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碳金融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碳金融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碳金融市场分析现状导言碳金融市场是指以碳排放权为交易物的金融市场,旨在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气候变化及碳减排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碳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碳金融市场的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开始制定碳减排政策,并逐步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指通过分配或拍卖碳排放配额,让企业交易碳排放权,激励企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碳金融市场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碳减排的重要工具。

碳金融市场的全球发展情况欧洲碳排放市场(EU ETS)欧洲碳排放市场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碳金融市场,成立于2005年。

该市场采用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企业并允许企业交易的方式。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欧洲碳排放市场自成立以来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温室气体减排。

美国碳金融市场美国碳金融市场由各州自主建立,目前仅有几个州实行了碳市场机制。

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的碳市场最为成熟,并且已经跟欧洲碳排放市场实现了互联互通。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金融市场除了欧洲和美国,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在努力发展碳金融市场。

例如,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建立碳市场机制。

此外,联合国也设立了联合国碳市场,旨在促进国际碳交易。

碳金融市场的问题与挑战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碳金融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价格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政策预期、经济状况以及供需关系等。

这种价格的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并且可能阻碍市场的发展。

风险管理和监管碳金融市场涉及的交易规模庞大,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措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然而,由于碳金融市场的相对新鲜性和复杂性,监管的难度较大。

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提高和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碳金融市场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展望:•全球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各个碳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促进碳交易的国际化和标准化。

•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望出现更多碳金融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ppt报告

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展望ppt报告
共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碳市场,累计成交金额达45.1亿元。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 易系统,涉及全国约1700家发电行业企业,碳排放总量30多亿吨。 • 2018年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将加快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出台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和配套管理办法,推动碳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碳市场稳定运 行。由此可见,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较好。
二、碳金融市场创新衍生产品介绍 ——碳债券
(三)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 • 由浦发银行作为主承销商 • 是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碳债券 • 其主承销金额为10亿元,已在银行间市场发行。 • 发行主体为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 • 发行期限为5年 • 债券利率由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两部分组成,固定利率5.65%作为发行利率,其中浮
• 蚂蚁金服将绿色金融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 领域之一,“碳账户”显然可以看做是其在绿色 金融的分支——碳金融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
二、碳金融市场创新衍生产品介绍
——碳账户
bicycle
(二)蚂蚁森林
subway
• 蚂蚁金服的“碳账户” 被设计为一款“蚂蚁森林”公益行动:用户如
果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
等活动,以建立和完善中国碳汇市场,真正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减缓气 候变暖。 • 碳基金成立以来,已先后在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等15个省(区、市) 实施造林项目100多万亩。基金的首个项目为中国石油碳汇造林项目,2008年3月 1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率先正式启动。项目计划营造10000亩碳汇林,以吸收固定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Carbon finance is a rapidly growing industry that aims to address the pressing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by promoting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carbon finance market has seen significant growth,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regulatory measures, market-based incentives, and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rrently, the carbon finance market is dominated by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which is driven b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goals. The voluntary market allows companies to purchase carbon credits to offset their own emissions, and also enables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o invest in carbon reduction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The voluntary market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grow, driven by increasing demand from consumers and investors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s.In addition to the voluntary market, there is also a compliance market, which is driven by mandatory emissionsreduction targets set by governments. The compliance market is domina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U ETS), which is the largest carbon market in the world. The EU ETS has faced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oversupply of carbon credits and low carbon prices, but is expected to rebound as the EU sets more ambitious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s.Looking ahead, the carbon financ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grow, driven by increasing demand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 need to address the urgent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we can expect to see the following trends:1. Increased focus on nature-based solutions: There is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role that nature-based solutions, such as reforestation and conservation, can play in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 a result, we can expect to see more investment in these types of projects.2. Expansion of the carbon market: As mor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dopt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s, we can expect to seethe carbon market expand beyond its current focus o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3. Innovation in carbon finance: The carbon finance industry is ripe for innovation, and we can expect to see new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ies emerge to facilitate carbon trading and investment.4.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stainable finance initiatives: The carbon finance industry is part of a broader trend towards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we can expect to see increased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stainable finance initiatives, such as green bonds and sustainable investment funds.碳金融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旨在通过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来解决紧迫的气候变化问题。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市场不成熟交易规模小、碳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拓展市场发展渠道、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等对策来解决。

