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一、选择题1.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故①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

2.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根据题干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知,其根本解决方法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募役法保证了农时,但保甲法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无关,排除A项;将兵法的目的在于强兵,排除C项;实行科举新法的目的在于育才,排除D项。

故选B项。

3.“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 )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C项。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

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答案】A【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附参考答案)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
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理财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A
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均输法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既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又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

答案:C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1。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单元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C.都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3.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4.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5.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积贫——富国之法B.积弱——强兵之法C.“三冗”——取士之法D.保证时间——免役法6.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

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歌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稻子);龙骨长乾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

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C.描综了南宋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8.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保守派的反对、用人不当B.变法措施过急C.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民族矛盾尖锐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激烈。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 C解析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王安石变法以富国(理财)为中心,故①说法错误。

两次变法皆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②说法正确;两次变法皆针对时弊,起到了一定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效果,③说法正确;④说法正确。

3.(2018·北京西城模拟)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答案 B解析北宋时,王安石利用政府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

4.(2018·北京西城高二检测)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答案 A解析青苗法与“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与此不符;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将兵法、保马法与此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人民版选修1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2.《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3.在评议变法时,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这句话体现出宋神宗对变法持何种态度()A.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的说法是正确的,要废止新法B.宋神宗没有主见,摇摆不定C.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希望克服危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D.宋神宗认为祖宗之法应全部废除4.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5.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隋朝7.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之人),不识干戈”。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人民版选修1 专题4 王安石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

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D。

3.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解析:选D。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4.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②王安石变法的性质与商鞅变法的性质相同③王安石变法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④变法的深刻根源是宋太祖的集权⑤为中下级官员提供了一个发挥才干的机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解析:选C。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王安石变法并不改变生产关系,只是实行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政策,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故②不正确,排除含②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5题22分,第6题16分,第7题20分,第8题22分,共80分)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财不足用与上而下以弊。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推荐下载】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精选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王安石变法质量检测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选择题
 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
 A、集中军权B、集中行政权C、集中司法权D、集中财权
 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B、防止少数民族进攻
1。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推荐学习K12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专题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形象图。

对此图造成的影响解读不正确的是( )A.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B.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C.导致了“三冗”现象的出现,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达到了长治久安2.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朝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朝军队战斗力低下3.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不抑兼并的政策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④经济停滞不前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4.右图所示之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在北宋进行的改革是( )A.王安石变法B.庆历新政C.仁宗变革D.军事改革5.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在《历史的拐点》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安石变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这主要体现了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A.均输法B.市易法C.保马法D.保甲法7.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8.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论据论证A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家族(如王西、福建籍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B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C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D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丰富的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解析:选A王安石及其幕僚家族的特点,影响其变法过程中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和争论,故A项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题意不符。

5.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解析:选B“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和“……不在民,则在官”说明了两人争论的实质为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故B项正确。

6.《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选C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错误;材料“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该官员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变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7.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

这说明() A.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B.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C.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D.梁启超指出了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解析:选A从材料看,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有溢美之词,充满了肯定,故A项正确。

8.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解析:选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县令。

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

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

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

之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

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

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刺石,树之县门外左”。

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

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影响。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状况、社会矛盾、教育状况、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归纳。

第(2)问,要立足当时与后世,由材料概括归纳得出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答案:(1)背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经济发展受影响;官场腐败豪强横行,社会矛盾尖锐;教育滞后;巫术盛行,民众愚昧。

(2)影响: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

10.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

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

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

……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

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6分)(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则只看到剥夺民众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

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

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

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11.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历代对其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

……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不惮得罪于巨室,而依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908年)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

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

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

……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出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实现“御轻重……敛散……之权”,他在变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效果?(6分)(2)材料二中,梁启超肯定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指出其肯定的理由。

(5分)(3)材料三中,钱穆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哪些不足?(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政府财政状况的角度概括;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其赋税征收的特点可知是募役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姓负担、社会公平的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阐释。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改革的偏重方向、加意聚敛、军事扩张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问题:政府的财政危机。

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效果: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募役法(或免役法)。

理由:认为该措施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对穷人和富人征税税额不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社会进步。

(3)不足:偏重创设制度,忽视整顿吏治;偏重敛财,忽视宽民固本(或与民争利);变法与战争同步,财政需求过大。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467~499)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