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提纲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

水利专家说:“治水要按规律办事”,治理淮河 的思路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 是从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 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 度。 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 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洪水有其特有的规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治水思路的转变说明人们对洪水规律认识 的深化,并逐步纠正不合规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规律 办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1、物质的含义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 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复习目标二:重点知识巩固
1、物质的含义 在把握本课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物质的含义;物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质、运动、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含义;规 3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反对倾向 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进行巩固复习,及 时查漏补缺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反对倾向 5、规律的含义
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7、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总结归纳:
探 究 世 界 的的 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世界 的物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人类社会 质性 的物质性 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
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考点10: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两个基本观点:(1)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物质的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如何理解?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3)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3、思辨:(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系:①、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①、区别: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第4课复习_探究世界的本质

(4)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 范畴 是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 区 不同 性,属于共性范畴 别 存在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状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 是对物质概念的具体表 现,属于个性范畴 有生有灭
联系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概念就是不可理解的;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概 念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 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性质基本不变
静止
运动
杂乱无章? 有规律?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P33第1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 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全面理解规律的科学内涵
固有的 --不是主观赋予或是上帝创造 本质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必然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稳定的 --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 物质(P29第2段) 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1)含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客观性 (2)物质的可知性 (3)物质的唯 一特性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
(1)客观实在:只是指物质现象.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 本质特征 (2)客观存在: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3)“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考法提示】此原理多会结合一些重大的环境问 题、自然灾害的发生、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人类 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的材料,要注意综合运用 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尊重客观规律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方面知识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框架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框架一、知识概述《探究世界的本质》①基本定义:世界的本质就是世界最根本的样子或者说它本来的特性。
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以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的呢。
例如,古代人看到打雷闪电,觉得有神仙在操控,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是云层里的静电现象,这就是不同对世界本质看法的例子。
②重要程度:在哲学等学科里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就好像盖房子打地基,要想理解一系列哲学和科学上的理论,得先知道世界本质是怎么回事。
好比你要学摄影,你得先知道相机基本构造吧。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一些生活常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
比如你得知道天是蓝的、水会流动。
我记得我小时候学这个知识点,就因为对身边的很多东西不了解而感觉困惑,像不知道重力是什么,那理解世界本质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就比较难。
④应用价值: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甚至日常思考等方面都有用。
比如科学家研究物质结构,是在探究世界物质性的本质,进而能研发出各种新材料。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哲学学科中这是基础部分,像大树的根一样。
很多哲学思想都是围绕世界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等方面展开。
②关联知识:与哲学里的认识论、辩证法都有关系。
就好比家庭里的亲属,都在一个家族脉络下。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都有交错,毕竟这些学科都是在探索世界不同层面的本质。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挺难的,因为有些概念抽象。
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个概念不好理解。
- 关键点:要从生活中多找例子。
比如说看到花开花落就能从物质变化的角度思考,摒弃一些迷信的观念。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相当重要,政治等学科考试经常会有相关题目。
- 考查方式:可能是论述世界物质性的概念,或者阐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种简答题,也可能结合案例分析在给定情境下体现了世界本质的哪些方面这种分析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023届一轮复习: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宏观物体
热、光、电及分子、原子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脑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 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原理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 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
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 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鸟鱼虫,
也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 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同属性呢? 结合课本P29回答。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
(客观的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
决 定
反 作 用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客观的经济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人与人)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是客观 的,不以 人的意志 为转移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 社会。—— 马克思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它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意识产生的条件
客观世界 人脑:人身体的一部分,具有客观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 一起产生的。
一、自然界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三、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高中政治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 说法都是错误的
例3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
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A.①②
B.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
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
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发挥。
➢课时知识建构
➢时政热点链接 人造“天宫”
【背景材料 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 八号飞船,实施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航天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 员朱毅麟介绍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关键环节。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约8.5吨,既是一个交会对接的目 标飞行器,也是一个简易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将以此为平 台开展空间实验室的有关技术验证。在太空飞行的两年时间 里,“天宫一号”将逐步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飞行试验,形成载人天地往返运
在“天宫一号”试验的基础上,在2015年前后,我国还将发 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理论链接】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天宫一号与神舟 八号的成功对接说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 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广大航天科
高中政治专题:必修四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 易错点2 对规律的理解有误 • 提醒: • 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 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物 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高考考点:静止的概念
1.(2011·江苏高考)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
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
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
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 自身的个别属性
别状 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 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没有了物质。 二者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 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 即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
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
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A
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考点:物质的唯一特性
2(2014 安徽质检).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
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
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
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
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

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
知识提要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观 历史观
探究 世界 的本
物质是运动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质
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按规律办事
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
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一、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
、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 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5.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 具体特征,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 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6. 客观实在不等于客高观三一轮存复习在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
1.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方 法 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 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高三一轮复习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P30
(小结)
【原理表述】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
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
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2)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借口物质运动 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 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否认了相对静止, 就无从区别事物,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 ——赫拉克利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A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的物A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质性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失误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
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人
得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认识A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A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时物质的运动,把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C按客观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
背规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我规律的
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基础
是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前提是生物的反应形式,如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2、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意识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不管是找哪个缺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
观存质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
工改造的结果。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
选择性;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意识的A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意识对搞糟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2、意识对于人作用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
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求我们充分发
货主观能动性;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反
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