在未来,我们应该总结分析目前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碳金融市场将迎来更加繁荣和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监管机制、市场成熟、交易规模、产品多样性、对策研究、监管制度、市场发展、产品创新、总结分析、展望未来、建议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碳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市场不成熟、交易规模较小以及碳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都制约了市场的发展与壮大。

为了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本文将围绕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碳排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碳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市场发展的阻碍和瓶颈所在,为未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有助于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减少市场乱象和风险,提升市场的健康发展水平。

通过探讨解决现状问题的对策,可以为碳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向,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有效控制碳排放,中国政府逐步推行碳交易体系,建立碳金融市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企业减排。

我国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市场不成熟、监管不完善、交易机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碳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发展,亟待解决。

本文将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字数:200】1.2 研究意义研究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金融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激励减排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研究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可帮助我国建立健全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透明度,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改进交易机制等对策的实施将促进碳市场规范化发展,推动碳交易价格的形成和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

研究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00字】2. 正文2.1 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分析监管不完善也是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碳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相关监管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监管部门职能不清晰,监管手段不够规范,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市场监管中存在较大漏洞。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不完善也是市场发展的阻碍因素。

目前我国碳市场的交易机制相对简单,缺乏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和交易撮合机制,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交易成本较高,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市场的发展。

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23年碳金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碳金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碳金融行业市场分析现状碳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来解决碳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的一种金融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金融行业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界的热点之一。

碳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目前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的详细分析。

一、碳金融行业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碳金融行业是指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来激励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纳的行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金融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吁也越来越高。

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二、碳金融行业的主要领域碳金融行业主要包括碳市场、碳配额、碳信贷和碳保险等领域。

1.碳市场:碳市场是碳金融行业的核心领域之一。

碳市场是指通过买卖碳配额来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碳市场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排放权市场,即将排放权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二是碳交易市场,即将碳排放额度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

2.碳配额:碳配额是指政府或国际组织根据碳排放的减缓目标对企业或国家设置的碳排放限额。

碳配额是碳交易的基础,也是碳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碳信贷:碳信贷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向碳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来推动碳减排活动的一种金融形式。

碳信贷可以帮助碳减排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促进碳减排活动的发展。

4.碳保险:碳保险是指提供针对碳减排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保险保障的一种保险形式。

碳保险可以帮助碳减排项目应对风险,提供保险保障,促进碳减排活动的发展。

三、碳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目前,碳金融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整体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以下是碳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的具体描述。

1.碳市场的发展:碳市场是碳金融行业的核心领域,全球碳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成立了多个碳市场,并且不断涌现出新的碳市场,如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联合国碳市场等。

不过,一些碳市场仍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需求量不足等问题,碳市场的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现状问题1.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交易量不足,市场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

碳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也相对滞后,市场存在着一些乱象,交易环境不够健康。

2.信息透明度不足我国碳交易市场信息不完全透明,市场参与者难以获取真实的碳市场信息,导致市场交易不够公开、公平和公正。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和参与者的信心。

3.碳定价及风险管理问题我国碳市场的碳定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碳价格发现机制和定价工具,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碳交易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4.政策支持不足我国碳金融市场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在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和扶持力度不够,导致碳交易市场发展受限。

碳市场相关的税收政策和激励政策也不够完善,企业对碳交易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研究1.加强市场监管与规范要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保障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加强市场的自律管理,提升市场参与者的合规意识,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要加强碳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发布真实、准确的碳市场信息,提升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方便市场参与者获取市场信息,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开透明。

要建立完善的碳价格发现机制和定价工具,提升市场的定价能力和稳定性。

建立有效的碳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市场的稳定性。

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支持碳市场的发展。

需要健全相关税收政策和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

5.加强国际合作我国碳金融市场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市场的参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碳市场的互动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碳交易的作用,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浅谈碳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碳金融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碳金融的发展与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被人所认识和重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碳金融这一领域便开始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碳金融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浅谈。

一、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是指在环境保护和碳排放减缓的背景下,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机制,基于碳信用、碳市场和碳资产,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协同发展的金融活动的总称。

