

即使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目的的章太炎,也明确指出,“提倡国粹”不是要人们尊信孔教,而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

同样,按照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在“种族”、“文化”和“地域”三个因素当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

钱穆的“文化本位论”更是毋庸赘言。

汉服运动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它所推崇的“汉民族本位”归根结底是一种“种族本位”理论。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是必然的,其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此而退回到“种族本位”,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它强调汉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无视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鄙薄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反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点,在他们对“汉服”和“唐装”的不同态度上,在他们对“汉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

而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本位运动,不仅不是纯粹的“汉本位”的文化本位运动,相反,他们都首先强调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强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

这也正是民族主义史学家没有与西化派形成正面冲突之势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章太炎的“国粹国光论”、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还是钱穆的“文化本位论”,都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年代,通过对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寻求民族自救之路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因而,他们都是立足传统而面向未来的。

汉服运动根本的社会性目标就是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而他们所谓的“正统”不仅是虚妄的,而且是逆时而动、面朝过去的。

无论如何,汉服运动都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

安东尼·史密斯说:“种族性的民族主义看起来更像是‘宗教替代品’的制度化。

”确乎如此。

(选自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由于汉服运动本身也属于文化现象,因而可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B . 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这与汉服运动推崇的“汉民族本位”是一致的。

C . 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就包含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是封闭的。

D . 汉服运动要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的社会性目标,其实是“民族意识的退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以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为参照,对汉服运动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考察与分析。

B . 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相比,汉服运动具有种族本位、封闭排他、面朝过去的倾向。

C .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汉服运动要警惕种族本位问题。

D . 文章引用安东尼•史密斯的话,是为了论证汉服运动是种族性的民族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章太炎明确指出“提倡国粹”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与汉服运动的初衷一致。

B . 汉服运动由于推崇“汉民族本位”,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

C .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与民族主义史学家共同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D . 汉服运动应当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2. (12分) (2017高二下·山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连环画家贺友直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他说自己是1937届的,学生们纷纷猜他是1937年毕业于比利时或巴黎的美术学校,他却回答是小学毕业。

面对哄堂大笑,他正色道:我是没有什么文化的,所以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及展示的舞台。

我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才能在64开小本上,在方寸小框框里一步步提高。

如今若问先生一开始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他只记得自己从小就喜欢画。

先生是宁波镇海人,5岁丧母,由于父亲无法独自抚养他,就将他托付给乡下的姑妈。

他所就读的小学校舍设在庙里,里面有个戏台,周围画着《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先生迷上了那些传神的画----他一次次细心地去描摹、比照、思索、修改,凭着这些“瞎折腾”性质的实践,他的美术成绩在小学里遥遥领先.1980年,贺友直先生应邀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

虽然姑妈待他不错,但家境贫困,早年失学的先生开始了做学徒当小工的日子。

彼时的生活体验,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或缅怀,或嘲讽,或旁观,尽将老上海的风貌人情绘成一幅幅连环画,过去连着现在,短暂连着永恒。

先生说过,他来自民间,所以他懂得升斗小民关心啥。

2004年出版的《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先生画了卖报童、那摩温、黄包车夫、裱画师傅、白相人、兑币黄牛、押宝人等,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劳动者们,都从尘封的老上海记忆里走出来,陈旧而鲜活,简单而深刻。

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

先生曾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作饭碗的。

1996年我在美术馆举办一个连环画展,我给它取名为《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

”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他谈到现在绘画界追赶潮流的风气,许多作者的作品缺乏对受众接受度的考虑----“有些画,我们画画的人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炒作,自封名家大师”。

对此先生严肃批评道:“什么是大师,那是开一代风气的人,如今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

”先生认为艺术应与生活相联系,艺术是要“引导人,引导社会风气的,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积淀的”,他呼吁每个艺术家心里都应该有个标杆。

当初,先生这一辈人画连环画都秉持着主流的信念,那就是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作品画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艺术家们创造一本本作品不但是积极用心的,而且是无功利的,“如果存在功利思想,好作品就出不来了”。

说到当年的那种信念,先生觉得,现在不少艺术的出发点就是市场,“现在就坏在两个‘M’上,一个是市场,一个是钱。

”他眼中的好艺术家,必须要有把自己从事的艺术当成宗教来对待的信念,以虔诚之心去待人待己。

(有删改)相关连接:①贺友直(1922--2016),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

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

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百度百科)②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

接到任务后,贺友直就奔赴湖南下生活。

一去几个月,犁田、耕种、舀粪,与农民保持“三同”。

久而久之,老乡们都夸他“内行”。

后来,他带着学生下生活时说:“知识分子要真正做到和农民打成一片,谈何容易?能做到像个农民就很不错了,至少不让人家对你生厌。

”(《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逝世:从底层而来,带着大观而走》)(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贺友直先生能成为连环画大家,与他从小喜欢画画有关,小学时“瞎折腾”的实践和美术成绩的遥遥领先使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B . 贺友直家境贫困,早早就辍学做了学徒、小工,但他自学绘画,最终成为著名的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这与他的勤奋、执着是分不开的。

C . 出了艺术创作的生活底子,贺友直当年对连环画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真诚的投入,也是他艺术达到很高水准而画什么像什么的原因。

D . 材料不仅体现了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创作的痴迷和赤诚,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艺术界一些乱象的不满和批评。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3)文中贺友直先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界的批判观点比较独到,请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 (18分) (2017高二下·邹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乞丐与小女孩吴志彬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

加之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凡事以死相搏,难免令其他乞丐胆寒,况且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也能有自己的地盘。

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

天上的白云单调地一片片飘着,无精打采地,也真怪,今年阴冷的天气真多,好不容易有了晴天,太阳却不愿出来露脸。

每天,在两家商店结合部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坐靠在墙角,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

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

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蒙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

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

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

她问妈妈:“他是谁?”“是乞丐。

”妈妈说。

“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

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

但这一天对年轻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

乞丐坐直了身子。

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

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

“等等。

”他叫住了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