其主要的特点是以“碳资源、碳市场、碳资产和碳信用”为核心要素,以产权与交易制度、金融衍生品创新与交易等为主要工具,以经济与环境联动发展为目标。

二、碳金融的发展1.国际层面:200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下的京都议定书开始实施,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随着各国的加入和参与,碳金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2.国内层面:我国自2007年起就开始探索碳金融这一领域,目前,碳交易机制已经逐渐形成,碳金融正在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三、碳金融的现状1.碳交易市场的现状:进入2019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已经有3个交易市场,分别为:国家碳交易中心、深交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天津自贸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此外,中国还于2017年发布《全球最大的建设未来碳市场的决心》,意在建成一个高效、透明、规范的全球碳市场。

2.碳资产的发展:碳资产主要指在可持续发展作为背景下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等领域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此类碳资产的投资和发展在近年来已经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3.碳金融的创新: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成熟和投资者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碳金融的创新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碳排放权投资基金、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额度信托、碳银行等。

四、碳金融的未来未来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独立的碳市场将逐渐成熟:以碳交易市场为代表的碳市场将不断成熟,成为未来碳金融的核心。

2.碳资产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碳资产将会进一步涉足领域,未来将会涉及到更多的行业和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清洁发展机制简称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减排机制,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本文着重探索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减排交易的现状以及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核证单位;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50多个国家经过长达七年的谈判,于2005年正式实施了《京都议定书》,截止到2008年5月,已有18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这项协议。

《京》规定了各国所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如果协议国家超过所规定的排放量,则需要购买超过的部分,如果低于所规定的排放量,则可以出售剩余的部分。

因此刺激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碳排放交易的产生。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中间机构参与其中,碳金融由此发展起来。

碳金融是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的总称。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这六种,由于碳交易体系中,其他五种温室气体必须换算成CO2,由此碳金融主要是指与CO2相关的排放权交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等。

一、碳金融在中国的机遇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规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减排机制。

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高,新能源和新技术被大量采用,进一步减排成本大;而发展中国家减排技术落后、能源粗放开采、利用效率低,存在巨大的减排空间。

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因此CDM市场得以迅速发展。

简言之,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技术”换取自身很难再减下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可以通过CDM项目获取的减排核证单位(CERs)换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近年来,我国CO2排放量大,占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全球排放总量的15%。

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每年减排1亿到2亿CO2当量温室气体的潜力,拥有巨大的减排储备,可为全球提供一半以上的CDM项目。

因此中国将会成为碳排放交易的巨大市场。

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商人也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碳排放权越来越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碳减排交易的现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被《京》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却一直通过CDM项目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

我国的CDM项目很早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如2003年开工的小孤山水电站、 2004年开工的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等。

近两年来中国在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CER)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

截至2010年3月17日,中国已累计批准2443个CDM项目,国内已获得签发的减排量占全球的48.35%,减排量和项目数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成为CDM市场的主体。

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参与CDM项目成功的案例很多,如浙江南派服饰有限公司应用纳利斯蒸汽节能器和“一汽三用”技术对原蒸汽系统进行了改造,有效地解决了以前蒸汽热能损失严重的问题,改造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其中单件西服耗煤下降31.28%,水耗下降30.46%,电耗下降27.65%;年可节约煤炭183吨,节约用水1678吨,节约用电7888千瓦时。

再如科瑞莱节能环保空调在广东省东莞凌力电池有限公司的应用等等。

中国正在加紧完善碳排放交易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几所能源交易所,其中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还推出了我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

规定了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内容。

熊猫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完善国内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三、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的企业在国际碳减排交易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且每个月都有几十个项目在申请,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CDM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它的发展潜力还相差很远。

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中国的CDM 项目审批通过率低、CERs定价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做有:(一)CDM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对CDM了解不足,不知道其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很多相关领域和人员没有动起来,没有得到私人部门的广泛参与,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咨询机构还比较少,即使有,也不够专业,对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而CDM项目申请程序复杂、涉及的事项较多、开发期限长、交易规则很严格,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开发能力,企业CDM项目的申请、评估、计量、监管等急需要中介机构的帮助,完善的中介服务是降低申请难度,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另外参与到其中进行科学方法研究的专家学者也还比较少。

(二)我国目前的CDM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目前国际上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欧洲CO2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除了这两个最大的交易体系外,还有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 ETS)、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JVET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计划(NSWGGAS)。

而中国作为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目前也只有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规模小,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框架还不完善,咨询、监测、考核办法还不完善。

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成熟,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平台是目前中国的迫切需要。

(三)CDM项目的申报程序复杂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且资金和技术存在“额外性”(资金额外性是指投资不应以减少发达国家已承担的任何国际资金义务为前提。

技术额外性是指该技术应领先于东道国的同类技术。

)使得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严格的审批程序。

我国CDM项目申请需要先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签署意向书→技术引进→环境评估→经贸委立项→发改委审批→第三方认证→联合国登记),然后再向联合国申报(由12人组成的委员会集体表决,如果有三人以上反对,则无法通过。

项目核查→项目融资→监测→核实→签发CERs),程序冗长,据一项分析显示,CDM项目从设计到最终核准签发一般要8-12月时间,因此带来审批能否通过的不确定性、未来能否获得一定量CERs以及政策变化的三重风险。

(四)CDM项目高额的交易成本CDM项目复杂的申请程序,带来较高的交易成本(据估计,对于一个大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言,交易成本有可能高达 20 万~ 25 万美元)。

此外,由于目前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可能会在材料准本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这无形中更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

(五)融资渠道的局限融资问题是涉及到项目能否启动、能否顺利完工的关键。

很多国内的CDM项目就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中断,完善的融资渠道是有助于我国产生更多的CDM项目,帮助我国在碳金融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目前项目期间融到持续的资金是很头疼的事情。

可以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有限,即使有,条件也比较苛刻,同时也面临着项目收入与还款时间不匹配的一系列问题。

(六)金融衍生产品的缺失金融衍生产品有助于CDM项目的风险对冲,有助于CERs的合理定价,也有助于CDM项目得到广泛部门的参与。

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碳期货、期权、直接投融资以及碳指标交易为一体的碳金融体系,而在中国,燃油期货是目前中国市场唯一的在运行的能源期货品种,碳金融市场还只是停留在项目层面上,金融衍生产品严重缺失。

(七)来自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压力虽然截至2010年4月29日,中国政府已批准了2443个CDM项目,其中只有787个在EB成功注册,得到CERs签发的只有218个。

近日,我国74个CDM项目正面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简称EB)的“特别审查”。

(八)CDM项目产生的CERs的交易价格问题碳金融市场可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

基于配额的市场是交易双方关于配额的买卖。

我国碳排放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是指交易双方通过项目的开发,使得排放水平低于基准线,获得认证减排单位(CERs)。

由于CDM项目开发周期长以及具有未来碳减排量的不确定性等风险因素,使得CDM项目所产生的CERs价格理应略低于在一级市场上直接配额交易的价格。

但是由于我国碳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使得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没有碳市定价权,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上直接配额交易的价格相去甚远,远远低于合理价位。

国际上碳排放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17欧元左右,而国内的交易价格在8~10欧元左右,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

因此,争取中国在碳金融领域的定价权已刻不容缓。

四、相关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中介市场加大CDM项目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迅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和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于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对各地区的CDM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避免各自为政,建立网络服务,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推广示范项目。

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参与CDM项目的开发和交易。

另外,吸取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相应监管机构的监管也要跟上,防止金融泡沫的恶性循环。

(二)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中国的这几所交易所应避免各自为政,应加强合作,探索碳交易制度和标准,借鉴巴西、印度、洪都拉斯等国家的方法学,制定统一的项目设计指南,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共同应对中国企业在国家碳排放交易中遇到的问题,团结合作,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增强在国际碳交易定价的主动权。

将金融机构吸纳进来,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募集碳基金,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品种,完善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不管是对冲商还是投机商,都会对碳金融市场走向成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鼓励中介机构及私人的参与。

政府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主管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建立分主管机构,负责本地区CDM项目的统一管理,增加项目审批通过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潜力,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碳减排交易的积极性。

(二)降低CDM项目的审批风险,提高审批通过率CDM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审批通过率低,面对这些问题,除了要统一我国的碳金融交易体系、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完善中介服务等以上提到的措施外,企业要随时关注国家政策,开发CDM项目要与我国贸易友好的国家合作,降低围绕碳减排形成的新贸易摩擦和金融摩擦带来的风险;或者与其他CDM项目捆绑申报,增强审批通过的可能性;再者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项目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